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园歌长篇小说《河湾里》在沪研讨 书写医务工作者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
来源:文学报 |   2021年06月20日09:32
关键词:《河湾里》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医护人员是一线的战士、是护卫生命的天使。无数可歌可泣故事的背后,他们拥有怎样的成长轨迹,又是如何在社会发展的轨迹中始终保有初心?以长篇小说《河湾里》,作家园歌讲述了一群深受传统文化滋养而又沐浴改革春风,既有“碣石”般的守护情怀又有“开拓者”的披荆斩棘之志,既有个人谋划又有大局意识的一群青年男女的学医、从医之路。日前,在上海市作协举行的《河湾里》作品研讨会上,多位学者、评论家就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展开探讨。

在具体写作上,《河湾里》并未限于一事一地,而是以改革开放作为恢宏的时代大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精神命脉,以东部沿海和中原大地的乡土人文为微观背景。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表示,以16万字的篇幅,小说勾连近30年的个人成长、社会变迁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间里书写面向开阔,也使得作品拥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王伟表示,上海文学的整体创作水平体现在广大的作家群落各具特色的作品身上,《河湾里》的写作因此尤其可贵。“小说通过医务工作者这一特殊人群的成长,反映了20多年的社会变迁,这种类型写作是上海文学创作中比较稀缺的。”王伟说,“上海有很多适于表达、还未被发掘的城市文学题材,留待作家的挖掘,也希望在这个题材上作家能作更深入的发掘,进一步提升丰富性。”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光东的观察中,身为业余作家、从自己的本业出发的写作,在小说技巧上也许仍有提升余地,但常具有鲜活的人物和经验,这是职业作家往往不具备的。“他们作品中的细节、风土人情等深入、鲜活的东西非常能够打动人心,这是这批作家值得重视的一点。”与此同时,他观察到的也有当下一些职业作家的“技术化”倾向,“写作技艺强,当然是好事,但技术化、规范化的写作模式太深,以至遮蔽了鲜活的生活经验时,这就成了问题。这两方面在今天的创作中能不能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清晰的社会传承之外,阅读过程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也被作品中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的丰富描写所吸引,“以这样一部小长篇,作家具有非常大的布局、结构和把握能力,对于社会见解也有一定深度。”上海市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杨扬将其称作为一部“经得起追问的小说”,以不俗、不夸饰、不丧志为鲜明风格,“医学、卫生是社会热点,具体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生动地展现出来,的确很难。作为曾经长期的医务工作者,园歌有这个优势,也可以在专业性很强的写作领域继续加深、加强,进一步彰显自己的写作特色。”上海市作协研究室主任杨斌华则表示,作为探究当下时代生活样本的作品,小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代人的精神状态的鲜活性和复杂性,而如何处理好现实经验和文学经验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在今后的创作中作进一步思考。

《河湾里》诞生于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顽强拼搏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者园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常年与医护人员一起工作、生活、战斗。因工作岗位变动而未能与昔日“战友”一同出征的他遂以笔墨抒发自己的情感,描绘当下大城市医卫事业和医护人员生活画卷。“在我的写作中,也希望为上海文学寻找一个新的点位,着眼于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将中华文化精神得到更丰厚的阐释。”园歌表示。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作协研究室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室联合主办。孙琴安主持,张烨、伍斌、丁旭光、姜卫红等作家、评论家出席会议。 本报记者 张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