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信仰之路:建党100年“四史”100讲》出版 党史沪语音频点击量百万次
来源:文汇报 | 许旸  2021年06月22日08:07
关键词:建党100年

《信仰之路:建党100年“四史” 100讲》新近出版。 (均出版方供图)

“党中央在上海最机密的机关在哪?”“解放军睡马路的幕后故事是什么?”“巴金和电影《英雄儿女》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100个发生在上海的党史故事,串起了地方志沪语系列音频“建党100年‘四史’100讲”,目前点击量累计近百万人次。而根据音频整理的新书《信仰之路:建党100年“四史”100讲》日前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需要找到巧妙的切口和新颖的角度进行深度开发。”上海史专家熊月之认为,从沪语音频、党史微视频到单行本,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以IP思维策划打造100讲系列,是对地方志文献史料富矿的“活化”利用。加上鲜明的沪语特色,并选取海派味道浓郁的人、事、物,该系列充分发挥了地方志鉴往知来、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梳理传播红色文化上作出创新探索。

从音视频到可扫码图书,立体传播红色故事

“建党100年‘四史’100讲”系列音频自去年下半年在阿基米德网络电台上线后,同步在市方志办官网“上海通”和官微“方志上海”以及上海通志馆官微等播出推广,收听人数不断攀升。其中, 《毛泽东与陈独秀探讨中国革命》等单集收听量约20万次。新鲜出炉的《信仰之路:建党100年“四史”100讲》一书,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事明理,用引人入胜的多媒体讲故事方式助力“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书中配有二维码,读者扫描即可收听沪语音频或观看微视频。

全书时间跨度为1921年至2021年的100年,按历史沿革确定10个主题,每个主题10个故事;与之同步的100辑音频,每辑约10分钟;微视频每天一集,每集时长10分钟左右,在市地方志官网和市委老干部局网站等在线学习专栏中连续推出。该系列在“短平快”的篇幅里,以100个党史故事串起建党、大革命、全民族抗战、上海解放、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等重要时期。

比如,第一个主题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编写了“189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陈望道受命翻译共产党宣言”“老渔阳里初心之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石库门里闯入陌生人”“南陈北李为什么缺席一大”等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马克思是最熟悉、最亲切的‘陌生人’……”书中用“三李带回马克思”形容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精准概括——当时传播者以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等人为主要代表,简称“三李”,李大钊主要宣传唯物史观,李汉俊侧重经济学说,李达则以科学社会主义见长。不少网友留言:“涨知识了!”“听着亲切的沪语讲述,仿佛回到历史现场。”

业内评价,红色文化的立体传播矩阵,吸引了线上线下不同年龄层、职业背景、阅读习惯的受众群体,让更多读者在故事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读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使命和永不褪色的人民情怀。

深度挖掘地方志资源,凸显海派文化特色

为真实客观讲述“四史”,音频素材立足地方志资源,活化运用修志成果。不少党史细节源自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上海通志》《中共上海党志》《上海军事志》,上海通志馆编纂的《上海六千年》 《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主办的《上海滩》杂志等,同时参考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书籍,力求准确权威。

无论是节目语言主打沪语,还是故事编排紧贴上海实际,都凸显了海派文化特色。比如,提到上海观众耳熟能详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书中侧重点在于她们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里的上海兵。“当年前线演出条件艰苦,常常是在露天土台上方罩一张巨大的网,插上树的枝叶作伪装,再用黑布围上,演出就在这简陋的黑匣子里进行。经常演着演着,外面的防空枪响了,外面熄了灯,但黑匣子里的演出照样进行。听着头顶呼啸而过的敌机,起先演员们有点紧张,但到后来,便习以为常了。”平实的讲述令人动容。

谈及《英雄儿女》电影,正是根据作家巴金短篇小说《团圆》改编,那首《英雄赞歌》主题曲曾传遍大江南北。对这段历史,书中娓娓道来——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人员换上军服,在战地采访志愿军。有一次,六连在坚守阵地时已弹尽粮绝,仅剩副指导员赵先友和通信员,面对一波波冲上阵地的敌人,用步话机向团长请求“向我开炮”!电影上映后,巴金在日记里感叹:故事片《英雄儿女》改得不错,关于王成“向我开炮”这部分加得特别好,王芳的形象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