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影《柳青》引发业界关注 他在生活深处达到了时代精神制高点
来源:文学报 | 袁欢  2021年06月05日14:09
关键词:柳青

“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创业史》之所以伟大,在于柳青那一代人向着未来的探索和创造。这部影片对观众来说是一次教育和洗礼。影片即将上映,恰逢建党100周年大庆,也正是对我们民族和国家奋斗历程的一种回顾。柳青一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在生活的深处达到了时代精神的制高点。”在电影《柳青》的研讨会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这样表达他的观影感受。

作家柳青和他的经典著作《创业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一代又一代读者了解当代中国历史变革过程的重要文献。电影《柳青》还原了解放初期陕西关中农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再现了柳青创作《创业史》的历程。影片以晨光之中,柳青和女儿刘可风的对话开篇:“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堆废铜烂铁。”至影片结束,柳青面向广阔的关中大地说道:“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置于观众眼前的是一次精神世界的探索。导演田波和他的团队呈现了一场关于人民、关于时代的生命书写。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柳青人生的座右铭,他终身践行着这一原则。他原本在北京有着优渥的生活条件,曾经参加过《中国青年报》的创办,担任过编委和文艺副刊主编,但他深刻地认知到作家不能远离人民,远离创作的沃土,1952年初秋,柳青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放弃城市生活,扎根到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体验生活,在小小的皇甫村一待就是十几年,亲身参与农业合作社的创办,真正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他抱着“如果写不出,我的失败也是一种贡献”的觉悟写作着《创业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记者了解到,电影《柳青》拍摄历时六年,光剧本就打磨了两年,拍这部电影是导演田波的一个梦想,他很早就萌发了这个念头,为了电影,他展开了长达三年的采风,走访搜集各类资料,还拍摄了一部关于柳青的纪录片。提到自己的创作初衷,他表示:“我拍这部电影是希望把这位为人民书写的伟大作家的精神内核奉献给观众。通过柳青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故事,他的生命历程,他的内在精神来启发我们如何超越局限,他的精神内核就是一面镜子。”

这部现实主义电影的场景和人物都紧扣“乡土”这一特色,力求真实再现关中平原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情怀。皇甫村广袤的土地,田地上头立着的石人石马、驾驭牛车的老农的吆喝声等,都极具陕西地域特色,仿若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长卷。编剧芦苇认为,柳青的《创业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中蕴含的乡土气息十分地道。他曾提及剧本研讨时的一个小细节,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柳青和农民们在树下休息,其中有句台词是“俺就想黏着你嘛”,原本是“我就想和你一样嘛”,是芦苇特别提出要用“黏”这个关中方言,才更接地气,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柳青当时想和农民交朋友的迫切心愿。而作为影片的艺术指导,霍廷霄为了圆导演提出的希望有金灿灿的玉米、金灿灿的水稻的想法,提前和农民沟通在当地种植作物,才有了电影里风吹麦浪的盛景。在他看来,农民和粮食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的关系。团队还专门搭建了一座柳青用于写作的庙。此外,影片还运用画外音、独白等艺术化的方式探索作家的精神内涵。这样的用心让这部电影显得更有质感,拉近了观众和柳青所处世界的距离。李敬泽评价说:“把作家,作家生活拍成故事片,本身就面临巨大挑战,柳青那一代人经历的又是新中国波澜壮阔的一个阶段,而柳青从中做出了他的承担和创造。电影以柳青这样一个点,连接着时代、历史和人民。”

国内以作家为主角的人物传记电影并不多见,这类电影既要展现作家所属的现实生活与其时代的关联,同时也要呈现作家笔下创作的内心世界,真实世界和作品世界两个世界如何勾连并彼此映照,这为该类电影带来了一定的创作难度,电影《柳青》尝试将两条线索融合,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作为“人”的作家,既表现了创业史,也书写了心灵史,同时体现了他对土地深切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