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粽子,种子生
插秧,在松江称为“种秧”。农谚有“三分秧,七分种”的说法,说明插秧工作的重要性。
插秧第一天,俗称“开秧门”,也称“发黄梅”。
农民对邀来的伴工、请来的帮工态度极为热情,必以“八样头”(八样菜)及烟酒招待。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稻垄连阡水气凉,烟蓑雨笠到云庄。开埕香送新 熟,八簋村厨款插秧。”新浜、枫泾等地的农民也不怠慢,程兼善《枫泾杂咏》:“黄梅时节雨霏霏,饼饵咸酸可疗饥。不是乡村风俗古,闲人四月本来稀。”如此酒肉饮食一直供到插秧结束,插秧期间菜肴之丰盛,对农民而言仅次于喜庆酒席和年节。
除丰盛的正餐外,在插秧期间,在中、晚两餐之间还要加餐,以补充强体力劳动的消耗。几乎所有的农家都制作糯食点心,而糯食点心几乎是清一色的肉粽子,取粽子与种子的谐音,以求吉利。农家在煮粽子时,往往要留下一两只不煮,等粽子煮熟后,就将这一两只生粽子混杂在熟粽子中。东家送粽子到田头,谁要是吃到这只生粽子,就大声叫道:“粽子生的!”可千万不能说“粽子不熟”,否则,“种子要生”的愿望就给破坏了。
松江农民往往采用集体劳动的方式完成插秧任务,目的是提高劳动效率,更可使秧苗成活期保持一致,便于今后的田间管理,争取获得更多的收成。插秧务必达到“竖里直,横里挺”,“竖望一条线,横望也是一条线”。插秧必备杖杆和经田绳,杖杆用来确定每埭田的宽度,一杖杆为两埭田,在田两头分别杖定后,插下秧作为标记,称“打秧标”。两人分立在田两头抓住经田绳的两端,以秧标为准,拉直经田绳,定位后,两头均用木扦将经田绳固定住。一般两人合用一根经田绳,以绳为准,使每埭田种得笔直。位于绳右侧的称“领埭”或“上手”,位于绳左侧的称“傍埭”或“下手”。也有三人合用一根绳的,第三人位于“傍埭”的左侧,称“弄堂”。
大凡插秧第一天,照例由东家第一个下田,由东家栽插第一埭秧,称“领头埭”。要是东家不善插秧或恰巧不能到场,就由东家委托的“把作长年”或其信任者代替,此后有关栽插工作的所有农活都由他安排吩咐。东家领头埭的本意是要给大家做个样子,定个质量标准,如秧株大小、行距(俗称勒子)宽窄等,但一旦成为习俗,就会自然而然地附上些神秘说法,如东家领头埭能使自家的插秧工作完成得既快又好,顺顺当当,日后稻子长势好、收成好。因此,在插第一埭秧时,其他人都得跟在东家后面栽插,切忌超过东家。第一埭秧插好后,才可由插秧速度最快的人领埭,其他人则根据自己的插秧速度依次下田。
(摘编自《松江风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