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十年(2011-2020)报告文学作品的历时分析及启示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佘飞  2021年09月16日10:31

内容提要:近十年来,何建明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2011-2020年,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黄金十年”,期间共创作出版了18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其中多部作品达到了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创作的高峰水准。本文通过对2011-2020年何建明十年间创作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历时研究,分析其作品的题材、叙事特点,然后对其创作进行评价,进而梳理其报告文学创作的演变,最后探寻值得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何建明 报告文学 历时研究 叙述特点 黄金十年

何建明是当今报告文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数量多,质量高,涉及的领域广,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对何建明2011-2020年十年间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历时分析,探讨其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期对中国报告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一、何建明十年报告文学作品概览

2011-2020年十年间,何建明共创作出版了18部报告文学作品。①何建明每一年都有报告文学作品出版,其中2018年出版多达4本,其次是2012年和2020年,分别出版3本报告文学作品,2017年出版了2本报告文学作品,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9年分别出版了1本报告文学作品。十年间平均每年创作出版1.8本报告文学作品。除了2011年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和2012年的《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两部作品为合著以外,其余16部作品全部是独立完成。

选题是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报告文学尤其注重题材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好的选题可以成就一部作品。何建明十年间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从题材上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社会关切度高的热点类。这类作品所书写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关切度高的热点事件和时代主题。社会热点类也是何建明十年间报告文学创作书写最多的一类,共计10部,占比55%。包括2012年出版的《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讲述的是研制中国导弹、运载火箭的故事;《国家》讲述的是2011年利比亚侨民大撤离事件②;《三牛风波》讲述的是2012年的热点事件“焦三牛事件”③。2016年出版的《爆炸现场》书写的是2015年天津“8•12”大爆炸事件④;2017年出版的《那山,那水》以文学的手法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死亡征战: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纪实》书写的是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⑤;2018年出版的《时代大决战》书写的是“脱贫攻坚战”;2019年出版的《大桥》书写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以及2020年出版的《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上海表情》书写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

第二类,重要历史事件类。这类作品所书写的内容来自于历史,作者用纪实文学的手法重新书写了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事件,共计3部,占比17%。包括2011年出版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作品以纪实的手法重新书写了小说《红岩》中的那段真实的历史;2014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作品通过大量的史料书写了南京大屠杀事件;2020年出版的《革命者》,作品以文学的形式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者们的奋斗和牺牲。

第三类,人物传记类。这类作品关注的对象是那些在某一领域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典型人物,共计3部,占比17%。包括2015年出版的《拉贝先生》,作品书写的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在1937-1938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生命的故事;2018年出版的《惊天动地的两弹元勋》,作品书写的是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的故事;以及2018年出版的《山神》,作品书写的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黄大发的故事。

第四类,当代地方发展与城市发展史诗类。这类作品主要是为某个地方或某个城市写发展变迁史,共计2部,占比11%。作品有2012年出版的《江边中国》,书写的是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的发展历程,全景式地记录了一个中国乡村的发展史;2018年出版的《浦东史诗》,书写的是上海浦东新区开放开发的历史。

二、何建明十年报告文学作品叙事特点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主要是通过叙事体现的。依据笔者的观察,笔者认为2011-2020年十年间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叙事成熟期,此阶段创作的《国家》《那山,那水》《山神》《浦东史诗》《大桥》《革命者》等多部报告文学作品具有较高水准。

(一)站位高远的国家叙事

国家叙事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最显著的叙事特点。国家叙事即为叙述者站在国家的高度、立场和全局把握书写题材,采用宏大叙事进行书写。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国家叙事”其实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一种变体。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也被称为“上帝视角”,叙述者能够不受约束地叙述任何事物。叙述者仿佛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视角,俯瞰所书写的对象,对所书写的内容从宏观上进行把控。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题材具有重大性、特殊性,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便于从全局和整体层面把控事件,从而叙述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这里的全局和整体主要指国家,即何建明是站在国家全局的角度、民族整体的角度在叙述,所以,他的作品中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具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被称之为“国家叙事”。

2011年创作的《国家》标志着何建明国家叙事走向成熟。《国家》书写的是2011年中国外交史上最大的撤侨行动——利比亚撤侨事件。从作品开篇第一章《2011年2月21日——一个国家决定的产生》中可以看出,撤侨行动既是出于对同胞生命的尊重,也是国家需要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撤侨行动关乎着中国的国际形象,“维护海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义不容辞”,几万利比亚侨民的生命安危与国家息息相关,亿万民众和千万海外侨胞都在热切关注,最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作出了从利比亚撤侨的决定,采用国家最高级别的动员——“国家一级响应”——与应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同等级别。⑥撤侨行动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是国家,撤侨行动既是政府行为,也是政治行为。作者在书写这样的“大事件”的时候,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站在了国家的立场和角度叙述,开篇就奠定了作品的叙述腔调。

在作品《国家》后记中,何建明第一次阐释了他的“国家叙事”。他说,“‘国家叙述’是我的报告文学创作主要风格,这部以《国家》为题的‘国家叙述’,可以说是我一向秉承的创作风格的一次具有新的标志性意义和堪称‘非常痛快’的叙事过程。从创作角度讲,‘国家叙述’需要驾驭能力、思想高度、情节细腻、叙述生动、人物丰满、结构紧凑、景情如舞台剧或影视剧那样精彩等内在的艺术要求,绝非是生硬、简单、死板的高、大、全。人物和故事必须是整篇叙述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主题一定是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中呈现。紧凑而合理的结构则是实现‘国家叙述’的高度与全局的梁柱,语言与情节显然是依傍在这些宏梁伟柱之间的砖瓦和混凝土”⑦。这里作者所说的“国家叙述”即是“国家叙事”,两者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评论家丁晓原在《何建明:国家叙事与非虚构设计》一文中写道:“所谓国家叙事,就是站在时代全局的角度,从现实社会和过往历史的存在中,选取有关国是大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价值的题材进行叙事。”⑧

或许在2011年之前,何建明就已经开始在创作中探索国家叙事,但2011年创作的《国家》可以算是其报告文学创作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这一叙事手法也直接影响到其后面的创作实践。国家叙事贯穿于何建明2011年以后创作的所有报告文学作品。例如,另一部书写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事件的作品《死亡征战: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纪实》,与《国家》同为书写中国外交事件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同样采用了“国家叙事”。中国医疗队代表的是中国出征援助,他们身上肩负着国家的嘱托和使命,作者在书写这部作品时,也是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在叙述。在《死亡征战》的创作谈中何建明讲道:“今天我们中国的事情,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普通百姓那儿的事,已经不再简单的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事了,它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在影响着世界,或被世界所影响。这让我写作时就不能不有某种潜意识:得放在一个世界的现实背景下叙事,结果也就慢慢有了某种清晰的‘国家叙事’语境。”⑨

从写利比亚撤侨事件的作品《国家》,到书写乡村发展史的《江边中国》,到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那山,那水》,到书写精准扶贫的《时代大决战》,到书写浦东开放开发历程的《浦东史诗》,再到书写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大桥》,这些报告文学作品站位高远,立足于国家、时代全局展开叙述,气势如虹,每一部作品中都能看到国家叙事的影子。国家叙事是何建明2011-2020年以来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最鲜明的叙事特点,也是他创作实践中的一种自觉意识,从而使得其作品具有宏阔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和重要的未来意义。

(二)深入现场的第一人称参与式叙事

深入现场采访是报告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创作每一部作品之前都经过了深入采访。何建明在创作的时候,经常毫不犹豫地在作品中“透露”自己采访的踪迹,并以第一人称“我”直接进入作品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这一身份出现在作品的叙述之中,‘我’不再是一个客观的、毫无感情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甚至是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内容的直接参与者”⑩,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这种第一人称参与式叙事是其报告文学作品创作的又一叙述特点。

前文中提到,国家叙事实质上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的变体,因此国家叙事也无法避免全知视角自身的局限性。但是,“第一人称参与式叙事”正好弥补了国家叙事的局限。国家叙事拉开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而第一人称参与式叙事又巧妙地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第一人称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引诱”读者进入到作品之中。例如在作品《爆炸现场》中,作品标题本身就给人一种悬念之感,我们不禁地想问:“他怎么在爆炸现场?”“爆炸现场发生了什么?”这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身份在“现场”讲述故事。虽然作品是通过第一人称在讲述,但是,这里的现场并非指爆炸时的第一现场,而是指事情发生以后作者赶到的现场,我们称之为第二现场,这本身就跟事发现场不一样。从叙述技术角度来讲,何建明其实是选择了一个特别巧妙的办法,叙述的距离很近,但是又不是特别近,它有一个观察的角度,而这个角度是一个特别的角度,使作者恰恰处于绝对的客观和绝对的主观之间。

一般来说,国家叙事容易忽略个人情感,但是何建明的创作恰恰相反,他在国家叙事中突出了个人情感,增加了叙述的温度。阅读何建明的作品,我们不会觉得它是一个沉甸甸的作品,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沉甸甸的国家大事,而是从个人的情感出发,逐渐扩展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的情感。他写的情感,是由一个小情感写出大情感,由个体情感提升到国家情感、民族情感。给人一种以点带面、举重若轻之感。在作品《浦东史诗》的开篇,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把个人家族史与上海百年城市发展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叙述。1860年左右,就在上海从小渔村开始向大都市转向的开端,“我”的曾祖父曾在浦江码头谋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爷爷也曾在上海滩贩树修船。1950年代末,“我”父亲从上海回来给我取了名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上海,“我”差点命丧黄浦江……11作者在写家族史,也是在写浦东开发开放史。把个人家族渊源与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书写,细腻又温情,增加了叙述的温度和亲切感。

此外,在《那山,那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书写了在余村的所见、所感、所思,“我”仿佛是余村的导游,把余村的美景、故事一一讲述给读者听。对于余村的美景,作品中的“我”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赞美,对于余村人的做法,“我”也会直接抒发议论,“我”既是文中的叙述者,也是作品的作者。在《山神》中,作者在作品开篇序章中用第一人称“我”详细地叙述了其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黄大发走水渠时惊心动魄的经历;在《时代大决战》中,作者也多次直接写“我”在扶贫现场的所见所闻,抒发“我”的情感,发表“我”的议论;在《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上海表情》中,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书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的防疫抗疫故事。深入现场的第一人称参与式叙事给人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又一叙事特点。

(三)抵达真实的历史叙事

历史叙事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三个叙事特点。作者用非虚构写作的手法书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阶段,力图真实还原历史场景,让历史成为可感知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都是历史书写。根据时间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书写近代史,这类作品有《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南京大屠杀全纪实》《革命者》;一类是书写当代历史,这类作品有《国家》《江边中国》《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那山,那水》《死亡征战: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纪实》《时代大决战》《浦东史诗》《大桥》《上海表情》等作品。

在书写近代历史的作品中,《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南京大屠杀全纪实》《革命者》这三部作品的写作题材直接来源于历史。详实的历史资料是书写历史的基础,在写作前,作者在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地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作品中,作者直接引用了大量的书信、日记、诗作,以及当时的新闻报道等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既作为历史证据出现在作品中,也作为作品叙事的一部分,展现历史的细节。例如,《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书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在重庆的革命党人在严酷的环境中的流血斗争的事迹。在作品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革命烈士在狱中所做的诗作。当时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内,革命者们自发成立了地下组织——“铁窗诗社”,书中引用的大量的诗作就是当年从渣滓洞和白公馆流传下来的著名的“狱中革命诗篇”。这些诗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境,以及真实反映了革命者们的革命精神。《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书写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作品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件亲历者的日记、书信,以及用专门的章节来呈现事件亲历者的讲述、审判的过程和证人的证词等内容。《革命者》书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前一大批革命党人为了信仰,为了民族独立所做出的牺牲,作者在讲述革命者的经历的时候,插入了大量的家书,甚至是遗书。这些历史资料像证据一般告诉读者所写内容的真实性。

在书写当代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同样运用了历史叙事。《江边中国》书写江苏永联村的发展历程,《浦东史诗》书写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的历程,《大桥》通过书写一座桥的修建历史来反映国力的强盛、科技的进步。这些作品看似是在书写当下取得的成就,其实是在书写过去的奋斗历程。所以,这些作品既书写当下,同时也在书写过去。再者,何建明的作品特别注重对历史细节的记录和书写。书写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的作品,其实就是用文学在记录当代历史。例如书写天津“8•12”大爆炸事件的《爆炸现场》,书写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死亡征战》,书写2011年利比亚侨民大撤离事件的《国家》,书写脱贫攻坚的《时代大决战》,书写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上海表情》等作品,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另外,书写人物传记的《惊天动地的两弹元勋》《山神》等作品书写的是个人在历史大背景中的奋斗,也是一种历史书写。

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书写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的历史题材作品,并没有止步于真实叙述历史事件,而是以回望历史,进而反思当下。《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通过对历史的书写,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问题。《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第九章《十问国人》,其实是在全面回顾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剧后,对中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深刻反思和犀利拷问。《革命者》通过对革命党人为了国家、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的书写,对革命者的初心和精神进行了发掘、回望和重构。其他书写当下社会事件的作品更是直接聚焦于当下的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

总之,在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中,国家叙事、第一人称参与式叙事和历史叙事常常是合为一体的,作品中既有国家叙事的大格局、大气象,又有第一人称参与式叙事的现场感、亲切感和平视视角,力求真实呈现历史进程和历史细节。

三、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特点

(一)以人民为本位的文学创作观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上至反映国家大事,下至记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不浸透着家国情怀。作品为谁而创作?何建明说,“为人民立言,一直是我写报告文学的态度”12,“服务民众该是文学的基本担当,为人民写作应是作家的根本使命”13,这是他秉持的创作理念。纵观文学发展史,但凡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写作决不仅仅是为了“小我”,而是为了广大的人民。当今社会脱离生活的写作、私人化的写作、趋炎附势的写作比比皆是,但何建明毫无疑问是一位不忘初心的作家,他的创作始终都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扎根于广大人民,人民是他作品关注的主体。从10年间创作出版的18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关注的都是时代热点和时代大事件,他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记录时代的史料功能。从《国家》(2011年利比亚撤侨事件)到《三牛风波》(2012年的“焦三牛事件”),从《爆炸现场》(2015年天津“8•12”大爆炸事件)到《死亡征战: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纪实》(2014年至2015年间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从《时代大决战》(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到《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从《浦东史诗》(浦东开放开发)到《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上海表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些作品或与时代大事相对应,或与国家发展相同步,书写的内容要么是人民所取得的成就,要么是人民所关心的事情,作品既是书写人民,又是为人民而创作,人民始终是创作的中心。

(二)选题精准,叙述精彩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选题精准,选题紧扣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选题本身就具有典型性和唯一性。《国家》和《死亡征战》两部书写我国外交题材的作品,在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历程中属于全新的题材;《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和《革命者》两部书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分别书写的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史,选题本身就具有特殊性;《那山,那水》用文学的手法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时代理念,选题独特。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关注的是那些影响国家发展、国计民生的大事件,或者社会热点事件,所以作品出版以后,总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追捧。选题的宏大性也决定了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的分量和影响力。

其次,选择了好的题材,还需要有精彩的叙述,才有可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无论是题材本身,还是叙述本身,都具有宏大性,非一般的作者能驾驭。他的作品虽然写的是国家大事,但是他的创作始终扎根于人民,始终没有脱离人民群众。国家叙事、第一人称参与式叙述和历史叙事是他的叙事风格,为人民写作,为人民立言,是他秉持的创作理念。无论是书写社会热点题材,还是对历史事件的书写,以及对人物、城市的书写,何建明都能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站在国家的高度、时代的高度,书写人民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其叙述以点带面、举重若轻,深受读者喜爱。选题的精准和叙述的精彩决定了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的成功。

四、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演变

2011-2020年十年间,是何建明创作的“黄金十年”。这与他的创作经验、身居职位、驾驭能力和艺术功底的娴熟,都有直接关系,他的众多作品代表了当今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较高水准。十年间何建明创作了18部报告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创作的演变历程。

首先,作品叙述更加成熟,个人风格更加鲜明。笔者将何建明2011年创作的《国家》视为其报告文学创作历程中有标志性的作品。2011年以来,何建明创作的18部报告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有国家叙事、第一人称参与式叙事和历史叙事的痕迹,而且他的叙述技巧更加熟练,叙事更加游刃有余,给人一种大巧不工之感。在《浦东史诗》的开篇,作者将百年家族史与百年上海城市发展史交织在一起书写,将个人情感、个人经验与历史变迁、时代发展相融合叙述,将浦西与浦东进行对比书写,并通过王子与公主的童话将上海百年城市发展史讲得生动形象。《浦东史诗》叙述精妙,想象新奇,个人风格鲜明,不可复制,可视为其作品中的精品。在其18部报告文学作品中,几乎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作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新的叙述尝试。比如在《革命者》开篇,作者尝试了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报告文学作品中,鲜有作者以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写作。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即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在《革命者》的开篇序章,作者以‘你’这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14何建明在叙事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总之,叙事更加成熟和个人风格更加鲜明是十年间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演变的最显著的特点。

其次,作品由负面问题批判转向正面成绩引导。何建明早期报告文学作品主要关注时代的痛点。比如《共和国告急》揭露并批判了为了金钱和利益对矿山滥采滥挖导致矿难频发的社会现实,作品被称为是“第一部揭露中国矿难内幕的滴血报告”;《落泪是金》第一次将中国贫困大学生问题摆在公众面前,“被《纽约时报》誉为1990年代最有影响的校园文学作品”15;《中国高考报告》关注的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问题,作品全方位地考察和反思中国高考体系,对高考体系中的不完善之处进行了深入揭露和批判;《恐惧无爱》揭露了现实社会中另类孩子的生存状况,关注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处境。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但2011年以来,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发生了转变——从早期的批判揭露问题,逐渐转向为通过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书写来鼓励、引导人民向前、向善。其2011年以来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主要是正面书写。

五、启示

2011-2020年何建明创作了18部高质量的报告文学作品,也为当前报告文学创作留下一些启示。

首先,注重题材的选择。报告文学是与时代联系最紧密的文学形式,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书写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国计民生的事情,把真实的中国现实、真实的时代故事,记录下来、书写下来。这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和担当。报告文学作家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题材、新问题,多书写那些未曾有人涉足过的领域,丰富报告文学的书写题材,拓展报告文学的书写空间。

其次,注重作品的叙事。在笔者看来,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独具一格、脱颖而出,题材不是一个起绝对作用的因素,关键在于何建明的文学观和叙事技术的成熟。报告文学归根结底是文学作品,其文学性主要是通过叙事来体现。创作报告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要运用好文学的表现手法,并积极借鉴、吸纳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报告文学的叙事,增强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为社会贡献精品。正如习总书记说的“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16。报告文学作家在创作报告文学作品的时候,应当具有精品意识。

最后,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家是社会的良知,是时代的良知。报告文学作家要自觉担负起作家的道义、时代的责任和使命,要明白是为谁而创作,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为人民立言,为人民写作,深入社会现场,关注社会现实,扎根人民群众,创作出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弥补虚构类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报告文学作家还需要对我们身处的社会、时代进行反思,提高作品的思想深度,力争引领时代的思想潮流。

注释:

①《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国家》,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与天泉合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三牛风波》,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江边中国》,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拉贝先生》,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爆炸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那山,那水》,红旗出版社2017年版;《死亡征战: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纪实》,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惊天动地的两弹元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时代大决战》,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山神》,四川天地出版社2018年版;《浦东史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大桥》,漓江出版社2019年版;《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上海表情》,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革命者》,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②利比亚大撤离事件是指2011年2月中国政府实施的一次大规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这几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组织的最大规模海外公民救援撤离行动。

③2012年春节前夕,甘肃武威23岁的焦三牛当选副县级领导干部,引发了热烈讨论,成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热点事件之一。

④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详见《国务院调查组认定天津港“8•12”爆炸是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6-02/05/content_5039773.htm2016年2月5日。

⑤2014年2月西非爆发大规模埃博拉病毒疫情, 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邀请的中国,组织救援队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

⑥⑦何建明:《国家》,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6-21、359页。

⑧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158页。

⑨何建明:《死亡征战: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纪实》,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47页。

⑩佘飞:《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的叙述方式———评何建明〈时代大决战〉的叙事特点》,《写作》2020年第2期。

11何建明:《浦东史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

12何建明:《创作的源泉依靠人民》,中国作家网2012年5月25日。

13何建明:《为人民写作应是作家的根本使命》,《文艺报》2012年1月9日。

14佘飞:《用艺术的形式书写英雄的故事》,《天津日报》2020年9月28日。

15参见《何建明〈落泪是金〉:15年后仍有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1月5日。

1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5-10/14/content_2946979.htm。

[作者单位: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