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透过文学艺术的窗口,南方岛屿关联着远方所有人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2021年09月05日09:32
关键词:岛屿

喜爱旅行的20世纪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曾如此感受岛屿的魅力,“我知道,我最终不得不/住在其中每一座岛上/世世代代,登记它们的植物群/动物群,登记它们的地理”。而往前两百多年,来自清代杭州的“博物君”聂璜游历沿海绘制出一本惊艳世人的《海错图》,“错”在这里,是丰富是奇迹之感。从事文学艺术的人大约无法拒绝来自岛屿的吸引,它给人以一种迥然于城市的地理幻觉,因为它视野有限,登岛宛如可以在短时间里看懂它描绘它,宛如自己手中的一篇小说、一幅画作。

在今天文学艺术的视野里,前往岛屿有着丰富的含义,比如理解海洋文化,认知渔村的乡村振兴,激发自我的创作热情。也正是在今年初,来自上海的团队“访地旅行”选择了浙江舟山的黄龙岛,开启一年邀请12位作家、艺术家的“黄龙岛文学艺术驻留计划”。每位驻留者在岛上生活半个月时间,进行观察和创作,深入南方岛屿、渔村文化,带来异地经验,促进区域文化的更新和多元发展,尝试重构黄龙岛的文化氛围。

江南人往往熟悉的是古镇水乡,总是忘记这片地理的另一侧,就是一片海洋和无数岛屿,在那里有许多故事未曾掀开面目。即便是岛屿,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像上海的长兴岛是冲积岛,舟山群岛是浙江天台山脉向海延伸的余脉,属于基岩岛,“访地旅行”创始人张峡女士告诉记者,之所以第一个驻留项目选择在黄龙岛,是在多方考察之后,发现“作为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以渔业为主要产业的纯粹渔岛,跟江浙一带的乡村、山村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交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岛上还保留着相对原始的自然风貌以及生活形态。这座岛基本没有被城市倾吞的痕迹,这令我们感到欣喜,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样本、一个渔村文化活化石”。

陆续到访黄龙岛的作家和艺术家里,作家洁尘发现这里是“一个植被丰富,物种多样,百花齐放的繁茂花园”,画家李中茂透过岛上的小窗户,看见作品“一帧接一帧地展开”,作家包慧怡说“奇迹是众岛的特产”,音乐家常静带着古筝体验了在台风“烟花”来袭过程中创作的特殊经历。

这些人中,最熟悉岛屿的是包慧怡,她曾在爱尔兰群岛留学,自称有“恋岛癖”,她将对黄龙岛的第一印象和经历写成了《蓝诗》,她说岛屿对于她相当于一种收缩、凝聚或退隐,“收缩自己的物理空间和脚步所能及,心灵才有可能扩张,划桨或者插翅,去往地图之外的地方。退隐,斯可以再现;清空,斯可以创生。”半个月时间里,她巡游小小的岛屿,逐一发现海神庙、养老院、村委会、渔绳结作坊、废弃的学校、废弃的冰块加工厂,印象更深的是穿着海贼王T恤跳广场舞的老奶奶,如此种种,“岛屿点燃人的心灵”。还有许多细微的碰撞在不经意间展开,常静骑着自行车环岛,看着低饱和色的渔村房子,以及老人小孩悠闲晒太阳的画面,仿佛莫兰迪的画作,但一瞬间当地人大嗓门让“莫兰迪画面破功”,她还遇见了一位早年从上海来此居住的85岁高龄“隐士”,岛上石刻书法都是出自他手。带着老师叶嘉莹先生《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的李中茂,在创作中十分欣赏荒凉和开阔的原始趣味,但他说黄龙岛上温暖的色调带来新的感受,将来也会出现在自己画作之中。而经历了台风“烟花”之后,用仅剩不多的时间,常静在岛上遇到了天后宫的民俗活动,在地完成了声音导览作品《岛上有座天后宫》。

从国内外相似的文学艺术驻留计划来看,创作者与在地文化的交流碰撞逐渐变得自然缓慢,不再如早期那样掺入过多功利心理,也更注重与当地人的互信理解,张峡女士表示,“文学艺术驻留计划首先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给艺术家们,对于他们的艺术创作我们是不进行干涉的。但当他们来到岛上,一定会成为见证这座岛屿变迁的绝佳观察者,每一个人的视角、思想和后续的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负责保留这些观察纪录。”观察乃至参与乡村振兴是“访地旅行”团队做文学艺术驻留计划的初衷之一,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通过创作者的作品来呈现,也可能通过其他形式来呈现,“国内驻留项目起步晚,代表着这项事业在国内更年轻,年轻就意味着还有更多可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从振兴岛屿文化案例来观察,日本从2010年开始举办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为解决当地岛屿老龄化严重、村落文化退化等问题带来了复兴,许多国内外艺术家受邀在当地创作永久作品,包括拥有多件安藤忠雄和草间弥生作品的直岛,岛上美术馆还收藏有多幅莫奈的画作《睡莲》,这个以“海洋复兴”为主题的艺术节注重与当地文化经济的交流,让当地村民广泛参与到艺术节前期筹备和文创制作环节之中,逐渐成为日本在国际游客心目中最重要的旅行目的地之一。然而,这也并非是一个在早期就被看好的艺术项目,甚至也因地理偏僻、宣传不到位等问题经历了几年无人问津的局面。唯一坚持下来的,是团队对当地文化没有采取过激的介入方式。

进入黄龙岛的“访地旅行”团队,也在经历着许多提问乃至质疑,比如“为什么是邀请制,为什么是这些人?”“虚无缥缈的艺术对海岛的发展能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外来者真的能了解和懂得当地文化吗?”团队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也表示“黄龙岛拥有自己的节奏,我们也是。能拥有自己的节奏而不被任何打乱就是某种奇迹”。张峡对记者讲述了自己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面对这些老龄化严重并且趋于无人居住的岛屿,什么样的文化值得保护以及如何振兴都是一个大课题,“但振兴这座岛,不能野蛮武断地随意装扮它。不能以破坏它为代价去翻新成一个新的城市,或者复制成一个对标国外的某个小岛。”

相比在岛上暂居的作家、艺术家,每个月都会上岛的团队更加清晰地见证着岛屿变化,今年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年,乡村振兴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话题,团队看见当地政府的基建,包括还有航船、码头、广场、公路、公共沙滩、医院等等都在快速更新之中,希望以时代记录者的身份,参与到这座岛的变化中去。同时,今年计划邀请的嘉宾覆盖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设计等领域,希望能从不同角度来和岛屿产生关联影响。张峡提到,常静在未登岛之前,她就把自己平时在岛上录的一些声音发给她听,希望她对黄龙岛的了解能从声音开始,同时也希望能够与她合作一件跟“声音”相关的作品,独属于黄龙岛。而最终选择了代表当地海神信仰的天后宫题材,也正是因为这座天后宫历史上几经搬迁依然没有消逝的顽强生命力,打动了外来访客们。最终,所有这些作品,都是开放给外界读者的,未来该项目也会开放申请制,并且会推出可供公众参与到其中的活动和内容,如今,黄龙岛的丰富形象已然通过这些作品逐渐成型。

“从一座岛到另一座”、“从一片海到另一片”,陆地与岛屿从来不是彼此孤立的关系,它们互相确证,互通愿景,振兴乡村文化,也与无数远方的人相关联,而文学艺术正是连起这份关联的媒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