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网络文学青年创作骨干培训班”活动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贾国梁  2021年07月19日07:47
关键词:网络文学

7月7日至10日,由中国作协主办的“网络文学青年创作骨干培训班”在北京举行。在各网站、地方作协推荐百名网络作家的基础上,培训班选拔出32位“90后”青年创作骨干进行为期3天的集中强化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我们举办这个培训班,就是要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同龄的‘90后’网络作家起示范引导作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在开班式上首先带领学员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他说,新时代青年要有大作为,32位学员是“90后”网络作家的第一方阵,要把作品的大流量转化为正能量,把作品的大数据转变为高质量。要了解欧美文化产业新样态,研究发达国家网络文化产业新发展,吸取其他国家青年在文学领域的新探索,展示中国“90后”网络作家的新风貌,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同时推进网络文学走出去。

针对学员们在中国文学传统方面存在的知识短板,培训班邀请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讲解中国文学自强不息、注重家国情怀的文化精神,引导学员传承中华文脉。针对网络作家生活面窄、对社会了解不足的情况,培训班邀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胡继华介绍世界文学版图及国际化写作,帮助学员开阔国际视野,强化网络文学国际传播。针对网络文学题材集中在玄幻、穿越等幻想题材的问题,培训班邀请作家李浩讲授文学选题与构思,帮助学员向现实、科幻等题材转型,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针对跟风写作、“套路化”、“同质化”的问题,网络作家月关与学员分享创作经验。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带领学员赏析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引导学员推陈出新。针对“三俗”以及“以流量论英雄”的问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何弘分析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主流化趋势。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学员们围绕“青年网络作家的时代责任”“网络文学的导向与质量”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走出书斋,面向大时代,出好作品,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经过三天培训,学员们表示收获巨大。一是导向意识明显增强。“言归正传”将青年网络作家看成是思想文化阵地上的士兵,“我们对读者的影响很大,面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入侵,我们要让自己的作品像子弹一样打出去,将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与美国、日本的文化产品进行一番较量。”“疯丢子”在培训班上阅读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之后被深深打动,她表示,“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身上这种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发挥网络作家的影响力,不止为自己而写,还要为民族、为国家的荣誉而写。”“伪戒”说,“仅仅做到吃喝不愁是不够的,我的理想是用文字报国。我们是什么样子,未来的中国就是什么样子。”

二是更加重视精品化创作,创作要降速、减量、提质。“参加培训班之前我正处于创作转型的焦虑期,一直担心降下写作速度和码字数量之后的‘产出比’问题。”“浮屠妖”坦言,“好在我来到了这次培训班,找到了转型的精神支撑。”通过专题辅导,“我会修空调”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学文体的演变,都要经历从通俗粗糙到精品化的转型过程。“为此,我们要沉淀下来,拿出带头人的样子,不比速度比质量,不比收入比贡献,不断推陈出新,加快推动网络文学走向精品化和经典化。”

三是学员们对于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的创作热情进一步增强。坚持现实题材写作的“本命红楼”表示自己深受鼓舞,将继续致力于提高现实题材创作水平。写历史题材的“七月新番”表示,“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网络作家不能掉队,要跟上伟大时代的步伐。今后,我会开始尝试创作与家乡革命历史有关的红色题材。”“柠檬语嫣”反思到,“现在行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写特定题材迎合下沉市场。过去我一直很受困扰,但现在我坚定了要转型的念头,准备进军科幻题材,将自身专业知识融进创作。”

四是学员们的组织观念进一步增强,一致表示愿意承接中国作协推出的重要主题创作项目。很多学员表示,三天培训下来,如同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作协领导全程跟班听课、研讨,开诚布公地指出我们的不足,语重心长地谋划我们的发展,我们很意外、很感动,收获很大。”“闪亮的弹壳”说,“这次培训班,一是让我特别感动,作为一个网络作家,我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关心;二是让我特别振奋,这次培训就是鼓舞我今后创作的动员令。”“懿小茹”感慨地说,“我本来是一个深居简出、害怕社交的人,但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感。在作协的组织下,我们就像身在一个大家庭里面一样友爱、团结、互相支持。”“焚柏”用昆曲当中的唱词总结自己的感受,“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次培训让我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我有信心,今后能够写好网络文学的满园春色!”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7月10日中午,学员们互道珍重,依依惜别。“我们不会忘记这次培训的经历,这是改变我们的创作道路乃至人生命运的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