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影《伊水栾山》: 塑造“见人见事见精神,有情有义有远见”的共产党员形象
7月25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聚影汇(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共同承办的电影《伊水栾山》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现场,片方代表与专家学者首先向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河南同胞表示敬意与慰问,随后围绕影片展开研讨交流。
据影片总监制、河南省委原常委、纪委原书记尹晋华介绍,《伊水栾山》取材于优秀共产党员——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原副镇长马海明同志的真实事迹,讲述了20多年前马海明带领广大村民开发乡村旅游,共同致富的感人事迹。影片由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总工会、洛阳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领衔出品,是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创作影片。
与会专家认为,影片并没有刻意拔高人物的思想境界,而是通过对马海明带领群众开发重渡沟旅游区的整个过程,实现了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除了影片主人公马海明外,对其妻子的刻画也没有落入俗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语言处理上,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朴实自然的呈现,触及观众的柔软内心;在精神表达上,通过前任村委书记的“我这辈子就服两个人”,将焦裕禄与马海明两个先进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时代的呼应,有机地塑造了两代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银幕形象。
作为河南省重点推出的优秀党员,影片主人公马海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先行者”的基层干部形象和“情系群众、敢闯敢干、克己奉公”的精神被塑造得尤为鲜活。有专家谈到,影片以类纪录片风格,通过 “栾山模式” ,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展现出来,将“山水是老百姓的根”的观念贯彻始终,塑造了“见人见事见精神,有情有义有远见”的共产党员形象。专家认为,马海明这样一名具有前瞻发展规划能力、稳重踏实执行能力,又兼具对乡村的眷恋与挚爱的基层干部形象,对新时代基层干部的培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均具有重要意义。
也有专家谈到,《伊水栾山》在表现形式上与以往类似影片呈现出诸多不同:如不表现苦难,而是更多呈现领导者在困难中的睿智和勇气;不表现牺牲,而是更多呈现人类情感的真实状态;不强行拉高崇高感与信仰感,而是更多呈现一种最朴实的责任感。这种表现形式使得影片人物更可信,调性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