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野地灵光》:爱是旷野的一缕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1年09月13日20:56

分享会现场

9月1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新浪读书、南方都市报、凤凰读书、一点资讯、成都商报、济南时报等多家媒体以及博库网共同举办了“爱是旷野的一缕光:记录精神病院的日子——《野地灵光》分享会”。本次分享会采取线上分享的形式,通过八家机构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据主办方统计,有近二十万人次观看了本次分享。据悉,人民文学出版社后续还将在该社的新媒体平台举行更多针对精神疾病相关领域的线上直播分享。

现场分享的专家有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家李兰妮,文学评论家、出版人潘凯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医六院)教授黄悦勤以及媒体人、《渡过》系列图书作者张进。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代表主办方在分享会上致辞。

作家李兰妮1988年罹患癌症,后经历多次手术与化疗。2003年初,确诊抑郁症。抑郁症让李兰妮感受到了活着比死去更加艰难。她开始了艰难的自救——恶补各种专业知识,尝试药物疗法、宠物疗法等。慢慢地,她也从病人成了抑郁症相关领域的半个专家。

然而,李兰妮始终没有局限于“自救”,还着意于“救人”,孜孜不倦地做着抑郁症领域的普及工作。2008年,李兰妮出版了《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真实讲述了自己的患病经历、症状,以及生理、心理和家族、社会、文化的成因。2013年又出版《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分享“狗医生周乐乐”与自己温情陪伴的经历,传递了一种情感疗愈的可能。在与反复发作的抑郁症进行近二十年的抗争中,李兰妮做了大量公益讲座,并参加央视《开讲啦》、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等电视节目,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向公众传播抑郁症乃至精神疾病相关的知识。

也同样是自救与救人的双重动力,促使李兰妮先后以患者身份走进广州市惠爱医院、北医六院。《野地灵光》这本书便记录了李兰妮的住院治疗过程以及对精神病院的观察,呈现出精神病人的苦痛和生活状态;对精神疾病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因素进行深入思考,并大致梳理了世界精神医学史以及中国精神病院百余年历史的重要节点。在这个过程中,也揭开精神疾病领域的种种误区,展示当今国际精神健康的进步理念。

臧永清表示,李兰妮深入到精神病院内部,切身体验、感受这个庞大人群的真实处境,这种写作精神令人感动。人文社出版《野地灵光》,则是期望展示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他们面临的诸多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唤起更多的关注。

为什么会用《野地灵光》作为书名?李兰妮说:“说到这个‘野地’,我住在精神病院的时候,大家会有一种无助感,你不知道应该怎么求救,应该怎么走出去,有一种苍茫,有一种荒凉。后来我去查字典,‘野地’是未开垦的,还不太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他就是身处于旷野。这块地也算野地。说到‘灵光’,我曾经看到过,最早在中国尝试做精神疾病的教育和治疗的这些医生,他们有这么一种志向:病人肯定心里头都是感到绝望的,都会感到非常茫然,医生、护士必须用心灵之光去照亮病人的道路,这样才能达到帮助人的目的。所以连起来就叫‘野地灵光’。”曾有人建议把书名修改一下,但李兰妮坚持保留“野”字,“可能她的精神世界里有一块什么东西,叫想象也好,意象也好,需要温暖,需要倾诉,需要关怀,需要交流,否则就是一片旷野”。“野字是一个意象,是充满象征性的,后面有很多含义和诉求在里面”。‘

分享会围绕李兰妮新书《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向公众分享精神疾病的常识、精神病院内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故事。据主办方介绍,举办本次分享会,意在凝聚社会范围内的更多善意,减少大众对于精神病院、精神疾病的诸多误解,为旷野中的人们带去一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