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忆:一位南京女孩轮椅上的“奔跑”
来源:“南京文化人才”微信公众号 | 张甜甜  2021年06月02日16:32
关键词:王忆 文学创作

深夜十一点, 南京一栋居民楼的一扇窗里还亮着灯。

一灯如豆,人影摇曳。

只要灯不灭,小区里的妈妈们就都能再说几句狠话——人家王忆还在写作,你们怎么好意思不努力?

他们口中的王忆,就是中国作协、江苏省作协、南京市作协会员,南京青年作家王忆。张海迪曾称其为“不倒的生命之树”。

从19岁到现在,13年间,王忆靠着并不灵活的一根手指,在轮椅上坚持写作,陆续出版了散文集《轮椅上的青春》《在轮椅上奔跑》,诗集《爱,不能等》《等待春天》《爱,无止息》《在寂静里逆生长》,小说集《不虚此行来看你》等9部作品,总发行字数超200万字,敲烂了3个键盘,将她生命的一分一秒磨成了一本又一本书。

“奔跑,我一直在奔跑 / 以最独特的方式奔跑 / 跌倒也好,流血也罢 / 摔破的伤疤总会结痂 ……轮椅上奔跑的速度很慢 / 齿轮转动的时速已足够 ……”

在散文集《在轮椅上奔跑》中,王忆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而王忆的人生,也如同一场场跑步比赛,将她一次又一次地送上人生的领奖台。

△王忆

障碍跑 写作给了她另一种“活法”

1989年的一个冬天,江苏盐城,随着王忆呱呱坠地,一道无形的“障碍”摆在了她的人生轨道上。

出生后,医生诊断其为“小脑偏瘫”,甚至预言她“活不过十岁”。

△王忆和父母

小脑偏瘫给王忆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最主要的是影响了其肢体的发育和语言交流能力。

但她的父母没放弃。

为了给女儿看病,父亲王凤刚带着小王忆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遍访名医。

为了让女儿能受到良好的教育,1998年,全家搬到南京,让整天“吵着要上学”的小王忆如愿以偿。

读书后,王忆渐渐对文字有了感觉。

十岁那年圣诞节,参加完篝火晚会,王忆在一张方格纸上用一篇小短文记录了当时的感受。

那是她“写”下的第一篇文章。

说是写,更像是“刻”。

△王忆的日记本

由于无法像常人一样握笔,王忆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得用尽全身的力气,字迹深深地“刻”在了稿纸上。

从那时开始,王忆坚持每天写作。

每当父亲王凤刚收拾王忆手稿的时候,都不忍去摸纸张上那凸起的一个个小点。

“有点硌手”,父亲形容。

“小时候做什么都不行,一件衣服要穿半个小时,但她却能坚持写作。”看女儿写作的过程尤为煎熬,母亲吕开萍每次都受不了,只能躲进房间偷偷抹眼泪。

小学二年级,她的作文被老师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四年级时在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初中时,作品在南京市作文比赛中摘得奖项……

王忆的文学梦一点点破土、萌芽、开花。

越野跑 成功靠的是挑战极限

2007年,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王忆自学了大量的文学知识,把张海迪、史铁生当作偶像,认定“自己的未来一定会与文字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身体被禁锢在那一小方空间内,但文学创作让她能独立自由地奔跑,把苦水、泪水化作照亮人生夜路的星辉和灯盏,让她与命运碰撞出最美的火花。

26岁那年,王忆将自己从19岁开始写的随笔整理成书——处女作、随笔集《轮椅上的青春》出版。

发布会上,天南海北的读者簇拥着她。

王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笑得像一个孩子。

“在那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在二十多岁的年纪绽放出自己的价值。”

创作时那种“自由和幸福”的感觉让她沉醉,文学创作为她单调的生活打开了不同的模式。

“当把自己的心里话写成一篇动人的文章,不仅有一吐为快的顺畅,还让自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但这些幸福的背后,却饱含血泪,犹如一场场挑战极限的“越野跑”。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谢红回忆起王忆写《冬日焰火》的那段日子,总觉得自己有点“狠心”。

整整两年时间,谢红“逼”着王忆七易其稿。

只能用一根手指打字的王忆,指尖不知道被键盘磨破了多少次。十指连心,实在忍不了,她就拿起手机,用外壳继续敲击键盘。

2020年,自传体长篇小说《冬日焰火》出版。

就是靠着一根手指、一台电脑、一辆轮椅,让她凿开了命运密不透风的墙。

马拉松 创作这条路风雨无阻

两年前,湖南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诚龙见到了三十岁的王忆。

他感慨,“三十而立,三十她不能立,只能坐在轮椅上;三十而立,很多人不能立,她却在作家群里立成一道风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能,她已是中国作协会员……”

写作的“马拉松”,开始了,就停不下来。

那种“我就要和别人一样”的自尊心支撑着王忆在写作的路上向前狂奔。

于是,到了晚上,那盏绿色的小台灯又准时亮起来了,键盘又哒哒哒地响起来了,打印机又嗡嗡嗡地动起来了。

“佛系青年”们在网上喊着“努力太累,我只想躺平”时,她在写;

“中年少女”们开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退休生活,想着“就地卧倒”时,她还在写。

有人问她,这么难,你怎么能一写就是二十多年?

她在日记中写下这样揪心的话:

“如果不能写作,我的眼泪一辈子都流不干。字,多写一行;梦,就更进一步。”

在给王忆的书《等待春天》作序时,作家曹文轩写道:“我觉得上帝非但从未给她关上门,反而仁慈地多给了她一扇独特而明亮的窗户,让她能透过这扇窗户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风景。”

王忆的窗口,总有花,脸上,总有笑。

别人眼中是苦,她能咂摸出甜。

只要全身心投入写作,她就能变成一个完整美好的自己。

接力赛 照亮越来越多人的路

2020年,在去云南的飞机上,王忆认识了一个四川女孩。

因家庭贫困,父亲患病,女孩很早就出来打工。什么都干过,甚至开过挖掘机。跟嫌弃她的前夫离婚后,她出来创业,发誓要让人生变好。如今,她有了新生活,这次就是跟男友去旅游。

分别时,她抓住王忆的手,“别钻牛角尖,人哪有过不去的坎呢?”

女孩被王忆写进《不虚此行来看你》,成了在地震后残垣断壁间开着挖掘机的“金花”。

△王忆的作品总能让人看到希望,看到光

在作品中,她还写下带患病女儿送外卖的女骑手,写一个患病女生漫长的寻医之旅,写有着辛酸历程的女保姆……

这些作品里的女孩,仿佛拿到了王忆人生的“接力棒”。她们面对灾难勇于迎战,然后将这些经历蜕变成“铠甲”,穿在身上。

“再普通渺小的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希望能在我的文字里找到你们对生活、对感情,甚至对生命的理解和释然。”

王忆是追光者,亦是燃灯者。

曹文轩说,王忆内心明媚的阳光透过纸张,光芒万丈地四射开来,带给我们每一个人力量与希望。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主席汪政说,王忆用三十年的不懈奋斗,解锁了自身无数的“可能性”,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和答案,那就是珍惜生命,用好生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王忆高举的那盏“灯”,渐渐注满“灯油”,照亮了越来越多人的路。

数年间,她的轮椅经过特殊教育学校的操场,也路过南京女子监狱的铁窗。

有人拉住王凤刚,恳请他多带女儿来办访谈会和诗歌朗诵会。

“她的书在特校很受欢迎,很多人从中得到了力量。”王凤刚说,“看到王忆,很多读者心里想的,是追问一个残疾人如何成长为作家的,但我更希望大家能看到她是如何在逆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坚定的优秀青年,并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积极回报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夜又深了,王家小窗的那盏小台灯又亮了。

灯火常在,行者不孤;一灯如豆,也能照亮希望的汪洋。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