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汪兆骞:作品要有人间烟火气
来源:沧州晚报 | 杨玉霞  2021年05月28日08:48

“民国清流”系列丛书

汪兆骞的读书笔记

汪兆骞,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我们的80年代》《启幕: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香盈碧莲花》《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

汪兆骞每次提起当初王朔给他送稿子时的样子,都忍俊不禁。有一天,汪兆骞所在的编辑部进来一个年轻人。那个年轻人上身穿一背心,下面穿一大裤衩,进来就递给他一本文稿,说让他们给看看,这稿子能不能发在刊物上。

接过文稿后,汪兆骞看着那个叫王朔的年轻人走出编辑部。有人说:“穿成这个样子来编辑部,像什么话?”

汪兆骞笑笑没当回事,拿起王朔的文稿认真看起来。他一读才发现,王朔的作品真不错。

“那时的王朔还像一个高中生,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汪兆骞笑着说,“如果以貌取人,我们很可能就放弃了一个有潜力的作家。”

作为《当代》杂志副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汪兆骞培养、推出一大批名作家。他给王蒙、莫言、冯骥才、铁凝、王朔等文坛大家做过编辑,自己还笔耕不辍,著作颇丰。

5月29日,受沧州市作家协会邀请,汪兆骞将带着他新的文学作品《启幕》来沧州,为大家讲述丁玲、老舍、曹禺、赵树理、王蒙、柳青、沈从文、孙犁、杜鹏程、曲波、王愿坚、茹志鹃、周立波等多位作家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生涯,还有对他们成名作品及代表作品的客观评价,重点赏析他们在“十七年”时期创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汪兆骞要来沧州讲学了,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不胫而走。5月29日上午9点,在沧州图书馆,汪兆骞将为大家带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启幕史》的讲座。《中国作家》杂志社副编审汪雪涛则为大家讲述《散文创作的现状与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

“退休后的劳模”

今年80岁的汪兆骞至今笔耕不辍。

每天6个小时的写作,他坚持至今。退休后,他每年都要出版一至两部著作。

在退休后的20年时间里,汪兆骞在他种着花草的小书房中,一字一字地写了近400万字的手稿。

“现代人都用电脑打字,我还是习惯手写。”汪兆骞说。

汪兆骞先生一直用铅笔写作,在废弃的纸张背后,工整地写上从心里流淌出的文字。他说,他喜欢看纸上的文字,更喜欢在纸上修改写过的文字。他出版的400万字的作品,全部是他手写的。

很多作家称汪兆骞是“退休后的劳模”,大多是因为他退休后出版了太多的作品。

“民国清流”系列丛书就是汪兆骞的代表作之一。

“民国清流”系列丛书是一套立体全景式再现民国大师们的经典史诗级集体传记,记录了从“帝制”到“共和”期间,那些真实的知识分子身上民族的智慧、民族的理性、民族的良心。这套系列丛书共7册。从整理文稿到下笔,汪兆骞准备了14年时间。他在写作时不囿于固有定论,而是依据翔实的资料,客观地描写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继“民国清流”系列丛书之后,汪兆骞又出版了《我们的80年代》《文学即人学》等作品。

每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汪兆骞都用心与他们交流。

在《我们的80年代》中,汪兆骞笔下的作家几乎囊括了大部分上世纪80年代活跃在文坛上的优秀作家,如张炜、张抗抗、梁晓声、阿来、王朔等。他与这些文学大家打了一辈子交道,熟悉其作品,熟稔其人。汪兆骞通过与他们相识的亲身经历,对他们的人生与创作进行了有血有肉、细节丰富的讲述,展示出他们透视世道人心、探索人的灵魂时的文心与人格。这些现代作家都是汪兆骞熟悉的人,他写起来得心应手。

在《文学即人学》中,汪兆骞描述了1900年以来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100多位作家。汪兆骞是通过与作者的作品进行交流,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

汪兆骞从石黑一雄开始,梳理、解读了那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代表作品,并给出判断,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汪兆骞试图用此书充当导游,带领更多读者进入获奖者们的浩瀚作品中来。

“我是个很笨但非常勤奋的人”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从来不把自己视为什么作家。我是一个很笨的人,但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汪兆骞这样评价自己。

汪兆骞从小有一个习惯,就是每看一本书后,一定要写心得体会,做读书笔记。这些体会和笔记还要分门别类:外国文学的笔记有一个本,现代文学的笔记有一个本,年长作家的笔记有一个本,青年作家的笔记还有一个本……

爱读书、爱记录是汪兆骞从小养成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他读书范围很广。他小时候读私塾的时候,不仅读《四书五经》,还读《希腊神话》。他上大学的时候,读书的范围更加广泛。在书海里遨游成了他最大的享受。

阅读和记录,成了汪兆骞的宝贵财富。写书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成了他作品的材料,成为他作品血肉的一部分。

在担任文学编辑的时候,汪兆骞则把读者的投稿当成文学作品来读,再把对稿子的体会记在本上。

一个很负责任的编辑

汪兆骞从事文学编辑工作30多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很负责任的编辑”。

“身为职业编辑,为人作嫁衣裳,倥偬数十载。整日伏案审稿、编稿,经常与文坛名家、新秀打交道,在敬畏、精诚、庄严、隐忍中,看云卷云舒,落日西沉,青春老去,其经历的苦乐悲欣交集,笔墨难写。”汪兆骞如此品评数十年的编辑生涯。

从事编辑工作多年,手头稿件不管是来自已经成名的知名作家,还是籍籍无名的文学初学者,汪兆骞都毫无二致地一一审阅并撰写阅读笔记。他的读书笔记不仅有阅读心得,还有对作品的精妙品评、专业评价及应如何提高和完善稿件的中肯意见。

作为从业几十年的老编辑,汪兆骞摸索出一套好编辑应该具备的审阅能力的经验。他举例说,比如“互文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我读《白鹿原》,不仅要读《白鹿原》文本作品,还要考虑《白鹿原》的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汪兆骞说,作为一名好编辑,要想通篇全面并且深入地把握作品,不能仅靠单线阅读,还要互文阅读才会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价。

作品要有烟火气

“作家的作品要有烟火气,才能成为受读者欢迎的作品。”汪兆骞说。

什么是作品的烟火气呢?

汪兆骞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来源于生活,能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能引起读者共鸣。

为了做到这一点,汪兆骞写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时,都力争走入他们的世界。有时,他会陪着书中的人物放声大喊。有时,他会陪着书中的人物难过流泪。

有些书中的人物是高冷的,读起来觉得离我们太遥远。其实,多么高大的人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汪兆骞力求挖掘他书中每一个人物真实的生活原型。

“把已经推上神坛的人请到凡间,把打到地狱的人重新从地狱挖出来,让他也到凡间来。”汪兆骞让读者重新认识了从民国到现在的那些文学大家,赋予了他们贴近读者和生活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