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革命者》:用浪漫主义手法为人物立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晓筠    2021年07月07日14:34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片,《革命者》自7月1日上映后,赢得了观众的较好口碑和评论界的热烈反响。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人物传记题材影片相比,《革命者》在主题表现方法、叙事结构与风格,以及人物刻画手法等方面表现亮眼,令观众耳目一新。影片以充沛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对电影本体的先锋探索,鲜活丰满地描摹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

《革命者》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影片的叙事结构。影片聚焦李大钊自1916年回国到1927年英勇就义期间的人生华彩篇章,以李大钊在狱中临刑前38小时的时间为主要叙事线,展现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同时,在这条时间主线上串联起李大钊人生中参与的重要事件和情节,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人生交集。

《革命者》从俄国人在上海租界街头枪杀报童徐阿晨事件,勾勒出颇为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剑拔弩张的多方政治力量,李大钊带领人们街头起义,反抗暴行,最终为阿晨伸张正义。影片这一情节的设计,奠定了李大钊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和推动工人运动的民众精神领袖的人物底色。接下来,几段精心选取并淋漓表现的情节徐徐展开,展现出李大钊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倡导和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启发青年毛泽东深入农村基层,重视革命武装等方面重要的历史贡献。这些情节构建起当时中国革命各阶层的鲜活图景,其中既有毛泽东、陈独秀、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也有李庆天、徐三等普通小人物,还有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

难得一见的是,《革命者》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呈现出不落窠臼的影像风格与美学气质。影片中,这些非线性叙事、貌似碎片化情节的串联,以人物记忆、情绪、潜意识、直觉等意识流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闪回、倒叙、插叙等表达手法串联起时间与空间,使得时空跳跃多变、纵深多维,大大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有别于一般影片以时间或情节为逻辑和线索,《革命者》的情节显得发散,但在与李大钊共时性的历史书写中所表达的精神气质,都汇聚到“革命者”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上,展现出散文式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学特征。此外,影片中多处出现的写实与写意、隐喻和互文,都给该片的革命浪漫主义和诗意化增色不少。

《革命者》中的李大钊,在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多棱映照下,展现出立体多面的性格特征和真实鲜活的生命细节。这个“投身黑暗以换光明之人”有血有肉地立了起来:在革命青年面前,他慷慨激昂,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与陈独秀在一起时,他既谈革命理想也斗嘴耍贫,两人的反差与默契、惺惺相惜都非常动人;在妻子身边,他会靠在妻子肩头哭泣,显露出少有的孩子般的脆弱。影片不仅仅展现了李大钊做过哪些事,更描摹出了他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抱负与希冀,情感与心态都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离开众庶,则无英雄。影片结尾处,李大钊掷地有声地说:“你们要相信……”工人学生和孩子们高声回应的一句句“我相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团结的力量。让我们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