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谁在敲门》新书分享会举行 罗伟章:甘于寂寞是一种写作的力量
来源:文学报 | 袁欢  2021年07月17日11:02

“写作者的工具就是语言,拍电影的就是镜头,我们就是文字。语言是作家的武器,因此一个作家要珍惜语言并对它负责任。”近日,作家罗伟章携新书《谁在敲门》,与评论家程德培、黄德海做客思南读书会,为读者带来关于“如何用小说表达这个时代”的思考。

《谁在敲门》是一部63万字的长篇小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小说的叙述者”我”,是父亲的三儿子,为了给父亲庆生从省城回老家,但生日过后父亲却病了,没多久便告别人世。六个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一大家子人悉数登场,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凝练成对生命、道德、人性的感慨与叩问。如果说《饥饿百年》写尽“父亲”身为农民卑微坎坷、坚韧不屈的前半生,《谁在敲门》则写下“父亲”的退场,“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大时代的洗礼悄然改变着每一个人,每个人在时代下的所思所为,也将指引他们走向不一样的命运。

“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这是《谁在敲门》的第一句话,在分享会上,罗伟章提及了他是怎样书写下这句话的。2016年,他到川西芦山县工作,因为刚到一个新地方,不适感充斥着他,他想身为一名写作的人,可以为这座县城做些什么?于是他走上了街道,见街走街,见巷穿巷,边闲逛,顺便也记下一些地名和人名。那种感觉就像他在书的后记中写道的:“县城空阔、平坦,站在大街的一头,张眼望去,遥遥地能望到几个模糊的身影。这光景是寂寞的。”罗伟章表示,他写小说从不列提纲,也没有人物表,如果有提纲他是完全不能写作的,都是有了第一句他就顺着这个感觉写下去。但那天晚上回家,他写下了这部小说的开头,却也搁置了很久。

当程德培在现场询问是否能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到底写了什么?罗伟章表示是一个难题。“路遥写了《人生》《平凡的世界》,他将他所处的时代观察后书写出来。我想我们这个时代比路遥所在的时代复杂得多,眩晕得多,如果说那个时代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看穿,比如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其间的对抗性是非常鲜明的,但我们的时代不一样,理想主义、实用主义、这些概念都太笼统,不着边际。我们无法用一个词、一个概念对这个非常繁杂的时代进行表达,所以我的一个野心是想用一本小说来写一个时代。”在他看来,这或许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如果非要概括的话,《谁在敲门》写的是一个时代下的人物以及时代下的情绪。而这种时代的情绪是有共性的。

程德培表示,在这本小说中,作家通过“我”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带着诗人的犹豫在观察着整个家族。“很多曾经消失的东西,包括各种仪式,整个过程写了几十万字,从父亲的退场,几代人陆续登场来看,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地变化,太快又太突然。”整部小说读下来,程德培说自己感觉到年轻时关注的现实主义好像又要冒出来了,但是这现实主义不是教条的现实主义,它生机勃勃,具有生命力。《谁在敲门》里写了50多位人物,在程德培眼中,他觉得写得最好的人物之一是大姐夫,一个基层书记,他的处世哲学,就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写照。 (下转第6版)

(上接第3版)

“《谁在敲门》故事之复杂,写作之细腻,场景把控之精准,让我感觉这是一个乡土的《红楼梦》,越读越被里面的人物所吸引。”黄德海现场提及,虽然《红楼梦》不是写乡土的小说,但它是写传统的。“一个家族从枝繁叶茂到各自流散。《谁在敲门》慢慢看,就会发现一个丰富的时代在敲门。”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也是敲门者,“现在的农村是跟城市生长在一起的,城市的各种伦理、观念,已走向农村,这里面有很多引人深思的东西。”而他同时提到,这本书用这么复杂、丰富的东西最终写出的是寂寞。

就像此前罗伟章提到的,这部小说的开头是在一种寂寞中写下的,而最深的寂寥,是故乡或者说老家给他的。在他工作的地方有一条河和老家的河有点相似,在某个瞬间,他体悟到童年感受到的孤独和那时走在街上的孤独是一样的,于是,在小说里,“清溪河与芦山河,成了同一条河——同样的复活与生长。”

在他看来,人是可以心灵相通的,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在母题上进行多重的阐释,寂寞,包括对山水,对自然的感觉,都可以用母题去阐释。他回忆说这部小说能从开头接续下来最直接的动因是源于一次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共鸣,所以,写作者要珍惜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每个人最要珍惜的是自己柔软的部分,坚硬的部分不会让你宽阔,恰恰是柔软的那一部分,就像水泥地和土壤,土壤才能生根发芽。这也是一种自我发现。”而寂寞的时候,恰恰也是人把自己呈现得最充分,真正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刻,它也是一种力量。“当我在一片黄沙旷野里行走的时候,我只有自己。我来到这个世上,其实是孤独的,但又是有意义的,我可以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