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3期 |   2021年05月22日10:53

程光炜的《再谈抢救当代文学史料》一文,着重强调了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地方性史料整理的重要性。此文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体验与当下文学史料研究整体情况,对史料整理与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与路径,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斯炎伟的《文学自纠的力度与限度:“一体化”语境中的“大连会议”》一文细致地呈现了“大连会议”的起落,与已有的“大连会议”研究文章相比较,本文的特殊价值体现在,作者将此次会议放在于中央“八字方针”与“重提阶级斗争”的夹缝之间,以史料呈现其运作过程及随后的命运流转。此文在处理会议过程与相关历史人物的行动、心理之间的关系时,运用史料精准得当,堪称娴熟,较好地呈现了此次会议的历史丰富性。

《艺术家们》是冯骥才酝酿数十年的精心之作,本期“《艺术家们》研究专辑”汇作家创作谈与批评家的新作热评于一体,力图对作家创作心理与新作的阅读反应作及时跟进。郜元宝认为,《艺术家们》部分地实现了冯骥才 40 年前希望彻底反思过去的夙愿。他立足于作家的精神成长史与社会精神嬗变历程,对这部作品作出了客观评价。岳雯则认为这部作品在塑造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而周立民从作者创作心理、个性特征、写作理念等方面切入,分析了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个人投影及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对作品中护持纯粹艺术的力量如此强大是否有损作品丰富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铁凝研究专辑”是本期的第二个作家研究小辑。张莉以体贴细腻的笔调对铁凝四十年的创作进行梳理,提取其美学特质中“素朴”与“飞扬”的两极特征,知音式的解读与铁凝创作本身的美感相得益彰。

本期作家作品研究栏目,包括对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多种体裁的研究。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自成一格,《路遥与米勒》一文依旧是“李建军式”的典型风格。该文以路遥这位经典作家与法国画家米勒在美学精神、个性气质、艺术理念上的共性为基础,对二者作平行研究,提取文学创作中理念与实践中的“经典性”。

本期开设了“笔谈与对话”栏目,刘大先等人的“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谈围绕“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命运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等主题展开,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文化”“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陈彦与杨辉的对话,可以视作陈彦创作心理、创作理念的一个集中呈现,对研究陈彦创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易彬和林恪的对话对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与荷兰的交流状况、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