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太平洋,大西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黄蓓佳  2021年06月30日15:53

《太平洋,大西洋》

作者:黄蓓佳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

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ISBN:9787558408984 

 

【内容简介

本书是黄蓓佳女士全新原创的儿童长篇小说。

来自南京的荆棘鸟童声合唱团到爱尔兰参加一场世界级的儿童合唱比赛。在离开都柏林的前夕,一位年逾八十的老华侨找到团里的三个孩子,向他们展示了一枚原本在七十年前就打算送给好友的黄铜小号嘴。一个跨越时光的故事就此开启。

1946年,镇江丹阳城东南的一处大宅院里乐声缭绕,国立幼童音乐学校在此落户。身世复杂又沉默孤僻的男孩多来米因此与音乐结缘。一只二手的铜管小号、一间灰败破旧的小披屋、一曲《降B大调进行曲》,见证了乱世中深厚而赤诚的情谊。

作品双线并行,以复调的形式,在“现在-过去”两种时空自由切换,打捞起一段令人泪目的“音乐神童”成长片段。作家以老华侨万里寻友为引线,将艺术之美、家国之爱、历史真实、人物命运巧妙勾连,在举重若轻间奉献出又一部文学佳作。

适读年龄:8-14岁

 

【书摘】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处宅院的样子。闭上眼睛,那些漂亮的雕花门窗,黛青色的方砖地面,院落里的水井和花坛,枇杷树,香橼树,开紫花的梧桐树,开金黄小花的桂花树,三个小孩都抱不过来的龙纹荷花缸,夏天的知了和纺织娘,冬天垂挂在屋檐的冰凌……一幅一幅,画儿一样,清晰到发光。

宅院前后有五进,刚住进去那两天,我们成群结伙的,把每一间房子每一个角落都探索了一番,满足好奇心。

院子的最前面是门房、客房、书房,然后是很多间睡房、女眷的会客房,甚至还有个小房间,暗幽幽的,窗帘低垂,里面只摆一张丈多长的烟榻,据说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抽大烟的。这张大烟榻,后来被木匠一锯两半,分别做了校长和教务长的睡床。

走到最后一进,有一栋挺可爱的两层小洋楼,算是罗马式,水泥墙面上爬满了冬日里已经枯萎的藤蔓,门窗都是细巧的拱形,进门,往右一转,踩着咯吱咯吱的木楼梯上去,楼上的房间全都小而阴暗,而且后墙没有留窗户,感觉很幽闭。提琴班的张豆儿信誓旦旦地说,这些都是小姐闺房,不留窗户是怕有人从后墙偷爬上来。他还问我们:“闻见没?有一股香香的胭脂味呢。”我当时使劲闻了,可我只闻到凉丝丝的霉粕味。

宅院大门是水磨雕花的砖楼,很漂亮,有耐心的话,站在门楼下,可以辨出花砖上哪一帧是《三国演义》里的火烧赤壁图,哪一帧是孝子舍身饲虎图。那个时候的苏南农村,大户人家好像都喜欢用砖雕。

跨过尺多高的乌木门槛进大门,如果想走到最后一进院子的罗马式小楼,可以从中间的石板路一进一进穿过去,也可以走边上的甬道。走甬道就不用跨那么多的门槛。不过晚上走甬道会心慌,因为院子里没有灯火,两边的防火墙高耸壁立,踩下去的每一个脚步都会有回音,你不由自主地要频频往后看,生怕有鬼怪在后面追上你,吃了你。那时候我们都年幼,玩心重,隔不多时就想着把一个人骗进甬道,捉弄他。我记得张豆儿有一天晚上被我们堵住了,两头都有人装鬼嚎,然后张豆儿就吓得尿湿了裤子。第二天他到岑校长跟前哭诉,校长查问是谁干的,大家都不肯当叛徒,岑校长罚全体学生面壁半天。

正院之外,还有数不过来的偏院、跨院、放柴火的柴火间、放杂物的储藏间、放酒放食物的小地窖,甚至还有长花草的小暖房、养鸡养羊养兔子的铁丝笼。也不知道这些鸡呀羊啊兔子啊是养给小孩子玩的,还是留着下蛋吃肉的。总之,只要离开正院,仿佛就进了迷宫,曲里拐弯不知道有多少隐藏着的秘密。

五进正房,连同后院罗马式小楼里的“闺房”,自然是做了教室、琴房、教职员办公室、校长室。两边的偏院和跨院,是学校的生活用地,师生们住宿、吃饭、洗漱、蹲茅厕,统统在那些迷宫般的相对比较破败的房子里解决。大门口,靠门房旁边,还专门辟出了一个修理间,斧子、刨子、凿子、锉刀、小火炉、酒精灯,一应俱全,那是我父亲的领地。因为在大门边,自然我父亲也就兼做了门房。修理间地方宽敞,后半间用布帘隔出一个角落,两张条凳搁块床板,那是我父亲睡觉的地方。

至于我,在重庆时我是学校里的小杂役、小学徒,是万金油,到了丹阳依然是。反正,父亲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父亲。在那个艰苦年代里,学校不可能养我这个吃闲饭的,我虽然年纪小,长得却高大,力气足够,脑子也不笨,手脚还勤快,帮厨,打扫,采买,接送外聘的老师,给父亲打个下手,都能行。闲下来,学生上课,有我爱听的,我也会凑过去听上一耳朵,反正爱学习是好事,老师们都不会赶我走。乐理啦,视唱练耳啦,国文啦,零零碎碎我还都能学个七不离八。我父亲说了,像我这样的,上不了正规学堂,偷师就很重要,他小时候便是跟着安东尼神父偷师,才能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