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钊故居札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学志  2021年06月21日14:16

河北乐亭虽系海隅小县,但却历史悠久。出土文物显示,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此依水结庐、繁衍生息。

6月的冀东平原,田畴密集、佳禾壮硕。炊烟缥缈中,一处青砖青瓦的百年老宅,静默在村子中央。由李大钊的大祖父监造于1881年的百年老宅,坐北朝南、高阶厚门,三进院落、错落有致,极具北方民房建筑风格。

1988年,李大钊故居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原始场景的复原,一如北方普通农家,我们仿佛曾在那院中站过、在那凳上坐过、在那炕上躺过,摇过那吱吱作响的辘轳、推过那重重难行的石磨、扫过那长长曲折的甬道。

1889年深秋的一个平凡日子,李氏家族添一男丁,这便是李大钊。李家并不贫困,但李大钊的身世却很清苦。他还未出生,父亲便病逝,母亲也在他周岁后离世,他是由祖父养育长大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初。李大钊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也是革命信仰高于一切的践行者,而这里是他生命的根。自大门直接进故居前院,迎面安放一座中年李大钊的半身铜像,穿透的眼神,看透了千年黑暗。李大钊传扬马列主义、组织建党、勇于斗争、不畏牺牲的功绩无需太多语言介绍。泰山不言,其高自在;大海不语,其深自明。

在这个宅院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后,李大钊又进入当地私塾。当年的学馆还完整地呈现着。只是,长长的板凳木板已经出现裂纹,灰暗的墙角泥土有些脱落。但当年的稚嫩的读书之声,仿佛穿越时空,在空中回荡,先是《三字经》,后是《全唐诗》。

少年李大钊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而且刻苦用功、勤于思考。虽然乐亭地处偏远,但新学之风日渐,李大钊也在学业之余,思考一些课本以外的问题,初步接触了西方西学文化和科学技术。

中院的东厢房三间,是李大钊的诞生之处。室内陈旧的板柜、掸瓶、座镜,是李大钊母亲当年的嫁妆,屋内还有一架织布机。三间正房,是李大钊幼年、少年时期的居室。旧式的桌椅、板凳、顶箱立柜、板柜等家具,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可以想象,那小八仙桌上昏黄的油灯经常亮到深夜,李大钊在灯下发奋苦读、精研经典,为日后的学贯中西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院展室中,有李大钊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买的一对樟木书箱,在北大担任图书馆主任时使用过的一把藤椅,都弥足珍贵。一件件陈旧文物,一张张黑白照片,让人读懂了这个小小院落的前世今生。

18岁后,李大钊离开故乡,外出求学。但是,他从未忘记父老乡亲,从未忘记故居院落。他几乎每年都回故乡,继续研究中国基层社会、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指导工农革命运动,并在这里撰写了《自然与人生》《乐亭通信》等许多著名文章。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站在风云际会的历史转折点上,经过不断的实践积淀和研判思考,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座令人仰视的丰碑。

院落中,遍植李大钊生前喜爱的白玉簪等花草。中院的那丛丁香,繁茂苍郁,花期绵长,一如李大钊革命人品,举世敬仰;一如李氏家族家风,满门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