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韩庆祥:什么是大党该有的样子?
来源:上观新闻 | 王珍  2021年06月22日12:06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其精神实质就是一句话,大党要成为强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成就辉煌。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如何理解“打铁必须自身硬”?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

“大”实际上就是“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从最初50多名党员到今天的9100多万名党员,从6个国内早期党组织到今天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在您看来,什么是大党该有的样子?

韩庆祥:“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其精神实质就是一句话,大党要成为强党。我们不能用“大”来解释“大”,那是循环论证。后面的那个“大”,实际上就是“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其实质就是要把大党建设成为强党。党的十八大以前,无论从党员人数,还是从党组织规模等来说,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然而,我们党也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不仅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着“宽松软”,而且党自身也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种危险。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要用“四个铁一般”锻造干部队伍。

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所遇到的矛盾难题、障碍阻力、风险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意味着我们党所“打的铁”相当坚硬。沿着“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治党思路,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因此,围绕“强党”来理解和把握“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是较为精准和贴切的。

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百年党史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总结。为什么要强调党的领导?

韩庆祥:在我看来,其理由和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就是说,只有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无法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优势和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的最伟大的事业,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就必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离开政治领导谈其他领导,不仅没有抓住本质因而是不彻底的,而且党的其他领导也难以落到实处。这是对第一个要点的进一步延伸性理解。这里所谓的“政治”,既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指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许多显著优势,但其中最具总体性、引领性与根本性、核心性的首要优势,就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其他优势都是建立在这一根本优势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一优势,其他优势就无从谈起。

第四,党的领导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主要体现为:指导思想具有引领力;奋斗目标具有感召力;组织资源具有动员力;汇合力量具有凝聚力;实现蓝图具有恒定力;自我革命具有净化力。这是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如何理解“党是领导一切的”?

韩庆祥:党领导一切不是包揽一切,而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党领导一切强调党的全面领导,这不仅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内在要求。设想一下,如果党不领导一切,那就意味着有些领域不在党的领导之下,这就会弱化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架空。

党不仅要实行全面领导,而且也要把握党的领导的重点,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党的领导的三个重点。党的政治领导要求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高度一致”。党的思想领导,就是要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党的组织领导,集中体现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如果把握不住党的领导的重点,也会弱化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架空。

用“两个革命”解决“宏大目标和曲折道路的矛盾关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党的百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有眼前的,更有长远的,其中的长远目标往往是宏大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常常要面对“宏大目标和曲折道路的矛盾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党是如何解决的?

韩庆祥:从哲学上讲,这个问题关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

我曾经说过,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建立新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批判旧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式,就是革命。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革命性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就是不断推动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历史。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之所以能够发动、展开并持续进行,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必然遇到宏大目标和曲折道路之间的矛盾关系,这是准确把握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辩证关系的本源根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一历史重任既宏伟又远大。而在实现这一宏大历史重任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历经困苦、艰险、磨难和挑战,也就是说,实现历史重任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开始拥有的资源、条件是有限的,力量也较为薄弱;随着工作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对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境下,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其宏大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具有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精神斗志。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来自其内在本质和宏大目标。从本质看,中国共产党就是以“革命”的本质特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从宏大战略目标看,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面临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双重目标,要实现这种目标,就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消灭旧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是一次新的社会革命,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新时代,我们党所遇到的矛盾难题、障碍阻力、风险挑战会更多更大更严峻,要打的“铁”更加坚硬。然而,我们自身还不是很“硬”,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自始至终,习近平总书记都把“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路。这里的“打铁必须自身硬”,就蕴含着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推动社会革命的内涵。因而,我们要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基于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品格和精神?

韩庆祥:中国共产党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必须不断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要保持长期执政,也必须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尤其要不断勇于自我革命。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党的“两个革命”。他强调指出,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些重要论述是在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一逻辑展开的,鲜明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也启示我们进一步思考把握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

基于上述阐释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勇于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来解决“宏大目标和曲折道路的矛盾关系”这个问题的。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具有咬定目标、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越险越进、久久为功的特质、品格和精神。

在探寻“中国道路”中获得哪些经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中国道路”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找到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韩庆祥:一定意义上、甚至从根本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探寻发展道路的历史,对“道路”的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根本主线。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道路”进行了苦苦摸索和追寻。近代以后的国家动荡、军阀混战,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这种探寻在党内引起了激烈争论:到底是走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还是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从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1956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到底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时我们强调向苏联学习,曾经选择“苏联模式”,实践证明没有真正成功。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选择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当时争论也是比较激烈的。历史和实践表明,我们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使我们走向成功。其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本质上都是苦苦摸索、探寻“中国道路”的历史。经过摸索和探寻,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因而要倍加珍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摸索和探寻道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韩庆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摸索和探寻取得了成功,也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党探寻正确的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方法原则,贡献了思想资源。然而,我们党寻求的是“中国道路”,这就必须扎根于中国大地,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即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找到“结合点”。

二是要把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有机统一起来。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因而,探寻中国道路,就要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同时,中国在整个世界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国土面积;具有超大规模的人口;具有历史悠久、绵绵不断的文明传统;具有超级的历史—文化结构;具有超特殊的政治—经济结构,等等。这种超大超级的“特殊性”,内在要求必须注重中国内生出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适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促进中国成功的正确道路。这是已被历史和实践所证明了的。

三是把“定性”“定位”“定标”“定法”“定力”有机统一起来。选择正确的道路,首先要“定性”,搞清楚我“由何而来”,即具有正确的立场和方向;接着要“定位”,即确定历史方位,搞清楚“我在哪里”“现在何处”;接下来就要“定标”,搞清楚“走向何方”,因为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才能谈论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再接着,就要确定实现奋斗目标的路径、方法及方略,即搞清楚“走法如何”,这是“定法”;最后,要探寻实现奋斗目标的动力,即“定力”。这是探寻中国道路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也是经验。

四是注重从实际出发,坚持历史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统一。在道路问题上,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得出的结论;不走西方以资本为主导的“邪路”,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中国共产党领航的路,坚持走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道路,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复杂多变的当代中国,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是中国道路的精髓和灵魂;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道路的立场和取向。前者侧重历史维度,后者侧重价值维度。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道路选择正确了,就要付诸实践,坚定不移走下去。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知行合一的结果。

五是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注重创新思维,在融合各种发展要素中推进自主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这种叠加发展可谓“时空压缩”,中国道路必须反映这种具有“时空压缩”特征的事实和存在。中国共产党在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时,总是且必须把各个时段、各种特质的发展要素融合统一起来。比如我们党强调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等等。在这些“结合”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避免了“左”右摇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和自主创新。

六是坚持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坚持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重要的理论品格。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同时不断与时俱进,由此才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显示出永不枯竭的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