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一程水一程,为时代鼓与呼 ——云南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09月08日11:08

云南作协组织作家进行脱贫攻坚主题文学采风活动

政治引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

一是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政治引领。通过组织学习,广大作家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科学阐明了新时代文艺前进的道路方向,系统擘画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美好蓝图,是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和文联工作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组织学习,广大作家不断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繁荣文学创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用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是认真实施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同时还积极举办一系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例如,2016年9月28日至10月6日举办“见证跨越·中国作家贡山行”,作家们来到独龙族这个云南特有民族也是“直过”民族居住地区走访。此前,发出关于在贡山县城、独龙江乡、丙中洛乡3个点设立“作家书架”的倡议,得到省内外广大作家响应、云南所有出版社及省外部分出版社支持,共计收到捐赠图书7000余册。2019年3月25日至4月3日,组织省内近30位作家,分成滇东北和滇西南两个分队到脱贫攻坚一线走访。2019年11月16日至17日,组织省内50余位作家走基层,参加在玉溪市澄江县举办的“抚仙湖农民读书会”以及在昆明市嵩明县举办的“胖子乡村文学图书馆座谈会”。2019年10月21日至26日,与迪庆州政协联合主办“康巴作家作品研讨会暨中国著名作家香格里拉行”,来自全国的25位作家到迪庆州3个县走访,等等。

三是建立文学创作基地,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机制性安排。在云南省委宣传部及各州市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条件成熟的多个州、市建立文学创作基地,组织和委派作家进驻创作基地,挂职体验生活,创作完成一批文学作品。这些文学创作基地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态建设重点地区和边境地区,这些文学作品几乎都涉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对云南工作提出的“三个定位”等时代主题和现实内容。

四是动员引导作家自觉、主动为人民抒写。以脱贫攻坚为例,作品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数量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出版的作品,如将文学内刊发表的和以内部资料方式印行的也计算在内,累计超过千万字。其二,品格较高。作家以俯身土地姿态和一颗赤子之心,见证脱贫攻坚伟大壮举,礼赞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这些文学作品从脱贫攻坚战场萃取创作养分,以高昂的激情、高远的想象、深沉的情感、扎实的内容,讲述一个个朴素而动人的故事,刻画一个个平凡而高贵的形象,创造一个个沉着而超拔的意境,定格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剪影,为这场旷世古今的战役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学档案。

主题创作,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

一是组织开展“百名作家写云南”活动。在组织出版包括《云南作家选集文库》《云南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选》《云南小说精品选》《云南诗歌精品选》《云南散文精品选》和“云南中青年作家个人专集”在内,共计56种、1200万字的“云南作家精品文库”的基础上,又组织实施“百名作家写云南”系列活动,共完成25部长篇选题创作,于2016年前后出版。

二是承接参与“中国作家重走长征路”主题创作采风活动。2016年5月13日至18日,中国作家采风团28人沿着当年红二、红六方面军足迹,进入云南寻甸、禄劝、丽江、香格里拉,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其间参观了红军长征博物馆(纪念馆),听取党史专家讲解,观看根据红军故事创作的情景剧表演,还与部分红军后代进行交流。

三是组织创作一批云南重大现实题材长篇作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三个定位”及云南作为全国主战场、主阵地的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省作协具体实施,邀请全国重要文学奖项获得者陈应松、葛水平、徐剑、曾哲等作家,到云南深入采风、体验生活,历时一年,分别完成《山水云南》《同心云聚》《云门向南》《经纬滇书》4部云南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其中《云门向南》为徐剑、一半合著。2019年12月27日,会同中国作协创研部,在京召开云南重大现实题材长篇作品研讨会,对这些作品进行研讨。与会者认为,这4部作品较为形象生动全面地反映了云南以高度的政治意识担当意识使命意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定位”要求,折射了在全国脱贫攻坚伟大进程中的云南路径和云南篇章,不失为重大现实题材之佳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四是组织策划系列主题创作。例如,由省作协主席范稳创作的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太阳转身》,2021年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入选中宣部文学类建党百年主题重点跟踪项目。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文学类征文,策划编辑出版10部长篇作品。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策划组织以反映中共云南党组织创建至云南解放革命历程及共产党人卓越风采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风云激荡》,以记录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历史的口述史文学《家国天下》,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民族工作队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七日》。

改革创新,推动云南文学多出人才出作品

一是将青年作家视为文学的未来,拓宽发现视野,用心用力培养。与省内外多家文学刊物建立起联系机制,与基层文联紧密联系,发现文学新人。先后选送近50名青年作家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为进一步加强西南地区青年作家的培养,提出“大区域办班”理念,在中国作协支持下,经西南六省区市作协与鲁迅文学院共同协商,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培训班在云南开办,至今已轮办完毕。这是以整合全国、大区资源为思路,借助鲁迅文学院的师资力量,探索突破单一的、地域狭窄的培训模式的一次新尝试,效果良好。竭力创造机会,除让云南青年作家有全国、大区交流和培训的更多机会外,还加强与全省州市县联合,服务到基层,整合全省资源,制订并完成了“将全省作家培训一遍”的规划。将已延续30余年的滇东、滇西16地州“笔会”调整为滇西、滇东两大板块联动轮办的专题性“文学年会”;整合16个地州县近100种文学期刊为“百家”期刊方阵,主办《百家》选刊以降低基层“登陆”台阶,提升居住、生活在基层的青年作者创作水平;紧接其后,又将《百家》选刊改办为《边疆》文学丛书,进而改办为“云南文学年度选本”出版;按照“一步到县乡”理念,在县一级举办文学讲习班,有近千名基层青年作者参加过文学讲习班学习培训。

二是将少数民族作家视为云南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重视发现和培养工作。在中国作协关心支持下,选送少数民族作家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人数为全国之最,参加其他培训学习的更多。2019年举办的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云南少数民族作家达16人,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云南每个独有民族不仅拥有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本民族作家,而且都拥有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获奖作家。2020年,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繁荣发展新时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意见》,提出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项目建设等措施,主要包括:出版项目方面,每年在全省范围内遴选5位少数民族作家,扶持其作品出版,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作家。培训项目方面,每年至少举办1期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在全省范围内遴选45名左右、有一定创作潜力的青年少数民族作家参加培训,夯实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基础;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少数民族作家有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并参加全国性培训班;加强与国家民委、中国作协的汇报沟通,力争更多高水平培训班落地云南。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项目方面,每年至少组织1次重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评论家,对云南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和评价。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项目方面,加强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理论评论工作,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关注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的创作,每年确定并资助有较大价值的选题,推动加强理论评论建设,推出系列研究成果。

三是关注新的文学群体,延伸服务手臂。加强沟通汇报,着手成立网络作家协会筹备工作。2020年度云南文学年会以网络文学为主题,探索建立与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新的文学群体联络机制,积极吸收新的文学群体,及时掌握新的文学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创作生活情况,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2021年5月24日至27日,组织网络作家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学党史祥云红色行专题采风活动,36名网络作家走进云南省革命老区大理州祥云县红色传承教育基地,到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参观学习。

四是务实有效组织开展研讨培训活动。例如,举办云南青年诗人群昭通(北京)研讨会、云南农民作家作品研讨暨创作培训班、云南长篇小说创作培训班、楚雄作家群北京研讨会、云南中短篇小说改稿班、云南散文作品研讨暨创作培训班、云南“90后”诗人群读书班、云南女性作家“边地女性写作”研讨会暨培训班、曲靖女性作家作品研讨会和作家进校园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云南作家队伍中,始终活跃着一个规模较大的特殊群体——农民作家。云南农民作家生活在全省广大农村,长期与火热时代保持零距离,始终和辽阔大地结为一体。他们寄身于山水之间,留住了乡愁,坚守的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举办云南农民作家作品研讨暨创作培训班,让农民作家在坚定文学信念和创作信心的同时,发现和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受到启发,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此外,通过举办作家进校园活动,将昭通学院“野草文学杯”大学生邀请赛的参赛高校范围从云南延伸到全国,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及海外留学的大学生参加,至今举办十届,影响力不断提升,产生品牌效应。

五是在国际视野下加强区域文学交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新的伟大实践中来,在中国作协的指导和支持下,与南亚东南亚多国作家协会和相关机构建立起互访关系,定期开展区域文学交流活动。在一年一度的南亚商品博览会期间,举办中国南亚东南亚作家昆明论坛和文学采风活动。在此基础上,2016年,中国作协将中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三国作家参加的以“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文学新丝路研讨会,放在云南昆明来举办。这些作家论坛、文学研讨和采风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云南作家与南亚东南亚作家一道,搭建起一座沟通心灵、加深了解的文学桥梁,多国作家采风创作的文学作品讴歌礼赞、宣传推介了云南,帮助世界加深对云南、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云南作家获得更为辽阔的国际视野,拓展云南文学的疆域。自2009年起即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共同举办湄公河文学奖,一年一届,每届有1至2位云南作家获奖。

六是多位云南作家获得全国重要文学奖项。2015年,作家范稳连续第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2016年,纳西族作家和晓梅的中篇小说集《呼喊到达的距离》、白族诗人何永飞的诗集《茶马古道记》和佤族作家伊蒙红木的报告文学《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20年,彝族作家吕翼的中短篇小说集《马嘶》、回族作家段平的报告文学《宋文骢——从游击队员到歼10之父》和白族作家李达伟的散文《大河》,获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21年,作家湘女的散文《好想长成一棵树》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