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放眼崭新时代 唱响自然赞歌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09月08日11:12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在四川省甘孜县采访

自然资源文学,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它从大地走来,到人民中去,在祖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开出绚烂的文学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文学之果。

中国作家协会九代会以来,在自然资源部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以讴歌时代、讴歌自然、讴歌人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壮大队伍为己任,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推出了一批反映新时代、新气象、新成就的震撼人心的自然资源文学大作品,造就了一支有理想、有朝气、有实力的优秀自然资源文学创作队伍,形成了自然资源文学特有的正大气象。

坚定政治立场,为自然资源文学事业“塑魂立志”

2021年8月5日,中宣部办公厅公布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共170部,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乌蒙回旋》列入其中。《乌蒙回旋》是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与国民党军进行机动作战的作品,也是一部向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作品,作者以文学的视角再现了我党我军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了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文学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必须在场,作家在自然资源壮丽的画卷里不能失声。”这是陈国栋在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贯彻落实中国作家协会九代会精神一次主席团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他自己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创作了《燃烧的冰》《保大叔的故事》等多部贴近现实、贴近自然的纪实文学作品。《保大叔的故事》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农家书屋增补目录》。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一直是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孜孜以求的坚定目标和政治责任。五年来,自然资源作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作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党组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把作家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确保作家创作有方向、思想不迷航。今年5月,自然资源作协与国家林草局退耕办联合举办的“重走长征路·退耕还林还草作家记者行”活动,就是坚定政治立场的一次生动实践。20多名作家、记者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历时10天,分别到贵州、四川、重庆、河南、甘肃等13个红军长征沿线各省份和革命老区进行采访,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宣传20年来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共收到作家、记者采写以及地方征集的报告文学、散文、诗歌、通讯等体裁的稿件117篇(首)。参加采访活动的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表示:“通过重走长征路,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红色的长征精神与绿色的生态文明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到无比自豪。”

五年来,自然资源作协还先后通过作家培训班、读书班、研讨会、视频会等多种形式,组织作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拓展文学胸襟,提升文学境界,引导广大作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文学界落地生根,自觉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使命,为繁荣自然资源文学“塑魂立志”。

坚持扎根基层,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接受“洗礼淬炼”

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作家周习是文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动实践者,她的纪实文学作品《肖桂珍的北戴河》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项目,她自己数次到北戴河一线采访,没有一个字从虚构中来。

近年来,自然资源作协一方面组织会员参加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尹红芳《这边风景独好——追踪红都瑞金一百个红军后代跨入小康社会纪实》、杨亚丽《天青梦》、刘将成《荆楚粮仓——重访中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分别获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扶持。尹红芳还被中国作协评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创作先进个人。

另一方面,为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主题,自然资源作协组织作家深入到赣南、乌蒙山地区、武警黄金部队体验生活。陈国栋参加中央媒体深入云南边境缉毒一线采访,创作了《缉毒利剑护边关》《警民同心筑长城》《奉献岂止在边疆》多篇长篇报告文学,一经发表后在公安系统引发广泛好评。为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作协组织14名作家深入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红色教育基地、乌蒙山区开展专题采访,完成了《雾尽云开处》《行走乌蒙》《红色的彝良》等十多篇报告文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其中《行走乌蒙》入选报告文学集《世纪圆梦》。

火热的生活才能够“淬炼”出精品力作。周习参加“中国一日·美好小康——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深入贵州乌蒙山腹地赫章县采访,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会说话的红土地》。李彩华、贾志红、张柯平受作协委派参加“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于今年“五一”期间,分别走入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河南嵩县庙岭金矿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公司进行采访,创作出《编程高手和发明大王》《矿山之翼》《对话察尔汗》三篇报告文学作品,用文学的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工业建设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以文学致敬工业战线,作家致敬产业工人。

关注热点、关注现实,自然资源作协鼓励作家投身重大事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2020珠峰高程测量,作家王少勇以特派记者身份随队采访,以日记的形式讲述珠峰高程测量全历程,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珠峰日记》。作者还原了鲜为人知的测绘登山队员工作与生活状态,用诗意的笔调向读者介绍了珠峰的危险、神秘与纯洁。作家赵光华远赴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完成脱贫攻坚主题报告文学作品《雪山不会忘记》。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协号召全体会员创作抗疫作品,传输正能量,并通过作协公众号发布了30多篇抗击疫情的文学作品,用文学传递爱和力量。

讴歌壮美自然,让文学与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

以优秀的自然资源文学作品表现新时代、新生活,描绘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的美好蓝图,塑造出具有崭新时代风采、自然资源烙印的文学精品,一直是自然资源作协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近年来,广大自然资源作家能够响应作协的号召,以更高的历史站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万物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发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文化价值,创作出一批反映自然资源工作特色、体现自然资源工作者精神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

纪实文学创作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陈国栋和王晶合著的《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条理清晰、精简流畅地描述了我国可燃冰的探寻和成功试采曲折、艰难和不断创新超越的过程,生动描绘了地质科研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使命精神、智慧劳动、创业热情、坚强意志、奉献品格等等,予人以一种解惑和感染的力量。高洪雷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全书以时间为经,聚焦丝绸之路中的一些重要城镇,在高度还原历史的同时,辅以文学化的细致描摹,使丝绸文化的不朽荣光,穿越时空,再度迸放光彩。鹤蜚的《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陈廷一、秦锦丽合著的《永远的月牙泉》等一大批纪实文学作品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反响。

小说创作,不断取得突破。著作等身的作家劳马以短篇小说和微小说而著称,是一位具有喜剧精神、讽刺性特别突出鲜明的作家,近年来,有小说集《一个人的合唱》、剧作集《错乱的影子》面世,先后荣获泰国年度最佳作家奖、吉尔吉斯斯坦最佳作品奖等多项国际奖项。周习的小说集《天干地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小说《盐碱地》改编成电影《盐诺》,正在拍摄之中。杨沐的《天下洁白如哈达》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作者在小说中描摹了城市女性的爱情、职场、家庭、寻找自我价值、试图超越平凡生活的种种生活和精神图景,为读者提供了理性分析和思考的空间。何尤之的小说集《麦色浪漫》《金店十二钗》相继出版,小说作品获中国工业文学奖一等奖。任继红的小说《温暖的手铐》获26届梁斌小说奖短篇小说一等奖。马玫长篇小说《观音泥》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网络文学作品评选暨2019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

自然资源散文创作精彩纷呈。李青松是自然资源作协活跃而又有为的生态文学作家,近年来相继出版了《相信自然》《大地伦理》《万物笔记》等多部文集,他的作品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复杂,鲜明地主张人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充盈着生命、美德和完整的人性。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周伟苠利用闲暇的周末时光,以学者或作家的身份去思考去创作,他的散文集《周末闲话》,看似云淡风轻,文字底下却有隐隐雷声,“闲话”不闲,充盈的都是正能量。叶浅韵的《每一滴露珠都是草的亲人》、左中美的《山河记》、吕敏讷的《倾斜的瓦屋》等散文集相继出版。高红雷、李青松分别荣获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评委奖,叶浅韵的散文《生生之门》获第十五届十月文学奖,贾志红的散文集《芒果雨》获全国孙犁散文奖,夏磊散文《回到地坛》获第五届井冈山文学奖。

自然资源诗歌创作呈现出更加开阔的视野。胡红拴的诗歌大都从自然中汲取营养,清亮明快,自由奔放,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地学诗歌风生水起,成为当代诗坛很有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流派。张二棍是一位广受关注的诗人,他的诗歌像扶贫一样,用诗记录底层悲欢,近年来先后获得《诗刊》年度青年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闻一多诗歌奖。马行关于大漠荒原上石油勘探者的诗歌,别具一格,并以鲜明的时代视角,呈现出其中的丰富、微妙和鲜活。《大都行》是诗人刘能英的诗词作品集,作者从一个“北漂”文化人的视角和心理切入,准确地描写了这个时代外地人群的生活实况和精神肖像。难得的是这些作品虽然有无奈和沉重,但更多的是透出人间的温暖与奋斗的希望。代雨东、阿未、孙大顺、张常美、汪洋、段新强、刘将成、刘卫、陵少等一大批自然资源诗人活跃在当今诗坛。

此外,在自然资源科普作品创作上,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郭友钊博士相继出版了《第一道生态防线——祁连山及黑河流域考察记》等7部专著,其中《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获全国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奖。李忠东、邹蓉、周江陵的《石海触贝,洞爆流苏》《盐井传奇,恐龙故乡》入选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紧扣时代脉搏,电影《寻明胜》列为自然资源部影视教材,入围第十三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

注重人才培养,将自然资源作家队伍“做大培强”

始终注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文学人才培养力度。2017、2018年,作协连续两次和鲁迅文学院合作,成功举办鲁迅文学院国土资源班和自然资源作家研修班,邱华栋、白烨、张清华、谢有顺、孟繁华等十几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家前来授课、与学员座谈,为学员带来难得的文学盛宴。参加这两期培训班的学员共124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作协具有一定创作成果和创作潜力的中青年作家。五年来,自然资源作协推荐多名优秀青年作家到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参加学习,接受高端、系统的文学创作培训,对于作家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坚持驻会作家制度,面向全系统,先后公开选拔14名优秀作家驻会。实行签约作家制,2019年面向全体会员遴选出32名作家。为加强自然资源文化建设,培养自然资源作家队伍,作协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建立了驻校作家、特聘作家制度,李曼等4名作家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届驻校作家,另有13名作家获聘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届特聘作家。先后推荐17名会员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近年来,作协的基层组织逐步健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来,作协会员由原来的780人增加到1345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102人,在行业作协中名列前茅。

为打造一支素质硬、能力强的文学创作队伍,作协从今年开始着手实施“525”文学队伍培养计划,即50名领军作家,200名重点培养作家,500名进一步提升文学创作能力会员计划,名单一经公布,便在会员中引起巨大反响,起到了鞭策后进、激励新人的作用。

近五年,出版发行会刊《大地文学》37卷,为广大会员、作家提供一个优质的发表和交流的文学平台。《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中国自然资源散文双年选》越来越引人关注。举办了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和一至四届大地文学奖的评审和颁奖活动,既是对自然资源文学的集中展示,更是对自然资源作家队伍的系统检阅。先后在寿光双王城设立文学创作基地、在深圳大鹏新区设立全国首个生态文学创作基地,为广大作家创作采风提供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