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推进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
来源:新华日报 |   2021年08月29日09:43
关键词:文艺评论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意见》,紫金文艺评论特推出“圆桌谈”栏目,邀请文艺评论家们分享感悟、砥砺观点,为推进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本期“圆桌谈”嘉宾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旭东;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昶——

中国文艺评论吹响集结号

汪政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既是当前和今后文艺评论工作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具体举措。文件继承了我党文艺工作的优秀传统与丰富经验,又与时俱进,针对当前文艺发展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宏观与微观上提出了开展文艺评论的意见与要求。

在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中,文艺评论一直在场,未曾缺席,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许多重要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双百”方针的确立、新时期文艺的思想解放等等,文艺评论都走在前列,引领潮流,提升思想。但是,毋庸讳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文艺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文艺消费的多样化,文艺评论显得滞后了。这种滞后是多方面的:

比如视野狭窄、观念单一,缺乏应对复杂环境中的文艺现实,无法解决各种社会力量与文艺的关系;

比如落后于文艺生产,无力阐释新的文艺形态与文化产品;比如标准模糊,导致文艺评论价值混乱,无法在复杂的文艺形势面前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比如理论建设落后,理论与批评脱节,形成了文艺评论哲学的贫困,缺乏理念风骨与学术公信;

比如话语方式陈旧,落后于时代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更未能融入多媒体时代,全面覆盖社会的文艺生活;

比如缺乏文艺评论的有效性,自我封闭,自我矮化,自我萎缩,未能有效地勾连文艺生产、文艺消费,甚至已经消失于大众的视野之中,更别说以人民为中心了。

当然,文艺评论的属性与独立性,文艺评论的学科伦理与评论家的道德操守也存在问题,被市场与趣味牵着鼻子走的评论行为已经相当普遍……

所有这些问题积弊已久,确实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因为它不但事关文艺评论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水平与国民素质。

从历史上看,文艺创作的繁荣、文艺的消费与欣赏的提高从来都是与文艺评论的作用分不开的。

中国先秦文艺的百花齐放,魏晋时期文艺的自觉,唐宋时期文艺生活的全面提升,五四新文艺的诞生等等,文艺评论一直是开拓者、引领者与破冰者。更不用说世界文艺的发展史,启蒙文艺、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艺……

只要是文艺繁荣的时代,只要是文艺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文艺评论都是宣言者与播种机。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哪儿会有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的群星璀璨?他们的名字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果戈理、莱蒙托夫等伟大作家具有同样的光辉。

重振文艺评论事业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的时代,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形势,而文艺评论又是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

现在的文艺评论要处理的已经不是过去评论与文艺创作、评论与文艺受众这样单纯的关系,何况,不管是文艺生产还是文艺消费,其构成都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繁荣文艺评论,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我们确实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而这些工作的开展与作用的发挥又远非文艺评论本身所能完成的,所以,这次加强文艺评论的意见由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不但说明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一工作是一项整体性、复杂性与系统性的工程。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看,从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看,它需要全社会的认同,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参与。我们确实需要将文艺评论渗透到文艺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从文艺生产的规划、过程、终端与影响,文艺评论都不能缺席。如今的文艺生产工程性、系统性、协作性、制作性都相当强,远不是过去的个体性。现在的一些文艺工程涉及面广,投入量大,非常需要论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优化与调整,文艺评论怎么能不参与?千万不能认为文艺评论就是写一篇文章而已,文艺项目的提出与立项本身关系到文艺的观念,关系到文艺史,关系到文艺形势,关系到受众的欣赏趣味,关系到文艺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是文艺评论。我们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文艺项目为什么不成功,为什么得不到受众的认可,或者叫好不叫座,作品的诞生就是作品的终结?问题就出在没有尊重文艺规律,缺少评论的介入,如果文艺评论能提前介入,我们的文艺规划与项目会少走许多弯路。

说到文艺评论的特殊形式与多样性的问题,我们会发现,许多围绕文艺的声音是在我们文艺评论的视野之外的,甚至是不被看作文艺评论的。如果我们将这些特殊的文艺评论都纳入我们的工作范围中,我们的批评家都能放下身段参与其中,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文艺评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解决文艺评论的落地性、有效性问题。比如各级各类的评奖,比如文艺作品的排行榜,比如短视频,比如弹幕,比如读书频道、读书会,比如微信、微博,比如跟帖、留言等,都是文艺评论,而且是很接地气的文艺评论。想当年,伟大的评论家莱辛的杰作《汉堡剧评》,就是他看了戏后贴在剧院墙上的“小字报”,这与现在的微信和跟帖不是一样的吗?所以,平台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用起来。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文艺评论的理论支撑问题,之所以文艺评论出现许多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的立场、标准与理论体系。为什么民族审美体系说了多少年还是未能有效融入现代评论体系?为什么常常会被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何时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都与文艺评论的上游学科如文艺学、美学甚至哲学密切相关。现在,边缘化的不仅是文艺评论,文艺学的地位也大不如从前,文艺评论失去了理论的供给侧。我们现在已经少有原创的文艺学理论体系,批评家中理论与批评才能兼具的也非常稀罕。当文艺评论缺少了理论支撑,它必然是软弱的,缺乏说服力与持久性的。

问题与办法同在,困难与机会并存。《意见》的印发可谓恰逢其时,它是集结号,开启了中国文艺评论的再出发。

(作者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多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终评委,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当代文学研究)

催生新时代文艺的似锦繁花

刘旭东

在物质生活实现小康以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一定会大幅跃升。某种意义上,艺术可以代替宗教塑造当代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它对世道人心、对生命个体的精神世界的丰盈充实,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鉴赏可能是人们精神世界最重要的领地之一。而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创作和鉴赏最重要的引导和发散,同样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不仅是审美的,还包含着社会的、历史的、伦理的、道德的种种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意识形态的安全,对文艺的繁荣,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新时代以来,中央对文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作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作协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在政协文艺社科界联组会上的讲话,都对文艺评论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近日,中宣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对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术水准、阵地建设、组织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政策举措。如果说文艺评论遇上了最好的时代,当不为过。

对照《指导意见》,我觉得文艺评论界任重道远。对于当前文艺评论,我有这样几个印象:

1、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文艺的本体性缺乏具有时代性系统性的权威的理论建构。

2、文艺评论参差不一:文学评论强于艺术评论。艺术评论中戏剧评论、美术评论、影视评论要强于其它艺术评论。音乐、舞蹈、摄影、杂技、民间文艺等的评论相对式微。

3、文艺评论向着两极化发展,一方面学院派文章曲高和寡,一方面是碎片化、口水式的文艺评论“汪洋恣肆”。

4、文艺评论群众参与度高,大众化、感性化、情绪化、即兴式的评价比较多。

5、文艺评论的传播方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由纸媒为主,演化为网络为主。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弹幕、跟帖等浩如烟海,这导致文艺评论的普及性,前所未有。

6、文艺评论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性。主流的、非主流的都有。

7、主流的文艺评论存在着一味叫好、缺乏批评的现象。

8、知名评论家少,缺乏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总体上看,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是不匹配的。学院评论玄、媒体评论浅、网络评论杂。“大路货”的评论多,说到“点子上”的评论少。对受众有启发、对作者有共情、对作品有发扬的专业评论远远不够。一句话,当前文艺评论的现状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以为,这也是中央出台《指导意见》的原因和背景。

当前文艺评论难以真正繁荣的原因在于缺少市场驱动。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驱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第一动力。但文艺评论与市场经济难以相融。从业者注定了是清贫的。没有宗教般的情怀,难以持续,更难以为继。比如电视剧评论。一部长剧通常都有四五十集甚至上百集,看下来,写一篇评论不过千余字,至多数千字。投入产出,严重失衡。谁肯去花这个功夫呢?其它类型的文艺评论也有类似的问题。与创作相比,评论永远都是一个冷板凳。

文艺评论繁荣只能依靠有形之手。政府建立相应的促进保障机制,是繁荣文艺评论的必要条件。细读《指导意见》,我感到繁荣新时代文艺评论大有希望。

《指导意见》有这样几点需要我们加深理解:

一是鲜明的政治导向。明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文艺评论要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明确文艺评论要增强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明确要把文艺评论的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其中对文艺评论政治性和战斗力的强调,需要我们深刻领会。

二是强调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外国文艺理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是新时代“强起来”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必然要求,又是当下最欠缺的,当然应该成为新时代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是倡导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指导意见》要求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鼓励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特别强调规范争鸣的问题和范围,其中有深意在焉。这是对文艺评论在特殊历史时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四是具有网络时代的特色。《指导意见》提出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的工作机制。要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全媒体评论产品。要不唯流量是从,反对刷分控评。要健全大数据的评价方式,加强网络算法研究和引导。要重视网络文艺队伍建设。这对我们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要求,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手段。

五是对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出实招。要通过优稿优酬、特稿特酬为文艺评论提供激励。要改进学术评价导向,把文艺评论成果纳入相关科研评价体系和专业职称评审制度。要将这样的要求尽快化为具体的政策和办法,让文艺评论工作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和岗位。

文艺要繁荣,文艺评论就要繁荣。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离不开别、车、杜这样的大批评家。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时期文学,也是与文艺评论的繁荣相伴而生的。我相信,只要我们把《指导意见》落到实处,上下同心,新时代的文艺评论一定会催生出新时代文艺的似锦繁花。

(作者为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

文艺评论的“破圈”与“新声”

刘永昶

对于中国文艺评论界而言,《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显然是一场及时雨,涤荡冲刷着近些年来文艺批评领域的尘埃。它的关键词是“加强”,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认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去芜存菁、激浊扬清,让文艺评论工作成为伴随文艺创作的清流;它的关键词是“新时代”,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正视日新月异的时代语境,承继传统、推陈出新,让文艺评论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艺评论肇始于新文化运动,激动人心的文学革命正是在作家与评论家的紧密互动中酝酿与爆发;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老中青三代文艺家奔涌不息的精彩创作,评论家们同样表现出了他们的责任、担当与智慧。回望历史,中国古典文论名篇也从来都是光彩夺目的,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李渔的《闲情偶寄》,既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价值追求,也有“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的审美意趣。

不过,与古典文论相比,现代中国前辈名家的文艺评论,更多地摆脱了纯粹文艺场域的局限,进而通过文艺现象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很多经典的论述和观点,就像鲁迅评价殷夫烈士的诗歌那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文字往往深沉而又热烈,有战斗性,也有穿透力,充满直面现实的情感与思想力量。

人们不得不看到,尽管当下中国文艺评论事业比任何时候都有更强大的外部硬实力支撑,但内部的繁花似锦之中显然潜伏着话语危机。一些因循的习惯常常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一些承袭的套路往往被当做是“萧规曹随”,久而久之这里就容易循环产生一些自说自话、自得其乐的“圈落”。

其一是“专业”的圈,越来越多的文艺评论专业人士聚集在象牙塔内,人才济济这是好事,但人们也容易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让理论变得枯涩、让方法变得呆板,让文字变得“精细”,缺现实的地气也难聚群众的人气。其二是“商业”的圈,资本的力量为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披上了华丽的“文艺评论”外衣,这些力量“长袖善舞”,甚至能贯穿全产业链,劣币驱逐良币,让受众难以辨识真相。其三是“平台”的圈,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文艺话语场常常是区隔的,一边是严肃的规整的似曾相识的,一边却是活泼的零散的众声喧哗的,两个场域虽然是物理交互的,却很难心有灵犀、脉息相通。其四是“算法”的圈,当大部分受众的阅读平台从报刊杂志转移到智能手机时,算法推送的逻辑就很容易让受众被束缚在一个又一个充斥着滚动信息却又内容贫乏的话语“蚕茧”中。

这次《意见》的推出恰逢其时,它在很多地方为我们指出了切实可行的“破圈”路径。破“专业”的圈,就是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其中,对于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构建,就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创新中国古典文论与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结合。破“商业”的圈,就是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意见》着重强调了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的首位度,尤其指出“不唯流量是从”,艺术标准要在商业标准之上。破“平台”的圈,就是要“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意见》明确了传统文艺评论阵地与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协同,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中,微评、短评、快评、全媒体评论等常见的网络文艺评论样式被重点提倡。针对“算法”的圈,《意见》直接提出了主动“引导”和规范“治理”相配合的管控措施,可以预见,手机客户端算法逻辑的任性控制很快会荣景不再。

“破圈”意味着不固步自封的姿态,意味着拥抱时代的胸怀,更意味着面向未来的新声。值得关注的是,《意见》中多次提到了“新”,比如“注重对新人新作的评论”“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培养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等。很显然,这些举措中体现着理解并尊重年轻人的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今天,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无论专业还是业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是文艺创作、文艺评论的新青年;当然,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是当下文艺生活的新受众。新受众的成长与现代化、全球化、互联网化的时代进程同频共振,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更丰富的文艺产品,那么他们对于优秀文艺评论的需求同样也是急切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前一阵电视剧《觉醒年代》甫一播出,就触发了无数年轻人在屏幕上的弹幕纷纷,很快延绵成全网各大平台此起彼伏的火热讨论;接力而上的是专业文艺评论工作者,他们解读、剖析、升华年轻人的认知,进而和年轻人互动形成宏大的多声部合奏曲,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引发了全社会对革命先辈、仁人志士的追思和感怀。这样健康的跃动的文艺评论声景,实在给人以希望与期待。

伟大的时代召唤与之相伴同行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同样召唤与之心心相印的文艺评论。行远自迩,踔厉奋发,《意见》的出台是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新起点。诚如有论者所言,它是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集结号,吹响新时代再出发的最强音。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系主任,南京影视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