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不负担当使命 努力发展新时代文学事业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08月27日09:50

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上海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上海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2021年6月26日,上海作协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跨越世纪的辉煌——原创诗歌朗诵会”

中国作协九代会以来,上海文学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大力推动重点文学创作,高度重视培养文学人才,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推动对外文学交流,深化推进作协改革服务,推动文学事业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五年来,上海文学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上海作协先后组织会员举办或参与各类学习培训班,围绕重大节点召开座谈会,同时利用各种文学活动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领会党中央文艺工作方针,强化大家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2020年以来,党中央部署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海的重点文学创作,包括迎接建党百年的红色题材创作和现实题材创作,成为引导广大作家深入学习“四史”特别是党史的有利时机。许多参与重点创作的作家在创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一项创作任务完成,自身也成为某方面的行家,成为一段红色历史的生动讲述者,并且为后续创作积累厚实的素材。学习和创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广大作家强化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学精品意识,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升了参与主题创作的热情,展现出上海文学界健康向上的氛围。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

上海作协认真落实九代会有关部署,以组织化推进为重要手段推动文学创作,广泛开展扶持行动和研讨活动。五年中,先后有10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重点创作项目,10人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一人入选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扶持项目;此外,有18部作品获得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资助,23部作品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学项目资助。先后举办十多场高质量的文学研讨会。五年来,涌现出《考工记》《一把刀,千个字》《疼痛》《心居》《封锁》《慈悲》《回望》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在国内外的重要文学评奖中,王安忆获得纽曼华语文学奖以及郁达夫小说奖、钟山文学奖、京东文学奖等奖项,赵丽宏被授予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和罗马尼亚爱明内斯库国际诗歌金奖,陈思和、小白分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路内、任晓雯、滕肖澜、血红等获茅盾文学新人奖,安谅、清水获冰心文学奖等,还有一批作家、作品获其他文学荣誉。文学批评也随着创作的持续繁荣而兴盛,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评论家队伍逐渐成型,在全国积累声誉。

五年间,上海作协组织作家着力书写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2018年,完成“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创作,用7000行新体诗、3000行旧体诗两个版本,首次对散布于各种典籍和传说中的中华创世神话主体内容,做了完整梳理和文学呈现。红色题材创作经过系统的策划、推进,更是结出硕果:为迎接建党百年而部署的“红色起点”纪实文学创作工程,以生动书写党诞生后中央机关长期设于上海、并在多个领域开展革命活动的历程为主旨,至2020年春,先后推出第一辑《白纸红字》《起来》《巾帼的黎明》《铿锵序曲》《上海早晨》《新渔阳里六号》六部长篇作品、总计90多万字,以文学佳作为持续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读本,也吸引了国内文学界的目光。随后,上海作协又部署了第二辑十多个选题的创作,至建党百年前夕重点推出《伟大纪念日》,其他作品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出版。上海作家还以文学之笔发掘上海数以百计的红色遗址的精彩故事,相继完成三辑共200多个“红色足迹”故事的创作,结集成《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等三本丛书出版。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上海作家中持续推进,由此带动现实题材特别是聚焦上海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新实践的创作。为此,上海作协与有关部门和区合作,建立起分布城乡各地的多个文学创作基地,机制化地推进“深扎”和有关创作,先后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节点,推出《城中之城》《浦东人家》《上海报告》等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集。上海作协所属线上电子刊《上海纪实》,成为发表现实题材作品的新兴平台,并选编年度优秀作品出版《如歌的岁月》等实体书。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上海作家积极行动,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在三个月内写出900多首新旧体诗歌和40多篇报告文学,全景式记录上海抗疫历程,部分优秀作品还在《人民日报》等重点媒体刊发;稍后,几位知名作家创作出抗疫题材的长篇纪实作品《张文宏医生》和长篇小说《十四天》等,通过《收获》刊发而受到关注。

三、高度重视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积极营造上海文学事业人才辈出的局面

上海始终把各类文学人才的培养视为繁荣创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五年来,通过实施531计划,使文学创作队伍保持门类完全、阵容齐整、年龄均衡的良好状况。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老作家、中青年作家,以及专业作家、签约作家队伍中的优秀年轻作家,代表着上海的创作水准,这几年通过新的作品展示创作实力,在各类有影响的文学评奖中呈现创作成就。为加大青年作家培养力度,上海作协在加强原有签约作家制度的同时,2017年首创签约网络作家制度,团结凝聚起更多的优秀青年文学人才。五年间共吸纳57人次为签约作家、51人次为签约网络作家。红色题材主题创作和“深扎”实践,各种大型文学活动,都成为青年作家锻炼能力、拓宽视野、展示形象的良好平台。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中的文学部分,得到很好的落实,作协精选成就卓著的作家当导师,对列入计划培养的青年作家进行一对一辅导。

上海拥有《收获》《上海文学》《萌芽》等全国知名的文学期刊。这些重要的文学阵地都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年轻作者,也体现为全国文学发展服务的功能。《收获》《上海文学》持续推出青年作家专辑,先后推介90余位有实力、有潜质的优秀文学青年,其中不仅有上海作者,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萌芽》则坚持青年作家主阵地的定位。新创办的《思南文学选刊》,也通过重点推介优秀文学新人的作品,不断积累声誉。上述刊物和上海作协所属“华语文学网”等平台,还通过文学百校行、“黑马星期六·上海文学新秀选拔赛”、品读经典大赛等文学赛事、培训活动,将初、高中和大学的文学爱好者引入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天地。

四、厚植上海城市文学土壤,扩大文学公共服务,推动对外文学交流互鉴

五年来,上海文学工作延伸手臂、扩大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由服务作家、服务创作向同时服务大家、服务社会的转变,更深地融入上海文化建设全局,夯实城市文学基础,厚植文学社会土壤。上海作协先后指导成立多家区级作协,完善基层文学组织体系,并为此提供了百余万元的资金支持,推动基层文学创作、文学活动的开展。上海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以更大规模、更广范围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每年举办文学讲座、阅读辅导、诗歌朗诵等活动数以百计,涌现出多个精品文学活动。其中,由多方合作举办、上海作协承担日常运作的“思南读书会”,已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文学阅读品牌,被誉为城市文学会客厅和文学名片。“思南读书会”的运作模式还在全市复制、推广,催生出多个读书会,不仅如此,它还于近两年先后亮相国际主流的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上海作协管理的巴金故居,成为公益性开放的最为热门的文学博览场馆,年接待参观者最高达37万。除了面上的文学服务,上海作协新近还探索与多个街道、部门合作,安排系列讲座、开设作家书房,开展机制性的文学服务,让优秀的作家频繁走进基层,把优质文学内容送到群众身边。

作为国际大都市、文化大码头,上海自觉承担拓展对外交流、展示中国形象的使命。上海作协主办的上海写作计划、上海国际文学周,在过去五年中持续扩大影响,上海国际诗歌节、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暨小说工坊等新创文学交流活动,也逐步成为“文化品牌”。上海写作计划成功举办到十多届,近年来以“众声喧哗”“想象共同体”等为主题,邀请30多位外国作家来沪生活和写作;上海国际文学周以“莎士比亚的遗产”“旅行的意义”等为主题,邀请百余位国内外著名作家与读者互动。上海国际诗歌节先后以“诗歌和人类的命运”“诗歌是沟通心灵的桥梁”等为主题展开诗界对谈,上百位中外著名诗人相聚线下或云端,探讨诗歌和诗歌创作。在疫情之前的几年间,上海作协共接待35批179人次来自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并组织26批87人次出访,还通过各种渠道,组织翻译出版王安忆、陈村、赵丽宏、陈丹燕、金宇澄、路内等知名作家的作品,涉及英语、塞尔维亚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等多个语种,加强了中外作家间的交流和中国文学的输出。

五、深化推进作协工作各项改革,努力将作协建设成为温馨的作家之家

五年间,上海按照党中央和本市的有关要求,持续深化群团改革以及工作创新,确保主席团兼职比率在90%以上、理事会兼职比率在80%以上,在不增加编制和人员的前提下,增设作家维权办公室和基层联络办公室,细化和优化作家服务工作,继续破除“四化”、增强“三性”。上海作协已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服务基层文学组织,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沟通,并指导其建立各自的文学组织、开展文学创作和工作服务。对新文学群体的联系得到强化,与中国作协有关部门合作,建立以网络文学作家为重点的培训基地;除首创网络作家签约制度之外,还率先开展为网络作家评定职称的工作(2018年启动评定中级、2020年开始评定高级),各种重点创作活动均安排网络作家参与。为充分体现对网络文学的引导,上海还与中国作协有关部门合作,举办网络文学20年20部佳作评选、庆祝建党百年全国百家网站百部精品推介活动。作协机关优化内设机构和人员安排,增强工作人员服务会员、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能力。

上海作协所属单位也围绕文学这个核心,拓展工作领域和深度。“作家书店”2018年春重修开张,成为作协新的对外服务窗口,努力建设作家爱来、读者爱逛的文学家园,先后开展百余场文学活动。作家俱乐部公司创立机制化平台,推动作家作品向影视、戏剧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转化,已有多部作品通过这一自有平台实现转化,登上荧屏、银幕和舞台。

上海作协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兄弟省区市作协的交流合作。2018年8月,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战略实施,发起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作协建立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三年间各方一起努力,互相参与文学活动,合作组织专题采风,共同交流工作经验,联盟效应日渐显现。上海作协与新疆作协在中国作协牵线下开展的结对子活动,堪称两地合作的成功案例,每年有20位新疆各民族作家来上海参加为期四周的培训。

打造“两个重镇” 建设“重要窗口” 奋力书写新时代浙江文学新篇章

——浙江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2017年5月,第七期“网络作家体验营”走进浙江省龙泉市。图为网络作家体验舞龙。

五年来,浙江文学界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中国作协九代会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围绕打造“当代文学重镇”和“网络文学重镇”目标,加强团结引导,聚力改革创新,牢牢把握文学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文学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扶持助推,打造文学精品

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中心开展主题创作。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点开展组织主题创作、文学采访、作品研讨推介、征文活动等系列活动。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G20杭州峰会”、全面小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要窗口”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主题,组织了一系列文学活动,创作传播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策划出版《红船》《叛逆者》《那山那水》《红色嘱托》《初心——中共一大代表百年追踪》等作品,组织“红船向未来,放歌新时代”、建党百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主题文学创作,汇编出版主题文学作品《水之精灵》《流淌的故事》《我是浙江人》《亲历与见证》等。其中,《我是浙江人》翻译成五国文字,被确定为G20峰会献礼作品,向世界展示浙江形象。浙江省作家作品《茶人三部曲》《日出东方》《暗算》《大江东去》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发挥浙江“三个地”(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优势,大力实施“浙江省作协优秀文学作品助推计划”,引导作家深入挖掘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当代现实和浙江本土题材,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其中,黄咏梅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汤汤童话《水妖喀喀莎》、孙玉虎幼儿文学《其实我是一条鱼》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00余部作品在全国其他重要文学评奖中获奖或列入重要文学排行榜。

浙江作品海外传播迈出新的步伐。麦家、余华等作家作品持续获得海外关注。与企鹅兰登合作出版了英文版《浙江作家小说选》浙江作家专辑共五册,《回故乡之路 》《跑路》《斧头剁了自己的柄》《苏静安教授晚年谈话录》《邮递员》等作品翻译出版。

全省各地发掘地域文化和名人资源,通过组织“徐迟报告文学奖”“林斤澜小说奖”“徐志摩诗歌奖”“三毛散文奖”“江南诗歌奖”“西湖新锐文学奖”“储吉旺文学奖”“刘伯温诗歌奖”“全国海洋文学大赛”“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等系列文学奖项评选,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内涵、有特色、有深度的作品。

2016年以来,浙江作家在《人民文学》等全国重要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1400多篇。年均30位省作协会员获得浙江省作协会员重要文学期刊发表成果补贴。出版了“浙江小说10家丛书”,进一步提升浙江小说家在全国文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出版《2013—2017年浙江作家优秀文学作品选》12卷240万字,总结浙江作家创作阶段性成果。

二、培养人才队伍,壮大文学浙军

五年来,我们着力建立一支德艺双馨、充满活力、梯队合理的“文学浙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作家队伍不断壮大。

“新荷计划”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从2016年开始,“新荷计划”在前一阶段基础上,不断创新模式,团结培养青年作家,有效做到点面结合,在着力扶持作家创作的同时,注重面向社会公众扩大浙江青年作家的影响,部分青年作家在文坛上已渐成气候,形成新一代的“文学浙军”。通过跨省办班,拓展交流渠道,五年共培训了近300位作家,此外,建立青年作家省际交流机制,互派学员参训,先后选派30多人赴山东、江苏、广东、上海、河南等地交流培训。聘请国内知名评论家组成导师团队,一对一地对浙江青年作家进行指导和评论。每年重点扶持十位优秀作家,出版“年度新荷十家作品集”,邀请国内知名评论家召开研讨会,撰写评论文章,并在《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以专版形式进行集中推介,加强对青年作家的社会宣传。每年征集作家新作,组织期刊名编举办改稿会,分别与《青年文学》《作家》、作家出版社等名刊名社联手,集中推出“新荷作家专辑”。每年出版“新荷作家文丛”,四年共出版了16部新荷作家作品集。为文学作品影视化搭建平台,举办“重点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研修班”,共形成影视作品大纲37份,助推四部作品落地签约。

三、加强扶持引导,繁荣网络文学

浙江省作协较早地把网络文学工作上升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探索实施“网络文学引导工程”,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网络作家协会,实现市级网络作家协会全覆盖,加大对新文艺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学工作“浙江模式”。

国字号品牌建设持续深入。举办了两届中国网络文学周活动,活动包括开幕式与成果发布、网络文学论坛、产业对接、作家签售、采访等板块。第二届网络文学周增设博览会,共计吸引了近15000人次进场观摩、交流。中国网络作家村凝聚人才,2017年12月授牌以来,已吸纳来自全国的网络作家村民199位,已吸引12家动漫影视游戏企业在作家村“神仙居”周边自发式集聚,成为网络作家创作、创业、创新之家。网络作家村成立了党、团组织和妇联组织,成为省委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示范点。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自2017年4月成立以来,已出版《网络文学论丛》60万字,开展八个重点扶持课题,举办了“白马湖”网络文学评论大赛。

搭建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平台。在成功举办两届中国网络文学周的基础上,中国作协与省政府决定将中国网络文学周升格为国际网络文学周。在乌镇互联网大会期间,举办“2020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新闻发布会暨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圆桌会”,受到广泛关注。2021年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正在筹备中。

网络文学引导工程取得新进展。目前,浙江省市县网络作协共增至22家,网络文学创作基地九个。2016年以来,举办两届“网络文学双年奖”,两届两岸青年网络文学大赛,编辑出版《华语网络文学研究杂志》五辑。浙江网络作家作品共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榜单13部,入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排行榜作品23部。入选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重点扶持及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重点扶持项目十部。扶持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每年11部。《红色芳华——革命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创作计划》共扶持作品七部。启动青年网络作家培养“新雨计划”,目前已入库两批次共64人。推荐网络作家参加中国作协、中国文联以及省、市各类培训活动,共500余人次参加培训。关爱网络作家尤其是无保障的自由撰稿人,每年为30位左右网络作家提供免费体检服务。全国第一家为网络作家评职称,共有20人通过文学创作职称评审。

四、开展交流研讨,扩大浙江文学影响力

五年来,先后有30余位浙江作家应邀出访或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与意大利、瑞典、丹麦等十多个国家的交流。国内文学交流互动日趋频繁,年均组织、参与交流十场左右。积极推动区域文学事业发展,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作协合作,建立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积极开展与青海、内蒙古等兄弟省、自治区作协的工作交流与合作。与中国作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两岸文学对话”活动,举办“桥—两岸青年文学汇”,两届两岸青年网络文学大赛等活动,促进两岸作家交流对话。积极参与主办“茅盾新人奖”评选工作。

文学理论研讨活动丰富多彩。先后主办或与中国作协、高校、出版社等有关单位联办研讨会、改稿会等,积极宣传推介浙江作家作品。组织策划“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报刊主编与浙江作家恳谈会”“聆听时代强音,创作文学精品”主题论坛等高规格文学研讨交流活动50余场。每年出版《浙江文坛》,对全省各门类文学创作情况进行综述,营造了创作与批评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五、建设作家园地,发挥阵地作用

《江南》打造浙江文学刊物品牌。《江南》杂志荣获2016年度“中国最美期刊”称号、第六期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19、2020年连续两年列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名录。充分发挥文学奖项的示范激励作用,《江南》杂志社成功举办第四届、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第二届、第三届“江南诗歌奖”,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浙江作家》迎来300期,完成了转型升级;“浙江作家网”“浙江作家”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更加丰富;建筑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的浙江文学馆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结顶,正进入内部装修和展陈规划设计阶段,建成后将成为“国际领先、国内师范、特色鲜明”的专业性文学馆。基层文学阵地更加夯实,十三五期间共举办浙江省基层文学编辑工作联盟培训班4期,培训基层文学编辑300余名。《西湖》《文学港》《野草》等文学刊物办刊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六、坚持重心下沉,倾力做好服务

五年来,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人员下去,始终把服务一线作家、服务基层作协、服务全省会员作为主要职责。精准有效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工作,健全完善“基层作家服务营”“青年作家训练营”“网络作家体验营”活动机制,浙江省作协先后被中国作协评为创联工作先进集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集体。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三为”实践活动、省委“三服务”工作部署等,深入基层指导文学工作,组建“浙江作家服务营”,组织16批120多位省内优秀作家和编辑,1800余名基层文学爱好者参与了活动。每年举办基层作协骨干培训班,每期80-100位基层作协干部及编辑参训。2019年,省作协获全国创作联络工作先进集体。

强化联络协调服务载体保障,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全省作协会员发放服务指南、工作项目清单,公布项目名称、工作举措及实施部门等信息;每年更新发放省作协工作人员联系卡等,以“清单式服务”为会员提供精准服务。“网上作协”建设取得新突破。在“浙政钉”开通在线办理业务,探索线上线下互动工作模式,健全完善作协会员申报、文学创作基地申报等办事指南六项。

开展“浙江当代老作家影像志”拍摄项目,生动记录30位老作家创作风采,完成合集《我们的文学梦——浙江作家影像志》。出台《浙江老作家优秀文学作品出版扶持办法》,对老作家出版作品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浙江通志·文学志》通过终审,《浙江通志·社团志》省作家协会章节完成初稿编纂,为文坛留下了珍贵资料。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南文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湖南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湖南省第七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湖南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团结带领全省文学界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深情描绘三湘大地的喜人变化、湖湘人民的奋斗精神,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文学华章。

高举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方向、指导创作,推动湖南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湖南作协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作为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和每周例会“第一议题”,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重中之重,整理汇编成册,作为各类作家培训班的学习教材,学深悟透、走心走实。同时,通过举办在湘中国作协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省作协会员培训班、中青年作家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全面提升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文学素养。坚持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要求贯彻落实到文学工作中,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自觉承担起党赋予的政治任务,引导广大作家听党话、跟党走。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文艺、党管人才、党管导向,为湖南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聚焦时代,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讲出“湘”味浓厚的湖南故事,描绘新时代的“三湘巨变”。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重大时间节点、重要历史时刻,湖南文学始终在场,湖南作家始终在一线。全省广大作家以强烈的文学自信、文学担当和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身伟大实践,勇攀文学高峰,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真情描绘湖南人民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壮美华章。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历史时刻,湖南作家浓墨重彩、饱含深情地描写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记录三湘大地的伟大历史巨变和辉煌建设成就,创作了《幸福街》《地方》《百年不孤》《坪上村传》《赤脚医生》《放养年代》等一批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40年来家国”“重走长征路”“百年辉煌”“父辈的旗帜”“百年风华正青春”等文学创作征文活动,“勇立湘水潮头,争当时代歌者”等系列创作研讨会、诗歌朗诵会,为重大活动营造了浓厚氛围。

围绕省委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作家看湘西扶贫开发、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看创新开放新邵阳、看环洞庭湖经济发展、看常德70年巨变、看千年瑶乡、三湘巨变、看龙山等文学采访活动中,300余人次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线,创作出了一批接地气、有深度、充分反映湖南发展成就的好作品,结集出版《三湘之歌》。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推出《大国引擎》《决战崛起》《国之重器诞生记》《中国核奇迹》《追梦密码》《大漠游侠》《深山“候鸟”》《珊瑚卫士》等作品,书写超算团队的自主创新、军事科技的耀眼荣光、科学家的成长之路。

首倡之地彰首倡之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广大作家聚焦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创作《乡村国是》《逐梦——湘西扶贫纪事》《十八洞村》《人间正是艳阳天》《灯火夜驰》等一批文学精品。开展“梦圆2020”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创作和征文,广泛发动,重点扶持,历时三年,收到全国各地212位作家作品438部(篇),评选出优秀作品39部(篇),结集出版“梦圆2020”脱贫攻坚主题丛书九部,推出《脱贫攻坚在湖南》系列丛书30余部,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南作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的殷殷嘱托,深入挖掘湖南红色题材,创作出《杨开慧》《诗志:1921-2021》《半条被子》《铁血师长陈树湘》《一生的长征》《红土地上的寻找》等一批传承红色基因的优秀作品,为湖南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凝神聚气,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湖南,组织召开生态文学创作专题研讨会,开展“作家行走湘江源”生态文学采访。开展“青山碧水新湖南”文学创作,确定25个重点选题,以生态文学的方式书写湖南人民守护一江碧水、建设美丽湖南的伟大创举。

书写伟大抗疫精神与抗击疫情同步。全省文学界通过“潇湘家书”、主题征文、文学公众号、文学刊物等方式刊发抗“疫”文学作品4800多篇(部)。纪红建、曾散两位作家受中国作协派遣赴武汉采访,创作《大战“疫”》《青春脊梁》《生命之上》等抗疫专项作品,记录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壮举,展现新时代青年作家的成长与担当,凝聚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用精品奉献人民,文学创作根本立场进一步坚定。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学创作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坚定了广大作家融入人民生活,挖一口深井开展创作的毅力与恒心。全省共确定30个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其中13部作品获中国作协立项扶持。聚焦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暨新时代乡村题材”长篇作品创作。同时,广泛开展践行“四力”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砥砺湖南作家的人民情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文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五年来,湖南作协面向社会举办25期“文学名家讲堂”,在26个县区举办“文学照亮三湘”名家下基层讲学,王跃文、阎真、水运宪、何立伟等知名作家登上讲坛,两万余人共享文学盛宴。在九个县区建立湖南文学创作示范基地,举办文学讲座,开办写作指导班和改稿班,向基地赠送优秀图书,组织读书会,把文学创作示范基地建设成作家深入生活、百姓文学阅读交流的“根据地”。成立10个省级文学社团,分门类组织开展文学活动,进一步促进作家之间的交流,丰富创作生活,拓展服务渠道,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活动品牌。成立作家权益保护办公室,依托专业律师团队为作家提供法律咨询200余次、版权纠纷调解和法律维权服务30余次,文学服务人民范围更大、层次更深。

加强对重点文学创作项目的扶持,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五年来,全省扶持重点作品创作生产105部,扶持专项作品29部,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57部。《逐梦》《活着之上》《乡村国是》《一千朵跳跃的花蕾》《蒲公英嫁女儿》《南村传奇》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获奖。

培育人才,文学湘军阵营持续壮大,湖南文学生力军勇攀高峰。湖南作协推出一系列支持作家创作和成长的具体措施,更多创作势头好、文学潜力大的优秀作家加入省作协和中国作协。五年来,全省161名作家加入中国作协,812名作家加入省作协。《优秀青年作家扶持条例》的出台和完善,使文学创作项目扶持、作品发表出版、评论研讨更多地向青年作家倾斜。奖励激励和研究推介机制的不断创新,全国性文学奖获奖作品省级配套奖励办法的出台,大刊名刊发表作品激励机制的完善,使广大作家的创作目标更高,创作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召开30余次作家作品研讨会,文学评论工作进一步加强,湖南作家作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提升。“湖南文学研究中心”“湖南作家研究中心”“湖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湖南青年文学研究中心”逐步建立,对湖南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集中推介,搭建起作协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互动平台。以毛泽东文学院为主阵地,举办中青年作家班、新锐作家班、改稿班、高研班、文学类型专题培训班,培训中青年作家1200余人。网络文学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新的文学群体与作协组织联系更加紧密,团结、引导、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召开省第七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确立2020年“湖南青年作家年”,实施“文学青苗计划”,举办青年作家训练营,有力助推了青年作家的成长。一批“70后”“80后”青年作家思想和艺术修养越来越成熟,一批“90后”作家开始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一批朝气蓬勃的文学新人正以豪迈的姿态健步文坛,成为推动湖南文学事业向前发展的生力军。

深化改革,坚持守正创新,打造风清气正、文明温馨的“作家之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围绕深化改革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聚焦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推动深化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强化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武装工作,教育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

积极推进所属企事业单位改革,毛泽东文学院制定出台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全省文学活动、作家培训、文学展览和作家作品研究收藏中心的职能定位。《湖南文学》《小溪流》和湖南作家网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在省各文学学会(协会)建立党支部,把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延伸到文学社团,为湖南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注重加强与兄弟省市文学交流合作,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文学“结对子”活动。举办九期新疆作家班,举办新疆作家作品研讨会、“天山的祝福”诗歌朗诵及采访活动。承办“2018两岸青年文学营”、第十四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等文学交流活动。

坚持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抓手,推进机关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组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与基层联系点“结对子、种文化”“让文学的种子在教育基层生根”、红色沙洲文学志愿服务传习两个项目入选中国作协2021年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2016年,湖南作协成功创建省直文明标兵单位。

继往开来,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湖南作协将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响应伟大号召,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推进湖南文学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把握导向,贴近时代,奋力开创江西文学发展新格局

——江西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我们向着小康走——中国作家湘东深扎采风活动

五年来,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和江西省文联的领导下,江西省作家协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文学方向,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时代、深入生活,推进创作、培养人才,切实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江西文学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新的格局。

一、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

组织江西省作协党员干部和广大作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省作协主席团、团体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并积极组织江西青年作家、少数民族作家、基层作协负责人、体制外作家、网络作家参加中国作协层次丰富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切实推动全省作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推动全省文学界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

二、深入生活现场,牢牢把握文学为人民的创作导向

一是依托品牌活动带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谷雨诗会是江西重要文化品牌,是全国唯一延续近60年的诗歌盛会。2017年以来,江西作协先后举办了以“古韵赣鄱 红色摇篮”“春风八百里 井冈四十年”“美丽中国 多彩赣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倾情抒写赣鄱华章”“永远跟党走”等为主题的谷雨诗会,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创作研讨、诗歌评奖、采访讲学活动,积极引导江西作家、诗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大力倡导推动江西各地文联、作协举办谷雨诗会,每年参加诗会的文学、诗歌爱好者达上万人。

二是依托重大时间节点举办各种形式的采访创作活动。紧紧围绕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先后主办或承办了中国作协2017年迎接党的十九大暨纪念建军90周年主题采访红一团江西段采访、“行程万里 不忘初心”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散文采风、“锦绣江西 梦想中国”主题征文、“咱们江西人的40年”主题文学征稿、“走进峡江水利枢纽工程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散文笔会、“走进橙乡 讴歌时代”名家写信丰散文笔会、首届方志敏文学奖评选、“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脱贫攻坚和乡村文化振兴题材文学创作对接会、“我们的扶贫故事”主题征文、“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创作采访活动、“抗击新冠肺炎”主题文学作品征集、“红土地上的脱贫报告”主题征文、江西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采访创作活动、“奔向幸福小康”楹联大赛、“我们向着小康走”中国作家湘东深扎采风等活动。

三、注重精品创作,积极引导作家用心用情书写时代

——实施了多个江西省文学重点扶持工程。2017年以来,在中国作协、江西省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精心策划并实施了江西长篇小说重点扶持工程、江西省文艺创作与繁荣工程、“江西故事中国梦”江西文学重点扶持工程、江西文化艺术基金扶持创作工程等项目,先后完成了《新世纪江西文学精品选》大型丛书、江西长篇小说经典丛书、农村改革开放长篇小说丛书、“江西故事中国梦”江西文学重点扶持工程作品集(三卷)等丛书的出版,鼓励江西作家投身江西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主题创作,写出具有江西风格江西气派的文学作品,帮助江西数十位作家出版了文学创作成果,百余位作家作品得到资金扶持。支持省政府江西文化艺术基金建立了评委库,组织优秀作家参与评审,有效保障文化艺术基金项目评审的权威性,从2019年基金成立以来有30多位作家作品得到了资金扶持。

——紧紧依托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和重点作品扶持等项目组织作家创作。五年来,共有21名江西作家选题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和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九名江西作家选题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协助作家完成这批选题创作,就成了江西作协的重要工作。一是帮助作家深入生活,如与井冈山相关部门联系,落实凌翼为创作大型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进入井冈山采访近两个月。二是在创作、出版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三是做好相关作品的宣传与推介,如江子、凌翼、阿袁、温燕霞、彭学军、徐观潮等人的项目作品完成出版后,联合有关部门为他们的成果举办了相关推介活动。中国作协的关心支持,社会相关部门与省作协的共同努力,一批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脱颖而出:彭学军儿童小说《浮桥边的汤木》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朝颜散文集《陪审员手记》获第十二届骏马奖散文奖;温燕霞长篇小说《琵琶围》入选中宣部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荣获中宣部“2020中国好书”奖等。

——持之以恒地开展研讨推介活动。为扩大江西文学创作影响,促进江西文学理论批评建设,增强精品创作的牵引力和助推力,江西作协取得社会广泛支持,持续开展了多个文学研讨推介活动。一是取得中国作协相关部门支持,先后开展了江西长篇小说重点扶持工程首发式暨研讨会,第四届全国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刘上洋长篇小说《老表之歌》研讨会,长篇散文《青花帝国》现场座谈会,彭学军文学成就表彰仪式暨定点深入生活作品——《黑指》研讨会,凌翼文化散文《大湖纹理》《赣鄱书》作品研讨会,阿袁长篇小说《师母》研讨会,徐观潮长篇小说《名将陶侃》研讨会,王芸、杨帆、宋小词研讨会。二是与地方合作举办了多个创作群体研讨会,分析创作群体与时代、地域的关系。如江西赣南诗群创作研讨会、江西优秀青年诗人诗歌创作研讨会、江西中青年散文作家创作研讨会、重大题材暨江西省小说创作研讨会、江西8090诗人创作研讨会。三是对个人创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和推介,如程晖瓦屑坝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赶散》改稿会,林珊诗歌创作研讨会,吴仕民长篇小说《旧林故渊》作品研讨会,陈金泉长篇历史小说《千古风流——王安石与熙元变法》出版座谈会,凌翼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新书出版座谈会,黄志清长篇小说《凤凰洲》作品研讨会等。

四、推进队伍建设,建造有理想有作为的江西作家矩阵

——进一步规范会员评审程序,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入会。通过组织专家初评会,规范、优化会员评审程序,严格会员评审纪律,一批优秀文学人才加入了协会。五年来,江西作协会员队伍建设有了明显进步,新增江西省作协会员725名,中国作协会员74名。

——举办各类文学创作培训研讨班,提升作家队伍素质水平。为了加强江西现实题材和重点题材文学创作,举办了江西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培训研讨班,邀请肖克凡、陈应松、张柠、阿乙等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上课。为提升网络文学队伍素质,成立了江西网络文学基地,多次举办江西网络文学创作培训研讨班,邀请省文联领导,网络文学名家马季、夏烈、月关,历史学家方志远、梁洪生等到会讲课。

——多方位拓展人才培养路径。配合省文联人事部门做好文学创作职称评审工作,多名作家被评定为文学创作相关职级。推荐江西作家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共青团中央、江西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

——推动多层次的课堂讲堂建设。举办江西文艺名家讲堂文学专场,邀请河北师大教授、小说家李浩等前来授课。把每一个在江西举办的作家作品研讨会、座谈会、文学论坛都当作特别的文学课堂,精心组织相关类别文学作者参会学习。

——积极开展江西文学群体研究。通过组织文学群体研讨会和引导相关媒体持续关注文学群体写作,江西散文现象、赣南诗群、上饶诗群、九江小说创作群得到广泛关注。

——实施“青苗哺育”工程。为培育江西文学后备力量,发掘青年文学创作人才,启动了江西8090·重点作品创作扶持项目,面向有一定创作实力、初具创作风格的“85后”作者征集书稿。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积极用自己的作品参加了征集。经评审后,五位“80后”“90后”年轻作家的书稿入选并得到出版。围绕激励青年人才成长的一系列计划开始启动。

——筹建江西网络文学组织。目前网络文学组织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将于近期成立江西省网络作家协会,以更好地加强对“文学两新”的团结引导,为江西网络作家服务。

五、深化体制改革,强力推举机关工作配置优化升级

五年来江西作协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工作配置的优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协助省文联制定了《省文联、省作协深化改革方案》。《方案》要求,大力加强省作协工作力量,为江西文化强省建设服务。

在中国作协主要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文联、省作协深化改革方案》得到批复,省作协机关机构编制设置调整获得批准。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省作家协会机关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规定,江西省作协机关共设两个正处级内设机构,即组织联络部、创作研究部,核定机关事业编制11名。

2019年12月24日,江西省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江西省作协新的主席团。之后省作协机关机构编制配置也基本到位,省作协主席作为副厅级领导成为省文联班子成员,相关处室力量得到充实,相关经费也有了增加。

江西作协机关机构编制设置调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文学工作配置质的飞越,体现了中国作协、江西党委政府对江西文学事业的关心和期待,有利于江西作协积极转变职能,改革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文学惠民的服务体系,建立联系文学群体、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工作机制,构建对外文学交流的新格局。

六、开展文学惠民,广泛推动文学成果社会共享

——常态化开展“万名文艺家下基层”主题实践活动。自2019年至今,配合省文联常态化开展“万民文艺家下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先后组织了近百名作家深入全省11个设区市数十个县市区,为当地群众举行了文学公益讲座,讲座内容包括开展报告文学采访的技巧、好散文怎么写出来的、怎样写好小说、听名家谈如何创作古体诗词、如何写好新诗、“您的作品,我们评”小型评析会等,由当地文联负责点单,省作协在省文联的统筹下提供相应服务。该活动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在江西思想文化战线引起了较大反响,受到了广大基层文学爱好者的欢迎。

——连续七年与江西著名茶企合作举办了江西林恩谷雨茶诗会。诗会包括举办茶主题诗歌大赛,获奖作品朗诵会、茶与音乐沙龙等,由江西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担纲朗诵。该活动是江西省作协延伸工作手臂,扩大工作覆盖面,文学服务社会的有益尝试。

——广泛举办作家作品捐赠、“红色文学轻骑兵:江西在行动”等文学公益活动。加强文学公益平台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在高校、基层开展文学公益讲座活动。分别向江西省图书馆、南昌莲花书屋、美·书馆等有关单位捐赠江西作家著作1000余册。

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出新出彩打造岭南精品

——广东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2020年12月15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作协、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重大主题创作《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新书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图为该书部分作者合影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广东省作家协会在中国作协的指导和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作为、守正创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在抗击疫情大战大考中彰显责任担当,团结引领广大作家凝聚共识力量,在打造精品力作中努力出新出彩,加快推进广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了全省文学工作新局面。

一、引领文心向党,以党的理论“固本强基”

切实增强文学工作政治性,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全面融入、主动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省文学界持续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先后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三个一”,即“读一本好书”、组织“一次大讨论”、组织“一次深调研”活动,举行省作协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机关青年作家青年干部座谈会、青年作家和青年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报告会等,积极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二是抓好会员作家大轮训。自主编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学习资料,供机关党员干部和文学培训班、职称评审继续教育培训班的学员使用。举办全省市、县(区、镇)文学组织负责人学习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广东重点作家、青年作家、网络作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班、省作协新会员培训班等,引导广大作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创作方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维护和发展了全省文学界团结向上的良好形势。

二、聚焦主责主业,以顶层设计“谋篇布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打造新时代岭南文学代表作作为工作重点,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文学创作管理机制。全面布局精品创作。先后召开了广东文学攀高峰重大选题论证会、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全省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作家座谈会、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研究、部署全省重点题材文学创作,形成“策划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大力扶持重点选题。先后确定广东文学攀高峰重大选题、2019年度广东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2020年广东重大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创作选题、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资金扶持选题等共计71个,由广东省作协与作家签约,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加强创作激励引导。突出精品导向、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切实发挥评奖对文学精品创作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先后组织了第三届、第四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第三届、第四届广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作家文艺家,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大沥杯”小说奖、“有为杯” 报告文学奖、“九江龙”散文奖等评选活动。广东作家积极参加全国各类文学评奖活动,赢得了荣誉。主要包括曾平标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冯娜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获第十二届(2016—2019)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胡永红小说《上学谣》、吴岩科幻文学《中国轨道号》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邓一光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入选第四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2019)作品一批优秀作家作品分别获中国文艺评论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百花文学奖、山花文学双年奖、花城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奖、《儿童文学》金近奖等。

三、肩负神圣使命,以精品力作“凝魂聚魄”

围绕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策划重要专题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时代故事、广东故事,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发挥文学引领风尚、催人奋进的独特作用。组织抗疫创作。开展“以笔为援,抗击疫情”主题文学活动,以“点对点”形式组织多位重点作家采写抗击疫情题材重点作品,积极采写疫情防控一线感人故事、先进事迹。张培忠、许锋联合采写报告文学《千里驰援》发表于2020年3月2日《人民日报》,是全国第一篇反映各地区医疗队驰援湖北的报告文学,被全国20多家媒体转载。熊育群采写长篇报告文学《钟南山:苍生在上》在《收获》杂志长篇专号2020春卷头条首发并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全省会员作家创作抗疫题材作品超过一万篇(首),广东省作协结集出版了抗疫作品集《千里驰援》(上、下册)。组织改革开放题材创作。2019年9月,举行“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启动仪式,由广东省作协与首批深扎作家杨黎光、陈继明、熊育群、吴君、丁燕、王哲珠签约,作家深扎创作周期为三年。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吴君长篇小说《晒米人家》分别在2021年第1期、第5期《人民文学》发表。组织小康建设主题创作。自2019年11月起,广东省作协组织由张培忠担任总撰稿,由喻季欣、黎衡、姚中才、何龙、刘鉴、陈启文、盛慧、李焱鑫、曾平标、王威廉、陈枫等12名重点作家历时一年联合攻关、集体创作《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四卷,100万字),于2020年11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纪录小康工程的鸿篇巨作”。此外,全省作家还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优秀之作。

四、坚持多措并举,以人才规律打造“文学粤军”

围绕建设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服务三支队伍,培育有特色、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和文学评论队伍,建设有担当、有作为的文学服务队伍,锲而不舍打造“文学粤军”。文学创作方面,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儿童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等文学门类各打造30名主力军方阵;抓好“改革开放再出发”深扎活动,以挂职蹲点锻炼为抓手,锻造精锐之师;在全省遴选新锐作家,打造青年作家百人方阵,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或名刊名编作为导师对青年作家进行结对指导;着力扶持网络文学有实力、有积累的阿菩、玄雨等“头部作者”,加快形成网络文学创作第一梯队;推荐杨克、王十月、熊育群、魏微入选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名单,推荐郑小琼、王威廉、陈培浩、李德南、皮佳佳、盛慧入选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名单,推荐熊育群入选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学研究方面,积极组织文学评论家跟踪研究评析当代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和现象,旗帜鲜明地回应当代文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了100多名作家作品研讨会;高度重视老一辈作家文学创作回顾研究与宣传,组织了广东文学名家系列学术研讨会;聘定全省10位著名文学评论家为广东省作协首届签约文学评论家,着力从整体上打造骨干文学评论队伍,提升“粤派批评”影响力;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努力将刊物办成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创新、观念变革的最前沿,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新高地;联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暨南大学创办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整合国内外资源,打造一流的报告文学创作和研究基地;推出《广东文学蓝皮书(2020)》;启动编撰《广东文学通史》等。文学服务方面,针对作协机关干部队伍存在的“五不”现象,实行“五抓”,做到五管齐下,着力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作协机关服务作家、服务基层的能力。

五、倡导守正创新,以灵活方式探索网文“广东方案”

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凝聚创作人才、努力搭建平台,建立完善符合网络文学发展规律的管理、创新、发展机制,为繁荣网络文学创作积极探索“广东方案”。构建网络作家联系网络。加强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建设,积极延伸联系手臂,实行网络写作者“自治”“自律”“自约”。广东网络作家协会发展会员共计607人,还推荐了20名网络作家加入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搭建网络作家学习交流平台。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广东网络作家创作研修班,网络文学创作培训工作形成常态。成功承办了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举办了广东网络文学“金盘工程”峰会等活动。拓展网络文学创作与创意开发对接链条。与全国14家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学网站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南海创办了“广东网络文学基地”,与珠江电影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国艺影视城签署了五方合作共建基地协议,尝试打造网络文学创作与影视产业转化的新高地。联合阅文集团举办了“网络正能量”小说征文大赛等。一系列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入选中国作协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篇目。

六、站稳人民立场,以特色服务抓好“文学惠民”

把采访创作、锤炼品格与服务基层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惠民活动,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深入生活”形成机制。因地制宜、精心策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学采风团走进粤西活动、“迎接党的十九大暨纪念建军90周年”主题在粤采访活动等,联合内蒙古作协开展了“结对子”文学交流系列活动。加强文学培训服务。组织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培训班、广东省中青年诗人暨评论家高研班、广东(肇庆)长篇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全省儿童文学作家、青少年阅读及写作指导老师培训班、广东(中山)散文创作研修班等。组织文学惠民活动。建设公益性文学场所“岭南文学空间”,策划组织“面向社会、走向大众”系列文学活动。开展“文学进校园”“诗歌进工厂”系列文学普及活动、“红色文学轻骑兵”文学惠民活动等。

七、发挥地缘优势,以多种渠道推动文学“走出去”

充分发挥文学在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开启对外文学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广东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掀开广东文学“走出去”新篇章。因地制宜开展主场活动。2018年率先在全国文学界组织以“海丝”为主题的文学论坛活动,举办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发展论坛,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合作发展倡议书》。扬帆起航组团参团“走出去”。先后组织广东作家代表团赴摩洛哥、约旦、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活动。接待了尼泊尔等国家作家代表团。多名广东作家分别参加了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国际写作营等文学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与国外文学界的交流。加强文学译介工作借船出海。一方面,主动策划,集中向海外推介广东文学优秀作家作品。自2017年起,实施广东文学“走出去”的战略性工程——“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遴选一批讲述广东改革开放故事、展现广东社会变化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另一方面,发挥作家自主能动性,积极向海外输出个人作品集。

八、加强统筹谋划,以改革协作建设“温馨之家”

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方式改革,切实转变职能、增强组织活力,确保在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建设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温馨之家”。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先后实施广东文学攀登高峰战略、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制定《广东文学创作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稳妥推进广东文学馆建设,拟于2023年竣工。不断深化作协改革。落实《广东省作协深化改革方案》,调整优化机关党委(人事部),设立了社会联络部;加快推进广东文学院改革步伐。多措并举破解基层作协“三无”“四不”等难题,努力打通基层作协“最后一公里”。强化党管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把导向管理要求落实到《作品》《少男少女》《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及公众号、《广东文坛》报、广东作家网、广东省作协公众号工作各个环节。团体会员在原有公安、司法、税务、铁路分会基础上,拓展成立了广东省作协青年产业工人分会、残联分会。创新服务会员作家手段,开设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动态服务与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化服务升级。截至2021年7月底,全省共有中国作协会员658人,省作协会员4148人,各地级以上市作协、广东省作家协会各分会会员人数10983人,广东省小作家协会会员3389人。积极构建“小作协、大协作”工作格局。由广东省作协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主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活动。在全国首创成立了“1+3广东儿童文学大联盟”,即省作协+作家、出版机构、学校。联合省出版集团在北京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笔会启动仪式暨《花城》创刊40周年座谈会。联合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了广州国际文学周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盛典,承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推介会等。

蓬勃发展的南方写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广西三位作家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五年来,广西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繁荣文艺发展的指示精神,通过实施优秀原创文学作品、重大题材、重点项目创作扶持工程,激发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努力营造团结向上,共攀高峰的良好文学生态,文学界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喜人局面。

数量与质量并重 文学桂军结硕果

五年来,广西作家和广大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深扎人民,创作了一批文学精品。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广西作家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专集选集达300多部,一批文学作品在全国重点文学期刊发表,许多作品被转载,列入年度文学排行榜,荣获各种奖项。这些作品或反映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的山乡巨变,或记录革命年代的感人故事,或探索人性的幽微与命运的多变,或致力于构建心灵故乡与新南方写作气象。如东西的长篇小说《篡改的命》《回响》,凡一平的《蝉声唱》,朱山坡的《蛋镇电影院》,红日的《驻村笔记》,田耳的《衣钵》,李约热的《人间消息》,盘文波的《失散》,田湘的《练习册》,王勇英的《奔跑的叉叉房》,莫景春的《被风吹过的村庄》等。其中,东西的长篇小说《回响》发表在《人民文学》2021年第3期头条,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开辟评论专栏,国内知名评论家集中推介。

五年来,广西作家收获了多项文学大奖。2016年,陶丽群的《母亲的岛》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20年,李约热的《人间消息》、红日的《驻村笔记》、莫景春的《被风吹过的村庄》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朱山坡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东西长篇小说《篡改的命》进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前20名。东西获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杰出作家奖、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私了》获《小说选刊》2016年度奖;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和朱山坡的短篇小说《深山来客》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凡一平获《小说选刊》双年奖;田耳获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小说《一天》摘得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奖”主奖、《钟山》中篇小说奖;杨映川获第十七届百花奖;红日获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朱山坡获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陶丽群中篇小说《打开一扇窗子》获《民族文学》年度奖;王勇英获第三届《儿童文学》金近奖和首届“小十月文学奖”佳作奖;网络作家蒋晓平(我本纯洁)玄幻作品《我是霸王》获互联网年度“最佳魅力奖”;陆辉艳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获2017年华文青年诗歌奖;田湘的《练习册》获诗刊社中国诗歌网“2019—2020年度十佳诗集”奖;梁晓阳获首届三毛散文奖;安乔子获第十届红高粱诗歌奖。广西三位作家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三名作家荣登2019年收获文学排行榜,五名作家荣登2019、2020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

五年来,广西作家推出了多部影视作品。朱山坡、红日以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剧本《秀美人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黄文秀同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热血奉献,用青春芳华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动人故事。2018年,“著名作家短篇小说改编微电影走进贺州”项目作品展映暨新媒体发布会在南宁民族影城举行,该项目系列电影包括《双份老赵》《推销员》《赴十八岁那个约》,分别改编自作家东西、朱山坡和盘文波的三个短篇小说。

五年来,广西作家作品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2017年6月,东西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南宁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捷克及中国的20多位作家、学者与会,对东西作品进行全面解读和细致分析,这是广西近20年来首次举办广西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2018年,由复旦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与《南方文坛》联合组织的“广西作家与当代文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陈思和、陈晓明、张燕玲、谢有顺等近30名评论家,共同研讨广西近三代作家对当代文学的贡献。

完善创作扶持机制 推出一批精品佳作

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扶持和自治区文联的统筹安排下,广西精品创作扶持机制进一步完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文学创作,不断推动广西文学筑“高原”立“高峰”,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出了一大批精品佳作和优秀作家。

一是实施《广西优秀原创文学作品扶持办法》。《办法》自2019年实施以来,广西作家在全国名刊大刊发表作品的数量明显增加,一批后起之秀在全国文坛脱颖而出,共有300多人次700多篇优秀原创文学作品获得奖励扶持。这些作品在《人民文学》《收获》《钟山》《十月》《花城》《诗刊》《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全国重点文学期刊发表、转载,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包括长篇小说17部,中短篇小说194篇,散文120 篇,诗歌242篇(组),报告文学24篇,评论33篇,被转载作品88篇。

二是推进“出名家 出名作”项目工作。文学桂军“出名家 出名作”项目是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首批扶持项目,广西作协组织了由凡一平、朱山坡、盘文波、杨映川、陶丽群、陆辉艳、小昌、费城、梁晓阳、四丫头等十位作家组成项目主创团队,项目实施两年多来,主创成员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十月》《花城》《江南》等国家重点文学刊物发表长篇小说四部,中短篇小说73篇,散文19篇,诗歌75首,转载38篇次,出版长篇小说四部,小说集十部,散文集一部,诗集一部,儿童文学两部,报告文学一部。文学桂军团队作战成果显著,引起了较大反响。

三是打造广西文艺精品积累工程。编选《文学桂军二十年(1997—2017)》,包括获奖小说选、散文精选、诗歌精选、评论精选四卷,基本集纳了广西20年来各类文学体裁最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再现了20年来广西文学的发展轨迹。今年,广西作协还将陆续推出《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广西新锐作家丛书》。

四是大力扶持重大主题文学作品。围绕湘江战役85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或事件,动员广大作家开展主题文学创作,用文学的形式展现社会主旋律和时代强音。广西作协对相关主题文学作品进行评选,对优秀作品给予创作扶持,极大激发了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推出了湘江战役题材的报告文学集《湘江长歌》、“湘江红遍”三部曲(长篇小说《失散》、报告文学《征服老山界》、儿童文学《红细伢》),以及《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我的青春在乡村——第一书记扶贫纪实》《山那边,有光》《沸腾的毛南山》等主题报告文学作品。

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危难关口,文学始终在场,不负担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西作协发动作家创作抗疫主题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共创作了1500多篇(首)作品。其中,潘琦《江城战“疫”赋》、黄道伟《抗疫感怀》、石才夫《我写下的每个字都是星火》、冯艺《近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朱山坡《小雪去后》、田湘《这也是战争》、刘频《把一朵樱花,还给武汉》、安乔子《此时此刻》等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培育青年作家 壮大文学桂军

青年作家是文学的未来,是文学桂军的后备力量。广西作协一直关注青年作家的成长,特别是基层作者、网络作家和体制外作者,积极为他们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五年来,共推荐19人到鲁迅文学院学习;推荐29人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外派五人参加浙江省文学培训班。举办了四届广西“花山诗会”,邀请了200多位诗人与诗评家参加,近半数以上是青年诗人;举办广西青年文学讲习班、广西青年作家高研班、广西作协新会员培训班、广西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文学骨干研讨班,培训学员近500人次。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有汉、壮、苗、瑶、侗、仫佬、毛南等12个世居民族以及其他散居民族,拥有多姿多彩、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五年来,广西各民族作家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产生了良好的共振效应,文学创作取得长足发展。2016年至2021年,新发展广西作协会员338人,其中少数民族会员144人,新文艺群体40人;新加入中国作协会员73人,其中少数民族会员36人,新文艺群体6人。目前,广西作协会员达2389人,中国作协会员达207人。

广西作协每年举办一期青年文学讲习班,近半数的学员为少数民族。推荐90位少数民族作家到鲁迅文学院学习;推荐少数民族作家申报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少数民族文学之星、少数民族民译汉作品翻译、出版扶持项目。此外,广西作协还承办2018年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年会,加强与全国各少数民族作家交流沟通。

五年来,在文学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广西涌现出田耳、凡一平、石才夫、红日、李约热、盘文波、陶丽群、杨仕芳、罗南等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创作成果丰硕。陶丽群和李约热、红日、莫景春分别获得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田耳、凡一平等多次获《小说选刊》《钟山》《民族文学》年度奖,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

广西文学“走出去”形势喜人

五年来,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广西作协积极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人文相通的区位优势,推动文学桂军“走出去”,并且主动承担起开展对外文学交流“国家队”的责任,协助中国作协搭建与东盟文学交流的沟通平台。

一是推荐优秀作品到国外翻译出版。2018年11月,广西作家俄文版作品首发推介会在南宁举行,推出了由俄罗斯吉彼里昂出版社出版的四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篡改的命》《天等山》《广西作家小说集》《广西当代诗歌集》。2019年5月,又举办广西作家越南文版作品首发式,推出了《篡改的命》《后悔录》《上岭村的谋杀》《公务员》《懦夫传》《我是恶人》《长寿碑》七部作品。《篡改的命》《上岭村的谋杀》《天体悬浮》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出版。接下来,广西作协还将组织开展中缅文学互译工程。

二是承办“中国·湄公河国家文学论坛”。2017年5月,由中国作协主办、广西作协承办的“中国·湄公河国家文学论坛”在南宁举行。来自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国的作家参加论坛,围绕“我的创作源泉”和“多彩生活与个性写作”进行深入交流,畅谈文学在弘扬真善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家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三是参与建设中国作协东盟文学交流中心。按照中国作协的安排,广西作协今年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对中国与东盟三国(越南、新加坡、柬埔寨)文学交流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国作协东盟文学交流中心落户南宁,该中心是中国作协开展与东盟文学交流的统筹协调机构,由中国作协与广西文联共建,广西作协负责具体事务管理。该中心的设立将成为沟通中国与东盟文学交流的一座桥梁,为扩大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影响力,加深中国作家与东盟作家及作家组织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供新的动力。

不负使命担当,聚力发展新时代文学事业

——重庆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重庆作家参加“世纪红船——重庆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歌朗诵会”

过去五年,重庆市作协紧跟时代步伐,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牢牢把握方向,奋力投身新时代,自觉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与党和人民同向同心,为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奋斗奋进,关键时刻始终在场,不负担当,聚力推动新时代重庆文学事业实现新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导向

五年来,重庆市作协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党史学习教育,举办专题培训,创新多种学习方式,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读原著、悟原理,全面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加大政治动员引领力度,不断提升文学队伍思想政治水平,把党的理论丰富营养源源不断输入文学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牢牢把握文学方向,全面提升工作质量水平。

五年来,组织开展作协主席、副主席到基层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讲20余场次,受众2000余人,作协班子,各部门、直属单位围绕贯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文学事业发展状况到基层调研,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20余件,各基层文学组织举办学习或贯彻活动100余场次,受众近万人次。《红岩》《重庆文学》、重庆作家网开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辑专栏近20期。举办“世纪红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歌朗诵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诗颂祖国活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迎十九大原创诗歌散文朗诵会、“‘放歌十九大,逐梦新时代’——庆祝十九大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诗歌散文大赛”等专题活动十余场。党的理论引领发展方向,重庆文学界听党话、跟党走,不忘遵循、不负使命、不离根本、不偏中心,呈现出推进事业发展的喜人气象。

聚焦时代重大主题,取得丰富创作成果

始终围绕时代重大课题,加强文学策划与创作组织,制定重庆市当代文学创作规划、重大题材创作规划(2017—2021年)、重庆文学创作“十四五”规划。突出决战决胜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有序组织创作,分批次推出创作成果。落实创作选题指引方案,进行年度与季度选题发布,定期推出季度与年度选题作品。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作家进行专题创作。推出《我的刑警往事》《樱桃街》《无声之辩》《沙哑》《闪电的根须》《社区现场》《社区书记谢兰》等优秀现实题材作品80余部,推出《山城的黎明》《磐石》《铁血七曜》《红色掌柜》《杨氏家国梦》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30余部;与市扶贫办合作,集中推出《太阳出来喜洋洋》《我是第一书记》《来自主战场的报告——城口脱贫攻坚纪实》《当代愚公毛相林故事》等20余部脱贫攻坚优秀作品;广泛动员作家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行主题创作,“百年荣光”征文活动推出主题创作作品400余篇(次);投身抗疫主题创作,书写英雄颂歌,在重要报刊及网络媒体推出作品500余篇(次),完成抗疫长篇报告文学《最亮的眼睛》创作。

五年来重庆作家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国家级奖项作品三部,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年度奖项八人次。其中李永毅《贺拉斯诗全集》(诗集)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杨犁民散文集《露水硕大》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张远伦诗集《逆风歌》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冉冉、李元胜、第代着冬、张远伦、余真、杨颖科等多人次获《民族文学》年度奖、《诗刊》“陈子昂年度诗人奖”“陈子昂青年诗歌奖”、人民文学奖诗歌奖、百花文学奖等重要年度文学奖项。

除此之外,陈川、饶昆明等六位作家获“中国土家族文学奖”。《脱贫攻坚手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在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20年“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中入选2020“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开埠》《女人百年》《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等八部作品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始终坚持文学在场,不负使命担当

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庆市作协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发力,重庆文学始终在场,担当使命。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的重大时刻,重庆文学界迅速行动,动员重点作家和各方面文学力量,在全市掀起书写抗疫故事、展示重庆人民不畏艰险战胜疫情精神风貌与抗疫斗争精神的创作热潮,在《重庆日报》、华龙网、重庆作家网和重庆广播电台连续推出记录抗疫一线感人故事、讴歌抗疫一线先进人物文学作品,《红岩》《重庆文学》等文学阵地推出抗疫日记、社区抗疫作品等文学专辑,全市30余个基层组织通过各类网络平台推出作品近4000篇(首),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抗疫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发挥文学应有的作用。

积极参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历史进程,提前主动谋划,与市扶贫办等市级部门联合召开脱贫攻坚创作推进会,集聚文学力量,组织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投身时代现场,开展“城口文学扶贫工程”,集中推出《梅江河在这里拐了个弯》《第一书记杨丽红》等一批脱贫攻坚优秀作品,塑造重庆脱贫攻坚干部群众群像,浓墨重彩记录和书写重庆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恢弘历程,取得重大主题现实题材创作丰硕成果。先后派出多名骨干力量参与巫山县、石柱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取得明显实效。

夯实作家人才基础,壮大文学队伍

始终把作家队伍建设作为重庆文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用多种方式培育、团结重庆作家,整合力量,凝聚和建设一支适应重庆文学发展的作家队伍。完善队伍管理培养机制,制定文学人才培养目标任务,通过选派学习、办班培训、邀请名家授课、结队帮扶等方式,加大文学人才队伍培养力度,近五年选派参加鲁迅文学院与中国作协培训达到40人次,完成两轮共计58位青年作家“结对子”帮扶工作,先后举办“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当下青年文学创作”“2021中国网络文学论坛”等主题论坛活动、“吹响新时代文学号角”创作讲习班、第二届青年作家培训班、第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等有影响的文学培训活动十场次以上,培训达到600人次以上。

落实知名作家联系指导机制,结合实施市作协领导与兼职副主席联系基层作协制度,兼职副主席、专业作家开展基层创作指导活动近100场次,指导基层作家2000余人次。落实重点作品改稿制度,举办各类改稿与研讨活动近30场次,各种举措有效提升重庆文学队伍质量水平,五年累计发展市级会员358名,推荐中国作协会员59名。网络作协新吸收会员360余名、签约作家达500余人,网络作家队伍不断壮大。

突出文学机制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目标,坚持政治引领,以文化人、问题导向、转变职能、服务基层的原则,深化群团改革,不断增强作协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阵地建设、会员管理等各项制度26项。健全完善联系新文学群体工作体系,把网络作协日常联系管理、工作与业务指导分别纳入部门职能职责,新文学群体管理全面加强,重庆文学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完善项目扶持与政策激励机制,实施文艺创作项目资助计划,强化项目推荐,五年来共扶持113部优秀作品,推荐15部作品获得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扶持和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作品项目扶持,两部作品获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项目扶持出版,19部作品获中国作协项目扶持。同时拓展项目合作空间,强化与市级有关部门项目合作,筹集经费支持脱贫攻坚等重点文学项目。

健全完善以重庆文学奖为统揽的文学评奖体系,进行第七届、第八届重庆文学奖评选,《归去来》《安居古城》《烟消云不散》《下半城》《最后的国门》《幽默童诗100首》等23部作品获奖,举办第五届、第六届红岩文学奖,16位作家获奖。修订完善《重庆作家在全国重点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奖励办法》,五年来奖励全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500余件。

积极构建文学传播机制,制定文学网媒传播方案,初步搭建文学网媒传播体系,形成重庆日报客户端、华龙网、重庆作家网等一体联动的市级网络媒体文学传播平台,文学网络传播能力大大增强。指导挂靠社团和各基层作协组织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围绕重大主题推出作品,基层文学网媒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为净化文学网络空间和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事业发展

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夯实事业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积极破解基层发展难题,推动召开基层作协“三无”对策办法工作会,明确基层作协组织建设发展方向,基层组织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加强工作指导,基层作协组织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来争取地方投入设立地方文学奖项、进行文学项目支持、扶持重点作品、打造文学阵地等各类经费投入数千万元,江北、开州、荣昌等近20个区县建立文学项目扶持政策,云阳县、江津等多个区县每年财政安排资金超过100万元用于文艺项目扶持,巫山县解决作协机构编制等问题,为探索和强化基层作协组织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各地文学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开州持续颁发文学艺术奖、江津设立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等,各地作协组织助力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地域文化等,开展各类文学活动,创作优秀文学作品,一些地方出现文学家庭、文学社区,基层文学队伍、创作、活动展现新的活力,基层文学工作内涵逐步丰富,基层作协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创造了新的条件。

提高政治站位,推动海南自贸港文学事业健康发展

——海南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海南省作协向琼海市塔洋镇捐赠图书

2016年以来,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五年。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海南从此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新征程。海南省作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着眼自贸港文化建设,努力开创文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勇于开拓,不断推动自贸港新时代文学机制创新

“海南文学双年奖”评奖工作制度更为完善。取消等级奖,实行最为严格的规避制度(即省作协机关、直属单位以及主席团人员不得申报参评)。2018—2019年度“海南文学双年奖”产生了六个体裁门类的获奖作品共计六部(篇)及两位新人奖,产生良好社会影响,鼓舞了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

顺利落成三个创作基地。指导省文学院起草实施了《海南省文学院作家创作基地方案》,在全岛东、南、西部分别设立一个创作基地,举行了基地揭牌仪式,来自全国的20多位作家入驻,并取得了创作成果。

选题资助项目和奖励计划顺利推进。将创作选题资助调整为出版选题资助,为优秀作家的作品提供出版支持。第一批资助的九部文学作品已出版,第二批资助的10部文学作品即将出版。为提高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多出精品,省作协坚持落实文学创作激励机制。五年来,先后有46人次在全国15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作品获得奖励,发放奖励资金16万元。

建立“名誉作家”机制。中国特色自贸港是国家战略,建设自贸港文学高地,必须以广阔的胸怀聚四方之才。今年年初,海南省作协制定了“名誉作家”工作机制,在三年内特邀50位国内优秀作家为海南自贸港“名誉作家”。此模式既有利于名家了解海南自贸港建设,也有利于带动海南文学人才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为把海南自贸港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教育、农业、旅游交流平台”积聚力量。

制定了科学有效的签约项目管理办法。通过对江苏、上海等文学强省(市)调研,探索出台了《海南省文学院创作项目签(特)约管理办法》,从源头上规范签约工作。“只签项目不签作家”,聚力于作品创作和签约成果,助推了青年作家成长。从目前三批项目的签约成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目的。这项制度创新,区别了内地省份培养专业作家、签约作家的做法,从而甩掉了人事、劳资包袱,也防止了一些人借签约身份搞不当活动的问题。这在全国是独创,是国内文学签约的一个亮点。特约省内外五名作家李春雷、许晨、丁燕、陈果、杨沐,完成《植树娘子军》《深海勇士》《海垦橡胶发展之路》《海南咖啡之歌》《南繁育种》五部报告文学作品的采访和创作任务。

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鲁迅文学院海南省中青年作家创作培训班”,开创了合作办班的先例,共有44名会员获得了结业证书。

文学新势力创作吹风会推动下的海洋文学创作成效明显。从2019年第四季度起,为推动我省青年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特别是海洋文学创作,每个季度第一月第一周周三,邀请省内活跃的青年作家,举办恳谈会,督促创作。近30位具有创作潜力的文学新人参加,一批以海岛、海洋为创作背景的文学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长江文艺》《山花》《芙蓉》《天涯》等刊物。以青年作家林森为代表的海洋文学创作渐成气象,他的中篇小说《海里岸上》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

积极作为,在重大任务中体现责任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省作协及时组织开展“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征文活动,共收到198位作家的作品共325篇(首),在原创海南公众号推出64人的115篇(首)文学作品。部分作品在《文艺报》《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与《定安文艺》联合推出一期海南作家抗击疫情作品专号,刊出60多位作家的抗疫作品。《天涯》杂志举办了国内文学期刊界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义订”活动,募捐近万元;海南省作协、海南省文学院及《天涯》杂志为抗疫捐款三万元。款项全都购买了医用口罩,寄给武汉市中心医院,贡献了海南文学界的力量。

海南省作协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扶贫,五年来,共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八次,给16所学校赠送价值40多万元的中外名著等精品文学读物,赠送价值十万多元书包和文具。拨出扶贫经费3.5万元,资助屯昌县乌坡镇青梯村王和深、陈梅菊等。

以建党100周年为主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文学作品征集活动,共收到300多名作家400多篇(首)文学作品。策划、选编出版了一套建党100周年献礼文丛《美好天涯》五卷本,分为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主题长诗《海南颂》、主题长篇小说《琼中女足》,荟萃了海南作家讴歌建党100周年创作的优秀作品。

策划出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文学作品选集《八面来风》,分为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文学评论卷,共计五卷本,160万字,荟萃了五年来(2013-2017年)海南作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这是海南作家群文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既是向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献礼,同时又是对海南进入建设自由贸易区(港)美好新纪元的致敬。

为弘扬椰树精神,根据海南省委宣传部工作部署,组织承办了以海南本土植物椰子树为题材的大型征文比赛。本次比赛,共收到稿件千余篇,最终评选出23篇获奖作品,专门举办了“椰颂”征文大赛颁奖朗诵会,出版了优秀作品精选《椰之颂》,在海南全岛产生重大影响。

组织23位作家完成省委宣传部、中国地图出版社策划的“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人文地理丛书海南卷19个市县分卷的撰写编纂工作。

中国文学博鳌论坛是中国作协安排在海南省的重要文学年会。省作协积极协助中国作协办好历届年会,受到中国作协的高度赞扬。

面向基层,竭诚为群众服务

五年来,共组织15次以“讴歌自贸港、礼赞新中国”为主题的采访活动,600多名作家参加。在“国家扶贫日”,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消费扶贫活动。申报了中国作协“决胜全面小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文学创作选题。参加了中国作协“中国一日,美好小康——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主题实践活动。王姹下沉到国家级贫困县琼中县,创作“中国一日”主题作品《深山里的传奇》。韩亚辉创作的《美美的青梯幸福的村》在《文艺报》发表。唐雄主动请求深入到乡村一线创作《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海南退役军人》系列报告文学,他本人获颁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五年来,共推荐12名作家到农村基层、工厂一线体验生活和创作,推荐八名作家参加中国作协举办的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共有三名作家的作品获得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扶持项目,杨沐获中国作协创联部“2019年全国深扎作家先进个人”,四位作家获得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两位作家获得网络文学中心重点扶持项目,两位黎族作家获得中国作协2018年度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王爱国的《驻村手记》获得海南省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创作项目扶持。

海南省作协原副主席晓剑捐资1100万元,设立“晓剑青年文学奖”,旨在鼓励海南年轻作家勇于在文学道路上前行,体现了一个文学前辈的高尚情怀。海南省作协原副主席杜光辉心系老少边穷地区文学事业,十年来开展各类文学辅导40余次,先后有1000多个基层一线作者听了他的辅导课,为基层作者修改作品100多篇(部),帮助少数民族作家出版作品三部,为少数民族和基层作者撰写序言、评论20多篇。十年来,他先后购买数万元的书籍和杂志赠送给基层作家。

利用优势,逐步打造海南自贸港网络文学高地

海南省作协主动向中国作协和海南省委宣传部汇报打造网络文学高地的想法,争取支持。2019年7月23日,举办了海南省网络作家座谈会,当年10月19日,成立了海南省网络作家协会,年底举办了“自贸港背景下的网络文学出海论坛”。会上,省作协与海南省版权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中国外文局北京中外翻译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推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把海南打造成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的桥头堡,逐步构建“以政策为依靠,以作协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以版权输出为核心,以人才为支撑”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成功举办自贸港网络文学与电影发展论坛。通过积极争取,在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举办了“自贸港网络文学与电影发展论坛”,主论坛就“网络文学与新时代影视文化的繁荣发展”,分论坛就“后疫情时代的网文出海”“自贸港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融合”进行了讨论,成为本届电影节的一个重要板块和亮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与海南自由贸易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海南生态软件园”合作,充分利用海南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自贸港政策优势,推动知名网络作家工作室落地海南。截至目前,已有唐家三少、匪我思存、耳根、忘语、骷髅精灵、天蚕土豆等知名网络作家工作室在园区注册,多位作家工作室在推进过程中,这对发挥网络文学龙头和核心作用,构建网络文学全IP运营生态,拉动下游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自贸港文化品牌建设,努力办好《天涯》

五年来,《天涯》坚持正确导向,在主题出版方面,发表了多篇扶贫、抗疫、建党百年等方面的正能量作品。围绕文学领域重大问题和社会关注热点,组织了“东方视角与中国道路”“乡建青年的实践与经验”“七零后:经验与时代”“美洲当代小说”“‘未世’科幻小说专辑”“金庸、武侠与时代记忆”“2010—2019:我和我的十年”“后疫情时代的生活”“诗颂百年路”“我们的生命观”等有分量的专辑,在国内文学期刊中独树一帜。其中有的专辑已经汇编出单行本,并被译介到国外去。五年来,《天涯》刊发了国内外诸多著名作家学者的优秀作品,挖掘了不少有潜力的新人,2021年3月,《天涯》再次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九版)》,这是《天涯》第五次入选文学类中文核心期刊。近五年来,《天涯》每年刊发作品被转载近30余篇,并入选诸多年度选本,荣获各种奖项。《天涯》积极拓展自媒体业务,天涯杂志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新闻、天天快报、搜狐等多媒体客户端,刊发内容关注度高、转载量较大。

文学创作异彩纷呈,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五年来,海南省作协会员共出版文学作品312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8543篇(首),有520人次1262篇(首)作品入选国内、省内各文学选本。多位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和诗人的诗作登上各类文学排行榜,一些作家和诗人还获得省内外多种文学奖项。韩少功的长篇小说《修改过程》、散文集《态度》,孔见的非虚构作品《海南岛传》,刘复生的评论集《批评的想象力》,江非的诗集《传记的秋日书写格式》《泥与土》,杜光辉的长篇小说《适天石》,清秋子的长篇系列《汉家天下》,符浩勇的小说集《今生盛宴》,张品成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比分》《我的军团我的兵》,艾子的诗歌专著《诗意与诗人的不确定关系》,林森的长篇小说《岛》、小说集《海风今岁寒》,李焕才的长篇小说《岛》,三三的长篇小说《远行的夏天》《时光中的孩子》,邓西的长篇小说《路过一棵开花的树》《鲸歌岛的夏天》,王海雪的小说集《漂流鱼》、蒋浩的随笔集《似是而非》,柳下挥的长篇网络小说《火爆天王》,水千丞的长篇网络小说《逐王》等出版后产生较好影响。

五年来,海南的文学评论队伍显示出宽广的社会文化视野和纵深的历史感。批评家刘复生以“文明论”问题为核心的系列研究文章分别刊发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等重要刊物,引发学界关注和讨论。2018年他在《小说评论》上开设“历史与形式”专栏,六篇高质量文章的话题对象囊括革命历史小说、纯文学作品、历史通俗小说和影视作品等,这是当下文学、文化评论值得重视的传播新形式和舆论新领地。海南新一代年轻批评家以李音、张伟栋为代表,逐步在全国学界和批评界崭露头角,他们的文章均结合了文学史研究的深厚性和文学批评的敏锐性,李音的《账单、文学与乡村》《从“实证性”到“文学性”:呼唤一种新的乡村诗学》《用病痛创造叙事》等文章从内容到文风都引人瞩目,张伟栋的《技艺的历史性——论新诗开端处的闻一多》《论穆旦诗歌的“黑夜”一词》《蒋浩诗歌观念的“语言-历史机制”》等文章则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下诗歌研究的佳作。批评家马良、汪荣、吴辰高度关注海南本土作家的创作,对推动海南作家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复生和李音主持的“文艺批评”公众号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界富有影响力的学术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