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文学》汉文版2021年第7期|艾贝保·热合曼:高于生命的使命(节选)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21年第7期 | 艾贝保·热合曼  2021年07月26日08:00

“护边守边比生命更重要”,是我在乌恰县吉根乡采访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期间,从她口中不止一次听到的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在布大妈时至5月依旧生着火炉的温馨的家里,在红色荣誉室给我们讲述的过程中,在空气稀薄的冬古拉玛雪山峡谷,在她78岁高龄之际,依旧不忘在沿途石壁上刻下“中国”二字的时候,“护边守边比生命更重要”这句话情不自禁地从老人嘴里说出来,自然、亲切、朴实、真诚,令人钦敬和无限感慨。

一个大山里无名草一样普普通通的牧羊女,1961年19岁开始护边守边,1966年3月被乌恰县吉根乡选为首批义务护边员,直至现在仍然要隔三岔五习惯性地踏上边防线,走一走,看一看。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三年五载,说一说就过去了,扛一扛就坚持下来了。整整50多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爬雪山、蹚激流、攀陡坡、越沟坎,哪儿摔倒哪儿爬起来,脚磨破了,杵一根木棍一瘸一拐继续向前走。披星戴月平常事、风餐露宿不退缩,而且高海拔山区,天气反复无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陡然间风云突变,说刮风就刮风,说下雨就下雨,说下雪就下雪,说下冰雹就下冰雹,一点都不遮遮掩掩,说来就来,猝不及防。尤其是这冬谷拉玛的冰雹,我可是亲身领教过了,小的如麦粒,大的像指甲盖,噼里啪啦、劈头盖脸,打到汽车引擎盖子上,爆米花一样弹起来,打到人的脸上,蜜蜂蜇了般生疼。环境恶劣,道路艰险,高山深谷,荒无人烟,尽管常常与孤寂和枯燥为伴,却时时以乐观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就这样义无反顾、矢志不渝,从满头青丝、笑靥如花的妙龄靓女,一直走到饱经沧桑、儿孙满堂的这把年纪。布茹玛汗·毛勒朵,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柯尔克孜族大妈,最终以她大山一样的高贵品德,胡杨一样的坚韧意志,草原一样的博大胸襟,谱写了一首光辉的美丽诗篇,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乐章。也正是因为她怀有一颗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感恩党和国家的深情厚谊,而且自始至终把护边守边视作至高无上、义不容辞的一种神圣职责,甚至上升到“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守护好边防线安宁”这样的最高境界,因而才有了5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一笔一划永久镌刻在了她所到之处的数以万计的“中国石”上,成了冬古拉玛边防线上一道独有的特殊标记和风景线,时刻彰显着祖国的主权和尊严。她视边防战士如亲人,倾其所有,让他们感受一种回到家的温馨感觉,同吃同住同守边防线,成了名副其实的“兵妈妈”。多少年来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然而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的身份却从未改变,无微不至地关怀和呵护着那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边防战士,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家,端上一碗奶茶、递上一块馕,衣服破了,找出针线来缝补,如果哪位战士意外受了伤,及时嘘寒问暖,想尽一切办法来救治。遇上逢年过节,老人还举家去往边防连进行慰问和参加联谊活动,军民一家人的亲密无间,在遥远的吉根乡传为佳话。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就以吉根乡为例,下辖萨孜村、哈拉铁列克村、撒哈拉村和斯木哈纳村4个行政村,共有104公里边境线,18个对外山口和一个河口。边境线点多面广,地形复杂,且大都属于高海拔地区,山高坡陡,山口地区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除去边防连战士常年固守边境线之外,还配置了大量的牧民护边员,与边防战士共同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正是这种水乳交融、情同手足的关系,确保了祖国边防线的永久安宁。而布茹玛汗大妈则是众多护边员之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以平均每天20公里的崎岖山路来计算,50余载艰辛护边守边,1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漫长岁月,布茹玛汗大妈的守边里程至少也有80000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走了两圈的距离。只有把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无限忠诚,融入血液,渗入骨髓,让守护边防永固不变的坚定信念,像参天大树一样在自己的心中牢牢扎下根的人,才会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辉煌经历,而这个人就是布茹玛汗·毛勒朵,也就是被人们亲切称作“布大妈”的这位柯尔克孜族慈祥老人。

真正听说布茹玛汗·毛勒朵这个名字,还是通过一些报纸新闻、电视镜头和互联网,从而得知在乌恰县吉根乡有一个牧民女护边员,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在险象环生的边防线,用最平凡的人生,创造出了最不平凡的英雄事迹。一时间打内心对布大妈产生由衷的敬意,进而发展到开始刻意关注布大妈的动态,包括她的家庭、生活环境、子女状况、所获荣誉、社会影响和受众评价等,都在我的收集范围之内,追本溯源,就是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凭借什么样的强大支撑力,让一个普通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后人,完成了如此波澜壮阔的非凡壮举。

我就发现,越是抽丝剥茧,由具体到深入,就越是感到布大妈身上处处都是感人至深的闪光点,像一面旗帜在引领着我们,如一盏灯塔在感召着我们,似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一个断断续续只上过一年学的牧民,文化底子浅薄如贫瘠的沙土地,不会夸夸其谈,更没有豪言壮语,却比许许多多当下自诩为才子和学者的人思想境界高、为人处世好、社会贡献大,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靠信念支撑、凭毅力坚守、用责任担当、让精神传承。一句话,心中永远装着祖国,终生感戴党的恩情。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大无畏精神,坚守边防线永不言退,一马当先砥砺前行,献了青春再献子孙,让手中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一切为了祖国的安宁、家园的祥和、人民的幸福,即使哪一天牺牲在边防线,也无怨无悔、在所不惜。

最让我激动万分的是2019年9月29日这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高荣誉勋章颁授典礼,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进行现场直播。42位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突出代表和国际友人,分别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就有“人民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当播音主持用洪亮有力的声音播报“布茹玛汗·毛勒朵,人民楷模,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边防线上,50多年如一日卫国护边,带动乡亲巡边守边,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授奖词之后,和所有国家最高荣誉获得者一样,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在孙女玛依然木比的搀扶下,手拄一副拐杖,面带幸福的笑容走上颁奖台。停顿片刻,再转身将拐杖交给孙女,而后眼含着幸福的泪花,沉稳有力地一步一步走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鞠躬、握手、微笑,无比荣耀和幸福地接受习总书记颁授勋章,并一起合影留念。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和期盼已久的时刻啊,又是多么让人永生难忘!不要说我一直盯着电视机喜不自禁,热泪涟涟,无法言表此时此刻的喜悦之情,远隔千山万水的吉根乡的父老乡亲、乌恰县的兄弟姐妹,乃至克州大地干部群众、天山南北各族儿女,也一定和我一样,被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场面所鼓舞,所震撼。这种荣誉至高无上,尊贵无比,不但是对布大妈矢志不渝守边防,倾其一生爱祖国的最高褒奖,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莫大激励和鞭策。也就在这个时候,布茹玛汗大妈的形象完全如一座高大的山峰,就这样在我的心中矗立起来,而且期望有朝一日能有幸见上大妈一面,一睹其风采,哪怕是说上几句话,合上一张影,也算满足了一个崇拜者的一个美好心愿。

想不到时隔不久,这种机缘就向我招手了,而且是以一个采访者的身份,受命远赴克州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专程对布茹玛汗大妈进行深入采访。接到这个任务,我自然喜出望外,开始马不停蹄做相应准备,并认认真真拟写了35条采访提纲。心想着此次机会难得,却又责任重大,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读者的期望,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完成采访任务,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于是接到采访任务不几日我便动身前往,先是在阿图什和乌恰县做短暂逗留和接洽,继而和随行的克州作协秘书长吐尔地、乌恰县文联主席艾尔肯驱车直奔吉根。

乌恰县距离阿图什100多公里,吉根乡距离乌恰县又是近100公里。沿途隔着车窗望远处,一座座皑皑的雪山映入眼帘,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有点晃眼。而顺着道路两边再看,重峦叠嶂,延绵不断,山体的颜色随着车辆的行进不断发生着变化,灰白、褐黄、红紫、蓝绿,色彩纷呈,变幻莫测。但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山体植被稀少,看上去光秃荒芜。而且山体不断呈现着千奇百怪的造型,如刀削斧砍,巧夺天工,给人以奇妙的联想。一个沟谷连着一个沟谷,有沙石滩,荒戈壁,也有一片一片绿色湿地,点缀着游动的牛和羊。河水顺着山脚蜿蜒流淌,一棵棵树木仿佛撑起一把一把绿伞。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整齐划一、集中连片的富民安居房,红顶黄墙,分外醒目,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吉根乡号称“西陲第一乡”,是中国迎来日出最晚和送走日落也最晚的地方。是西极,是边陲,远离大都市,地处偏远一隅,群山环绕,形成一个个小盆地,看似闭塞,实则超乎我的想象。一是路修得好,通往各个居民点,甚至各家各户。二是集镇房屋焕然一新,有超市,有饭馆,有理发店,还有一个小夜市。三是无论乡政府还是村委会,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一应俱全,而且干部年轻化,办公配电脑,需要什么材料,立马就能打印出来。四是足不出户,了解天下事。电视、手机已经很普及,尤其手机几近人手一部,而入户微信wifi连接和刷朋友圈,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五是交通工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出行从靠两条腿,到骑着毛驴,再到换上马匹,进而屁股下面压着摩托,时至今日门前摆的都是私家车。六是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普遍大幅度提高了。按照吉根乡领导的说法,乡干部一个月工资卡里打一次钱,而牧民一个月则是好几次。譬如护边员,一线2600元,二线2000元,如果夫妻同为护边员,或者一家有两人以上从事护边工作,一年下来收入就很可观。此外还有草场补助、退耕还林补助、边民补贴等,而这些都在这个被我称之为“山区里的山区”的遥远之地,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实属不易,也非常难得。然而当我那天晚饭后出门散步,偶然看到吉根乡集镇马路边,一栋房屋墙上书写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红色大幅标语后,一切便都迎刃而解。一如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通过50多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最终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荣膺2019年我国“人民楷模”和“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来到吉根乡的当天下午,我就急不可耐地去了布茹玛汗大妈家。一进院门,老人家就拄着拐杖迎上前来,我们互致问候,简单交流几句,就跟随她进了家门。5月的天气,家里依旧生着火炉,外面有点冷,屋里却是暖洋洋的。老人微笑着,一再坚持让我们上炕,炕上铺着红毯子,毯子上又让她的孙女给我们铺了厚软的褥子。我们盘腿坐在花色褥子上,喝着奶茶,就着酥油,嚼着包尔萨克(油炸果),一边和布大妈唠着家常,一边打量着墙上那幅彩色图片。图片尺寸大,占了半壁墙面,色彩艳,以红和黄为主色调,看上去非常喜庆。这就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授国家荣誉勋章时,布大妈和习近平主席的合影留念。图片上的布大妈幸福地微笑着,眼下坐在家里的她,依然沉浸在当时那种甜美的回忆中,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老人手指着图片,兴高采烈地与我们一起分享着当时那种刻骨铭心的,也是一生当中最难忘的光辉经历。一时间再一次深深地感染了我和在座的每一个人,与布大妈一样,心中掀起一阵阵感情的波浪,久久难以平复。

实际上这个时候布大妈的腿脚已经很不方便。由于50余年永不停歇地跋山涉水、攀坡登崖、过梁越峦,日复一日来回奔波在边防线,磨破了不计其数的鞋袜不说,布大妈的两条腿也落下了严重的痼疾,开始行走不便,更不能长时间保持站立。而且就在去北京领奖之前,她的双腿做了半月板摘除手术。后来陪奶奶一同前往的小孙女玛依然木比,在微信中这样告诉我说:“当时工作人员了解到奶奶腿脚不便的情况,于是建议她坐着轮椅去领奖。但是奶奶却硬是要坚持自己走着上去领奖。奶奶说‘去见习近平主席,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人生最大愿望,不能坐着轮椅去,一定要亲自走着去!’最后只能尊重奶奶的意愿,由我搀扶着奶奶一步一步走上颁奖台,激动而幸福地接受习主席的颁奖。”后来玛依然木比还在微信中对我讲,通过这次陪奶奶赴京领奖,让她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和强大,人民的和谐与富足,不但让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让她再一次从奶奶身上看到了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顽强的精神,一种坚定的信念。而最重要的是借奶奶的光,她也终于有机会见到了敬爱的习近平主席,这种千载难逢最美好的难忘经历,将会成为她人生当中最宝贵的巨大财富,伴随和激励着她发奋努力,不断进取,以优异成绩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也只有如此,才能不辜负奶奶一以贯之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实际上布大妈还有一个大孙女叫萨丽肯比,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此时恰好就在布大妈家度假。出于好奇,我就问她奶奶为什么舍近求远,让妹妹陪奶奶去北京领奖,而不选择她,是不是奶奶偏向妹妹,才把这个最宝贵的机会给了妹妹,她是否产生过埋怨,或者嫉妒妹妹。萨丽肯比有点腼腆,说话细声细语,然而始终面带微笑,最终却给了我这样的回答:奶奶的考虑是很周全的,因为我毕竟在北京上大学,和妹妹比算是见多识广,看世界的机会总归比妹妹多一些。而妹妹在南疆喀什就读,没出过远门,更没有见过大世面。再说了,我能考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把这样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让给妹妹,一定会对她的未来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我觉得奶奶的选择是正确的,绝对不会埋怨奶奶,更不会嫉妒妹妹,这是我们家族莫大的荣耀,高兴都还来不及呢。望着萨丽肯比笑眯眯、羞怯怯,但丝毫没有错怪奶奶的喜悦和幸福神态,我为这个小小年纪的当代柯尔克孜族女大学生感到骄傲。因为在她的身上,我同样看到了从布茹玛汗大妈那里传承下来的可贵品质,即宽广的胸襟和与人为善的心态。言传身教,上行下效,一滴雨露折射太阳的光辉,在布大妈的这个特殊家庭之中,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印证,护边如此,为人处世如此,儿女子孙养成教育亦如此。

也就是在萨丽肯比这里,我了解到了她打小喜欢奶奶,像个跟屁虫似的,从早到晚跟在奶奶身边。而且盼望着边防战士来奶奶家做客,因为随着边防战士的到来,她和妹妹就能吃上甜甜的罐头和白砂糖了。到后来就是方便面,细细的、脆脆的,配上各种从未见过的调料,百吃不厌。而只要边防战士来住下,奶奶就会腾出毡房,有什么好吃的全部拿出来给战士品尝,就像一家人一样,关系好得很。

正如以往在电视镜头中看到的那样,布茹玛汗大妈慈祥、善良、极具亲和力。就像一位久违的亲人,始终微笑着与你唠家常、介绍情况,专心致志、不厌其烦,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然而毕竟是78岁高龄的老人了,而且最近又不慎摔伤了右手腕,我们有点于心不忍,采访中一次次奉劝布大妈休息片刻,或者半躺着同我们说话。可是老人不肯,一直就那样坐在炕沿边上接受采访,而我事先准备好的采访提纲,也只能打乱顺序,顺着布大妈的思路一步一步往下走,然而不但没有影响我的采访进程,还让我在老人“润物细无声”般的叙述之中,不断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闪光点,收获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第一手材料,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不虚此行。

这不,那一天老人说着说着突然停下来,从身上掏出一本小小的通讯录,打开其中的一页,随后拿起她的“掌中宝”,一部微型手机,很快就拨通了一个电话。只听布大妈只说了一声“丫头,你好吗?”就随手将手机递到了我的手上。我再一听,是一个女子在说话,声音好像来自遥远的地方。对方似乎和布大妈非常熟悉,人很热情,也很关注布大妈手术后的情况,并告诉我说今年7月份还会来吉根乡看望布大妈,临了还一再让我转告布大妈,说布大妈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幸福。我一边很是激动地给布大妈转告着我们的通话内容,尤其是对方发自内心的“布大妈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幸福”这句话,同样也是所有关注布大妈的人们的由衷祝福。一边又很是急切地想知道通话的这个人到底是谁,她和布大妈又有着怎样的亲密关系。

好奇心促使我接过布大妈手中的那本小小通讯录,于是便看到了一个叫作刘哲昕的人名和一个手机号码,而通信地址则是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很快我就和刘哲昕老师取得了联系,并相互加了微信。原来接电话的那位女士是刘老师的爱人,而刘哲昕老师则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荣获全国干部学院优秀教师、“感动上海”2016年度人物、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刘老师通过微信告诉我,过去他一直带领爱心团队在南疆助学、送教、办夜校,2016年夏天受邀赴克州为干部送教,期间特意去拜访了布妈妈,并从此结下不解之缘。2017年第二次去见布妈妈的时候,妈妈就认他作干儿子,而且给他取名“巴哈提别克”,所以他很幸福。

也就是从2017年开始,刘哲昕老师为柯尔克孜族护边员义务巡讲,而且每次都把吉根乡作为重点。特别让刘老师激动和感怀的是,一次他在吉根乡为护边员巡讲的时候,布大妈的小儿子阿曼图尔突然站起来说:既然妈妈认你为儿子,我就要送你一匹马,这样就更像一家人,而且说到做到,果真就送了他一匹马,一直寄养在布大妈家,让他感动得不得了。随后刘老师又发过来不少图片,有夏天的,也有冬天的,有骑着马的,也有戴着柯尔克孜族花毡帽的,看上去不像一个来自大都市的知名大教授,而更像一个和牧民打成一片的地地道道的吉根乡人。

更为巧合的是,2019年十一国庆节期间,布茹玛汗大妈和刘哲昕老师又在首都北京意外重逢了,用刘老师的话说,那又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可不是吗,有缘千里来相会,惺惺相惜两代人啊。原来布大妈和刘老师同时受航天专家邀请,来到航天总装车间参观火箭,布大妈和刘老师就像一对母子,微笑着手拉着手,并排站在高高耸立的巨大的三枚银白色火箭之前,是多么地荣耀和自豪啊。

“我和妈妈不是用语言在交流,而是一直用心在交流,她是我的精神母亲,鼓励着我克服一切困难,向前,向前,再向前。像妈妈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奋斗一生,无怨无悔。”刘老师感慨万分地对我说。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有些时候心与心的交流,更容易抵达人的灵魂深处,胜过语言而刻骨铭心。特别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甚至不用语言交流,却会影响人的一生,古人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难道不就是这样一种心领神会的至高境界吗?!

还有就是布大妈那副从不离手的紫红色拐杖,手柄处像一截半弯的山羊角,光滑舒适,握着顺手。手柄下方和触地之上的方位,分别镶有两处金光闪闪的铜环,看上去精致、耐用。我问布大妈,这就是当时随她一起上过国家最高荣誉颁奖台的那副拐杖吗,布大妈回答,就是这副拐杖。我又问她这幅拐杖是谁赠送的,布大妈说是一个记者,看她腿脚不便,专程通过邮局不远千里快递给她的。我接过拐杖仔细一瞧,上面留有“人民日报社赠”的字样,我就告诉布大妈,这副拐杖不是以记者个人的身份送给她的,而是以人民日报社的名义赠予她的,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敬仰,很有纪念意义,老人听后有点惊讶,更感到激动和感慨,脸上的表情一时变得庄重起来。

布茹玛汗大妈虽说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但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思维敏捷,50多年过往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甚至很少喝一口水。我们过意不去,总是不间断地中途停下来,劝老人休息休息、润润嗓子。布大妈却总是微笑着习惯性说一声“玛库勒、玛库勒”(好的、好的),然后端起茶碗象征性抿一口水,继续兴致勃勃往下讲。讲她从1961年19岁的年龄开始,如何光荣而又神圣地担当起了护边责任;讲自己的父母如何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严肃叮咛:“睁大眼睛看好了,守死了,这边的人,还有牲畜,一个都不能越界到对面,那边的也一样,一个也不能放进来!”;讲她如何从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少女,一直走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讲她护边守边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惊险的遭遇;讲她和边防连战士之间亲密无间的鱼水情谊。然而我也发现豁达开朗、热情健谈、总是面带微笑的布大妈,也有突然间哽咽和流泪,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的时候。尤其是当她谈起自己父母的时候,父亲毛勒朵早年的那些谆谆教诲,至今仍如刀刻般埋藏在心中,无法磨灭。

布大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护边途中赶上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直至天黑也无法回家,饥肠辘辘的布大妈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一处石壁下,躲避风寒。山高沟深、伸手不见五指,远处哗啦啦的洪流声依旧在山谷回荡,呼呼刮过来的山风,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布大妈的身子,止不住打着哆嗦。阴森无助的夜晚,感觉非常漫长,布大妈合不上眼,睡不成觉,忍饥挨冻,折腾着身子。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一声接着一声熟悉而又恐惧的狼嚎,从前方传来。穿透力很强的狼嚎,高分贝、带尾音,声嘶力竭、持续不断,给寂寥空旷的山野,平添一种凄凉和恐怖的气氛。孤立无助的布大妈,一开始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的确是一只可怕的狼在不远处吼叫,而且还有逐渐向她这个方向游动的迹象。于是布大妈本能地翻起了身子,背靠着石壁,惊慌中开始去想应对的办法。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成群可以围攻包括牛马这样的大牲畜,独身也会一次咬死十几只羊,情急之时还会袭击人。此时的布大妈一个人,又是在漆黑的夜晚,她只能听见狼嚎,而看不见狼的踪影。相反,狼的夜视力极强,会将她看得一清二楚。赤手空拳对付一只狼,绝对是鸡蛋碰石头,即使手中有一根棍子,也不是狼的对手,更何况她又是一个单薄的女子,与狼相遇,后果不堪设想。这种时候只能智取,而智取的办法,就是父亲教给他的,那就是用火焰来吓退狼。布大妈赶紧摸了摸身上,万幸,火柴盒还在衣服口袋里。急忙拿出来再摸火柴棍,干干燥燥、一点就着,一颗惊惧悬着的心,多多少少放下来一点。这也是父亲千叮咛万嘱咐的一个防身术,火柴要随身带,宁肯雨雪淋湿衣身,也要想办法让火柴保持干燥,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呢。当下果真让布大妈用上了。布大妈不由分说旋即俯下身子,就近在地上扒拉一些干树枝和杂草,又从棉衣服上撕下一团棉絮,在那只凶恶的狼即将靠近自己之时,点燃一堆火,在黑夜中噼里啪啦地燃烧,加之布大妈在火光的映照下,张开嘴大声喊叫着,手舞足蹈一通乱比划,不一会儿,那只本打算靠上前来的独狼,一看这阵势,竟然偃旗息鼓,鬼使神差般无声无息消失了踪影,总算让布大妈逃过了一劫。

采访中布大妈多次让我看了父亲毛勒朵老人仅存的几张黑白照片,那是一个清瘦、朴实,看上去却又非常坚毅、执着的牧人形象。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柯尔克孜族牧羊人,不但教会了女儿如何护边守边,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也让布茹玛汗大妈从父亲身上,不断领会和顿悟出如何做人的道理,并用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充实和完善着自己。

在柯尔克孜族牧羊人的放牧生涯中,有许许多多从先辈那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说法,其中“奥果曲阔孜”这种现象在羊群中最常见,也最具有教育意义。所谓“奥果曲阔孜”,指的是那种既吃自己母亲的奶,又惦记着别的母羊的奶,甚至还要再吃另外一只羊奶的小羊羔。这种小羊羔天生“吃着自己碗里的,盯着别人锅里的”,肚子饱了,眼睛却总是饿着。当别的小羊羔心存感恩,专心致志跪乳的时候,它却朝三暮四,这边急急忙忙吃几口奶,那边再趁其不备慌里慌张偷吃几口奶,欲壑难填遭人嫌。而父亲正是拿“奥果曲阔孜”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反反复复忠告说:做人绝对不能自私自利,凡事先要想着别人,心地善良,眼里的世界就大,脚底下的路就宽。而生活不要指望别人,要靠自己去努力奋斗。总是想着依靠父母的人,父母给了钱财,却给不了生存的本领;总是想依靠亲戚朋友的人,到头来亲戚朋友都会离你而去;总是想依靠政府的人,人一天比一天懒,心一天比一天穷,最终自己把自己给毁了。布大妈说,父亲的这些教诲和影响,真的比金子还珍贵,一辈子都忘不了。

再就是说到边防连战士时,她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布大妈说,越是上了岁数,越是感觉这些当兵的孩子,都像是自己的孩子,总是身不由己想送上一份母亲般的关怀。“你想想,一个一个都是本该在家乡父母身边享福的孩子,一下子不远千里来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沟里,环境恶劣、高寒缺氧不说,还要爬冰卧雪、受苦受累,让人心疼啊。”采访过程中,布茹玛汗大妈多次重复着这样的话语,而且一边说,一边不时用衣角擦拭着眼中的泪水。多年的护边体验,已经让布大妈养成了习惯,那就是越是雨雪天气,越要让边防战士感受到家的温暖,哪怕是一碗热心的奶茶,一块浓香的馕饼,一句母亲般亲切的问候,都让子弟兵回到家一样,感到温暖。当然,给边防连战士宰羊高规格款待,更像是过节一样,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

虽说牧民以放牧为生,喝牛奶、吃羊肉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宰一只羊的。就像工厂生产一件产品,首先是要用来获取收益一样,每只羊都有预期的收支打算,或是添置一件家用品,或是一家人的衣着和吃喝,让羊只尽其所能发挥最大效能,精打细算地养家糊口。因而过去牧民家里宰一只羊,也是比较隆重和具有仪式感的。一般都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或者遇到尊贵的客人,否则不会轻易宰一只羊。而边防连战士就是布大妈家的座上宾,亲上亲,他们为守边而来,为祖国的安宁而来,宰一只羊是心甘情愿、在所不辞。再说了,哪有当母亲的不让自己孩子吃肉的道理。说到这里,布大妈又止不住破涕而笑了。这实实在在都是发自内心的,天经地义的,并且一以贯之,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

比如战士浑身被雨雪淋透,疲惫不堪地来到布大妈家,布大妈一家除了热情地让战士吃好喝好,而且一定还要战士们休息好。那就是腾出温暖的屋子,铺好厚褥子,盖上暖被子,宁可一家人挤在破旧的仓房。而当一位战士遭遇不测,不慎从马背上摔下来,或者被严寒的天气冻伤,布大妈一家更是责无旁贷、冲锋在先,竭尽全力给予最暖心的救助。在布大妈先进事迹红色荣誉室里,老人家用拐杖指着墙上的一张大幅黑白照片,回忆起了发生在1999年夏天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那一天,边防连官兵一行八人在边防线巡逻,因头一天都淋了雨,全身湿透,这一日又遇雨雪天气,而且这八名官兵已连续奋战至第八天。就当他们人困马乏,迎着恶劣天气从4000多米的冬古拉玛山口赶往布大妈家的途中,一个叫罗齐辉的浙江籍战士,因遭受奇寒天气和雨雪侵袭,双腿严重冻伤,一开始麻木,继而失去知觉,随后精神恍惚,一不小心从马背上一个跟头栽了下来。“那一天天已黑了,可是我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战士们归来,我就有点等不及了,赶紧套上一件外衣,急急忙忙迎上前去。当时天黑路滑,严寒刺骨,深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一个跟头。想不到跑过去一看,那个战士从马背上摔下来,已经不省人事了!”说到这里,布大妈好像还不能从当时的惊魂未定中清醒过来,脸上一副紧张、焦虑的样子。当时布大妈一着急,眼泪都下来了,急忙招呼着大家火速将罗齐辉抬到自己的毡房。而且一边将战士的双脚迅速揣进自己怀里保暖,一边急切地催促儿子麦尔干用最快的速度宰一只羊,用柯尔克孜族热羊血洗冻伤的家传秘方,第一时间用最快的速度,来挽救一个兵孩子的一双腿。“我不能让一个远方来的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失去双腿啊,那将会成为我们一辈子的耻辱,至死要遭受良心的谴责!”布茹玛汗大妈收回拐杖,拄在地上,很是后怕地对我们说。

母亲发出的命令,掷地有声、斩钉截铁,必须立即执行。因为事关边防连战士一双腿,事关军民血浓于水的手足情感,即使奶奶心爱的孙子,将要失去朝夕相处的最亲密伙伴,麦尔干也要忍痛割爱、无私奉献。很快一盆热气腾腾的新鲜羊血就端上来了,布大妈将罗齐辉的一双腿,轻轻放入羊血中,一遍一遍耐心、细致地揉搓着,擦洗着。与此同时,布大妈又让儿子麦尔干将羊开膛破肚,取来炙手可热的羊内脏,融入羊血中再一次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揉搓,擦洗。而且不仅如此,最后又将羊皮严严实实裹住战士的双腿,尽最大可能来促使罗齐辉的双腿尽快恢复知觉。此时布大妈的脸上、裙子上,溅得到处都是羊血,累得腰都几乎直不起来了,而一颗由于高度紧张和担惊受怕的心脏,“咕咚、咕咚”,打鼓一样,快要跳出喉咙。“快一点醒来吧我的孩子,睁开眼看看大妈吧。”布大妈如同一只热锅上的蚂蚁,热泪一次又一次模糊着眼睛。功夫不负有心人,上苍眷顾兵儿郎。就这样,在布大妈锲而不舍的努力之下、无微不至的关照之中,战士的双腿开始恢复知觉,人也苏醒过来了。这件事已经过去20多年,如今再谈起,布茹玛汗大妈还是情绪激动,掩饰不住内心的那种欣慰,那种喜悦,还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深深的思念。

……

(节选自《民族文学》汉文版2021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