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铁凝小说的人性叩问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3期 | 吴晓梅  2021年05月22日10:13

内容提要:铁凝小说创作致力于人性的探索与表现。从对人性当中假丑恶的深度挖掘到对真善美健全人格的肯定与吁求,铁凝的人性叩问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物欲膨胀年代对精神家园的呵护,与五四时代“人的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尤其可贵的是铁凝的人性探索始终与中国社会改革进程保持共振同进的姿态,体现了当代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意识。

关键词:铁凝小说 人性 探索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最成功的女性作家之一。在风云变幻的当代文坛,铁凝始终保持着难能可贵的坚定与执着,专心致力于人性的探索与表现,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爱与体贴。“我的前后看上去差异很大的小说中也潜藏着在本质是始终一致的精神,这便是对人类和生活永远的爱和体贴。”①铁凝善于用最真挚的情感来发掘人性深处的善与恶、美与丑,试图通过对人性进行血淋淋的剖析与叩问,重塑国民性格,努力为人类寻找着一条“回家”的路。铁凝小说澄清透明的人性书写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值得研究与总结。

一、深掘人性丑陋

铁凝初登文坛,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博得读者好评。《哦,香雪》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青春作品令读者耳目一新,更多地体味到青春的火热和人性的优美。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是《麦秸垛》发表以后,铁凝开始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关注普遍的人性,尤其是对人的隐秘心理的探掘和人性阴暗面的穿透。作家在延续以往诗性风格的基础上,给作品注入了更多冷峻的思考。生存、死亡、性爱、人的异化和人性的复归成为作家持续的关注点。如果说,铁凝早期的作品是以一个小姑娘澄清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到了后期,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则是一个成熟的女性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睿智的思索。

文学即是人学,人性是文学最重要的表现内核。虽没有哲学深刻,却有着哲学无法相比的包涵量。“以文学探索人性,以哲学论证人性,最后再以规范化道德伦理的形式进入社会生活,这是人性从茫茫原野一步步走向最高庙堂的必由之路。”②文学是人类自我观照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进入现代社会,人性探掘成为世界潮流,各国文艺家都自觉以人性为核心进行艺术活动。嫉妒、宿命、复仇、性爱、友谊、亲情、求知、好奇、贪欲、荣誉……这些全人类相通的东西,构成了人类社会审美的共同趋势,构成了世界范围内人类的审美交流。1980年代,在经历了梦魇般的“文革”后,自由书写人性在中国作家笔下也蔚然成风。讨伐“十年动乱”的人性沉沦,讴歌、渴求美好纯真的人性,成为当时作家共同的呼声。1986年,铁凝发表了《麦秸垛》,这是作家在文学道路上的又一次开拓。随着文学思考的不断深入,铁凝对现实存在越来越表现出一种怀疑与突破的精神。她发现揭示人性的假丑恶比歌颂人性的真善美更能透彻地反映问题表达意图。这样,铁凝由早期对青春岁月和优美人性的礼赞转向对人性丑恶的批判,对现实中种种卑鄙、龌龊现象的暴露。

铁凝人性恶的挖掘是在继承五四文学国民性批判的基础上的延伸与开拓。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一代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可谓不遗余力,嫉妒、自私、仇恨、自欺与自虐、欺人与他虐、言行分裂、懦弱胆怯、固执保守、消极忍从……尤其是落后保守的意识已成为中国人在现代化前进路途上的沉重负担,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社会期待在作家这里转化为内心焦虑,铁凝表现得尤为明显,其短篇小说《六月的话题》让我们窥见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一隅的众生相。一封署名为“莫雨”的读者来信“搅乱”了整个文化局。“莫雨”举报了机关里的不良作风,却没有站出来的勇气。是周围人的目光,是周围人的窃窃私语,让他丧失了勇气。这样,好不容易才泛起的一点涟漪很快又平静下来。没有担当精神,改革就难以为继。《六月的话题》抛出的话题十分沉重。

铁凝的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保持同步性,当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的时候,遇到的阻力会更大,进入1990年代,铁凝敏锐地感觉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这时候更需要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更需要对传统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逆来顺受、麻木不仁思想进行批评。《安德烈的晚上》讲述了主人公安德烈平淡无奇的成长轨迹、婚姻生活和一次失败的“偷情”经历。但在他的身上却折射出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印记。安德烈善良、纯朴,在他身上具备典型的性格弱点:顺从、隐忍。他从小就在父母的左右下长大,很少自己做主,小学、中学都是父母替他选的,就连报名参加业余朗诵小组,也因为父母的反对而作罢。他和表妹之间的感情纯粹是兄妹之情,表妹也不是他理想中的恋人形象,但他仍听从了父母之言,娶她为妻。这种逆来顺受的性格,使安德烈精神麻木。他20年如一日地坐在封盖车间的传送带前,重复着简单的机械劳动。下班后,买菜做饭、照顾妻女,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安德烈从未想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在生活面前,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最后离开罐头厂,也是李金刚为他谋来的机会;就连他想和姚秀芬偷情,也是李金刚一手策划的。在安德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阴影是如何吞噬当代人的心灵与思想。强大的传统文化以超稳定的方式留传下来,导致人们苟安自足,一旦面对外部的变化就无所适从,难以应付。

1980年代,当人们热情地讴歌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契机时,铁凝并没有一味地陶醉在实现现代化的美梦中,而是以她细腻、幽默而冷峻的笔触,书写平凡人生的悲喜剧,彰显出别一样的声音。铁凝不以社会代言人自居,也从不采取俯瞰的视角,而是以悲悯的情怀原宥庸俗与怯弱,容忍狡猾的精明和无邪的欲望。但作家却无法忍受虚伪和残暴这些恶劣品行。从《银庙》到《玫瑰门》,铁凝以别样的冷峻记述了猫的被虐杀和姑爸的惨死,表现了历史与文明的暴力。权力异化了人性,无论是迫害者还是被迫害者,都“自觉”地加入到权力的游戏中。而《死刑》却显示了作家对暴行引起的心灵异化的洞察。在林太太诡秘地死去之后,林先生从监狱里回来了,但带来的却是一连串怪诞甚至恐怖的行为,并最终以一次令人发指的暴行而终结:他邪恶地杀死了一个孩子。“人们被世界放逐了出来”③,文明与权力的暴力游戏,将人们放逐出了世界。这是一个荒诞时代的回声:社会施之于林先生的,林先生也将实施报复。虚伪也许比暴力温和得多,但它留给人的思索丝毫不亚于前者。《近的太阳》是铁凝为数不多的采取第一人称男性视角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坦荡草原的隐私”,讲述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生命的一次亵渎。而亵渎它的人们却绽开着智慧的聪明的沾沾自喜的笑容,“那是动物界里人类特有的笑容”④。

在人性众多的弱点中,嫉妒可以说是最具破坏力的,也是隐藏最深的。“嫉妒的本质是对永恒、终极、自由的精神追求的缺失,是完全沉浸在偶然性机遇得失之中的人们的一种潜在绝望的心理,这种绝望的心理很容易转化为对他人的恶意,甚至恶行。”⑤它是人类的天性,与生俱来,很少有人能抗拒。这是一种艳羡与怨恨相交织的心态。嫉妒往往由艳羡开始,艳羡而得不到必然激起憎恨之情,使我们从内心生发出破坏一切的复仇欲望。嫉妒心一旦被激起,便永远埋藏在意识的最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它越积越深,像毒素一样溶化在人的血液里,使人的性格、行为逐渐异化。在探掘人性丑恶的过程中,铁凝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她不遗余力地将笔墨集中在对人的嫉妒心理的剖析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人的嫉妒心理成为作家的审美追求之一,也是作家借此探索人性的手段之一。

嫉妒作为一种心理动因,使人的行为不自觉地受到潜意识的制约。陆天明、杨青和沈小凤(《麦秸垛》)的三角恋爱由嫉妒引起,也因嫉妒导致了悲剧的结局。司绮纹(《玫瑰门》)的一生都受到嫉妒心理的控制。由于父权的干涉,她的初恋失败了,恋人华致远也不知去向;包办的婚姻又使她尝遍了屈辱和不幸,从此她对周围的人,特别是男人充满了怨恨之心与报复的冲动。她不愿看到任何一个男人和身边的女性发生任何关系,她疯狂地报复一切:公公、姑爸、宋竹西、叶龙北、罗大妈、罗大旗,甚至连外孙女眉眉也不放过。她不惜代价地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与别人争斗,在自虐与虐他中享受乐趣。司绮纹是铁凝在人性探掘方面所取得的第一个突破,她的一生都在与嫉妒心理作斗争,但仍无法摆脱它的控制,最终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进入1990年代,铁凝对人的嫉妒心理的描绘更加深入了一层。在作家的眼里,嫉妒具有惊人的威力,足以置人于死地。《对面》中的“我”由于恋爱受挫嫉妒所有恋爱中的男女,在窥视对面男女恩爱的场面后,恶作剧般地突然打开灯光,使游泳教练由于惊吓死于心脏病。《午后悬崖》的韩桂心则显示出嫉妒是人类难以克服的一种天性。韩虚荣心强,嫉妒心更强。她不能容忍别的小朋友穿得比自己好,会因为得不到漂亮的蝴蝶结而嫉妒得发烧。五岁的时候,一个“小猴要钱”的电动玩具激起了她刻骨的嫉恨。由于得不到玩具,她向陈非实施了疯狂的报复:将陈推下了滑梯,致使他落在一堆废铁上,当场死亡。陈非的死抚平了她的嫉妒心,而30多年以后的今天,她因为不孕而失宠于丈夫,为了引起丈夫的注目,她不惜勾起陈非父亲平复了30多年的哀伤。著名的《大浴女》也是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如尹小跳、尹小帆、唐菲、方兢、尹亦寻等,都深陷在艳羡与怨恨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章妩从农场回来后,对丈夫不忠,对女儿缺少责任心;来历不明的尹小荃,又抢走了母亲的宠爱,这些都引起了尹小跳和尹小帆的不满与嫉恨。与舅舅相依为命的唐菲,看到了舅舅与章妩偷情的罪恶,心灵被严重扭曲了。她恨章,更恨他们的女儿尹小荃。唐菲策划了一场貌似意外的阴谋,尹小跳和尹小帆以袖手旁观的方式共同参与了这场阴谋,她们眼睁睁地看着尹小荃一步一步地走入窨井中丧生。尹小荃死了,但她仍像幽灵一样伴随着每一个人,使每个人的灵魂永不安宁。铁凝通过一个个的故事向读者表明强烈的嫉妒心是怎样将人的心灵扭曲变形进而变成吃人的“怪兽”!

1990年代以后,时代越来越商品化,物质利益主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已经不自觉地受到了物欲的侵蚀,忘掉了人的根本精神。金钱异化了人性,人性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金钱的“洗劫”中,铁凝更为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创作了一大批女性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如何浮沉的小说。在经济转型时期,不少女性由于生存压力而丧失天良自我堕落。《甜蜜的拍打》讲述一个肢体残缺的女侏儒如何靠行骗来发财致富的故事。这个成年女性是一个身高不超过四岁儿童的侏儒,她利用自己的“天赋”,装成一个天真无邪的贫苦小女孩,撒着娇向火车站的旅客乞讨。可是,在另外的视域中,她却是一个拥有阔绰住处、笑起来一脸放荡的女人。这是一段令人触目惊心的描写,为了金钱,她可以坦然地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将自身的残疾作为一种赚钱的资本。

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女性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换取物质享受。17岁的秀琴(《小黄米的故事》)怀着和香雪一样对文明的渴慕走出了大山,最终却成了靠出卖肉体为生的“小黄米”。“小黄米”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她找到了一条最省力的捷径——卖淫。她对这一切坦然接受,丝毫不觉得羞耻。对她来说,出卖肉体,换取金钱,这完全是一种等价交换。“小黄米”曾经也像香雪一样的纯真朴实,对未来、对山外的一切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她的知识和阅历不足以使她分辨出扑面而来的现代物质文明中的是非善恶,很快地她就成为文明的牺牲品而湮灭在横流的物欲之中,不惜出卖自己来换取物质享受。之后的《青草垛》更是对商业化时代铭刻在女性身体上的新的创伤的揭示与痛惜。商业化时代同样是一个充满梦魇和荒诞的时代,把人变成了非人。茯苓庄的十三苓原本是个灵秀单纯的女孩,但在与外界商业文化的接触中,她被无情地异化了。十三苓试图走出山村闯世界,却逐步变成了靠与男人“办事”获利的“小黄米”。商业社会的残酷击碎了女孩天真的梦想,也击碎了她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信心,使她最终沦落成动物般的人,成为只有本能的行尸走肉。

从对因循守旧、消极落后思想的批判到对嫉妒自私人性的暴露以及金钱与权力对人性异化的揭示,铁凝的人性叩问一方面呼应了改革开放、奋力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和社会共鸣之声,另一方面也开辟了属于作家自己个人的写作园地。正是凭借着独特的人性审视视角,铁凝打开了属己的文学空间,取得了矫矫不群的创作成就。

二、吁求健全人格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国家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加快,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渗透到各个社会文化领域,社会经济体制也随之转轨,统治了中国近40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文学领域,表现现代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生存环境中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也随之日渐增多,相当多的作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现代市场经济引发的历史理性(经济评价)和人文理性(道德评价)的矛盾上,揭示了市场经济在日益强化对人的物质关怀的同时,淡化、漠视对人的人文关怀。对于物欲给予人类心灵的污染、扭曲,苦恼而又无奈,对市场经济给予现代人格建构的负面影响流露出深深的忧虑。

铁凝也像同时代其他作家一样,与社会潮流和时代发展保持着步调一致,但更加关注现实,关注一些永恒的东西,却是她的追求。在对人性叩问和质疑的同时,她更为关注的是人性的回归。无论是对纯真人性的膜拜还是对畸形人性的鞭挞,铁凝始终都在寻找一条人性回归的路,吁求中国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重塑现代民族性格。铁凝在对现实的焦虑和忧患中倾注着对新生活的挚爱,她的小说,不只有对精神滑坡的苦恼和忧虑,更有建构新的现代人格的强烈呼唤,显示出了作家在历史、人文、审美多维层面上把握、开掘新的社会矛盾、新的命运纠葛和新的心理冲突的能力。

铁凝以“香雪”的方式把生活中单纯的美带给读者,和读者一起分享;以“大浴女”的方式表达生活中的复杂,把人性之恶展示给读者,但无论铁凝的风格怎么变,她始终认为“文学对于生活的意义,就是在千变万化当中还是有一个不变的核。文学最终还是要提升人的灵魂的,还是要温暖这个世界的,还是要给人生以体贴,当然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⑥。对真善美的渴望是铁凝小说的一贯追求,同样也是铁凝提出的重塑现代民族性格的基准。那么怎样才是铁凝心目中理想的现代人格呢?从香雪到白大省再到尹小跳,铁凝渐次深入地把心中的理想形象描摹给读者。在作家的心中,现代中国人应该像香雪一样有对文明和真知的渴求,像白大省一样有对传统道德精髓的传承,像尹小跳一样有战胜自我、追求完美的勇气。

求真,即求知。铁凝虽然不迷信现代化,但渴望变革,向往现代文明。这一旋律一直回响在铁凝的前后期小说中。《那不是眉豆花》是铁凝最早表现热切期望社会变革的作品。小说以弟弟“我”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对文化的渴望。“我”的哥哥智力有点欠缺,家人为他的婚事下足了本钱,娶了一位温柔贤淑的山里嫂子。她抱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来到了“我”家。但由于哥哥对女性的排斥,嫂子根本得不到幸福。可怜的嫂子默默地守着传统的妇道,家里家外地操持,盼望着哥哥有回心转意的一天。当她知道“我”曾考过大学后,嫂子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我”在她的心目中已成了文化的象征。嫂子的愿望是一种自发的与生俱来的原始渴望,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部分。当然,它还处在朦胧的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

《哦,香雪》更是写出了局限在“山里面”的人对“外面的世界”的憧憬与期待。虽然火车只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但这短暂的一分钟,像清风一样将外界的文明吹进了台儿沟。为了这短暂的一分钟,姑娘们宁愿忍受冬夜的寒风,早早地就在站台上守候。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凤娇们看上的是城里人的发夹、手表,而香雪却发现了皮书包、铅笔盒。她抓空儿向火车上的人打听上大学的事,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在香雪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铁凝所向往的美好人性。之后的中篇小说《闰七月》,作家也以不同的故事表达了这个愿望。直到十年后写出的短篇《孕妇和牛》以及稍后的《秀色》,依然在“重复”着这种愿望和情绪,并对这一主题意义进行了深化。《孕妇和牛》是一篇以孕妇做主角的小说。孕妇不识字,没有什么文化。村口有一块老辈子的石碑,被村人认为是风水宝物,养育护卫着这一方水土。她一直不明白上面写着什么,也从未想要真正弄明白它的意思。但怀孕以后,当她再次面对这块石碑,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感情。她想着自己的孩子,胸膛里腾起一股希冀,一股对文化的希冀,对孩子未来的希冀。比起香雪,孕妇的母性使她更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小说《秀色》则像是一篇现代的寓言。在那个偏远的山村里,由于缺水,一切都是干涸的、枯燥的,但村子的名字——“秀色”,却是那么富有灵性,富有活力。对村里的人来说,“秀色”代表着对以往曾有过的青山绿水的追忆,代表着对未来仍会充满水之气韵的希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在这里,水正是文明的象征,打井的艰苦过程,也正是人们追寻文明、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

求善。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铁凝似乎更倾向于人性本恶,她以超常的勇气面对着人类自身的丑陋,同时也在不倦地寻找着一条向善的路。面对人性的泯灭,铁凝痛心疾首地思考“我的家在哪里”,她在潜意识里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揭示丑恶的人性的同时,不停地寻找着释放人性的生存空间。《对面》中的“我”是个极为复杂的形象,在“我”的身上,还有一些不曾泯灭的东西。从“我”不止一次的反省中,从“我”时常能感到自己的低下、卑鄙、丑陋和不可见人中,从“我”对“对面”丈夫的无言的歉疚中,读者已感到了“我”心中深深的悔意,这种自我谴责将会伴随她的终身。铁凝无法给人性正确的定位,更无法给人性找条“回家”的路,只能把这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我”并没有被完全锈蚀的灵魂上。在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铁凝一颗向善的心。

尹小跳的出现为人性带来曙光。“窨井事件”也从此改变了尹小跳的人生,塑造了她健全的人格。比起尹小帆、唐菲,尹小跳的起点并不比她们高。当初,她厌恶母亲章妩,嫉恨妹妹尹小荃,也无法摆脱嫉妒心理的纠缠,而参与了共同犯罪。尹小荃的死亡是大家合谋的结果,但沉重的负罪感却被尹小跳一个人主动地扛了下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尹小跳独自一人背负着人生的十字架,承受着生活给予她的一次又一次的磨炼。她既受制于自己的内心欲望,不懈地自我反省又使她最终超越了自己的欲望;强烈的赎罪感使她的内心生活有了追求的目标,成全了自己完善的理想人格,“终于走进了她内心深处的花园”⑦。尹小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在自觉地自我忏悔中,完成了人性的提升,即由恨到宽容,由焦躁到平静,最终达到对所有人的理解与平和的爱。于是,方兢的情感捉弄,已不再是伤害,而是恕罪的磨炼;尹小帆的嫉恨也是值得同情的可以理解的行为;甚至对章妩的过激的自我形象修改,也能感受到章妩内心忏悔的深深不安;而当她终于遇上了陈在时,万美辰的内心痛苦,又使她主动放弃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我们在尹小跳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澄澈与灵魂的博大,美和善就这样冉冉升起。

铁凝对人类隐秘心理的持续探索,在尹小跳的身上获得了升华。尹小跳虽也像普通人一样无法摆脱嫉妒心理,但她能不断反思自己,从而将怨恨情绪有效地转化为向善的动力,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最终完成了自我的人格建构。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没有天生的性善,向善的力量来源于主体后天不断的主动的自我反省。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冲破人性恶的宿命,到达理想的精神彼岸。

求美。在现代金钱社会,中国人身上许多善良美好的传统质素都泯灭了,我们看到的是金钱所扭曲的丑恶人性。铁凝在惋惜人性失落的同时,也在重新反思我们民族的传统,力图唤醒人性中的美,唤醒民族精神。199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何咪儿寻爱记》写的是一个心浮气躁的女孩子寻找爱情和幸福的故事。何咪儿和马建军原本是一对恩爱的小恋人,但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何咪儿缺乏女性的传统美德,却不乏女性传统的依附意识,从而为了对物欲的畸形追求,走上了一条用人格和肉体为代价换取物欲满足的堕落之路。何咪儿几次三番地抛弃深爱她但前途平淡的马建军。在寻爱途中陷入物欲泥沼的何咪儿终于明白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她迷途知返,开始了向马建军的回归。而马建军也穷则思变,开始尝试着改变生活并有所行动。两人最终也达成了谅解,人的不同层次的欲望追求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达到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故事象征了人类在社会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对精神的寻求。何咪儿的“寻爱”是一个有意味的符号,是人类精神发展的模式象征,涵盖着超越特定时空的普遍意蕴。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对物质的渴求不能湮没理想,而人类精神素质中美好的一面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正视不断改变的现实,以理性的头脑面对新鲜事物,而非一味地抛弃传统,才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否则,必将像何咪儿一样迷失在生活中。铁凝并没有停止寻求人性美的脚步。《秀色》中李技术的身上散发着美的光芒。因为,李技术“是个共产党的干部”,李技术“用共产党的名义保证——打不成井就不离村”。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香雪,看到了香雪无邪的充满渴望的眼睛。但渴望的眼神同样寄托了铁凝对美的期待与珍视。

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的发表,显示了铁凝对探索人性的新尝试。在作家的笔下,白大省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化身,在她的身上也集中体现了典型的儒家道德特征,即仁义。上小学一年级,她就曾把昏倒在厕所里的赵奶奶背回家;上小学二年级,就主动负担起每日给奶奶倒便盆的任务。她的仁义还主要体现在她的爱情经历中。她全心全意地去爱,永远都在奉献,结果却是受尽了欺骗,经历了三次爱情的打击,从未得到过真爱。她一辈子都在替别人着想,而别人却是心安理得地占她的便宜。白大省是铁凝理想人格最集中的负载者,她的仁义和善,她的吃亏和忍让,她的热情和痴心,包括她笨拙的小计谋……这些性格和品质,虽然在当今看来有些“过时”,或者有些“傻里傻气”,但所承载的是作者对人性的冷静思考和对人性出路孜孜不倦探索。但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矛盾的。白大省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无法确立在生活中的位置。铁凝也为此而苦恼,只能“沉浸在她的传统仁义之中”,实现“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人性原罪的阐释与自我救赎”⑧。

是完全改变自身以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还是死守着传统对外界对抗到底?从实践的意义上讲,我们需要的是用坚韧和刚劲的民族生命力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性。铁凝的《寂寞嫦娥》正是对通过坚毅忍耐精神重塑人性的直接赞颂和肯定。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嫦娥从一个山区小村来到了城市,从一个女佣变成了作家佟先生的续弦太太。这种环境的巨变,就好像神话中的嫦娥奔月一样,从地面飞升到了凄冷的广寒宫。很长一段时间里,嫦娥与周围的“文化人”存在着巨大的隔阂,他们对她落户城里显示出顽固的排斥。她一直不能被城市从根本上接纳,也无法与她居住了十几年的城市作任何精神上的交流。她的内心是无比寂寞的。但嫦娥是一个不轻易服输的女人。她果断地离开了那个令她缺乏归属感的家,与原来院里的锅炉工老孔重新结合,用城市的土地种花、卖花。她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确立了自己在这个城市中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在城市里的位置。寂寞嫦娥,终于靠自己的力量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也赢得了城市对她的尊重。与铁凝笔下的农村女性形象相比,嫦娥是一个颇有意义的突破。在嫦娥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命伟力在现代社会的变通。以大芝娘为代表的女性是伟大的,她们以自己的母性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她们又是悲哀的,在超稳定的传统道德的束缚下,她们的喜怒哀乐循环往复地沉积在土地里,代代相因地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悲剧。新一代的“小黄米”们面对灯红酒绿,被外界文明冲昏了头脑,很快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迷失在“钱”途中,无法自持而走上了邪路,最终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渣滓。只有嫦娥,靠着自己坚韧的奋斗,成为命运的主宰者,并融入现代文明中。从何咪儿向传统的回归到嫦娥依赖传统精神而奋起,非常富有启示意义: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无疑会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矛盾,怎样使辉煌的传统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怎样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最严峻的问题。我们从嫦娥的经历中或许可以领悟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结语

“人性结构的丰富性给文学带来了说不尽的视角,也许我们只找到了万万分之一。我们应该力求发现得更多。”⑨正如铁凝自己说的,从登上文坛之初她就一直关注人性,经历了一条不断“发现”人性的创作之路。从对优美人性的赞美到对丑恶人性的鞭挞,从表现一般的人性到表现特殊的人性,铁凝一直在不断地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在当代文学史上,关注人性的作家很多,但铁凝以自己的作品证明人性书写对于社会乃至于作家的重要性。与寻根派从历史中寻找人性内涵、先锋派彻底的个性解放、新写实派形而下的人性描绘等等不同,铁凝以对人性恶细致的解剖、对人类灵魂深处隐秘的揭露和对女性生存的反思而形成了自己对人性的独特思考,在热情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铁凝更是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出发,为中国人寻找出路而孜孜不倦。她所塑造的香雪、大芝娘、司绮纹、安德烈、白大省、尹小跳等已成为当代文学画廊中不可缺少的文学形象,这些人物传达出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把握,对传统和现代交汇碰撞中人性的思索。铁凝曾说:“作家应参与现实,关心政治。文学的终极目的不在个人的小悲欢,而是通过人物的悲欢反映现实。作家要多一些站在人类高度的大悲悯情怀,少一些个人的小情小调。”⑩“我只是力求写得更好一些。不断地写,不断地精心打磨自己的小说,写得更好,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诚如铁凝自己所言,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不断地努力超越自己,成就了个人的辉煌,也成就了当代文学的繁荣。

注释:

①铁凝:《铁凝文集》(第5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②裴毅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③④铁凝:《铁凝文集》(第3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184页。

⑤黎鸣:《问人性》(下),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706页。

⑥刘凝:《在变中坚守的不变》,http://www.qzcbs.com/zuijia/bishumin-1.htm。

⑦铁凝:《大浴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页。

⑧刘婧婧:《新世纪女性都市小说略论》,《中国当代小说研究》2019年第5期。

⑨朱青:《人性解剖的新突破》,《小说评论》2000年第5期。

⑩杨鸥:《铁凝:写作者是美丽的》,http://dadao.net/htm/culture/2001/0305/1016.htm。

舒晋瑜:《以女性关注女性》,http://www.yuedu.com/fanyt/nxwx/tien/tn14.htm。

[作者单位: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