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征程 世纪辉煌
天津日报 天津市作家协会联合征文
红色百年话桑楼
来源:天津日报 | 龙 一  2021年07月02日07:00

前不久,我来到温州市辖下的瑞安,探访一处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并不出名,却很有代表性的地点话桑楼,1926年11月,第一个 “中共瑞安党小组”成立于此。话桑楼前几年刚刚重修,是座廊柱四围,原木板壁,斗拱青瓦的两层楼阁,明显带有本地永嘉学派道在物中,质胜于文的审美特征,现在这里是纪念瑞安革命先烈的纪念馆,同时也是瑞安旅游的游赏佳处。我此次探访话桑楼,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在温州瑞安这种自古至今商业文化浓重,永嘉学派“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思想根深蒂固的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引导并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潮流是如何生根发芽的?

这话必须得从远处说起。话桑楼于1898年落成,是由晚清瑞安籍的致仕名臣黄体芳、胡调元等人筹资兴建的。他们兴建这座楼阁,原本是想当作乡贤们诗酒流连的游赏佳处,以娱晚景,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年在中国近代史上,不论是朝廷政局还是社会思想都是大分野的一年。5年前清朝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落败,并于次年签署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这次战败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爱国者产生了深刻的刺激,特别是像温州这样的对外贸易发达、民众视野较为开阔的沿海商埠,人们对先进思想和先进科技的学习愿望被激发起来,于是,出国留学和译介外文著作便成为一时风尚。这种由知识分子自发形成的翻译与传播行动,其思想根源来自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觉担当,也就是形成于宋朝,一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观念。然而,我们必须得保持清醒认识的是,在整个清末民初这二三十年里,对于家国天下的命运,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中国知识分子只是一直在中外各种思想潮流中反复摸索和苦苦找寻,并没有形成共识。

话桑楼落成的1898年,便是著名的戊戌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发生了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戊戌变法”,二是发生了彻底断绝当时知识分子维新幻想的“戊戌政变”。

最初落成的话桑楼中,有一副对联“江山照尊俎,薲荇依地藩”。这是集南宋名臣,永嘉学派重要创始人之一许景衡的诗句,由黄体芳的儿子黄绍箕用篆书写成。黄绍箕当时在北京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为朝中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与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交往甚密。这一年,黄绍箕在翰林院即将散馆授官,个人仕途一派光明,而朝政局势却正在发生剧变。他当时虽然没有深入参与“百日维新”虚夸的朝政,但“江山照尊俎”的热心是有的,对于维新的认识和思想见解也是有的。正因为如此,就在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戊戌政变前夕,黄绍箕得知此消息,迅速通知康有为,建议其东渡日本避难。此后,他便选择了瑞安先贤们在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之时,多半会选择的道路,出任京师大学堂总办,著书立说,成为近代重要的教育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山照尊俎,薲荇依地藩”这两句诗,既像是黄绍箕本人的一语成谶,也像是晚清众多知识分子思想和行动的写照。

我在这里将话头扯得如此之远,是想说明中国人民在20世纪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共产党,绝不是一时一事的利益抉择,而是经过了几十年、几代人的多方尝试与反复摸索之后的实事求是,是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现代化表达。

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就如同对真实和真相的追求一样,首先需要打破旧有的迷惑与滞障,由新思想启蒙,发现、体验并实践新思想,然后运用于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并参与其中。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两年后的“庚子国变”,甚至到13年后清室退位,这一时期中国民间兴起了一个“大翻译运动”,中国的留学生和知识分子从日文、英文和法文中,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其中最为重要,对国人起到振聋发聩作用的一部著作,就是1898年严复翻译并在天津出版的《天演论》。这部赫胥黎所著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著作,算得上是对中国近代思想革命性的启蒙,为日后孙中山等人国民革命思想的传播与实践做了适当的准备,而国民革命的初步成功和三民主义等国民革命思想的传播,也同样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恰当的土壤。

1905年,有个名叫林宝康的男婴在瑞安出生,他便是日后“中共瑞安党小组”的领导人林去病。1919年他考入瑞安中学,就在这一年,“五四”爱国运动由在北京就读的瑞安籍学生传播到了瑞安,瑞安中学的师生积极响应。在当时,能够引发五四运动这样的全国性爱国运动,除了国际国内诸方面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值得提及,就是报纸与期刊的传播力量。当时中国各地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子,对进步书刊和进步思想的渴求之强烈,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例如,1919年1月,影响力巨大的《新青年》杂志刊发了李大钊的文章《庶民的胜利》,文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战胜国的所谓“公理战胜强权”的宣传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中国民众关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战争的认识起到了深入浅出的启发作用。正是由于像《庶民的胜利》等许多进步文章的传播,才始得青年人将注意力集中到民主主义和劳工主义等先进思想上来,然后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

五四运动中,瑞安中学的师生开展了一系列爱国行动,深深影响了一代瑞安青年。1922年,林去病中学毕业,在温州大同女子小学任教,并于同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此前两年,即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毛泽东1936年接受斯诺采访时曾经说过,他是在1920年秋读到《共产党宣言》的,这部著作成为他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同样,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建立,作为党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林去病在1922年入党的时候,必定也曾研读过《共产党宣言》。

现在我们回来接着谈“话桑楼”,1925年7月,林去病回到瑞安,与10名同志一起在话桑楼成立“中山主义研究会”。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就像毛泽东在湖南参与创立“新民学会”一样,全国各地的进步人士纷纷以读书会、学会和研究会等形式,成立学习与传播进步思想的地方组织。在话桑楼成立的“中山主义研究会”,是在国共合作的环境下,研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他们研读的理论著作中,《共产党宣言》必然成为主要内容。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开办识字班,上街讲解时事等活动,在瑞安传播进步思想,团结更多的进步同志。由于瑞安中山主义研究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曾经被同志们戏称为“话桑楼派”。

1926年,林去病等人受温州的中共党组织委派,在瑞安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同年11月,中共瑞安党小组在话桑楼正式成立。第二年,该党小组改建为“中共瑞安特别支部”,林去病担任支部书记,并在话桑楼创建中山图书馆,作为党支部的掩护和活动基地。至此,在这座风格独特、传统文化深厚的小城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让瑞安的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正式扎下了根。

我走出话桑楼,再次细观这座雅致的二层楼阁。林去病等瑞安籍的第一批党员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牺牲了,他们都是最为平凡的中国共产党人,然而,他们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他们在那个迷茫的年代渴望真理,通过学习与传播进步思想,不迷惑,不摇摆,并在他们获取真理之后付诸行动,直至牺牲。他们对家国天下的主动担当,他们对人生道路的凛然抉择,着实令人钦敬。每思及此,在下不禁感慨万千。

作者简介:龙一,本名李鹏,1961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北省盐山县,毕业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地球省》《烹调爱情》《借枪》《接头》《暗火》《代号》,小说集《潜伏》《刺客》《美食小说家》,小说理论专著《小说技术》等。小说《潜伏》《借枪》《代号》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