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刀记》精神的传承人
来源:山东工人报 | 李兴正 宋俊忠  2021年09月03日23:36

图为郭洪志(左一)1987年与爷爷郭芝堂、父亲郭澄清合影

在大河奔流、奇峰迭起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郭澄清历经千磨万砺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刀记》,以评书形式在全国20多家省级电台连播,连环画发行3000多万套,小说发行400万套且经三度出版重印,并陆续改编为影视剧、话剧、情景剧。史诗般雄踞文学高地的《大刀记》,是抗战胜利30周年唯一一部献礼长篇小说,嗣后还分别入选了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百年百部红旗谱”丛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冒着枪林弹雨最早进入济南的红色经典作家郭澄清,以其创作的《大刀记》不仅浓缩再现了一个特定阶段的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和党的建设,而且对“文学精神”和“文学尊严”做了真实诠释,使亿万读者承享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洗礼。

在风云变幻的半个多世纪里,鸿篇巨制《大刀记》扣人心弦的故事经久传唱,而作品背后的“花絮”同样斑斓多姿。其中,薪火相传的郭氏家风,就是愈久弥珍的精彩华章。

“父亲一生笃定不用人格、良知换官做。他身出贫寒,坚守品格;粪土名利,弃官写作。他一生著述甚丰,被称作‘战士中的作家,作家中的战士。’他历经坎坷,宁折不弯,从没抱怨叫屈,更从未把精神痛苦示以后代,传递下来的全是自强报国和敬业奉献的正能量、好家风。”幽幽一席话,盈盈两行泪,——郭洪志深情忆及父亲郭澄清时,年已65岁的他甫一开口仍血脉偾张。因为,在这深情的追忆中,父亲言传身教的一件件小事所裹挟的家风,对他而言似缤纷的落英引导,又像前行的伟力支撑。

郭洪志的老家是宁津县时集镇郭杲村。在他12岁那年,父亲郭澄清就给他专做了一个小水桶,让他每天早上从村里一口深井中给爷爷和病残的四爷爷提水。在冬天的一个早晨,年仅12岁的郭洪志在井边厚厚的积冰上摔了一跤,险些滑到井里去。看到他惊吓之余委屈大哭,父亲就拿来一块木板横放在井口,抚摸着他的小肩膀一番温言软语:再向上拉井绳时脚踩木板就不会打滑,还能使上劲儿,掉不到井里。“那天回到屋里后,父亲攥着我的两手说,人得肯吃苦、动脑筋,遇到难事别逃避,早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说到此处,郭洪志唏嘘再三。历历往事虽小义大,无不使其受益终身。

在郭洪志中学毕业即将参加工作的时候,已经享誉全国文坛的父亲郭澄清,若为他设计安排个好前程浑如探囊取物。但是,郭澄清没有这样做,而是鼓励他自己去闯、自己去拼。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1970年,14岁的郭洪志初中一毕业就到宁津县机械厂干起了繁重辛苦又危险之至的翻砂工。把熔化的铁水倒入模具,冷却后再把零件从模具中倒出。对翻砂工这个稍不留神就会烫伤的工种,年少的郭洪志绝少抱怨。他说:“从开始干这个活我就按父亲‘人得肯吃苦、动脑筋’的嘱咐,扑下身子踏实干,不长时间就成了熟练工,让老师傅们好夸奖。3年后,我又分到新华印刷厂干了两年,同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磨练,增长了才干。”

凭借年少苦读苦干打下的功底及工作中的勤勉表现,郭洪志在1975年赢得了工农兵大学的上学机会。此时,他愿像父亲郭澄清那样能神游八荒纵情文学,可父亲却希望他学医。“您觉得我将来写不了一手好文章吗? ”对郭洪志的这般提问,父亲一脸正色答道:“我愿让你学一些能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帮到别人的学问。写文章慢、行医快。 ”就这样,郭洪志服从了父亲的意愿,背起行囊走进了青岛医学院医疗系。

平凡的人生中,引领郭洪志在思想上起航的还有父亲的那些海量存书。身处饱学之父膝下,郭洪志从小酷爱读书,“父亲藏书很多、很杂。小时候偶尔翻到的一本《大众哲学》引起我浓厚的兴趣。那时年纪小,对很多概念、理论我都看不懂,读几页就得琢磨好多天,但最终读懂悟透的这本书引导我开启了在大学阶段对人生观、价值观深入探究的历程,奠基了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尤其对我一生行医所秉持的‘中西医结合、辩证考量’的医学医治思维方法大有裨益。”

青灯黄卷5年后,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今齐鲁医院)的郭洪志尊享优越的环境,沉湎安逸的生活,心气冲劲儿渐趋消磨。此时,父亲郭澄清又突现在他的面前。“刚工作没多久,正当我开始习惯于四平八稳的工作而意志退减的时候,有一天,父亲找我谈话时问我:‘你是把医生只当成养家糊口的一个职业混饭吃,还是想在这方面钻下去,更好地发展?’”郭洪志说,父亲这形似轻描淡写的一问,恰似兜头一盆冰水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在他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这汹涌的波澜,黑白相片似地在他眼前翻涌出父亲抵死追求文学之梦的一个个镜头,翻涌出老家深井边父子的絮语场景,还有翻砂车间那一个个艰险的劳动场景;这汹涌的波澜,似乎瞬间把他推回到俯首为民解难的从医初心点,瞬间把他推送到上下求索誓做英标的启航处。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40年弹指一挥间,在郭洪志人生奋斗之路上,于无声处鼓角铮鸣,披荆斩棘杏林满目。已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的他,曾连续两届荣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华东六省一市神经病学协作委员会常委,山东省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郭洪志教授先后承担了国家卫生部及国家自然基金委山东省“九五”攻关、省科委和卫生厅课题10多项,荣获省部级山东省科技进步8个奖项。他在国内率先提出 “急性脑血管病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特点”,创新性提出“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并得到广泛引用。郭洪志教授和他的40多位研究生团队共发表了学术论著271篇,论文的被引用量达3500多条。目前,在国内,医生们诊断和研究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脑白质疏松症这两种中老年病,都是依据郭洪志教授制定的诊断标准。郭洪志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建立了“脑缺血并发MODS的动物模型”。由郭洪志、麻琳教授编著的医学专著《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被王士雯院士和李春岩院士评价为“填补了国内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的空白。”

追溯先父德范,穷究医学至理,俯首救死扶伤。郭洪志教授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很多荣誉,被赞为著述等身,泽被齐鲁;后学广众,名闻遐迩。“能够促使我持续刻苦努力工作的源泉,可以说就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始终在我心中蓬勃的强大力量。”郭洪志教授轻拭了一下眼角的泪痕,转身把视线投向窗外湛蓝的长空,“我在齐鲁医院工作的几十年间,父亲从来不允许我春节回老家宁津县看望他、陪他一起过春节,而是要求我在医院值班,要求我耐得住寂寞,远离一切虚名薄利、急功近利,全身心开掘研究课题和全身心投入病患医治。也正是父亲的鞭策,使我接续了他斗志昂扬的精神,苦干实干尽职尽责,朝着心中更远、更高的梦想不断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