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广东主宾省活动 “大湾区文学新浪潮”广东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1年09月18日16:14

9月15日下午,“大湾区文学新浪潮”广东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作为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广东主宾省系列活动之一,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艺工作、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推进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引导青年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提升青年作家创作水平,积极打造“文学粤军”青年方阵。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十月》主编陈东捷,《当代》主编孔令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炳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诗刊》主编李少君,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苏毅等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主持。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广东青年作家代表王威廉、王哲珠、莫华杰、陈崇正、蔡东、冯娜、黎衡、郭爽、李德南等。

李敬泽致辞

李敬泽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年,是我们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踏上新征程的一年。李敬泽强调,在这样伟大的历史时刻,青年作家要增强两个意识,首先是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意识到个人的创作同党、人民以及民族命运密切相关,自觉承担作为民族和时代书写者的责任与使命,更深刻地认识到创作是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一部分。第二是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家,要怀抱高远的志向,以书写民族画卷、站在时代精神文化高地为前进的方向。时代在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想观念在变化,新时代文学也在当下发生着深刻变革,如何书写能够体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如何表达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摆在青年作家面前的一个考验。他呼吁青年作家们一方面深刻认识自己的历史方位与时代责任,一方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同时也要以一种新青年的勇气和朝气面向时代,勇于创造、敢于创新,为新时代文学不断开拓新的空间。

张培忠在致辞中介绍,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既是干事创业的一片热土,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方沃土,青年是社会中最开放、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青年作家是作家群体中最有进步追求、最具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的文学力量。近年来一批青年作家的成长成熟,给当代广东文学带来了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文学力量,也昭示着新一代青年作家面向未来的文学期待,他用三个关键词来解读这批青年作家作品:新时代,新发展,新气象。他期待广东青年作家们能够有朝气、接地气,坚持文学理想,勇攀艺术高峰,为推动广东文学异军突起、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蒋述卓介绍了广东青年作家作品情况,与会专家先后就广东青年作家代表的作品和创作情况作研讨发言。

研讨会现场

扎实的生活经验,在场的现实创作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再次将它推向了时代前列,这让广东作家具有了一种“在场性”,何向阳敏锐地指出这个群体的特征。在广东作家的写作中,既可以看到宏大叙事、小康叙事,也可以看到非常细腻的现实关怀。在读完王哲珠的《长河》后,何建明的第一感受是“她的生活经验底子非常厚实”,几十年来,王哲珠几乎很少离开故乡,她深深地扎根在那片土地里。《长河》的故事便是她自己的故事,何建明说,不是编造,不是想象,也不是仅靠着儿时的回忆去猜测,而是深厚扎实的经历让她行文时如同“一个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的农妇在田野里挥着镰刀那么自如”。

郭爽也是一位“实干家”,孔令燕看到她第一眼就感觉到安静的气质,“她是沉在作品里去创作里的”,她可以写各种各样的题材,试图描述和探索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秘密关系,以富有才华的笔墨和细腻的触角构成一个丰富的百花园。徐坤觉得郭爽对文字是有一种精准感觉的,这也得益于她丰富的个人经历——大学毕业后5年的记者生涯让她对生活的褶皱有准确深入的认知。

莫华杰的《春潮》主要的叙述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对那段时期的书写很容易处理得非常直接甚至生硬,何向阳说,但是莫华杰的处理非常优雅,他一边写创业写改革的浪潮,一边写少年心事、少年的爱情,从那些羞涩犹豫又执着的日常生活的缝隙里,可以窥见一个不凡的时代。“《春潮》是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陈晓明评价道,他指出《春潮》的特点正在于其日常性,极少有戏剧性的冲突,这让它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也显得颇为独特。通过淡化矛盾性和对立性,对现实主义甚至虚构小说的整体提出了一种挑战,陈晓明说,在莫华杰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一种生活的本真性,它脱离了整合的观念,显露出生活的朴素与本真。

“广东作家的创作往往非常放得开,很少受到一些条条框框或者理念的支配与限制。”在读陈崇正的作品时,梁鸿鹰非常吃惊,陈崇正的笔下书写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潮州,充斥着驳杂的生活,泥沙俱下,但鲜活生动。“他所构筑的小说事件里面,城市与乡村、现实与未来,地上与地下,灵魂与肉体、神界与城市交织在一起,视野开阔。”梁鸿鹰说。不同于一些博人眼球的传奇性故事,李炳银说,陈崇正的小说是有生活的,他没有囿于个人的内向性,他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发展,他是把自己和创作放在时代里的。

多样的风格,强烈的辨识度

这次来京的广东青年作家代表大多是80-85年生人,都已有着丰富扎实的创作经历,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可以说是一支齐整又多样的青年作家队伍。

李一鸣在阅读王威廉小说的过程中内心受到了不小的震撼,他认为,对王威廉来说,科幻不是一种题材,而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视野,这种纳入科幻因素的方式突破了他自己以往的创作,对当下文学界也有一定的意义。

贺绍俊注意到蔡东的中短篇有一个特点,她往往不是把讲故事作为重点,而是对人性与精神世界投入更多关心,她很注重在生活中发现文学的意象,这种文学的意象其实就包含着她的一种理性的思考,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阐释性,透过一系列的文学意象传达理性思考。蔡东的小说虽然关注现实,但她处理现实和日常的方式和一般的小说不太一样,她更多地关注局部的日常,在面对现实时,她也往往选择一种“场景的逃离”的方式,而非正面处理现实,陈东捷称她为一个“弱理想主义者”,认为她在创作中所追求的是一种有限度的、妥协的理想主义。这一点在王哲珠的小说里也有体现,施战军将之评价为“对明与暗的调试”,区别于上一代人的“决绝”与“彻底”,在王哲珠的小说中,你很难看到沉郁的黑暗,也很少会被明亮的光刺入眼睛,这也许正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的珍贵之处,他们能够发现那些陷落的现实下面实际存在着的托举之物和它们的力量。

“读黎衡的诗集,你不看作者的名字也能知道是她写的。”透过这些字句,程绍武感觉到了黎衡强烈的个人辨识度,无论是意象、空间还是内心感受,都带有黎衡的个性特点。她的诗集中意象纷繁复杂,诗歌的指向空间广阔,包含流行文化、科幻、天文等元素,个人世界与经验世界交融互通,蕴含丰富。另一位青年诗人冯娜从早期开始便诞生了一种朦胧的生态意识,到现在,她慢慢比较自觉地走向了生态诗歌的创作,她对生态诗歌的追求是全面的,不仅写诗,现在也专门研究植物。李少君认为,如果说新时期文学过于关注个人和个人的欲望与权利,他觉得新时代文学应当更多地关注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甚至人与宇宙的关系,就这个意义来看,生态文学有可能成为新时代文学的第一个潮流,而冯娜已经在生态诗歌的语言表达上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

多元开放的岭南,重新定义的广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移民来到广东工作生活,当我们说起广东作家时,也许需要重新思考对“广东”的定义。按照通常的以家乡来辨识身份的定义,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青年作家中王威廉是陕西人,冯娜是云南人,郭爽是贵州人,黎衡是湖北人,他们带着家乡的文化与印记来到广东,参与到广东的文化里去。王威廉说,这块土地已经和他的写作、他的生活捆绑在一起,广东的生活重新塑造了他。广东对移民的包容与接纳,也重新塑造了广东文化,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的岭南文化,而是多元的、开放的。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试验田,广东作家得以经历大量新鲜的经验,王威廉说,广东作家可能比其他地方多了一些对于未来的经验。黎衡体验到的广东则包含了三个“融合”,一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另一个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如果说北京与江浙一带是传统的文化中心,那么凭借着开放与包容,广东成为了一个融合的文化中心。

作为青年批评家,在李德南看来,同代人的创作跟批评应该是直指当下跟未来,具有一个高度的开放性跟探索性,创作跟批评不一定都要去新逐旧,对大多数的年青人来讲,对未来保持一种思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蒋述卓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广东文学历来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青年作家扎根南粤大地,以饱满的青春热情和深切的文学情怀,塑造出青年作家独树一帜的文学品格,创作出一批独具特色、生动多彩的文学作品,在推动全省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讨会的10位青年作家是广东青年作家中的优秀代表,通过这次推介、展示和学习的难得机会,必将为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吸取宝贵的经验借鉴。广东青年作家定当不负众托、不负韶华,自觉承担时代使命,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握好手中的笔,走好脚下的路,用青年人昂扬的激情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佳作,不断标注广东文学的新高度。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