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海西岸美术馆“万物的声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孤独中的陪伴:中国艺术里的隐逸与雅集”同期开展 以艺术策展的观看之道,形成文明互鉴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2021年08月14日09:11
关键词:文明与艺术

在新冠肺炎疫情限制全球文化交流的现状下,各国博物馆方以艺术策展继续努力推进文化的交流互鉴。七月,随着上海浦东美术馆带来开馆展“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之后,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展陈合作的第二个大展“万物的声音”在月末开展,同一时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新展“孤独中的陪伴:中国艺术里的隐逸与雅集”,探寻中国古代独处与社交文化对当下的启示。

继2019年开馆大展“时间的形态”后,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时间”“万物”“空间”三部曲来到了第二个大展“万物的声音”。开展日7月28日同时也是达达主义先驱人物杜尚诞辰134周年纪念日,在展览的上半部分中,以杜尚创造的“现成品”艺术为代表,彰显了现代先锋艺术家如何用创意推翻一切旧程式,而展览的下半部则透过波普艺术家、新现实主义和激浪派运动的成员的视野,再现在消费主义盛行下,“物”在艺术中的角色。

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当下,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双方密切合作,保证了五年展陈合作的顺利推进,为公众带来世界一流的艺术品观展体验,蓬皮杜中心新任馆长洛朗·乐朋在开幕视频中也表示,希望自己上任后的第一次出行能够来拜访上海西岸美术馆,“上海始终是我心中最欣赏的城市。感谢西岸美术馆,是你们让蓬皮杜中心在这个充满魔力的国家和这个值得赞美的城市中熠熠生辉!”

“万物的声音”展览名取自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于1942年发表的诗集《采取事物的立场》的英文译名“万物的声音”(The Voice of Things),诗集通过描绘日常事物来引导读者开启全新的观看视角,这与本次艺术展形成了巧妙的互文,通过汇聚来自毕加索、勒·柯布西耶、杜尚、达利等艺术家的超过160件蓬皮杜中心馆藏力作,以18个展览章节带领观众深入20世纪初至近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是了解当代先锋艺术发展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一次精华现场展。

在展览现场,观众将看到自20世纪50年代起,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如何突破物品本身的限制,探索着它们的精神内核。杜尚于1917年创作的“现成品”艺术代表作《帽架》、赫伯特·拜尔于1928年创作的《玻璃眼球》等作品,呈现了现代艺术家们从日常消费品角度去探索乃至挑战艺术的价值。随着章节时间线的推荐,观众将看到大量日常消费品进入艺术创作的视野之中,这背后是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大力推进大众消费品的扩张生产,并视之为现代生活的新模版,艺术家们敏锐意识到这些是重塑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标志,以全新的艺术创作来表达呈现注入反思,如展览现场艺术家阿曼于1976年创作的《一捆单簧管》来自于他的“集成”作品系列,试图探索现代社会精神如何兼容富足与理性两者,他曾以堆叠的坦克大炮来比喻战争灾难,而类似于堆叠的单簧管也似乎在呼应展览名“万物的声音”,正如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言,世间万物都可以从封闭状态走向适应社会的口语化。艺术家们正是借助日常万物,来实现赋予思想表达的可能性。在展览终章关于全球化的艺术诠释中,观众也会看到一系列作品反思全球化带来的视觉错觉与丰富语境。

在这次特展中,记者注意到,部分作品中蕴藏着的东西方文明互鉴,法国艺术家泰奥·梅西耶的装置艺术《对世界的占有不是我的首要选择》,汇集了他在旅行中购于各地水族馆商店的鱼缸假石装饰品,而这个灵感来自他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对假山的喜爱,用于借景生情抒发内心,该装置艺术则展现了当下世界怀旧心理的流行。

中国古代文人世界对西方艺术乃至西方文明的启示主要见诸于西方学术著作之中,但对于大众而言,文人留下的书画艺术是一个更为直观的呈现。七月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了新展“孤独中的陪伴:中国艺术里的隐逸与雅集”,将目光聚焦于中国艺术里的“隐逸”和“雅集”两个主题,更是反观疫情之下,东方文明中人与人关系的文化成因。

与自我独处,一向是中国古代文人重要的精神修行,它或许是沉浮世故之后的豁达,或许是天性中对隐逸文化的向往追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新展为此汇集了从11世纪至当代的120多件馆藏作品,包括绘画、书法、文人石、瓷器、玉器、家具等形式,来描述人们如何从世界寻找个人空间,或试图弥补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鸿沟。现身展览的中国名画包括了南宋李结《西塞渔社图》卷、明代文徵明《东林避暑图》卷、据传由明代蒋嵩绘制的《冬景山水图》卷、明代沈周的《秋林闲钓图》、清代石涛的《寻仙山水图册》等。

在策展方社交账号发布的新展预告中,直接点明了这次特展背后的思考,“自我隔离一年?试试一生呢。”策展方表示,经历了动荡的实行社会隔离的2020年,许多人在思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人无法适应这种因为疫情而失去社交生活的状态,也有人在学会适应这种新变化,大众也会好奇中国如此高效防控疫情之下,人们对自我独处展现的高度耐心和认同。而很重要的一部分答案,或许就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所谓隔离一生,借助的正是《寻仙山水图册》中的文人石涛形象,距今300多年前,这位“清初四僧”之一已经云游了大半生,最终在五十五岁那年,决定弃僧还俗成为职业画家,售画为生。1696年,他离京南下,最终停留在扬州,建立“大涤子草堂”,不久之后他创作了这个图册,回忆自己漂泊的一生。这套图册集中呈现了典型的隐士和渔夫两个形象,其中一幅的右侧写着“知音者谁”四个字,册页尺寸也极为方便随身携带。

而通过南宋李结《西塞渔社图》、明代钱榖《兰亭修禊图》、明代姚绶《文饮图》等画卷中的小规模雅集场景,也在传递古代中国志同道合的文化,引发当下因疫情而断裂的人际关系如何重新弥合的思考。

据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新展将持续一整年,而西岸美术馆则将开启18个月的超长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