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莫言的第一本绘本《大风》近日出版
来源:红星新闻 | 陈谋 王丽苹  2021年09月09日15:35

原标题:莫言出绘本了!他还说,“这本书让我仿佛回到了曾经经历过的时代”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第一本绘本出版了。

莫言为何会出童书?据他本人介绍,这本书是根据他过去的作品改编而成,但对今天的孩子们依然是有教育意义的,尤其是对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因为城市里的孩子没有像他童年那样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过,没有机会体会到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以及人与自然那种既和谐又对抗的关系。

那这部作品到底讲了什么?又是怎么变成了一个绘本的呢?该书责编连莹为我们讲述了这本历经4年才出炉的绘本是如何打磨而成的。

【责编说】

大半年的不懈沟通

终于让莫言答应挑一篇短篇改成绘本

2017年,麦克米伦世纪童书的负责人找到莫言的版权代理人,表示他们想邀请莫言为孩子们写故事,创作成图画书。当时,莫言的版权代理人认为莫言的作品内容和风格与童书差别很大,而且对图画书的形式、内容以及适合的主题也不十分了解,于是婉拒了她的提议。但麦克米伦世纪童书并没有放弃,而是用了大半年时间,多次沟通和说服,最终以自己的诚意打动了莫言,莫言建议可以从他的短篇小说中挑选一篇进行改编。

那年初秋,部门负责人希望由连莹来负责这个项目,于是连莹买了好几本莫言老师的作品开始读,经过多次讨论,选定了莫言198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大风》。

连莹说,这是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孙子星儿是个刚过七岁生日的男孩,小说讲述了他第一次跟着爷爷一起去荒草甸子上割草,却在回家路上偶遇一场猛烈龙卷风的故事。整篇文章对景色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从黎明前河上雾的变化、日出时天色的变化到大风前后云的变化、风的变化,让人读得酣畅淋漓;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细致,从外表、眼神到形态、动作,每一处描述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像是雕刻一般,每一笔都清晰有力地刻在了读者心上,让故事中仅有的两个角色——爷爷和孙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

“后来,听莫言老师提到,这篇小说是根据他童年时的一段记忆写成的。”连莹表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面对困境时勇敢抗争、携手共进的祖孙亲情,对童心、童趣的淋漓展现,以及对突发灾难的顽强抵抗,等等,都会给孩子们带来阅读的多种乐趣,并对他们的人生予以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变得更加坚强,获得在困境中果敢、冷静、扭转乾坤的勇气和力量。

找到合适的文本后

又用了近半年时间才找到心仪的插画师

在确定要做这本书之后,连莹又花了将近半年时间来寻找插画家。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插画家,连莹买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还参加了各种插画展、书展之类的活动,对比了许多种截然不同的插画风格,或逼真写实,或童趣可爱,或温柔雅致,或凌厉潦草。

在一次书展活动中,连莹看到一本图画书《老轮胎》,故事中有一只被废弃的老轮胎,滚落到了一片草地上,成为了老鼠、野兔、青蛙等许多小动物玩耍、休息的地方。画中那一片宽阔的草地,被一阵阵风吹向了一侧,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绚烂而多变的色彩。明明是一张张静态图画,却让她从中感受到了风的拂动和阳光的温暖,好像一下子穿越到了《大风》中那片荒草甸子上,迎风等待着故事的发生。

于是,连莹赶紧联系到了这本书的插画家朱成梁。

朱成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为图画书创作插画,作品已达数十部,也曾荣获过许多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奖项,但他为人十分谦和,很有童心,在挑选合作作品时十分在意连莹是否喜欢,是否觉得有意思。

连莹说,朱成梁后来告诉她,他年轻时曾在苏州农村插过队,种过水稻,割过谷子,把它们绑到手推车上去运送,他与《大风》所描写的年代是有共同记忆和感受的,《大风》这个故事也勾起了他许多的回忆。而且莫言笔下,大风席卷着满车稻草在空中螺旋飞舞的场景,也在朱老师脑中形成了一幅极富动态感和冲击力的震撼画面,让他一直想象着可以用怎样的手法去描绘这样的画面,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龙卷风,苏州的乡村和山东的平原也必然会有许多不同之处,他对此非常感兴趣,这勾起了他极大的创作兴趣。

于是,他们欣然地达成了合作意向。

为还原故事中的原汁原味

他们又亲自到莫言的故乡去寻找当年踪迹

开始编辑工作后,连莹反复研读原文,竭力思考着怎样才能让这部短篇小说成为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她与莫言的女儿管笑笑经过多次讨论,对原文进行了一些删减和细微调整,让文字体量更加适合儿童阅读。

文字改编好以后,他们又开始为绘画做准备了。

朱成梁提出了许多需要确认的问题:故事发生的时节?房子是什么样式?院子里都有什么?旁边有没有菜地或农田?里面都种了些什么?爷爷的手推车是什么样式?用什么样的绳子去捆草?草是什么样的?大河有多宽?河堤是什么样子的?

……

在这个过程中,朱成梁和连莹向莫言和管笑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最终,他们决定,还是亲自去莫言的故乡看一看。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农历八月初,也就是公历的9月初,他们约好时间,等待了差不多10个月,然后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踏上了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土地。

虽然,那条滋养了山东大地许多年的胶河如今早已干枯,当年的荒草甸子也很不一样了,但他们几经波折,还是从附近找到了许多故事中的影子——当年的老房子、老院子,早已不被使用的手推车、镰刀、锄头和石磨,高高窄窄但早已铺上青砖的河堤,已十分稀少难找的老茅草,以及正处于成熟季节的高粱和玉米地……

老房子、老院子

连莹说,经过那年夏末短短几日但至今难忘的阳光洗礼,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繁忙紧凑的工作当中,而朱老师则开始潜心构思《大风》整本书的每一处设计。

据连莹介绍,双层封面这一设计就是出自朱成梁的强烈建议,外层护封采用了书中唯一一张竖向插图,这也是他画得最过瘾、最喜爱的一张画。而内层硬壳封面则返璞归真,采用了十分简洁的设计,并没有出现人物,而是在正面放上由远而近的大风,背面则是草丛中被惊动窜出来的野兔,既紧扣主题,又十分特别。

连莹说,书中看到的那一片一片草地,层层叠叠的,都是朱老师一层又一层叠加画上去的心血。因而,在印好的书中,他们尽管尽最大努力还原了朱老师笔下的色彩和氛围感,却无论如何也呈现不出原画上那一层层叠加的颜料的厚度。

《大风》内页

在耗时一年半之后,朱成梁终于完成了《大风》全书共23张画稿的绘画工作,这比原计划(一年之内完成)多用了不少时间。他们拿到的原画,每一张都色彩饱满、颜料厚实,而且用半透明的薄纸包裹得仔仔细细。

朱成梁草图线稿

最后,在考虑这本书的书名字体时,他们一下子想起在莫言老师的故乡采风时,曾在莫言文学馆见过他的书法,于是拜托莫言老师亲笔书写了这本书的书名。

莫言亲自题写的《大风》书名

为了不辜负作者的心血,他们用心设计、选纸和印刷,经过近一年的反复修改、重新打样,《大风》终于拿到了手中。

连莹说,“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无比喜悦和激动,也深刻体悟到策划和编辑一本好书背后的艰辛和不易。这时候,距离我第一次看到莫言老师的短篇小说《大风》的文稿,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年。”

【莫言说】

这是我童年时的一段记忆

绘本让我仿佛回到了曾经经历过的时代

“《大风》是1985年,我在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的时候写的。小说主要是根据我童年时的一段记忆而成。”

莫言谈到,那个时候,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土地还比较辽阔,地势也比较低洼,到了夏天会有大片大片的几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草地。他当时跟着爷爷去割草。割了一天的草,傍晚把草捆绑到车上往回走时,在河堤上遇到了龙卷风。这是一种很奇异的天象,可以看到天际上有一个比较平整的乌云的边沿,乌云的边沿下面出现了一道弯弯曲曲的龙的尾巴一样的形状,老家把这叫“龙吊雨”。伴随着龙卷风,风很大,雨也很大。

莫言说,他主要是想描写人跟大自然的关系,想通过这样一种描写,来表现、塑造他爷爷这样一个老农民的坚强形象——风来了,他像一块石头一样牢牢地矗在河堤上,与风也是与大自然对抗。最后风过去了天晴了,车上的草都被刮走了,但爷爷还在,车还在,一切都像没发生过一样。

“这样一个故事改编成绘本,这是我所有作品里面的第一次。我想这样一个绘本对于今天的孩子们依然是有教育意义的,尤其是对生长在城市里面的孩子,他们可能没有像我童年那样,这么亲密地和大自然接触过。他们也没有见过那样辽阔的草地,也没有见过龙卷风,尤其是他们也没有体验过人在自然当中那种渺小的感觉。人跟自然就是一种既和谐又对抗的关系。”

所以,莫言想通过这样一本绘本,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一下那些过去的时光。

而当看到朱成梁先生把这个小说画成绘本后,莫言说,看了以后自己的思绪也被激活了,仿佛回到了曾经经历过的时代。“我要特别感谢朱先生,他用他高超的技艺帮我把文字转化成了画面,希望孩子们能喜欢他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