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共享发展
来源:综合你故宫社会科学网 | 齐顾波  2021年07月07日13:23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了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等目标,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也凸显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迫切性。脱贫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六项目标”又深化了脱贫的意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也为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贫困”做出了表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发展与共享同频、增长与公平兼顾的特征;更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通过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以落实的成果。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部分。中国脱贫攻坚经验是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保障体制、内生发展机制联动创新的实践。人力资源通过对口帮扶、五级书记制、各种支教活动等聚焦贫困地区的扶贫和发展管理,资金资源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对口帮扶、扶贫资金统筹、万企帮万村等路径集中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及产业发展,新农合等保障措施则解决了致贫的根本问题,全产业链创新等则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些经验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基本能力和外部条件的保障,是顺利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结构转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也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树立了模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后扶贫”时代搭建了继续拓展的平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治理的全面小康,为新时代继续现代发展路径和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治理的转型,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机制和技术体系支持。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在产业方面,突破乡村发展瓶颈,新业态是突破口,而全面小康社会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建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得乡村产业快速进入创新转型成为可能;在组织方面,由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不同主体的能力提升,管理技术创新,成为“三治融合”的理念思想与有效实践手段相结合的重要条件;在生态方面,因为生态环境基本好转,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达成平衡,无论是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还是生态友好的新产业的创建,以及全产业链的建立,成为可优先选择的路径。

此外,相对贫困治理首先需要识别相对贫困,这一识别更需要多视角和多元的标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建立多元衡量标准的目标体系提供了参照,包括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类型、协调发展机制、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等方面,均有丰富的多级指标可借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的实现,体现了共享发展的丰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体现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除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贯穿其中一直坚持的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则。共享原则融入多个层面的战略和政策,并通过相应的机制保障发展实践中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平等的利益分配。“十三五”规划提出:“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2018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标准促进均等化和普惠化。“十三五”规划还提出:完成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的任务,仅靠“二次分配”是不够的,主要得靠“一次分配”。很重要的在于推进“双创”,让更多的人富起来,畅通社会纵向流动渠道,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更直接的平等分配导向则是当时提出的“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一系列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措施和项目确保了多渠道增加投入,促成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的实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是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的提出,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同时,也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以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些战略都对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市场需求扩大、治理现代化、均等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消除绝对贫困打下的基础,拓展了供需发展以及资源和收益分配的机制和路径,为达成更高要求创造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