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风鹏百年气势豪——中国报告文学的百年历程
来源:文艺报 | 李炳银  2021年06月25日08:19
关键词:中国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体,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如今对这个文体的认识界定还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和总结,但事实上它被读者接受并且茂盛存在已是一个分明的事实。在中国现今的文学大家庭中,报告文学分门立户,成为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并存的重要一员。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体,在百年时段内的进步、发展,十分出色惹眼。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因为紧密地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进步,建设新国家,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目标相一致,一度成为文学舞台的主角、占据着文学舞台的中心。如今,报告文学已经成为一道中国现实文化、文学表现的靓丽风景。

你从哪里来

报告文学的概念和作为一种文体被作家采纳运用,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时,很多作家因为受到战争严重干扰,生活状态动荡紊乱,无法正常进入安静的文学创作,读者又渴望了解正在进行的战争进程和战场情形,于是就有作家走向战争前线,用文学的笔墨,书写战场真实事件人物表现及自己见闻思考的作品。这些放弃虚构遵守真实事实对象,又分明具有文学表达和体现作家思想理性精神内容的作品,在发表时就以“报告文学”的名义标签面世了。捷克作家埃贡·埃尔温·基希在战争前线的采访报告和行走世界各地的写作成果表现,被认为是开拓和明晰报告文学这个文体的最重要作家(基希1932年曾经访问中国,1933年出版了《秘密的中国》,后周立波将其翻译成中文)。报告文学的面世,开创了一种文学的新体式,也使文学在应对和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曲折进程、剧烈矛盾、复杂多变等现象过程中,在新闻和传统文学手段之外的独特空间,有了一种更加真实、便捷、直接、理性、灵动的参与表现机会和方式,立刻就在社会和读者中发生强烈影响并被接受,继而生机勃发。报告文学进入中国之前,在欧洲和苏联、日本等地,已经有许多引起人们关注的实践表现,像被列宁肯定的美国作家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等。如今在世界各地,近似于报告文学的所谓“非虚构”、“非小说”之类的作品,也是一个重大显著的潮流趋势。

报告文学这个文体形式概念,是特殊时代环境条件下并伴随近代新闻报纸业的发展需要而出现的,是文学家呼应时代局势和读者渴望关注生活热点焦点对象而出现的。开始阶段的表现几乎是对新闻局限的弥补和丰富延伸,报纸是其主要发表阵地。这是一种文学新体态的萌生和命名,不可以因为中国文学历史本有久远纪实传统,此前的很多作家作品在内容特点、表达手段等方面与其具有明显相似性这些状况,就忽略它的创新基因。只能说,报告文学的特性同中国文学的纪实传统有很多暗合,这为中国的作家和读者接受报告文学这种以真实为基础原则的新文体提供了方便,但仍然不能就简单地将报告文学的命名和根源锁定到中国的土地上,甚至将《左传》《史记》都看成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概念在中国正式出现之前,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类似报告文学的作品即已出现。“报告文学”是1930年前后由冯宪章、徐懋庸等人由日文转译到中文,又很快被中国的作家认识接受并给予积极采纳运用的新文体。科学家有立场,但科学无国界。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只要真正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和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并不简单始终地存在地域和文化间隔障碍,就总是会被人们发现接受的,不管它开初发生在哪里。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就是被世界所接受吗!1931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执行委员会的决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首先明确提出:“现在我们必须研究并且批判地采用中国本有的大众文学,西欧的报告文学——”这应该是报告文学被有认识选择地走向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开始。从此,报告文学的中国征程不断延伸和个性表现,自溪流成河到波涛汹涌,奔流不息,壮行日急!

根扎大地,繁茂生长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现实性、理性立场和文学艺术性特点,使其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些相对传统的文体之外,在文学和新闻之间,具有了新的领地占有及活动空间。这种立足新闻的现实性、真实性,立足独到理性和借重文学的形象生动性,更加密切地参与社会生活进程的独特个性,是报告文学得以萌生和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诗到元和体变新”。报告文学之所以在中国被接受和迅速发展,是因为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充分发挥了参与建设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在信息纷纭、社会动荡、改变剧烈的时候,报告文学的力量时常会更加直接有效地凸显出来。鲁迅曾经希望文艺成为作家在社会生活中“感应的神经和攻守的手足”,在某些时候,报告文学就很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对生活有积极能动的应对。

文学的新进,时常总是与文体的创新改变有密切关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代话剧等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漫长的文学历史演进改变过程中,文体的一再出新改变,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必然。报告文学还未飘落中国的时候,1925年的上海“五卅运动”和1926年北京的“三·一八惨案”发生时,茅盾、郑振铎、鲁迅、朱自清等很多中国作家,勇敢面对社会突发重大事件,承担起自身责任,自觉用愤怒的呐喊和文学的现实应对表达行动,应该是后来接受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做了很好的社会文化准备。因此,当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出现,来到中国时,又正值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世界列强在中国的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正是需要揭露控诉侵略者阴谋罪恶,唤醒人民勇敢奋起反抗的时候。所以,报告文学这种富有很强直接社会参与性和现实立场表达的文体,就很快被中国作家接受和运用起来了。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开启上海战端,人称“上海事变”。中国政府和军队,在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援下,展开“淞沪抗战”斗争,最后尽管失败了,但所表现出的坚决顽强抗击侵略的爱国斗争行为,依然是非常感动人的。文学对此有很多真实及时的报告记录。战争结束之后一个多月,阿英即将部分此类作品编辑为《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以“南强书局”名义在上海出版。在中国报告文学创作逐渐展开的时候,1936年6月,夏衍揭露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压迫残害中国儿童的《包身工》发表了,这个作品是人们一致公认的报告文学的成功杰出之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出发和表现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标识,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也有力地影响了文学家更多投身社会现实矛盾斗争生活的潮流发生。1936年邹韬奋、茅盾等作家,动议仿照高尔基在苏联曾经以报告文学为体式,组织《世界一日》的创作办法,确定以1936年“5月21日二十四小时内发生于中国范围内的‘大小故事和现象’为题材”,进行报告文学创作,借以用平凡的日子试图“能够表现全中国的一个横断面”。结果,征文发出仅一个月时间,竟收到三千篇以上、六百多万字的作品。直让蔡元培感叹是个“意外收获”。这些作品,几乎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中国瞬间的真实记录,对于人们认识中国当年的社会现状面貌非常具有参考性。经过选择,部分作品最后由茅盾亲自主编为《中国一日》,由上海生活出版社出版。这些报告文学创作组织活动和优秀作品的出现,很大地推动和显示了报告文学的现实作为与独立能动力量,是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一次重要成功展示。这些事实也清楚地说明,中国的作家能够并善于主动接受新颖独特的文体表达方式,也能很好地将其同自身的文学使命目标和谐地结合起来,在现实的社会需要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说明,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是走出书斋,告别“象牙塔”,深入到现实社会斗争的前沿现场写作,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斗争中,自觉依归文明方向,对正义美好的力量行动给予热情的赞誉,对于反动丑陋的罪恶表现给予鞭笞与揭露批判,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担当与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自觉性。

1936年,是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丰收年份。在上述几个大动作之外,还出现了像萧乾深入鲁西南和苏北等黄河水灾广大地区,真实采访描述灾区人们在灾祸发生过程中苦难生活命运情景的《流民图》,像宋之的以小见大,生动描绘特殊战争年代,山西太原当局严酷统治管辖下人们生活、行动、言语等备受限制情形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像时为《大公报》记者的范长江,深入中国西北,探究红军北上消息、深入真实了解当地社会民生状况的《中国的西北角》等被人们视为报告文学经典的作品。其实,整个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人物存在过程,都是作家非常关注的对象,是报告文学得以快速发展的阵地和力量。这期间,还出现了曹聚仁的《淞沪战地特写》、谢冰莹的《新从军日记》、范长江的《台儿庄血战经过》《台儿庄血战故事》、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以及报告文学作品集《上海一日》《西线风云》和丁玲的《彭德怀速写》《田葆霖》、穆青的《雁翎队》与何其芳、周立波、徐迟、周而复等作家的不少相关作品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战时风景,用激情的观察记忆和书写,为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抗战生活,进行了真实及时的记录,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学篇章。类似的情形,在此后的解放战争过程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像华山的《踏破辽河千里雪》《英雄的十月》《总崩溃》、刘白羽的《环行东北》《横断中原》、韩希梁的《飞兵在沂蒙山上》以及《渡江一日》等作品,也是真实书写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生活的优秀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在中国初一落地便茂盛丰华的情景,非常令人欣喜和高兴。茅盾、胡风、阿英、袁殊、周立波、以群等作家,也适时地给予理论的解析归结和热情推广,使报告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横空出世,有了一个令人十分欣慰的开端。

时间开始了

“时间开始了”。这是胡风在1949年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一首激情饱满,倾情畅想的长诗的题目。时间开始了,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林韦的《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启动了报告文学书写新生活的开始。1950年,北京召开全国英雄模范大会,感叹于各路英雄的动人事迹,胡风激情地书写了报告文学《伟大的热情创造伟大的人》。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也伴随新的时间开始了自己的新进程。

可是,新中国国家建设的序幕刚刚拉开,朝鲜战争却突然爆发了。为了中国、朝鲜和世界和平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投入抗美援朝战争。在战争期间,有许多作家深入前线,感受战争的严酷和志愿军战士甘冒生死作战的伟大精神与感人行动,战火不期然地又一次催促了报告文学的成长与发展。其中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在英雄中间》、特别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最为影响强烈。还有华山的《歼灭性的打击》、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黄钢的《杨根思牺牲的地方》、《最后胜利的预告》、李庄的《被人们呼唤万岁的部队》、菡子的《从上甘岭来》、唐海的《钢铁运输线》、万福来的《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杨育才的《直捣白虎团部》,及后来志愿军领导机关组织的《志愿军一日》内的不少作品,都真实地传递描述了这场战争中的丰富奇异故事和生动人物表现情形。保家卫国,抵抗侵略,追求和平,赞美英雄,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这些报告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令人关注,牵动着人们的眼球和情绪,振奋感动着人们的心灵,也分明强化了中国报告文学的特殊担当和地位作用,再次表现出报告文学在记录战争中的个性文化力量,使之愈加变得不可忽略。

在朝鲜战事激烈的时候和以后,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也在艰难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报告文学依然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将许多新颖的社会变革故事和精彩人物真实地描绘出来。柳青的《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沙汀的《卢家秀》、秦兆阳的《姚良成》《王永淮》《老羊工》、东生的《看愚公怎样移山》、孙谦的《大寨英雄谱》、黄宗英的《特别的姑娘》《小丫扛大旗》、郭小川的《小将们在挑战》、荔青的《马端的堕落》、巴金的《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郭超人的《一个流浪儿的故事》《英雄们登上地球之巅》、冯牧的《摩梭人的故乡》等,分别书写当时乡村变化和一些新颖事件人物的作品,曾经引起人们的不小关注。在工业建设领域和其他各条生活领域中,一些在新的社会环境尽心努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矛盾纷争中,投入新国家建设的人物故事,也被报告文学走近。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华山的《神河截流》,杜鹏程的《一个平常的人》,国涌的《钢都的老英雄——孟泰》,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石、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向秀丽》,徐迟的《祁连山下》,甄为民、佟希文、雷润明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范荣康的《大庆精神大庆人》,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等。还有后来引起一些不同认识评判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南京长江大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来自坦赞铁路的报告》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经历了多种际遇的生活记录,也曾经历国家生活曲折,甚至动荡时期的报告文学,是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记录自己发现和感受中国社会生活事件人物的作品。很多作品中体现出人物对新生活的珍惜喜爱感情,表现出的甘愿付出行动,很明显和强烈地体现着对家国命运改变的自豪情绪,对健康纯美精神的倡扬,很多人物的行动富有社会使命担当,服务人民的自觉。至今,这些作品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激发人们道德精神的力量。当然,其中某些作品,难免不带有那个非常历史时期的各种痕迹,甚至错误成分,存在着时代和作家的局限与认识判断性偏见。但应该特别注意,所有的基于事实的文字记录,都会存在发生特殊的价值作用。对于报告文学作品的这个特性,需要给予很大戒备。在历史的认识进程中,任何简单的,情绪化的臧否评价都会存在偏颇的可能。而尊重历史,并认真地鉴定总结和客观的评判态度,才是走近和对待历史书写的适当态度。在人类的文字书写过程中,几乎没有不存在时代局限和各种主客观约束限制的写作。追求绝对的客观正确,只能是一种善意的向往。特别是在面对以提供真实事实为目标的书写对象,其中所有的表现,对于后来者,都具有鉴别和认识参考作用。或许,考古学的学术态度,在这里可以参照。

蔚为大国

1983年3月,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张光年先生,在全国四项文学评奖颁奖大会讲话中指出:“我曾经兴高采烈地宣称,由于我国报告文学作家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报告文学这一生动活泼的文学品种,已经由附庸蔚为大国。”

这个对报告文学全面事实和精准的认识评价,是建立于1978年1月徐迟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以及后来黄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扬眉剑出鞘》《中年颂》、柯岩的《船长》《奇异的书简》等当时一大批表现知识分子在艰难日子奋发作为,各种人物投身国家变革、诚挚奉献、痴情爱国的情怀和某些妨碍社会健康发展进步问题的作品之上。这些报告文学,以新的主题宣传、以新的人物对象描写、以真实生动的文学表达再现,分明地区别于此前僵硬的政治宣传和刻板枯燥的情形,当时在社会读者中如同旋风生起,影响极大,在文学经历浩劫,还正处于苏醒阶段的文学场上突然绚烂夺目。报告文学的这个华丽亮相,也将报告文学的自身特点、魅力、作用连同自己的个性体态身段面貌充分展示,给人们非常深刻的感受记忆。

经历过中国社会历史的曲折和动荡阶段之后,作家们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观察发现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触动。报告文学突然就表现出很分明的自主选择判断行动,更加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学作为同人民群众的愿望、国家民族的利益前途等融为一体,看成自己的使命,坚持在社会矛盾生活的激流现场实现自己的担当和书写,持续发力影响。在《哥德巴赫猜想》等一批作品之后,报告文学伴随全民族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进程,从各方面以报告文学的方式积极努力参与其中。出现了像张天来、王晨的《划破夜幕的陨星》、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理由的《痴情》《他倒在玫瑰色的晨曦中》、张书绅的《正气歌》、孟晓云的《胡杨泪》、胡平的《中国的眸子》《美丽与悲怆》等反映曾经被冤屈的人物命运的作品;出现了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士非的《热血男儿》、杨守松的《昆山之路》、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李春雷的《木棉花开》等这样真实描绘山东烟台农村、江苏昆山乡镇深刻变革、航天领域开放合作及任仲夷在广东、袁庚在深圳蛇口勇敢开拓开放火热情景的作品;贾宏图的《解冻》描绘东北黑龙江当年中苏边贸活动情形也曾引人关注;另外出现了像赵瑜的《中国的要害》《强国梦》《马家军调查》、麦天枢的《土地与土皇帝》、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邓贤的《中国知青梦》、何建明的《落泪是金》、梅洁的《西部的倾诉》、黄宗英的《小木屋》、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卢跃刚的《以人民的名义》等许多关注教育、体育、生育、就业、基层管理等民生各种真实“社会问题”表现,积极大胆陈情并渴望获得合理解决的作品;像徐刚的《伐木者,醒来!》、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李青松的《薇甘菊》、萧亦农的《毛乌素的绿色传奇》、古岳的《冻土笔记》等痛心生态环境恶化,期待这样的趋势能够尽快得到遏制的希望表达;像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海葬》、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实》、徐剑的《东方哈达》、长江的《香港回归祖国10年回眸》、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徐刚的《国难》、杨黎光的《瘟疫:人类的影子》、陈启文的《共和国粮食报告》、何建明的《国家》、李发锁的《围困长春》等许多真实追思记述各种社会重大事件灾难情景的作品,这些既是现实报告,又带有分明“史志”性的作品,为历史留下了凝重的记录痕迹。这些作品,在社会观察思考、厚重报告文学内容和丰富表达手段方式方面,与较早之前相对直观单纯的表现情形有了很大的改变,表现出分明的个性独立思想力度与书写的从容自信,很好地表现出报告文学日益成熟强劲的趋势。老一辈的徐迟、黄宗英、理由等报告文学作家的思想艺术功力自不待言,年轻些的像徐刚、赵瑜、王宏甲、陈启文、李春雷等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已经显现稳定和接近成熟了,即是明显的证明。当很多接地气,言大事,表民意,发新思,诉衷情,展卓姿的报告文学,如同潮水般奔来的时候,读者的目光和文学话题中心,被报告文学所有力吸引,报告文学的承担也更加的有力和多样。在不放弃此前匕首投枪、轻骑兵作用的同时,报告文学很多重装出征的表现,更多常见。新的风景再次浓重强烈展现,风光满目。

这个新的风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精彩故事表达的风景。中国在40多年前转向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进程以来,经历了很多思想行动的探索和变革,创造出令自己国人自豪和世界震惊的伟大奇迹,成就了独特的中国故事。这个奇迹是中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抓住时代机遇,创新务实行动,目标毫不动摇地坚持的结果。在很多非常振奋人心的精彩故事面前,报告文学表现了特别的热情和艺术讲述行动。这方面的作品,已经有李鸣生开始,后有不计其数的报告文学作者书写过相关“两弹一星”、航天道路,不断艰难攻关、自主研发,科学家无私创新、无私奉献的作品,还有像王宏甲的《智慧风暴》中王选和汉字激光照排的故事、《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中南仁东与如今世界最大直径500米射电望远镜建设的故事,邢军纪《最后的大师》叙述著名科学家叶企孙曲折科学人生命运的故事,像许晨的《第四极》中围绕“蛟龙号”深潜探海的故事,像王雄《中国速度》中有关中国高铁自主研发和建设的故事,像陈启文《袁隆平的世界》中袁隆平与影响人类粮食保障的杂交水稻研究并获很大成功的故事,像宁肯《中关村笔记》中讲述的中关村很多科技开发故事,像徐剑的《大国重器》叙述一个人一群人与中国各型导弹研制成功的故事,像张子影《试飞英雄》中许多试飞员冒险飞行同中国战机研制出新的故事,像李青松《智慧之翼》里讲的无人机,王鸿鹏、马娜《中国机器人》中的智能机器人研制开发故事等等,就是这些神话般中国故事的不同表现。中国故事,新颖而生动。其中包含着久远的记忆和艰辛痛苦的经历,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明和智慧心理的力量。当这些故事助力中国不断强有力地复兴的时候,每一个故事都会成为巨大的能量和永久的美丽对象。

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创新攻关活动持续进行的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伟大扶贫脱困、脱贫攻坚故事也深入展开。这个改变了中华历史面貌和创造了世界反贫困奇迹的现实中国动人故事的讲述,在文学表达中,几乎都是由报告文学担当并出色完成的。这些出色的作家作品队列中,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王宏甲的《塘约道路》《乡村振兴道路》、李春雷的《金银滩》、许晨的《山海闽东》、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鲁顺民的《赵家洼》、徐锦庚的《涧溪春晓》、秦岭的《高高的圆古堆》、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卢一萍的《扶贫志》、徐剑的《金青稞》、任林举的《出泥淖记》、蒋巍的《国家温度》等等,都是引起人们关注和很受触动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国乡村史的新读本,凝结着领袖和很多人的大爱牺牲情怀,也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政治宣示的很好体现。当2021年宣布,中国整体实现脱贫,告别贫困,进入小康社会的时候,中国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而这些书写脱困情形的报告文学,就是写在这历史页面上的真实、形象生动内容。

在坚持改革开放的旗帜引领下,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是乡村都市,无不处在一种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脉动活跃,日新万变。报告文学作家面对这样激动人心的情景,虽然说有时不免存在疑惑忧思,但成功的喜悦总还是落在笔端。有很多作家作品为此付出了热情。像吕雷、赵洪的《国运——南方记事》、何建明的《浦东史诗》、陈启文的《为什么是深圳》、丰收的《西长城》等作品,即是其中代表。其实对某个地区翻天覆地改变进程和以重大贡献彰显力量的作品也有不少,可惜难以全都涉及。

中国在巨大变化的过程中,为很多不同人们展示和能动地表现自己,提供了可能和机会。因此许多人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自己的高洁美好精神,真诚动人感情和个性奋发行动,表现了自己积极有益的社会存在故事和形象。早期有鲁光《中国姑娘》中女排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张雅文《生命的呐喊》中底层女子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价值的故事、叶文玲《此生只为守敦煌》中常书鸿同民族瑰宝敦煌的一世情缘故事,像党益民《守望天山》里,几十年身居天山深处、长期看护烈士墓地的陈俊贵,像李春雷《我的中国梦》里罗阳投身国防工业、武器制造的泣血故事,像何建明《山神》里带领村民不惧艰险开渠引水脱贫的黄大发,像林超俊《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里,在北京学成自愿回到广西百色山区扶贫、付出生命代价的黄文秀,高建国《大河初心》里焦裕禄在农村的探访和精神的新解,像陈霁《雀儿山的高度》里多年不惧高山风险、行驶在邮路上的其美多吉等等,其高尚的精神品格和特异动人的行动表现,无不给人强烈的感动。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感受其精神和情义力量就好!

报告文学讲述现实中国精彩故事的表现,题材广阔的展开、激情的拥抱、严肃的思考等,几乎抵达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着实难以完全述及。其波澜的情景世所罕见。这种“蔚为大国”的局面,使报告文学几乎无处不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纸短话长,面对百年来中国报告文学,似山如涛,此起彼伏的情形,很难一时道尽。报告文学成就巨大,声色壮硕。但即使如此,对这样的文体的研究认识,仍未止尽。创作也没有将其潜能的优势张力完全开发出来。对这样理论的深入和创作的开拓,我们有着强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