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春诗会”40年》:浓缩当代诗歌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来源:澎湃新闻 | 徐萧  2021年06月01日11:35

《诗刊》社“青春诗会”是中国青年诗人最重要的展示平台,素有诗坛“黄埔军校”之誉。自1980年以来,40年36届青春诗会先后推出了舒婷、顾城、骆一禾、王小妮、吉狄马加、西川、欧阳江河、王家新、于坚、宋琳、韩东、翟永明、陈东东、臧棣、雷平阳、陈先发等526余位诗人,几乎囊括了整个新时期中国新诗的所有重要诗人。

5月30日下午,集中展示40年青春诗会成果的《致青春——“青春诗会”40年》(全八卷,以下简称《致青春》)新书首发式暨诗歌分享会在北京外研书店东升科技园店圆满举办,国内重要诗人、评论家以及往届参加青春诗会的70多名诗人到场共同见证这一浓缩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和艺术成就的新书揭幕。

诗坛“黄埔军校”的诞生

1980年7月,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叶延滨、梅绍静、徐国静、才树莲、王小妮、徐敬亚等17位青年诗人,在北京和北戴河参加“青年诗作者创作学习会”,开启了影响甚远的“青春诗会”篇章。

四十年来,青春诗会共举办了36届(其中四年因故停办),每一届青春诗会,《诗刊》社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十几、二十几位创作实力突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诗人,集中在一起进行研讨改稿,其中会邀请诗坛前辈与大家广泛交流创作心得,助力青年诗人的成长。

因其权威性、专业性、包容性,青春诗会成为当代青年诗人最重要的出场和展示平台。默默独行者因之走向台前,业已成熟者因其而更进一步,无论有无名气与否,年轻的诗人们都以能入选青春诗会为荣,正如第36届参会诗人苏笑嫣所言,“青春诗会是一个里程碑。”

“青春诗会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回忆,自己当年偏居大凉山,能有机会参与青春诗会,为他增加了极大的自信,也在写作上有了新的提升。“不光给了我,青春诗会给了无数青年诗歌写作者这样的机会”,在吉狄马加看来,青春诗会在青年人心中,就是旗帜和灯塔。也因此,青春诗会赢得了诗坛“黄埔军校”的赞誉。

尽管并非526位参会诗人后来都能持续攀登诗意的高峰,但能够坚持下来的诗人,如今大都已成为当代中国诗坛独具特色的重要诗人。而即使如彗星般划过的诗人,其当时的优秀作品,也是中国当代诗坛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资源,反映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特色和艺术趣味。

“评选参会诗人非常严格,这些诗人都处在各自最年轻,最具有创造力和创作生命力的时候,很多作品现在回过头来看,到现在都可能是他们的代表作。”吉狄马加说。

汇集476位参会诗人作品、手稿,立体展示40年创作实绩

在青春诗会40年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纪年,《诗刊》社编、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致青春——“青春诗会”40年》(全八卷)的正式出版,无疑在当代诗歌进程当中极具符号意义。

丛书共收录40年36届476位诗人(全部参会诗人共526位)的作品和手稿,并配有历届诗会活动的侧记、活动照片以及诗人个人照片,从不同方面立体展示了青春诗会40年的创作实绩。

《致青春》动念的发起者是《诗刊》社老编辑、诗人王燕生之子王晓笛,这个想法与吉狄马加和《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不谋而合,他们责成王晓笛负责具体的征集工作。

2020年4月22日,《诗刊》公众号登载了《致敬青春——“青春诗会”40年纪念特刊》征集公告,意味着手稿资料征集工作正式启动。随后,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中诗网、作家网也纷纷转载了《诗刊》公众号消息,参会诗人们的手稿资料像雪片似的从四面八方飞到了王晓笛家里。

“我想要做这件事,一是向先父王燕生等青春诗会的老一辈诗人创办者致敬;二是青春诗会创办至今已40年,有必要以手稿征集形式纪念一下这项中国诗坛最负盛名的诗歌品牌。”王晓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我也是秉持着这份对父辈诗人们的敬意,对青春诗会的敬意,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项参会诗人手稿资料征集工作之中。”王晓笛说。

“我最看重的还是文本。”吉狄马加对《致青春》的编选文本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在他看来,汇集的这476位诗人作品,实际上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诗歌创作的整个历程和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中国当代诗歌,特别是40多年的当代诗歌发展,这套书是一个缩影。”

自由、包容、多元,“诗歌状态对应着整个社会的状态”

“我本人曾参加第六届青春诗会,是其中的一员,与我参加这届青春诗会的有于坚、翟永明、韩东、宋琳、车前子、潞潞等十余位诗人。”吉狄马加回忆,在那个青春激越的年代,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青春诗会的旗帜下,带着各自的人生理想和对人类和世界的思考相聚在一起。

尽管彼此的诗歌观念与生命体验各不相同,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一起参观云冈石窟,一起煮酒论诗,思维在碰撞,情感在凝聚,有时因诗句争得面红耳赤,相互的手却握得紧紧。”谈到当时情景,吉狄马加充满了感慨和甜蜜。

在评论家、诗人唐晓渡看来,争得面红耳赤却又紧握彼此,正是青春诗会多元、包容一面的动人体现,“从第一届就是如此,此后更加明显。”

欧阳江河在参加青春诗会之前,没有在《诗刊》上发过一首诗,但是他在参会期间写出了当代诗歌的名篇《玻璃工厂》。

“我们那一届在北戴河,特别兴奋,结果过了头,(李)晓梅当天住进了医院。”欧阳江河在陪护到凌晨五点时,恍惚中写下了王燕生交待的命题作文,“就写在烟盒纸上,八十几行,誊抄时几乎没有改,就交上去了。”

作为如同中国诗歌守护者的评论家谢冕,一直是青春诗会的观察者、鼓吹者,他说,自己的学术研究、灵感“来自青春诗会,来自青春,来自我们充满青春气息的时代”。从40年来青春诗会的作品中,谢冕读出了‍时代变迁,“1980年代以来,我们的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写作逐渐走向自由,逐渐走向包容,一个国家的诗歌状态对应着整个社会的状态,社会愈发充满活力,诗歌当中也就愈发洋溢着青春气象。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则表示,将青春诗会40年放在中国新诗百年里观察,别有一种时间上的意义,“我们用这40年中国当代新诗的成就,放到百年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里看,是特别辉煌的”。

“作为当事者,我相信无论当初还是现在,我们的初衷都很简单,那就是认真踏实地关注诗歌新生力量、推动当代诗歌良性发展。我们置身于时代诗歌进程之中,当然各有怀抱,但对于我们这些负有责任也具有使命感的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冲动,与复兴中国诗歌辉煌的雄心。因此,青春诗会就是我们的梦想、方向和未来。”《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为丛书写的序言中,如此表示。

“歌永远是青春的,青春永远是诗意的。”李少君在现场说道。据悉,第37届青春诗会代表名单已于今年4月产生,将在山西沁原举行。青春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