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1年09月16日10:33

文学现象研究栏目意在发掘文学现场的新风与时弊,本期南帆对1990年代之后兴起的轻型文化与二次元美学意识的生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析,对当下美学范式重塑与青年文学创作生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王宇对近20年女性文学的本土化倾向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廓清了其历史来路、典型形态与审美诉求,是对当下女性文学嬗变的深度挖掘与及时跟进。

一种文学形式的异军突起,有时会伴随着批评研究的滞后与认识的分歧。本期文学史栏目中,陈剑晖的文章就非虚构文学这一前沿性话题展开探讨,对非虚构文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内涵外延的学理思考。徐勇的文章从传播的角度阐释了现代文学丛书的出版与新时期文学重构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新时期文学现代主义思潮研究张开新的路径。张自春、孙向阳和张立群分别关注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文艺批评体制的建立、文艺通讯员的培养、1980年代的“鲁迅传”书写三种不同的历史现象,在错综线索的清理中抽绎出深在的历史逻辑。

重温经典栏目中,赖宁、张均和李北京的文章都以作家创作的现实资料梳理为基础重读文本,前者援引事为参考,阐释了路遥小说现实与虚构如何摩擦砥砺成就了恢弘的悲剧机制,后者串联起陆地创作的心灵演变。

本期推出余华新作《文城》研究专辑,汪政与高玉、肖蔚深入“正篇”“补篇”的小说体式与暴力叙事;丛治辰则脱离二元对立的批评模式,贴近文本扭转出《文城》的另一翻天地。

最新文本栏目中,傅逸尘论析了朱秀海新作的开拓意义;张晓琴将东西与其小说《回响》命名为“发现型作家”与“发现型文本”;郝敬波、宋嵩对王松新作《暖夏》、王尧新作《民谣》的解读也扎实紧致。

作家作品栏目中,孟繁华对具体文本作个案分析,提炼出近期中篇小说的新变新质;吴欢章、张元珂、王玉珠等人对作家作品的批评深切精当,各展其长。

在刘晓刚《那条割裂生命的河》专辑中,栾梅健、杨剑龙从小说的结构、叙事、人物等诸多方面揭示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本期内容,无论是现象研究还是作家作品评论,都既体现出作者鲜明的个识,又不同程度地表达出对研评对象文学史经典化的可能性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