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韶华:“小八路”的笔下人生
来源:文艺报 | 雷 宇  2021年05月24日07:53
关键词:韶华

他是一个14岁入伍、17岁入党的“小八路”;他是一个在革命军队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作家;他是一个年近百岁,依然笔耕不断的老人。他叫韶华,他的人生经历是党领导下百年中国文学历程见证者的一个缩影。

八路战士的“抗战钢笔”

韶华,本名周韶华,1926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滑县庄子茔村农民家庭。童年读过三年私塾,1939年家乡遭遇旱灾辍学外出讨饭。1940年日军占领滑县,14岁的韶华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在敌后坚持三年游击战斗后,于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这一年,初识文墨的韶华被任命为连队文化教员,要给战士们当“先生”,文化本来就不高的韶华心里一下没了底。虽说很多战士都不识字,但就凭自己肚子里的这点儿“墨水”,教不了几天就得倒干净。教文化是组织交给的任务,要想完成好,韶华认定自己必须还得继续学!敌后打游击时,部队每转移到一个地方,韶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书。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图书是稀缺品,进步书籍更是凤毛麟角,每每收集到《呐喊》《少年漂泊者》等图书和《作家》《中流》等进步杂志时,必是如获至宝。

韶华在日记里也写到:读书增长知识,书让我见识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还要把这些道理讲给更多的人听!

1944年,韶华在一次战斗中偶然缴获了一支自来水钢笔,战火中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和故事便随着这支战利品流淌出的墨水跃然纸上。韶华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石磙》发表于冀鲁豫边区《文艺生活》杂志,讲述了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后,一些佃农和贫农害怕将来“变天”而遭到地主报复,党组织通过宣传打消他们顾虑的故事。小说发表后在边区引起了一定反响,韶华的作家之路也在这一年开始延展。“抗战钢笔”下还创作出《“八十三万人马”的游击队》《荣誉》等多篇反映抗日根据地在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土地改革、组织生产等主题的优秀文学作品,成为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的一抹亮色。

笔“画”红色历史多面像

画像之一《北大荒的故事》:1946年春天,韶华随一批干部调往东北,在中共西满分局机关报《西满日报》担任随军记者。随着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在这个时期,《暴风骤雨》等一批优秀作品问世,给韶华的创作带来了强烈的激情。出身贫苦的他更能体会从被压迫到翻身做主的切身感受,于是,描写解放区生活画卷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北大荒的故事》在同年完成创作并公开发表。

画像之二《燃烧的土地》:1950年,韶华调入东北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从文学爱好者走到专业作家的工作岗位,韶华文学创作的视野得到了扩展,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这一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韶华随军到了朝鲜,创作了人生第一部长篇小说《燃烧的土地》,用作家的笔将那场激烈、残酷的立国之战定格在文字里,这部作品后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画像之三《浪涛滚滚》:1951年,韶华从朝鲜回国后,主持《东北文艺》编辑工作。1955年,全国开展全面经济建设,韶华被派到辽宁大伙房水库建设指挥部任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开始体验生活。第一次参加祖国经济建设工作的韶华,很快投入到水库建设的工作中,一干就是五年。离开水库那一年,一部以新中国首批水利建设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浪涛滚滚》在韶华笔下跃然成章。小说出版后,茅盾先生专门为这部作品进行了一万多字的点评。

画像之四《过渡年代》等:1960年后,韶华回到宣传文化系统,先后担任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辽宁作协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务,承担了党联系和团结广大作家、文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要工作。在这些岗位上,韶华对文学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直接用于指导工作实践。他同时期创作的《过渡年代》《沧海横流》《沸腾的山谷》等作品,完成了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多个侧面的文学画像。

回望初心,换“笔”新时代

韶华1985年12月离休,时至今日依然笔耕不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作品和读者见面,包括《三角红黄白》《寻找悲壮》《阿Q后传》等。改革开放以后,他是全国第一批换“笔”的作家,从1992年便开始用电脑创作,也是第一批使用电子邮箱投稿的作家,成为“数字化”的“新型作家”。

从1944年至今,韶华共发表长篇小说10部,中短篇小说集14部,报告文学集、散文集、随笔集、寓言集10部,所有作品累计600余万字。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笔者专程拜访了韶华。95岁高龄的韶华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中国文学历史和发展颇有见地。他谈到:

“回想我刚参加革命时到现在已经80多年了,当初参加了革命队伍只为打鬼子吃饱饭。设想如果没有党对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艺观的教育和培养,就不会有我对信仰的忠诚和对初心的坚守,更不会有我这个后来一生从事创作、写了一辈子文学作品的作家。

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对党领导下的中国文学发展体会比较深刻。我党文学工作者正本清源,一直坚持文学事业走群众路线,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到改革开放,都是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倡导文学的人民性和大众性,把劳动者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使每一名劳动者作为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激励了更多的人投入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

直到现在,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党中央提出文学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都是和历史上我们党领导文学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一脉相承。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用文学紧紧抓住群众,利用新技术传播手段,不断发展和创新,让文学走出象牙塔,真正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就能使文学实现真正走向人民、走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