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不忘初心著文章 牢记使命谱新篇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08月13日08:35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在北京召开。为认真总结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以来五年的文学工作,充分展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产业(行业)的文学发展成就,为第十次全国作代会的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从本期开始,本报以专题形式展示中国作协各团体会员的五年工作成绩,介绍各团体会员繁荣文学的工作亮点和经验。

——编者

守正创新 引领方向 奋力开创河北文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河北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河北省作家协会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作协和河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河北省作协团结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全省文学创作成果丰硕,作家队伍日益壮大,文学活动丰富多彩,河北文学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定不移抓导向,确保文学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全面加强政治动员、政治引领、政治教育力度,全省文学界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广大作家满怀热情地走向农村、学校、厂矿、社区,寻找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用文学的形式聚焦新时代、弘扬主旋律,成为河北作家的创作共识和自觉行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活动中,在省委省政府开展的“三重四创五优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精准脱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进20项民生工程等重要部署中,在李保国、吕建江、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集体等重大先进典型宣传中,处处都有河北作家的深度书写,他们用一部部优秀作品,深刻反映时代的发展历程,描绘人民的精神图谱。

坚持改革创新,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聚焦“出作品、出人才”的主责主业,出台政策、完善机制,为精品创作搭好台、服好务。省作协出台了《“出作品、出人才”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抓尖子人才、抓拳头产品”的工作方针,完善了重点创作选题扶持机制、定点深入生活机制、大报大刊发表补贴机制、作家作品宣传推介机制等,千方百计为作家创作提供保障、做好服务,极大地激发了作家的积极性和创作活力。

全省广大作家关注现实、直面当下,积极回应时代召唤和人民期待,以更加执著、更加扎实的创作态度和创造精神,向着文学“高峰”迈进,推出了一批具有中国气派、燕赵风韵的优秀作品,共创作出版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各类作品专著3000多部,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两万余篇(首),26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重点创作选题扶持项目,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捷克、波兰等多国文字出版。设立并组织评选了两届孙犁文学奖,39部作品获奖。省作协年度重点创作选题扶持项目共扶持作品85部。李春雷的报告文学《朋友》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胡学文的长篇小说《血梅花》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郁葱获第50届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国际诗歌节“金钥匙奖”。关仁山、李延青、李浩、张楚等40余位作家获得国家专业文学团体、文学学会和出版机构颁发的优秀创作奖;刘建东、刘荣书等30余位作家的作品获得国内重要文学报刊颁发的年度优秀作品奖;何常在、寇广平、希行等多位网络作家的作品入选全国网络文学排行榜,获得专业文学网站颁发的优秀作品奖。这些骄人的成绩,有力推动了河北文学事业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加强队伍建设,“文学冀军”实力明显提升

河北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由2016年的295人,增加到目前的414人;省作协会员2016年至今新发展744人;新增辛集作协、定州作协、河北省公安作协3个团体会员,团体会员总数达到18个。成立了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进一步扩大工作覆盖面。先后选送42人到鲁迅文学院学习深造,选聘省作协特约研究员29人次,河北文学院选聘三届合同制作家68人次。各团体会员单位积极探索实施签约作家机制,从青年作家、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和基层作者中不断吸收有生力量,充实壮大了作家队伍。

加大对中青年作家的推介和培养,召开第四次河北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评选表彰第三届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举办鲁迅文学院河北青年作家高研班,对河北省64名青年作家进行了集中培训。举办各门类、各题材创作研讨会100余场,邀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新闻单位和专业媒体平台,对河北作家的创作进行全方位宣传推介。组织出版了《鲁迅文学奖河北获奖作家书系》,收录河北省15位获鲁迅文学奖作家的经典作品,集中展示河北省文学精品创作成果。编选出版了《河北作家丛书》《河北青年作家丛书》《河北批评家丛书》等,集中展示青年作家和基层作家创作成果。各团体会员单位以不同形式开展作家培训,优秀人才不断涌现,青年作家的思想水平和艺术素养稳步提升。

积极开拓视野,各层次文学交流日益频繁

河北省作协坚持开门办协会,“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河北作家与国内外优秀作家交流对话日益增多,河北文学的地位和魅力得到进一步彰显。五年来,先后与北京、天津、上海、陕西、山东、四川、云南、黑龙江等兄弟省市开展文学交流;组织河北作家代表团赴台湾进行考察交流;我省作家先后出访加拿大、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印度、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等国,参与国际性品牌文学活动;我们接待了来自德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的作家和文学翻译家来访。省作协与各市作协合作,组织开展了“全国知名作家看河北”系列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采访创作活动等,以文学的方式充分宣传和反映了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风貌、新成果。

加强报刊管理,文学阵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河北省作协主管、主办的文学期刊、文学网站影响力日益扩大,文学阵地作用得到更有效发挥。《长城》《诗选刊》坚守文学品质,增强品牌意识,打造了一批名栏目,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通过提高河北作家稿件占比,培养了河北文学新人。《人物周报》持续加强对道德领域先进典型、“三农”人物、抗疫人物的宣传报道,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作协会刊《河北作家》及各市县文学刊物立足实际、办出特色,为基层作者提供了成长的园地和交流的平台。河北作家网、“河北作协”微信公众号等文学新媒体,在传播佳作、沟通信息、联系会员、宣传河北作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延伸工作手臂,全面提升文学公共服务水平

始终把服务一线作家、服务基层作协、服务全省会员作为主要职责,成立了基层服务部,开展面向基层的文学辅导和服务工作,举办“送文学下基层”文学讲座、改稿会、创作辅导等活动100余场,惠及基层作者近两万人。组织基层文学工作者培训班,对全省160余个县作协负责人进行培训,团结和引导基层文学工作骨干。修订完善《关于优化会员服务的若干措施》,推出开展会员培训、奖励精品创作等11项服务举措,最大限度把基层作家纳入工作视野。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每年组织开展“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活动,每月举办“文学馆读书荟”文学讲座,邀请全国著名作家、学者开展文学公益讲座,丰富公众文化生活。坚持开门办馆,发挥河北文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作用,与大中小学和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服务活动,接待了100多个参观团、对标团和社会各界60余万观众。举办了“冰心巴金世纪友情展”等各种文学艺术展览,社会反响强烈。

全面深化改革,协会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强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河北省作协深化改革方案》,按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总要求确定改革路径,明确四方面16项改革任务,55条具体举措,扎实推进协会改革。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协会凝聚力、吸引力有效增强,机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领导班子民主测评、省直平安建设考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信息宣传等多项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在中国作协召开的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社联工作、文学内刊工作、文学院工作等会议上,河北省多次作典型发言。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焦彦龙等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对省作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找准工作定位,各团体会员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

石家庄围绕传承“大山精神”,开展系列采访和研讨活动;保定邀请多位省内外知名作家、评论家授课,开拓作家视野和创作思路;沧州开展了“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主题创作活动;承德开展文学生态村建设;邯郸开展“一帮一”服务,助力青年作家迅速成长;衡水打造衡水湖全国诗歌节品牌,影响力逐年扩大;唐山深化文学院管理,实行签约作家制度;邢台组织作家深入采访李保国先进事迹,推出多部优秀作品;秦皇岛瞄准精准扶贫,创作出有分量的报告文学;廊坊围绕廊坊开发区成立20周年,举办“春华秋实”散文采访活动;张家口为多名基层作者召开研讨会;辛集建立了文学创作交流群;定州每年举办国庆中秋诗会;秦皇岛开发区组织征文活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冀中能源、华北油田、承德钢铁、省公安作协等行业团体会员单位,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了系列富有特色的采访、创作、研讨活动,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营造了浓郁的文学氛围。

不忘初心著文章 牢记使命谱新篇

——内蒙古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2018年4月,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内蒙古作家协会承办“原野放歌·首届农牧民诗歌大赛”。

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中国文学蓬勃发展的五年,也是内蒙古文学欣欣向荣的五年。回望过去的五年,在中国作协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领导下,内蒙古文学事业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焕发出新气象,展现出新作为,呈现出团结凝聚、创作丰收、事业繁荣的生动局面。回顾五年历程,我们主要从加强思想引领、推动文学惠民、推出文学精品、培育文学人才、拓展合作帮扶、深化作协改革等方面助力内蒙古文学高质量发展。

坚持思想引领 强化理论武装

近五年,内蒙古作协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群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做好此项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连续举办以重点作家、基层作者、网络作家为主的政治培训班,组织广大作家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组织内蒙古文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暨《内蒙古作家访谈录》分享会,组织协会主席团成员、重点作家、网络文艺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作家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组织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籍会员轮训班、内蒙古作家协会新会员培训班、网络作家培训班等,让思想引领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严守作品出版、研讨会、分享会、品读会、朗诵会以及公众号等舆论阵地的意识形态安全,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文学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开展多民族作家共同采访创作、共同参与研讨、共同互译作品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浙江·内蒙古作家协会结对采访活动,蒙粤两地作家草原丝绸之路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蒙粤两地作家采访创作活动,《广东当代优秀作品集丛书》(蒙古文版)首发式等。通过多民族作家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守望相助、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文学创作局面。

坚持人民至上 文学惠民显著

近五年,内蒙古作协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事业大局,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坚持文学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导向突出、主题鲜明、人民喜爱的文学活动。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办“祖国颂、草原情”全国征文大赛、读者谈名家系列活动、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颁发仪式暨座谈会等,不断厚植作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围绕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出版16卷本《内蒙古文学精品选编》,为内蒙古文学发展史留存了宝贵的史料。与《民族文学》杂志合作,组织出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专辑专号”。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内蒙古文学论坛、蒙粤两地作家采访创作活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到人民中去”红色文学轻骑兵活动;启动乌兰牧骑写作计划,长篇报告文学《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出版,乌兰牧骑题材的中篇小说《鸿雁的故乡》在《人民文学》头条刊发;与《诗刊》合作,面向全国征集“诗赞乌兰牧骑”诗歌,并承办专题诗歌朗诵会。围绕弘扬“蒙古马精神”,开展征文评选活动,推出“诗赞蒙古马、助兴马博会”诗歌短视频、承办“骏马长歌、诗意北疆”诗歌朗诵音乐会、“以梦为马、时空之上”首届文学品读会。围绕建设美好内蒙古,举办“首届农牧民诗歌大赛”,兴安盟、乌兰察布农牧民作家培训班,让文学惠及更多基层百姓。出版《阳光下的风景——内蒙古脱贫攻坚主题优秀作品选》并召开首发仪式,用文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启动实施“小康印记”写作计划,通过文学形式记录和书写基层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动人图景。

抓好重点工程 推出优秀作品

近五年,内蒙古作协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的要求,把创作推出精品作为中心任务常抓不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作协组织实施《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提升文学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先后确定了守望相助、乌兰牧骑、脱贫攻坚、同心抗“疫”等53个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选题,引导重大主题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目前,重点工程入选作品122部,有近60部作品出版发行,形成了内蒙古优秀文学作品的集群效应,提升了内蒙古文学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以此项工程为抓手,内蒙古自治区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学作品,比如,长篇小说《青色蒙古》、诗集《春夜,谁在呼唤》、短篇小说集《骑马周游世界》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大风》《河套母亲》《断裂》《沙漠深处》等30篇(部)作品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走进最后的驼村》《库布其与世界》等14部作品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作品陆续在全国重要文学期刊上刊发或者由重点出版社出版发行。肖亦农的长篇小说《穹庐》在《十月》全文刊发,特·官布扎布的传记文学《蒙古背影——萨冈彻辰传》《人类笔记》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萨娜的长篇小说《多布库尔河》在《江南》刊发,艾平的脱贫攻坚主题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和报告文学《脱贫路上追梦人》在《人民文学》刊发,张凯的长篇小说《大风》在《中国作家》发表,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涌现,体现了内蒙古文学突飞猛进的创作态势。

重视队伍建设 帮扶青年作家

近五年,内蒙古作协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的要求,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文学事业薪火相传。五年期间,近300位中青年作家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办的文学创作研究班、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我们通过组织召开内蒙古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名刊名编负责人与内蒙古青年作家恳谈会、内蒙古籍文化名家青年才俊恳谈会、青年作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学研讨会,引领青年作家茁壮成长。青年作家安宁、渡澜、牛海坤分别荣获丁玲文学奖和徐迟报告文学奖。陆续举办纳·赛音朝克图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巴·布林贝赫诞辰90周年研讨会、《冯苓植文集》座谈会、乌雅泰文学创作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传承老作家们的文学情怀和文学精神。关注和支持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作家队伍建设,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三少民族”文学创作笔会。加大对新文学群体的关心关爱,承办全国网络作家专题培训班、“网筑梦想”全区青年网络作家培训班、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内蒙古行恳谈交流会、网络作家张小花作品研讨会等,把团结引导凝聚新文学群体的重任落到实处。

借助合作帮扶 助推文学发展

中国作协一直以来关注关心内蒙古文学发展,尤其是2019年中国作协与内蒙古作协共同启动实施了文学创作三年帮扶合作计划,中国作协多项重大活动和项目落地内蒙古,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内蒙古作家实现了与全国作家的交流互鉴,为内蒙古文学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组织北京图博会“中国作家馆”内蒙古主宾省相关活动、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暨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第三次会员大会、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举办鲁迅文学院内蒙古作家班(两期),《民族文学》作家翻译家培训班,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走进内蒙古高校活动,名刊名编走进基层活动,《人民文学》脱贫攻坚采访团走进乌兰察布活动,中国网络作家、《民族文学》作家走进草原活动等。在深化合作交流中,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中国作协的肯定,先后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创作联络工作先进集体、舆情信息工作先进集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先进集体等殊荣。

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内生活力

近五年,内蒙古作协始终按照中央深化文联、作协改革,增强协会活力的要求,根据中国作协、内蒙古文联改革方案布置,研究出台《内蒙古作家协会深化改革方案》,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细。积极改革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评奖机制,加大对现实题材作品关注力度,充分发挥文学评奖的引领作用。加强重点项目的组织策划,召开重大主题作品创作策划座谈会、精品创作工程动员部署会、内蒙古新时代乡村题材文学创作会等。强化文学评论在创作中的引导作用,组织召开精品工程创作会、内蒙古文学论坛、内蒙古生态文学论坛,《穹庐》《布里亚特女裁缝》等40多部作品系列研讨活动。成立内蒙古作家协会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学理论评论、“三少民族”文学等7个专业委员会,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协会工作。制定《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全委会委员履职办法》,规范主席团和全委会委员履职尽责。加快文学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展陈物品征集工作,积极推进内蒙古文学馆建设。

回顾五年历程,内蒙古作协在强化思想引领、文学面向基层、推出文学精品、培养文学人才、拓展合作交流、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书写新时代内蒙古文学发展新篇章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先进省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比如:文学精品数量很少,特别是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少之又少;文学队伍建设仍然薄弱,有些门类上已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用于事业发展的经费还不够充足;文学评论没有全面整合资源,评论声音相对薄弱;文学活动不够活跃,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能够使作家潜心创作的激励机制和“深扎”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体制优势,作家协会人员不足、组织资源有限;团结引导服务新文学组织和新文学群体的方式举措不够丰富等。这些差距和不足,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加强。

百花映草原,策马正扬鞭。文学事业天地广阔,作协工作大有可为,展望“十四五”,内蒙古作协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紧扣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努力创作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文化风景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加快构筑北方文学高地

——吉林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吉林省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

五年来,吉林省作家协会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始终不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团结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奋力为建设北方文学高地打下坚实基础,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突出政治引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组织吉林省作协党员干部和广大作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制定《吉林省作家协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组织优秀作家分赴全省各地基层作协开展党史专题宣讲活动、授课活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省作协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主席团、全委会、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讲活动,切实汲取力量、明确使命、焕发精神,推动在全省文学界兴起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

二、积极应对疫情,投身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负使命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吉林省作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结合文学工作专业特性,一方面向全省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宣传党中央、省委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另一方面精心组织抗疫主题文学创作,与吉林日报社共同主办“因为有你、更有力量”征文活动,得到全省广大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全省创作抗疫题材律诗、散文、小型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作品2000余篇(首)。党组成员多次带队慰问社区工作者,赠送疫情防控物资和营养食品。组织全体党员、机关干部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选派年轻党员分别到长春地铁站和锦城街道十三局社区,直接参加防控斗争。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吉林省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和全省人民心手相牵、共克时艰。

三、组织重大主题创作,记述精彩中国故事,不断推出优秀文学作品

——重大主题文学创作取得显著成果。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遴选一批主题鲜明、地域性强、聚焦现实题材,生动表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波澜壮阔社会生活,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优秀长篇作品,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吉林省重点文艺丛书”正式出版发行。

组织创作反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伟大进程的作品,推出吉林省“纪录小康”主题丛书,其中报告文学《出泥淖记》入选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被2020年第9期《中国作家》纪实版列为头题发表;长篇小说《风吹稻浪》入选2020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推动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文学创作,编辑出版“庆祝建党100周年吉林文学丛书”,包括李发锁创作的东北抗联题材长篇纪实文学《大风大雪》,金伟信创作的描写东北第一位共产党员马骏的长篇小说《塑像》,张伟创作的描写四战四平的长篇小说《父亲的战争》和张贤达的《两万干部进东北》等15部作品,展现建党百年来东北大地的光辉历程。

——抒写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实施文学创作质量提升工程,评选出12部重大项目、16部一般项目、5部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给予重点扶持,长篇文学创作有新起色。作家任林举历经半年的“深扎”采访,创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虎啸》《出泥淖记》,分别在《人民文学》和《中国作家》头题发表。省文学院院长王怀宇创作的长篇小说《血色草原》在《中国作家》全文刊发,并进入“文艺联合书单”和文学好书榜榜单,长篇小说《风吹稻浪》获2020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已故著名生态文学作家胡冬林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山林笔记》刚刚出版即引起广泛关注,并入选2020年中宣部“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获第五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图书精品奖和《中国新闻出版报》2020年度“中国好书”奖。金仁顺的《小野先生》、高君的《柔情史》、任林举的《虎啸》等众多作品在国内名刊发表或转载,吉林省优秀文学作品数量有新突破、质量有新提升。

——多位作家、多部作品获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有新发展。谢华良创作的《陈土豆的红灯笼》,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并进入2020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第二届“金波幼儿文学奖”评选中,省作协副主席、作家薛卫民的《24节气儿歌》获唯一金奖,青年作家张紫华的《扭扭镇的一天》获铜奖。青年作家林晓琳创作的电影剧本《让爱回家》,获第十五届“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奖。作家王可心创作的中篇小说《风从北方来》获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红雨创作的散文《与长征组歌相伴的青春》获得《解放军报》第九届长征文艺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许连顺的《舞动的木偶》(朝鲜文)获第12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朱霞获翻译奖。在2020《民族文学》年度奖中,朝鲜族作家金昌国的小说《秋分》、满族作家格致的散文《五号鹤》、郑风淑翻译的朝鲜族作家金革小说《3D口罩》、全春梅的诗歌《梅花开》、金英海的小说《树或蜘蛛》、金莲兰翻译的散文《刻在卵石上的小羊》、朴正雄翻译的报告文学《悬崖村》等8部作品入选,此次评选的5个少数民族文字版33部作品中,吉林省占总数的21%。

——文学评论推介不断加强,扩大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杂志社先后举办胡冬林《山林笔记》研讨会、任林举《出泥淖记》研讨会、王怀宇长篇小说《血色草原》《风吹稻浪》作品研讨会。同时,提高文艺评论“吉林文评”专栏质量,评论阵地建设得到加强。

四、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帮助作家“走出去”“沉下来”“融进去”

——坚持定期、常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定期组织文学工作者蹲点深入生活,推进文学工作者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规范性的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派出多支省作协文学服务基层小分队,赴全省县、乡、村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组织作家参加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活动,有效帮助作家提高“深扎”能力,增强“四力”本领。吉林省作协连续四年获中国作协表彰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集体称号。

——结合时代主题,组织采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伟大实践和感人事迹。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优秀作家与基层作家“一对一”结对子,对先进人物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文学采写,并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写作方法及技巧,助力基层文学事业发展。

开展“脱贫攻坚吉林故事”主题创作集体采访活动。遴选11位作家,对15位优秀第一书记进行采访叙写,与多位第一书记和当地作家举办座谈会,探讨文学创作对于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为文学助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组织召开吉林省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创作会议,积极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主题征文活动。开展文学工作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专题调研。与多个县区合作建立文学创作基地,帮助残疾人作家打造电商平台。用优秀的文学作品讲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吉林故事”。

与中国作协创联部共同开展2021“吉林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选派作家分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用文学的样式讲述工业建设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书写信史。

——结合重大主题创作,深挖吉林红色资源。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等重大主题,组织省内部分知名作家赴通化集安市开展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创作采访活动。组织广大作家深入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及纪念馆、东北地区第一个苏维埃诞生地、药水洞日伪时期集团部落遗址、“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深挖吉林红色资源,积累写作素材。以“时代楷模”徐振明为原型的报告文学《高地》在《光明日报》整版刊发,以“最美奋斗者”郑德荣为原型的《大地上的信仰》在《人民日报》刊发,以全国劳动模范谷凤杰为原型的《盛开的马兰花》在《吉林日报》刊发,用纪实文学创作,引导广大作家记录时代、讴歌英雄,弘扬核心价值观。

五、打造国际生态文学品牌,讲好吉林故事,传播吉林文学声音

举办2018、2019两届中国吉林国际写作计划。活动以“新时代人与自然主题的文学创作”为主题,以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活的现实与愿景为对象,通过采风、交流、座谈,推动国内外作家融入吉林生活,体验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市民生活、发展成就,创作融入东北地域元素的文学作品。让来自希腊、挪威、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爱尔兰、丹麦等不同国家的作家,深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美好幸福生活,从国际文学、生态文学写作的角度,为宣传吉林打开了一个十分有益的对外窗口。以《作家》杂志为载体,持续推进中俄当代文学互译活动,大力推动吉林文学对外传播。

六、坚持服务基层,延伸文学手臂,开展多方位文学工作

——不断加强服务职能,不断探索完善机制。颁布关于加强会员服务的十项措施,包括发放会员服务卡、设立会员接待室、建立会员数据库、开展会员培训及创作辅导活动、扶持和奖励会员精品创作、宣传优秀会员作品等十项具体措施,充分全面、积极、有效地服务于全省会员,充分发挥作协的桥梁纽带作用,激发文学创作新活力。建立基层作协信息联络网,完善基层作协负责人和相应文学内刊联络资料库。编辑出版《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为农民作家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学展示平台。五年来,发放《吉林文学作品年选》《吉林文评》《吉林农民作品选》《作家》杂志、《文风》内刊等文学书刊千余册。

——团结引领文学“两新”群体,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措施。成立吉林省网络作家协会,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充分把握网络作家队伍建设、学习培训、联络管理、深入生活等重点环节,及时给予关注与支持,推动吉林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和重点网络作家联系制度,组织网络作家参加文学培训班,切实提升网络作家思想认识水平。

——探索文学服务基层新方式,扩大文学服务工作的覆盖面。与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合作,开展全国基层作协负责人著作权保护培训,增强文学工作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律观念;到东北师范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文学照亮生活”——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活动,让文学服务于广大群众。与长春市九台区委宣传部共同开展“美丽乡村·文学之约”——文学工作站活动,采取组织授课、交流座谈、改稿答疑等多种形式,提升广大作家的创作水平,满足广大农村基层文学工作者、爱好者的迫切需求。

——抓好基层作家队伍建设,为建设北方文学高地打下坚实人才基础。注重签约作家和专业作家相结合,发挥专业作家领头羊的带动作用,调动签约作家的积极性。与鲁迅文学院共同举办吉林省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为文学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发挥高校文学联盟和青少年作家协会积极作用,培养吉林文学的生力军、后备军队伍。积极发挥新成立的社会联络部和网络文学中心作用,推动基层文学服务联络工作和网络文学创作工作进一步强化。

新时代新辉煌 出精品攀高峰

——江苏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第七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颁奖

2016年以来,江苏省作协团结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社会、用明德引领风尚,奋力开创了江苏文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坚定思想信念,新时代精神深入人心

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五年来,江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和中国作协九大、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把讲政治贯穿于作协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持续加强和改进作风,切实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力”教育实践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同时,认真履行政治引领、团结引导职能,通过各类作家培训研讨班,最大范围、多种形式引导全省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用新思想、新理念引领发展、指导创作、开展活动,从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真诚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二、强化精品意识,文学园地百花齐放

江苏省作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引导全省作家出精品、攀高峰。五年间,成功组织了第六届、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评奖,第二届、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新设立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钟山之星”文学奖;用心打造“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扬子江诗学奖和汪曾祺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同时,制定《江苏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奖励及嘉奖办法》,嘉奖获全国性文学大奖的作家作品和在重点文学刊物上发表的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江苏省作协会员共创作长篇小说500余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4000余部(集),网络文学创作蓬勃兴盛、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朱辉的《七层宝塔》、胡弦的《沙漏》、王尧的《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郭姜燕的《布罗镇的邮递员》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十四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韩青辰的《因为爸爸》获第十五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黄蓓佳的《童眸》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范小青、周梅森获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毕飞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鲁敏获第五届冯牧文学奖;徐风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赵菱的《大水》《乘风破浪的男孩》获年度“中国好书”;房伟、孙频、叶炜、我吃西红柿、天使奥斯卡、天下归元和骁骑校获茅盾文学新人奖;江苏网络文学作品《传国功匠》《长干里》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还有一批优秀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范小青的《桂香街》、毕飞宇的《青衣》《推拿》、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鲁敏的《六人晚餐》分别改编为影视剧、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骁骑校、天下归元、无罪、寂月皎皎等网络作家的改编作品在各大网络平台热播。一批优秀作品被翻译为多语种版本推向世界,丁捷的《依偎》、祁智的《小水的除夕》、刘晶林的《海魂》获中国输出国际版权优秀图书奖。

江苏省作协不断提高抓重大题材创作的自觉性,五年间,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带一路”、建党100周年等,面向省内立项扶持234个文学项目、签约资助73名作家,组织出版了大型系列丛书《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集《两岸家园》《最美江苏人》《实践之树常青——改革开放40年江苏报告文学选》《茉莉花开——脱贫攻坚江苏故事》《基石——江苏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礼赞》《又见遍地英雄:江苏抗疫故事》《向时代报告——中国全面小康江苏样本》和《向人民报告——江苏优秀共产党员时代风采》;组织出版“年华璀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儿童文学丛书,编辑出版《“烽火记忆——铁血叩响东方”纪实文学》《胜利之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红旗漫卷——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船扬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多本特刊,有力推动了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目前,省作协正在研究制订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文学创作三年规划,将从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题材策划,持续跟踪督导等入手,推动涌现更多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精品力作。

三、聚力人才培养,“文学苏军”薪火相传

2016年以来,共发展江苏省作协会员1079人,中国作协会员228人,并举办新发展会员培训班,加强对会员的政治引领和创作指导。加强对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2016年成立省网络作家协会,现有会员544人。出台首个《江苏省作协“十三五”文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完善“百名优秀青年作家名单”“百名优秀网络作家名单”和“百名批评家名单”,形成了“文学苏军”领军人物、“文学苏军”新方阵、文学新秀、专业作家、特聘作家、签约作家、导师制学员、“雨花写作营”学员等多层级作家人才梯队。鲁敏、朱辉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贾梦玮获江苏首届名编辑称号,徐晓华、胡弦、王大进获评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孙频入选中宣部青年文化英才和省文化“双创人才”。

为着力培养江苏青年文学人才,省作协认真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和文学英才、文学优青选拔培养工程,并与南京大学共建江苏文学院,联合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共开办各类作家培训班30余场次,培训青年作家、评论家、编辑1000余人次。同时,组织举办青年文学批评论坛、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青年诗人改稿会、“雨花写作营”、长三角青年诗会和《钟山》之星文学奖、扬子江青年诗人奖等,发起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江苏青年文学论坛等,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激励广大青年作家和批评家提升思想素养和艺术水平。

四、深化批评引领,文学研究活力奔涌

为切实加强文学评论工作,省作协大力开展作家作品研讨与专题评论。几年来,共举办各类研讨活动近80场。其中有专题性文学研讨,如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江苏当代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中国长篇小说高峰论坛、全国首届网络文学论坛、江苏文学作品戏剧影视转化推介咨询会等;有对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如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叶兆言、周梅森、鲁敏、叶弥、丁捷、朱辉、胡弦、罗望子、王大进、张新科、庞余亮等作家作品研讨会;还有对江苏文学创作的整体性研究,如苏州当代小说与地域文化研讨会、里下河文学研讨会、徐州文学现象研讨会等。同时,加强文学评论的成果转化,在全国重要文学报刊,组织推出赵本夫、范小青、储福金、鲁敏、丁捷、育邦等作家作品研究专辑。

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与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常州工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共建“江苏当代文学研究基地”,与南京师范大学、秦淮区政府共建“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每年编写出版《江苏文学蓝皮书》,策划出版《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文丛(20卷)》《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16本)》《江苏当代作家评传》《江苏文学编年》《江苏当代作家在海外》等图书,全面启动《江苏新文学史》大型编撰工程,系统总结江苏文学发展经验,全面展示江苏文学发展成绩。

五、彰显品牌效应,文学活动精彩纷呈

为着力打造具有江苏风格、世界影响的文学品牌,精心组织举办“扬子江作家周”“扬子江网络文学周”“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扬子江诗会”“扬子江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大赛”等“扬子江”系列文学品牌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提高作家文学创作水平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重走长征路”“全国名家看江苏写江苏”“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产业工人时代风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脱贫攻坚江苏故事”“同舟共济,战疫有我”“江苏优秀共产党员风采主题创作采访活动”“文学家心中的水韵江苏”等40余批次、1240余人次的主题创作实践活动,组织61个作家开展“定点生活”项目。组织知名作家深入采访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组织省内实力作家赴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省份定点采访,推动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精品力作。

准确把握人民对文学质量、文学品位、文学风格等方面的要求,深入开展文学惠民活动。成立江苏文学志愿服务总队,目前拥有成员单位17个,开展“大手牵小手”等文学志愿活动4000多场。组织“理事百场阅读鉴赏”“会员千场阅读推广”活动5000余场次。试点建设“扬子江文学驿站”,并在宿迁泗洪县图书馆、淮安桐园、盐城顾梧书社、丰县小史楼村先后挂牌,捐赠图书近两万册,丰富基层文学阅读设施。

六、凝聚资源合力,期刊矩阵优势凸显

江苏省作协所属《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扬子江文学评论》继续巩固在国内同类文学期刊中第一方阵的地位,创设的“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两年评选一次,三届评奖共嘉奖发表在四家期刊上的优秀作品88部,进一步扩大了刊物影响力。

《钟山》所设“毕飞宇工作室”“栏杆拍遍”“河汉观星”“钟山记忆”等专栏名家荟萃、精彩纷呈,举办“《钟山》与新时期文学进程学术研讨会”“文学期刊融媒体发展与创意写作”研讨会、全国青年作家笔会和“读者年”、创刊40周年系列活动;入选“中国最美期刊”“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首发3部作品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数为全国文学期刊之首。《雨花》着力推介江苏本土作家和新人新作,率先发起成立“雨花读者俱乐部”,助力全民阅读;召开创刊60周年座谈会和“生态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书写”等作家笔会。《扬子江诗刊》举办“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完成20多场主题诗歌研讨,组织中美田园诗歌朗诵会、中外诗歌互译沙龙、创刊20周年庆祝活动等诗歌活动,2018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扬子江文学评论》“名家三棱镜”“大家读大家”等栏目广受全国文学评论界瞩目,举办创刊10周年研讨会、扬子江青年批评家论坛,创立国内首个由文学评论刊物推出的年度文学排行榜,连续多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四家期刊积极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开辟电子订阅渠道,努力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同时,江苏省作协还成立江苏文学内刊联盟,支持引导基层文学阵地建设。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江苏省作协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团结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创造、奋发进取,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努力创造江苏文学事业新辉煌。

奋进新时代 妙笔著华章

——湖北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回望初心·致敬百年”湖北文学作品赏读会在湖北省图书馆举行

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是湖北文学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五年。全省作家、文学工作者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在正本清源中昂首前行,在守正创新中绽放精彩,在深化改革中激发创造力,在组织活动中扩大影响力,在热情服务中增强凝聚力,各个文学创作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文学阵地蓬勃发展,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发展保障明显增强,湖北文学发展呈现出十分喜人的好势头。

一、紧抓理论武装这一首要政治任务,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文学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文学界落地生根

切实加强文学界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引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引导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不断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全体作家、文学工作者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学习座谈、专题报告、辅导讲座、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学习培训的覆盖面,增强工作实效性。每年举办各级各类作家培训10次,培训作家3000余人次。充分用好湖北作家网、“湖北省作家协会”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加强理论阐释和评论引导,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已成为全体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思想自觉和创作自觉。

二、突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工作主线,组织实施系列重大文学活动

五年来,按照中国作协和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的要求,湖北省作协精心组织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组织《改革开放四十年湖北文学回顾》编纂、研讨,举办“我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作品展”“美在荆楚”暨改革开放40周年诗文征集活动,生动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发展的伟大实践。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着眼于荆楚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组织开展“与祖国同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征文活动。以“与共和国同行”为主题举办庆祝《长江文艺》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省委主要领导致信祝贺。组织广大作家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环境保护等全省中心工作,坚持每年举办“荆楚作家走乡村”采访写作活动,五年来,256名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采访创作,推出《巍峨大别山》《花开扶贫路》《美丽乡村行》《共护一江水》《收官决战》作品集五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面立体地反映湖北省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用文学歌颂崇高、礼赞英雄,组织作家赴恩施州来凤县集体采访“时代楷模”张富清老人,创作宣传张富清系列文学作品——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长篇报告文学《父亲原本是英雄》、长篇散文《静静流淌的岁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作家积极响应号召,106名作家分成五个采访创作组,深入抗疫一线进行创作。共创作约一万篇(部)各类文学作品,其中100多篇作品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平台刊发,九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抗疫专题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推出了辑录全省作家抗疫主题创作的重要成果《湖北抗疫文学丛书》,参与或指导编辑《战“疫”书简》《战疫诗歌精选》《了不起的她——荆楚巾帼抗疫最美故事》等优秀抗疫作品集,用文学激励人民、鼓舞斗志、凝聚力量。

三、贯穿文艺高质量发展这一生命线,推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

五年来,湖北省作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的要求,组织全省作家讴歌新时代礼赞新湖北,各题材文学精品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出版长篇小说近200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集、诗集、报告文学、戏剧影视作品、评论文章等专集选集近千部。每年平均30部以上作品获国内各大文学奖项或进入各大文学排行榜。这其中突出的有:《山河袈裟》《高原上的野花》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白虎寨》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父亲原本是英雄》《那条叫清江的河》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第十四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梦想是生命的光》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野性的呼唤》和《烈焰腾空》获2015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小田鼠历险记》和《说好的再见》获2015年冰心儿童图书奖,《我和小素》获2020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疼痛吧指头》获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逃跑的老板》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陈敬黎的《汀泗桥》、刘益善的《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获首届方志敏文学奖,《力量》获《诗刊》2018年度陈子昂诗歌奖,《宇宙冒险王》获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

湖北文学海外影响不断增强,每年有30余部湖北作家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孔子学院拉美中心举办专场推介会,向海外推介《湖北短篇小说新作选》西班牙文版,匪我思存的长篇小说《爱如繁星》名列“2018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中文图书TOP10”榜单第6位,被32家海外图书馆收藏。

精品创作生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制定《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精品创作工程实施方案》,精心设计主题创作、基层创作、典藏工程等选题策划、作品锻造、评论推介、宣传展示“四大工作机制”,先后推进实施湖北省长篇小说重点扶持计划、“家乡书”长篇散文创作扶持计划、工人作家扶持计划、湖北文学典藏精品工程,并取得丰硕成果,推出“三人行文学丛书”“湖北青年作家丛书”、新屈原文学丛书、湖北工业题材中篇小说选、湖北工业题材短篇小说选,湖北网络文学选(含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散文卷)、《湖北作家文库》(三、四辑)、《湖北文学通史》(四卷本)、《湖北文学口述史》等共计166部。

推动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并进发展、互为促进。五年来,对重要文学作品、热点文学现象举行研讨活动20余次,举办六季“喻家山文学论坛”,推出成果集六部、200多万字。整合评论资源,打造《长江丛刊》评论版,现已成为湖北文学评论主阵地之一。举办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12期,围绕文学创作潮流和前沿创作动向展开探讨,总结文学创作经验。创新建立了签约文学评论家制度。第一届、第二届签约中青年评论家24人,已累计在各大报刊社网发表评论文章和研究报告375篇,总字数354万字,10位签约评论家获得第十五届当代文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个社科研究奖项,签约评论家队伍正成为湖北省文学评论的中坚力量。发挥文学评奖对推动创作和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湖北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长江丛刊文学奖的评奖工作不断改进,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四、把握“人才培育”这一重要关键,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文学鄂军

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文学人才队伍,联合省委宣传部,创新实施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文学类),通过三年时间,培养百名具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较高的艺术造诣的文学人才。注重在人才培育方式上抓创新,将“双向选择、名师带徒、因材施教”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签约专业作家培养过程中,长篇小说创作扶持计划实施中,均邀请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与培养对象结成一对一组合,帮助把握创作方向、打磨作品质量。举办春秋讲学、大师写作课、长江创作训练营、长江文艺笔会、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帮助作家树立社会责任、强化精品意识,拓宽社会生活面,提升专业素养。在培养青年作家方面推陈出新,坚持每年举办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已连续举办三届高研班和一届鲁迅文学院湖北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共281名青年作家参加培训,2019年起,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改为“大师写作课”,培训学员600多人。

进一步完善个人会员入会细则,科学设置入会条件和审批程序,吸纳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加入协会,五年来,湖北省作协会员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新增中国作协会员78人,新增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958人,李修文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文化人才。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创新实施文学创作职称评审工作,评审通过文学创作一级一人、文学创作二级四人,文学创作三级四人。优化签约作家队伍建设,提高了签约作家的生活补贴和奖励标准,完善了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先后有三批71人次作家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十一、十二、十三届签约作家。创新组建签约专业作家队伍,选聘首届签约专业作家六人。截至2020年,签约专业作家和签约作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80篇(部),出版长篇小说和文学作品集75部,作品被全国重要文学选刊和重要选本选载转载78篇次,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28项。

湖北网络作家队伍不断壮大,网络文学作家已成为文学鄂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创作佳绩。在国内知名原创小说网站的作者中,湖北的活跃网络作家人数已突破8000人,先后有六位作家的九部作品荣登“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50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成立湖北省网络作家协会,发展会员102名,覆盖了湖北各大文学网站最为活跃的一线作者,为推动湖北网络文学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五、激发改革创新这一驱动力,着力文学阵地建设

在作协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切实增强作协组织的向心力、吸引力、组织力、行业影响力。五年来,湖北省作协所属文学刊物,保持品质,力推精品、提携新人,品牌效应持续提升。《长江文艺》跻身全国优秀文学期刊第一方阵,2017年、2020年连续两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获评2020年“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第一名。每月同时推出原创版和选刊版《好小说》,原创版转载量不断创造新高,超过176篇次作品被转载,马金莲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一名编辑获湖北省第四届出版政府奖。选刊版以鲜明特色得到同行认可。《长江丛刊》巩固转企改制成果,坚持“立足本土、面向基层”,质量和影响不断提高,刊物面貌焕然一新,有33篇次作品被转载。发挥刊物优势,推动编创互动,先后举办长江文艺笔会、《长江丛刊》基层作者培训班、长江创作训练营等面向作者培训活动,开展公益送刊活动,助力文学人才的培育,召开《长江丛刊》创刊40周年座谈会,扩大刊物影响。作协官方网站建设不断加强,“湖北省作协”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服务号相继上线,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湖北作家》质量不断提高,及时发布文学工作动态,交流作家创作经验,受到广大会员的欢迎。各市州县区作协所属文学阵地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一县一刊”“刊网联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百花齐放春满园,心有希望正葱茏。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作协、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湖北省作协工作格局、精神面貌必会日新月异,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与时代同行 为人民抒写

——安徽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红耀江淮 薪火永继”安徽作家庆祝建党百年红色主题创作采访活动

盛夏的江淮大地上,绿意葱茏,生机勃勃。

回望过去的五年,“小作协要有大作为”,安徽省作协在中国作协和安徽省文联的正确领导下,创新理念,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安徽文学事业进一步发展,文学原创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文学队伍日渐壮大,创作环境日趋优化,呈现出文学事业大繁荣、文学皖军再崛起的喜人局面。

回首五年的时光,全省文学工作者牢牢把握中国梦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推出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陈先发诗集《九章》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还有一批作家作品在全国重要文学评奖中获奖或列入重要文学排行榜,为安徽文学赢得了声誉。

一、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铸牢思想之基

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文学自觉,多次召开主席团扩大会议、举办两期安徽省中国作协会员学习研讨班,组织主席团成员、全省16市作协主席和全省文学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227名全省中国作协会员在培训中,一共进行了八场集中学习、四场分组讨论、两场视频观摩和两场课外实践活动,经过全体学员评估,学员满意率达到96%。2020年8月,又组织了三支作家宣讲小分队,分别深入皖南、皖北、皖中等地,围绕学习宣传贯彻省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紧扣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建党100周年、乡村进行时等重大主题,开展主题宣讲、辅导培训、座谈调研等活动。

二、着力组织化推进,抓好文学精品创作

一是实施精品扶持工程。自2019年承担中宣部关于文学创作试点中的中长篇小说精品工程任务以来,安徽省文联党组多次召开专题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入选的重点项目和储备项目实行动态管理、跟踪问效,根据创作进展和创作质量,做好中短篇小说优秀作品评审,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对作家进行奖励,适时评估、优胜劣汰,确保多出精品、取得实效。通过扶持,安徽省广大作家创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特别是基层作家积极参与、广泛响应,三年共有28部中长篇作品入选。从入选作家来看,既有当前省内创作中坚力量的“60后”“70后”专业作家,也有来自基层一线包括新文学群体的非专业作家以及皖籍在外作家;从已推出作品来看,普遍得到中国作协和文学界的关注与认可。三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中国作协2018年度、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多部中篇小说一经刊发即被《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全国重点文学刊物转载。

二是开展主题创作生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和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聚焦现实题材,以“项目化”形式加强重点创作组织生产。组织开展“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红星照江淮·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最美奋斗者”等创作竞赛和主题征文,引导和调动全省广大文学工作者聚焦中心、紧扣主题搞好创作。其中,四篇征集作品以“安徽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品小辑”形式在《小说选刊》2020年第八期第九期集中推出。潘小平、余同友等创作的脱贫攻坚主题报告文学在《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刊出。《清明》《安徽文学》开设“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专栏,相继推出多部中短篇小说,引起社会反响。组织实施“纪录小康工程”主题创作,编写出版大型报告文学《我们的村庄——脱贫攻坚中的安徽故事》;以科技创新和“引江济淮”等省重大水利工程为主题,创作大型报告文学《领跑者》《一条大河波浪宽》;反映安徽省“林长制”改革探索实践的中篇报告文学《安徽绿》、围绕“安徽制造”创作的中篇纪实文学《安徽造》先后在《人民文学》刊发;组织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报告文学专题采访创作工作,以英雄警察张劼的先进事迹为题材创作的《特殊的勋章》,入选中宣部、中国作协“时代楷模”报告文学创作项目。面对大事件,及时跟进组织主题创作,以文学的形式为全省上下共克时艰助力加油,多部作品被《文艺报》等全国重点文学报刊和中国文艺网、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选发。

三是不断拓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文学创作要走进生活、贴近人民,要讲好安徽故事,要让作家们围绕中心,围绕重大主题进行创作,创作出记录改革进程、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审美的文学原创作品。近年来,由省文联主要负责同志或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带队,先后组成多支作家小分队,深入金寨、岳西、太湖、舒城、太和、利辛、砀山、宁国等地,围绕脱贫攻坚进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挖掘第一手素材。承办了中国作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采访团来皖采访活动,铁凝主席等30余位全国知名作家来皖采访。组织了由省委宣传部、《诗刊》社、省文联联合主办的“全国知名诗人看安徽”活动,吉狄马加等10余位全国知名诗人走进合肥、宣城、绩溪等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新发展新成就。开展“红耀江淮 薪火永继”安徽作家庆祝建党百年红色主题创作采访活动,组织本省20位中青年重点作家走进宿州、淮北、宣城等地,重访红色革命旧址,重温了党的光辉历程,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组织800多名作家组成15支作家小分队,赴基层开展“我们的沃土 我们的梦”采访创作活动,同时开展“诗韵百里行”“秋浦诗河寻诗踪”等50多项采访创作活动,2000多人次参与其中,推出了一批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的优秀作品。以“红色轻骑兵·安徽作家在行动”和“到人民中去”安徽作家下基层为主题,动员和组织了200多位作家800余人次走进基层,深入军营、学校、乡村、企业,进行公益文学宣讲和送书等活动。

三、着力人才培养,建强“文学皖军”

一是加大培养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近年来积极组织开展培训。五年多来共选送10多位作家到鲁迅文学院深造学习;推荐200余位市、县作协负责人和青年作家、网络作家参加中国作协开展的各类培训;联合鲁迅文学院来皖办班,共有60余位安徽中青年作家接受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举办全省青年作家及网络作家培训班,举办安徽省作协第六届专业委员会成员培训班等,加强文学人才的培养。举办安徽文学大讲堂,对基层作者开展文学与政治素养培训。

二是坚持全程对接、创作与评论“双促进”。以原创文学系列研讨活动为抓手,共为安徽省14位重点作家陈先发、许春樵、李凤群、曹多勇、苗秀侠、陈斌先、孙志保、赵宏兴举办了作品研讨会。相继邀请了徐贵祥、刘庆邦、徐坤、刘大先、王春林等100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来皖,对重点作品问诊把脉。与此同时,安徽作协还主动协调策划,首次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了“行走与敞开——皖军新锐余同友、朱斌峰作品研讨会”,胡竹峰、李国彬作品研讨会,与中国文学馆联合举办《领跑者》《一条大河波浪宽》等作品研讨会。此外,在《文艺报》《安徽日报》推出安徽作家专版,受到广泛好评,引起积极反响。联手安徽文艺理论研究室、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改稿会等,20余位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与安徽省承担重点创作任务的中青年作家一对一、面对面点评指导。安徽省文联与《中国艺术报》先后在六安、池州联合召开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创作研讨会和安徽省首届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以进一步提升主题创作水准,实现创作与评论双轮驱动。发挥《清明》《安徽文学》《诗歌月刊》《艺术界》《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等文学期刊主阵地作用,加强编辑与作家之间的联系对接,在选题、创作等各环节,全程参与、持续跟踪,认真做好改稿评稿等工作。同时,省作协为多位基层作家开办研讨会,搭建文学交流切磋平台,努力为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三是积极融入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自2018年“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在上海成立以来,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作家协会团结协作、各展所长、共谋发展,围绕文学交流、人才培养、深扎采访、精品创作等方面安排多项文学活动,开启了三省一市文学交流的新篇章。2020年以来,安徽10位作家积极参加长三角“大运河文化”主题创作实践活动,安徽省作协联手《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举办长三角青年诗人作品改稿会,参与主办“建党100周年网络文学征文”活动,加强了艺术联系,带动了安徽省文学事业新发展。

四、着力增强服务意识,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加强对会员的服务。每年完成中国作协会员及省作协会员发展申报、审核工作,编辑出版新会员作品集,发放到会员手中,并利用安徽作家网和微信公众号,及时报道安徽作家创作情况,发布省作协有关工作信息,既宣传了有关文学政策,又展示了安徽省作家的风采,得到了全省作协会员的支持,粉丝数为9900余人。省作协各文学门类创作委员会建设稳步推进,各团体会员单位蓬勃发展,全省文学界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安徽省现有中国作协会员298名,省级会员2996名。

二是开展调查研究。开展了全省文学大调研活动,向全省各市、县作协发出400多份基层文学生态情况的问卷,召开基层作协座谈会,到太和、蒙城等实地调研,通过这些形式,摸清家底,找出不足,思考发展对策,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安徽省原创文学工作的意见》。开展全省文学“两新”发展情况调研工作,形成调研报告,以便探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促进新文艺群体健康发展。

三是推动支持各市作协齐头并进。五年多来,各市作协结合本地特色,开展创作采访、征文竞赛等卓有成效的公益文学活动。省作协积极支持指导基层作协开展的各项工作,其中为马鞍山与铜陵、马鞍山与安庆文学擂台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大力推进文学之乡和作家村的建设,中国·月亮湾作家村已于2017年开村运行;经中华文学基金会批准,2018年宿州市成为全国第四家“中华文学之乡”,“安徽文学名家工作室”于2021年4月落户肥东。

与时代同行,为人民创作。今后,安徽省作协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引导全省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推动文学强省建设为目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大局、聚焦重点,创作精品力作,重振文学皖军,奋力开创全省文学事业新局面。

出作品出人才 团结奋进 勇攀高峰

——四川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四川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签约作家赴德阳市罗江县采访

2016年底,在中国作协关心支持下,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四川省第八次作代会胜利召开。五年来,四川作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党的领导,紧扣“出作品、出人才”工作重心,对标“三个一流”,实施“五大工程”,全省文学事业呈现出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可喜局面,先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受到中国作协、省委办公厅通报表彰。主要工作及成效有以下几方面:

一、全面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政治引领

始终高举旗帜,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加强党的领导, 创立“三联”机制。

(一)实行党组领导和作协主席、副主席联系市州(产业)作协工作机制,坚持面向作家、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将党中央、中国作协、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精神及时传达下去,将基层作协所需所求及时反映上来。

(二)实行党组班子成员联系直属各事业单位、文学杂志社,掌舵三家刊物的政治方向,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三)实行党组班子和作协主席联系重点作家、重点写作项目,切实提高作家的政治思想觉悟,引导作家关注国家“大事”和“大势”,胸怀国之大者。确保重点写作项目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一)召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开好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指导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集中学习讨论,加大在作家群体中的宣传力度,将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文学各类培训班和文学采访等活动的重要内容,推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中入脑入心。

(二)深刻把握“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注重在深化转化应用上下功夫,切实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工作,紧密结合职责职能,制定《四川省作家协会“十四五”时期文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为促进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政治保障和思想基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三、四川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第八次作代会提出四川文学发展“一三五五三”工作思路,“一个奋斗目标”,即筑就四川文学新高峰;“三大原则”,即必须坚持政治引领、必须坚持服务人民、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实施“五大工程”,即作家培训、精品孵化、新苗培育、文学帮扶惠民、文学产业化发展等工程;抓好“五大环节”,即挖掘文化资源,凸显四川文学竞争力;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四川文学驱动力;加强阵地建设,夯实四川文学支撑力;打造特色品牌,扩大四川文学影响力;完善激励机制,焕发文学创作生命力;实现“三个一流”具体目标,即文学作品影响力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文学阵地影响力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文学活动影响力西部领先全国一流。

(一)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五年来,四川作协先后有一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两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四部作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两部作品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六部作品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1.“文学扶贫”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省作协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创新开展为期四年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共发动了全省27个市(州)、产业作协的两万余名各级会员聚焦脱贫攻坚主题,投入400余万元资金,捐赠书籍66500余册,组织4500余名作家开展主题创作采访活动200余次,签约扶持重点作品107部,在中国作协连续四年举办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共研讨脱贫攻坚代表作品九部。其中,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凉山叙事》入选《向人民报告——中国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和“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扶贫》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视大型纪录片《为了更美好的中国》的拍摄素材,中篇小说《高腔》改编的同名话剧在全省巡演。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文、俄文、阿拉伯文、韩文等20余种语言出版发行。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高度赞誉“四川文学扶贫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省委书记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等多位省领导先后17次作出肯定性批示。主抓这项工作的创联部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项工作也被省委作为脱贫攻坚特色案例写入书中正式出版。《人民日报》对四川文学扶贫活动进行了整版报道,《四川日报》也多次整版报道四川省优秀作家创作的脱贫攻坚精品力作。

2.四川故事精彩亮相。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在阿来优秀作品的引领下,100余篇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讲述四川脱贫攻坚、重点工作、重大工程、人文历史、美好风光等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文学》《十月》等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等多位省领导肯定性批示,这也是四川文学近年工作的一大亮点。

3.网络文学成绩喜人。据《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单解读报告》显示,爱潜水的乌贼荣登男频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单第二,飞天鱼、姒锦、百香蜜上榜。一言的《金缕词》获第四届“咪咕杯”网络文学大赛IP项金奖。庹政的《商藏》获第二届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

(二)文学活动影响广泛

1.文学活动紧扣时代脉搏。五年来,我们高度聚焦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统筹组织作家围绕重大现实题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长征丰碑、“三线”建设、“两弹一星”、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传承创新等主题进行创作,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四川特色、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

2.主题文学活动成效显著。围绕“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走进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体验脱贫攻坚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等主题,结合“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重点作品扶持和主题征文,组织“重走长征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学名家进川陕革命老区巴中主题采风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四川黄河主题采风创作活动”,被省委办公厅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

3.专项文学活动精彩纷呈。五年来,举办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中国网络文学论坛、首届四川网络文学周、“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学论坛、马识途《夜谭续记》作品研讨会、名家看四川等专项文学活动,在全国文学界备受关注、影响广泛。

(三)文学阵地全面加强

1.重点期刊质量稳中有升。《星星》诗刊综合影响力稳居全国前茅,发行量进一步提升,“《星星》年度诗人奖”已经成为全国诗歌界重要奖项。《四川文学》全新改版,反响良好。《当代文坛》重返“C刊核心”阵营。

2.成立全省文学报刊联盟和全省校园文学社团联盟。对已经加入的70余家省内文学报刊和120所学校文学社团的负责人进行培训,加强引导,全面提高省内文学报刊的质量。文学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强化综合文学网站和文学期刊的网络版、公众号、微博和APP建设,文学阵地的网络空间进一步拓宽。

3.全省文学阵地网络空间拓宽。发展基层文学报刊网站,加强与各市州(产业)作协联系,鼓励编辑双向交流培养,组织期刊编辑交流座谈,提高基层报刊办刊水平。定期召开文学期刊联盟和文学社团联盟工作会议,对全省70余家文学报刊内刊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推进全省文学期刊和内刊互促共建。

(四)文学品牌蜚声中外

1.国际国内文学交流进一步加强。“华语青年作家奖”“成都国际诗歌周”“丝绸之路·西昌邛海国际诗歌周”“阿来诗歌节”等一系列文学品牌备受关注,相关活动影响广泛。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南亚国家文学论坛”,开展“四川作家代表团东欧行”等国内外文学交流活动,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作协签订文学作品互译输出框架协议。

2.与重庆市作协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传承弘扬巴蜀文化,唱好“双城记”,本着“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服务大局”的原则,着力推进成渝两地文学深度交流合作。

3.基层文学活动有声有色。成都市“成都国际诗歌周”“华语青年作家奖”“草堂诗歌奖”评选活动、广元市“剑门关文学奖”评选活动、宜宾市“十月文学奖” 、绵阳市“李白诗歌奖”、泸州市“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暨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遂宁市“陈子昂诗歌节”、甘孜州“四川理塘·仓央嘉措诗歌节”、阿坝州“阿来诗歌节”等市州文学品牌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五)文学惠民创新开展

1.“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广受好评。与四川日报社、省图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广优秀作品阅读,以“文学照亮生活·阅读成就人生”为主题,启动实施为期三年的“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活动,目前已在全省21个市州开展主题讲座37场。

2.“文学川军·百场改稿进基层”深受欢迎。启动“文学川军·百场改稿进基层”文学质量提升活动,目前已开展改稿活动26场。

3.与四川日报社、四川省图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四川日报社、四川省图书馆共建四川作家文库。优选四川作家的文学作品,在省图书馆设立四川作家文学作品收藏阅览厅,并借四川日报新媒体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宣传推广,共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与成都传媒集团签订网络文学产业共建战略协议。与成都传媒集团联手打造天府网络文学产业园,吸引优秀的网络作家来蓉创作,催产更多优秀现实题材网络作品。

举办多彩活动 推出精品力作 发现培养人才

——西藏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第八届西藏“新世纪文学奖”颁奖仪式

五年以来,西藏作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团结带领自治区广大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努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创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出精品力作,努力发现和培养人才,较好地完成了所制定的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繁荣发展西藏自治区文艺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举办各种文学活动,不断扩大西藏文学的影响力

一是围绕中心积极开展主题文学活动。举办“书香童年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和《藏地罗生门》等新书发布会。从2017年至今,连续举办了七届《西藏文学》走进校园“掘文杯”征文大赛并增设专栏。举办《西藏文艺》(藏文)创刊40周年座谈会暨第二届“双年奖”颁奖仪式;编辑出版《西藏文艺》(藏文)创刊40周年《精品丛书》,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为了鼓励和培养更多的自治区内青年作家,西藏作协和《西藏文学》编辑部联合举办了西藏青年诗人白玛央金、沙冒智化、洛桑更才三位作家作品研讨会,邀请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君军、胡沛萍、徐琴、魏春春教授和西藏大学文学院普布昌居教授对三位诗作把脉。为促进自治区儿童文学创作繁荣发展,西藏作协、《西藏文艺》编辑部联合举办儿童文学和童话创作研讨会,会上邀请了区内知名儿童文学创作者次仁罗布、尼玛顿珠、念布央珍,儿童文学爱好者50余人对自治区儿童文学现状以及对今后与时代同步,怎样加强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研讨。2019年由我会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北京读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西藏女作家央珍作品研讨会在拉萨召开。大家一起深切缅怀央珍为西藏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对西藏文学未来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建议。西藏自治区文联、西藏作协、西藏自治区旅发厅、西藏文旅集团共同举办的2019·中国西藏首届诗歌节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正式启动。诗歌节且行且吟,沿进阿里的经典线路,寻觅“诗和远方”。由中国作协和国家民委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在北京开幕,西藏作协七位作家参加了创作会。二是定期召开笔会活跃文学创作。五年多来,西藏作协多次组织区内作家赴阿里、山南、那曲、日喀则、拉萨等地区与当地文联(作协)联合开展各种笔会及采访活动,让广大会员零距离深入生活,接地气,丰富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进一步丰富了基层文联(作协)的工作内容和活动载体。尤其2020年西藏作协联合昌都市文联、作协、紧密围绕脱贫攻坚、昌都解放70周年,讲好昌都故事、繁荣昌都文学创作主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昌都采访笔会活动。三是举办各类文学研讨会,扩大西藏文学影响力。举办第三届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暨全国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研讨会,举行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暨“中国故事:21世纪边地文学的价值与方位”研讨会,举办“西藏作家作品专题展”和“改革开放40年西藏文学创作研讨会”等。四是提升文学评论工作。与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西藏大学合作,恢复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会。举办长篇小说《昨天的部落》等多部作品的研讨会,联合中国作协创联部在北京为次仁罗布、刘萱、白玛娜珍、尼玛潘多、张祖文等多位作家召开研讨会,与“雪域读诗”“格桑花开”等网络平台共同举办诗歌朗诵会、推介会,为繁荣发展自治区文学评论积极创造条件。

二、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让文学之根深植于人民中间

五年以来,西藏作协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丰富、积累创作素材,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积极踊跃参加重大主题采访活动,丰富和积累创作素材。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激发起作家的创作激情,西藏作协立即组织作家赴玉麦乡开展采访创作。组织作家参加自治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采访活动,深入基层村镇、学校、工地和普通农牧民家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深刻感受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收集创作素材。2018年,组织作家赴阿里地区普兰、札达、噶尔、革吉、改则和那曲市双湖等县及其所属部分乡镇采访。2019年联合中国作家杂志社,组织区内外作家赴山南市采访,并撰写了反映山南社会发展变化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品。2020年完成阿里组织部邀请作家赴阿里采访创作任务。二是启动西藏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活动,邀请全国14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集体进藏创作,推出17篇报告文学作品,并结集出版,这些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和《西藏日报》《西藏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三是配合市(地)主题活动,加大文艺宣传力度。连续组织区内外作家参加林芝桃花旅游文化节,以特有的活力展现西藏文艺在新时代的新风采。举办“知名作家走进勒布沟”采访活动,把勒布沟这样的新乡村新风貌通过文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为新时代放歌。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催生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五年来,自治区作家紧跟时代步伐,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获得创作灵感、激发创作热情,涌现出一大批弘扬西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佳作。一是邀请国内知名作家对组团式医疗进行跟踪采访,创作推出的报告文学《哈达献给你》在《人民日报》刊发,《在高原,播下现代医疗的种子》在《光明日报》刊发。二是与《中国作家》杂志社合作,组织国内知名报告文学作家深入一线,开展采访活动,在《中国作家》杂志推出一期专刊,并将作品集结成册出版《格桑花盛开的地方——西藏当代报告文学集》。继续抓紧反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报告文学“青藏高原的第二次隆起”的出版工作;创作反映“时代先锋”“最美奋斗者”尼玛顿珠的报告文学作品。三是举办“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和“西藏新世纪文学奖”的评选工作,推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四是组织九位自治区知名作家,创作完成了反映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七市(地)取得辉煌成就的《西藏故事》的创作任务。五是《西藏当代文学史》通过专家终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五年来,长篇小说《昨天的部落》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血祭》获第十四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诗歌集《西藏书》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长篇童话《小矮人寻宝记》(藏文)、长篇小说《紫青稞》《风雪布达拉》获第六届“珠峰文艺奖”;散文《日夜思念的草原》,诗歌《想念雅砻》,短篇小说《普赤和她的男人们》,诗歌《阿妈的遗言》获第八届西藏“新世纪文学奖”。电影文学剧本《皮绳上的魂》入围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电影文学剧本《阿拉姜色》获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编剧奖”“评委会大奖”、2018年中国导演协会“年度编剧奖”。长篇小说《西藏生死恋》荣获“中国第二届网络十大杰出小说”第二名。2020年报告文学集《格桑花盛开的地方》获西藏自治区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年,西藏作家协会被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授予创作联络工作先进集体。

四、今后西藏作协的工作思路

一是进一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按照中国作家协会和区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作协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通过学习座谈、专题报告、辅导讲座、集中培训等各种方式,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思想魅力、实践价值的认识。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点培训内容,纳入今后五年西藏作协常态性培训研修计划。加强对青年文学工作者和新文学群体的组织引导,进一步提升广大文学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创新能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二是不断完善机制,形成文学精品、文学人才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要继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完善作家深入生活长效机制和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工作机制,为作家深入生活搭建平台。研究制订未来五年重大题材创作规划,以更大力度支持弘扬主旋律的创作和现实题材创作。以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为依托,围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等,开展重要节点、重大事件、重点工程和典型人物的主题采访活动,组织和支持以“中国梦”为主线、以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为主题的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推出一批为时代立传的精品力作。编辑出版《西藏当代文学史》《西藏当代文学大系》。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机制,着力打造文学人才高地。通过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五个一批”人才工程,造就更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名家、大家。积极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吸收更多的青年作家加入西藏作协,创造更多的机会,支持他们更好更快成长。发挥文学理论评论的重要作用,强化文学批评的褒贬甄别功能,提高文学批评在新媒体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影响力。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文学评奖工作,继续做好“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西藏新世纪文学奖”和“西藏文艺”双年奖的评奖工作,积极推荐有实力有潜力的作品争取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作品扶持,周密做好向中国作协推荐各类文学奖项的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作家申报中国作协和自治区文艺创作扶持。三是不断拓展工作视野,改进工作方式,实现服务管理的转型升级。要适应新形势下文学工作对象、方式、手段的发展变化,延伸工作手臂,扩大工作覆盖。要做到哪里有文学,工作就做到哪里,既重视成就卓著的名作家,也重视初露头角的新作家;既重视会员作家,也重视非会员作家;既重视传统作家,也重视新兴文学群体;既重视文学创作和评论,也重视文学阅读和传播。把整个文学界纳入视野,把整个社会的文学生活纳入视野,把所有作家、文学工作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都作为服务对象,实现服务管理向全行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与网络作家、非会员作家、藏漂作家以及自由撰稿作家的联系,从中发现和培养新人;加强与中国作协和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的联系,为自治区藏语作家在创作、翻译和出版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扶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文学的引导工作,适时成立网络文学学会,形成有效的网络作家联络服务平台,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积极动员和吸收新兴文学群体优秀人才成为各级作协会员,在作家培训、重点作品扶持、深入生活、对外文学交流等工作机制中,增加新兴文学群体作家的参与比例。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特点的著作权保障机制,努力维护西藏作家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制度保障,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良好文学生态。要进一步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学事业的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进一步争取和用好有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完善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机制措施。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对广大作家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创作上积极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尊重他们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支持和尊重他们在题材选择和艺术风格上的充分自由。为作家办好事、办实事,深入了解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需求,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业务培训、文学创作、职称评定、困难救助等方面,积极做好服务和帮扶工作。推动成立西藏文学院和西藏文成书院,并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在文学创作和签约、文学出版和翻译、文学组织和交流、文学研究与培训、文学策划和评奖等方面开拓创新,探索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作家聘任机制、作品招标机制和创作奖励机制,吸纳自治区内外优秀作家和文学资源。加大与七市(地)作协的联络与服务,为七市(地)作协工作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五是加强国内外文学交流,进一步提升西藏文学的影响力。要加强区内外文学交流的机制建设,拓展作家交流渠道,邀请区外知名作家到区内采访,加深区外知名作家对西藏的了解,启动内地知名作家看西藏写西藏活动,为他们在西藏的采访创作提供便利。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交流,规划组织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积极与外事部门等对外文化机构合作,拓宽作家出访渠道,充分发挥作家在民间对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开展与港澳台地区作家和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学交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增进西藏作家与港澳台地区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的相互了解,共同建设中华文学美好家园。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与兄弟省区作协的联络与合作,继续加强与山东作协的“结对子”活动,邀请山东作家来西藏采访写作,组织区内作家到山东采访,共同策划组织更多的文学交流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