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百年党史题材剧的新精神新范式 ——评电视剧《百炼成钢》
来源:文艺报 | 范咏戈  2021年07月21日08:04
关键词:《百炼成钢》

电视剧《百炼成钢》在密集播出的党史题材电视剧中,是“辨识度”较高的一部剧集。其高辨识度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填补了同类题材剧只有“断代史”缺少“通史”的空白;创造了同类剧集的音画新范式;注重从精神史的角度解码奋斗史;构建新的百年党史的人物谱系。

《百炼成钢》作为一部“通史”,更是一部“信史”。从建党开始一直到新时代脱贫攻坚,剧集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各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叙事上,采取远景、近景、微距相结合,既有领袖和全局的宏阔视野,又有小人物的底层视角,二者相互补充,紧密联系,构筑起别开生面、极具表现力的叙事。做到这一点,对于主创深刻把握、精准提炼百年党史,并在剧集中达到故事与史实的高度匹配是个极大的考验。过去我们讲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是分开的,到了这一部则完全打通,它既有历史又有现实。剧中主要人物都采用了“实名制”,它符合我们对重大题材的定义。这是它在形态上的第一个创新点。第二,全剧以若干首歌曲《国际歌》《少共国际师战歌》《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志愿军战歌》《歌唱祖国》《为希望祝酒》《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贯穿而成的8个板块,聚点成面,由断而通,连缀起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复兴史,全程表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这一架构的意义还在于,剧集第一次客观反映了百年奋斗史是文武两条战线的作战和胜利史。众多文化名人如瞿秋白、冼星海、光未然、王莘、施光南等等及文化之功被写入历史。文化战线的重要,正如毛泽东赠丁玲的诗所说:“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而为革命文化立传,是“史”的需要,也是“诗”的需要。《百炼成钢》用词曲这种最凝练的艺术形式补充剧情,使音乐与影像形成互文,共同成为互相阐释的文本。这一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剧情的感染力,全剧如同一部撼天动地的交响诗,黄钟大吕和暗香浮动各尽其妙,美美与共。

第二,《百炼成钢》是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精神史。文艺作品书写历史离不开精神史这个概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百炼成钢》中,每一集都有精神贯穿,例如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渡江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王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以及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特别应指出的是,伟大的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都是最近刚刚被定义和阐释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讲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丰富。主创团队能够在故事和人物上准确投射这种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

第三,剧集建构起了建党百年新的先烈英模人物谱系,并以此生动地诠释了“精神史”。如建党精神,就是通过南陈北李以及李大钊、陈独秀儿子的牺牲等,通过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瞿秋白翻译《国际歌》等反映了建党初期对中国之路的探索和理论建立的追求。长征中连名字都没有的苗族小战士“云贵川”牺牲时,油印的少共国际师的报纸漫天飞扬,以及40年后肖华含泪写《长征组歌》的画面可以称得上是经典画面;抗战中我军高级指挥员左权、彭雪枫以及东北抗联的杨靖宇、赵一曼牺牲,剧中表达了其战友和亲人的深切悲痛。淮海战役表面上是一个60万兵力与80万兵力的对比,解放军比国民党军队少20万兵力,但实际上还有500多万民工在支援解放军,这就是渡江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是通过魏巍采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反映出像杨根思这样一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和平建设时期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焦裕禄、王进喜,以及剧集用了相当篇幅来表现的“两弹一星”研制中的钱学森、邓稼先等英模人物。改革开放则通过华钢一个工厂的改制,反映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阵痛与新生,是点睛之笔的呈现。新时代脱贫攻坚则独出机杼地通过国家发行《精准扶贫》邮票,让邮票中的福建宁德、宁夏、十八洞村的脱贫历程得以生动呈现。时代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代表。在剧集建构的新的人物谱系中,突出表现的是焦裕禄形象的重塑。过去人们大多都不知道,也没有在画面上看到过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带领民工推着小车支援解放军,更不可能看到他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活国民党伤兵,从而瓦解了敌人。焦裕禄是中途因工作需要才调到兰考。如此,兰考的焦裕禄形象就更加完整、更加立体了。“两弹一星”的功臣过去都在幕后,现在,观众从剧集中看到了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钱学森、邓稼先们为国家造出了“争气弹”。这些对题材和人物故事的揭秘性开掘,使剧集既有奋斗过程之真又有人物亮点之炬,有筋骨、有温度,有效避免了审美疲劳。

由是观之,《百炼成钢》是一部有诚意、能为重大题材创作提供新路径的厚重之作,一部兼有历史文献和艺术审美价值的党的百年奋斗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