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采风作品—— 王剑平:白云升远岫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剑平  2021年05月21日12:02

两个贵阳人在微信上文字聊天,一个是年近40五大三粗的壮年汉子,一个是20出头的文弱女子。聊着聊着,壮汉高兴,在手机上打出三个字——娃哈哈!还发了一个萌呆的小表情。“娃哈哈”作为高兴、愉悦的代名词,不分男女老少,几乎全国通用。

娃哈哈——正确的写法应该加上书名号,原是新疆维吾尔族童歌,据说改编自俄罗斯民歌。但便多的时候,娃哈哈给人的暗示并非新疆儿歌,而是儿童饮品——娃哈哈AD钙奶。我女儿年岁尚小时,就常泼着我给她买娃哈哈。我想,持这种想法的人为数不少。娃哈哈能如此“深入人心”,大概,这算得上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

尽管如此,我并不知道娃哈哈是个什么性质的工厂,只知道这个工厂和贵州贵阳没有关系。让我去贵阳市白云区采访这个企业时,着实令我吃了一惊,这个企业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

北有大娄山脉,南有苗岭横亘贯穿,东为武陵山之源起,西有乌蒙大山,贵州四面环山,沟壑纵横,90%以上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60%以上为喀斯特地貌,几乎找不出平坦的大平坝子。马马迁、王阳明、徐霞客、林则徐等历史先贤,对贵州的恶劣生态和生存环境都有过详细描述。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加上地理位置偏僻,贵州一直是全国欠发达省份。直到去年全国脱贫攻坚战结束前,贵州仍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总数为全国之最。受此条件制约,贵州近代工业起步较晚,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初露微光,其时,全省拥有工厂总数55家,工人总数仅有536人。自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43年,作为抗战大后方,伴随国难,贵州近代工业曾出现一个发展的小高潮。其时,全省共有工矿企业153家,其中贵阳73家。到1945年抗战结束,战时工厂纷纷回迁,贵州和贵阳的工业遭受了断崖式跌落,以后的发展一直迟滞不前。

去娃哈哈那天,正好是“五一”节。我自幼在工地长大,也当过工人。依我对工厂的体验,“五一”节工人是不放假的,何况加上调休是五天。今年“五一”,农历是三月二十,距立夏只有五天时间,但室外最高气温已达二十六七度。阳光虽不是日照当空的直接,隔着厚厚的云层,却能感受它正在储备的力量。

我不知道即将看到的娃哈哈是怎样一个工厂。驾车十余公里,弯来拐去,尽管“五一”路上车辆较少,也足足开了四十分钟。目的地在贵阳市白云区城郊结合部,直到导航将我引入一个弯弯曲曲的小巷道,才发现落入了导航的陷阱。同行的区文联同事知道哇哈哈生产基地,但从未来过。给娃哈哈厂办主任钟红梅打电话,我们也说不清楚究竟,她问周边有何标志性建筑,说了半天,突然发现停车的位置是个小教堂。她说,教堂面对的大围墙里就是我们娃哈哈,要绕道围墙前面的正门。侧过头看,围墙顶端果然冒出一字排开的厂房平顶。教堂、工厂如此隔墙相望,这个立面似乎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寓意。

顺着围墙绕到正门,一大片厂房占据了视野。百余米长的进厂公路上,空无一人,但却停满了加长的大型卡车。我想,这些十个轮子以上的加长大卡车,不是等着拉货就是运送原材料的。依此判断,这个工厂效益应该很好。

驾车行至道路尽头,右转,过安保室,入厂、停车。一路过来,厂区宽阔的道路把排列规整的车间、办公楼分割为几大片区。工厂确实够大,据说占地面积两百余亩。宽大的厂房、车间、厂区道路,既空旷又安静,见不到成群结队的工人,也不是车水马龙热气腾腾的景象。这真不是我想象的工厂。

倒车入位时,我突然想到一个词——新型工业。这个工厂算不算新型工业?新型工业的特点又是什么?

贵阳市有二城区、三郊区、三县一市,还有观山湖开发区,国土面积八千余平方公里,白云区是贵阳六个中心城区之一。若说各区的命名,很多人都喜欢白云区。“白云”,这个地名很诗意,有闲散悠然的感觉。唐人焦郁有诗云:

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

欲销仍带日,将断更因风。势薄飞难定,天高色易穷。

影收元气表,光灭太虚中。倘若从龙去,还施济物功。

古人以白云为诗,数量众多,不胜枚举,唯这首《白云向空尽》深得我意。白云区因清代建立的白云寺得名,曾是贵阳市九坡十三关佛教中心之一,很有文化底韵。白云区国土总面积二百七十多平方公里,辖两乡三镇五个街道,总人口约42万。现有贵阳高新区和贵阳综保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平台,也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之一,有六十余年的工业发展历史。近些年来,白云区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目前,初步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终端电子制造业、生态特色食品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健康医药产业、数字产业等七大新产业格局。娃哈哈身居其中,不知是否也有“倘若从龙去,还施济物功”之为。

这个坐落于白云区经济开发区景宏工业园的贵阳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贵阳人习惯称之为贵阳娃哈哈,或贵阳娃哈哈生产基地,确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厂办主任钟红梅说,杭州娃哈哈集团在全国都建得有生产基地,但贵阳这个基地发展最好、规模最大,是贵阳市乃至贵州省食品饮料行业龙头企业。

贵阳娃哈哈生产基地始建于2003年,共分为六期项目,十三条生产线。自2003年建成以来,基地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产值、利税逐年递增。随着四期项目建成投产,2020年完成产值10.75亿元,实现利润2.65亿元,上缴税金为1.24亿元,安置就业人员520余人。预计,“十四五”期间,可完成产值60亿元。

贵阳娃哈哈基地引进了当今最先进的制瓶、灌装、包装全自动一体化生产线,主要生产娃哈哈纯净水、含乳系列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八宝罐头食品、利乐包饮料系列产品。主要畅销产品有“纯净水”、“营养快线”、“低糖绿茶”、“冰红茶”、“橙汁”、“爽歪歪”、“AD钙奶”、“乳酸菌”、“凉茶”、“八宝粥”等。当前娃哈哈贵阳生产基地是娃哈哈集团中生产线配置最全的生产基地,几乎能生产娃哈哈系列所有产品;同时,也是全国食品饮料行业中包装形式配置最全的,涵盖PET瓶、HDPE瓶、罐头、利乐等包装形式。

厂办主任钟红梅,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娃哈哈员工,年龄40左右,说话做事干练利落。我们的交流没有繁文缛节,场面上的形式一律省略。从头到尾的接待就她一人,回家整理录音,贵阳娃哈哈总体情况介绍全面详实,也就13分钟。

钟主任的介绍把我吓了一跳,一个民营企业,实现利税上亿元,“十四五”期间产值翻番,可达60亿元。这个企业确实落实户在贵阳的白云区,真是个不简单的企业。

1949年11月贵阳解时,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有1316万元。1960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到来,贵州省工业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贵阳作为“三线”建设全国重点城市,工业实现了大跨步发展。自1978年,“三线”建设结束,全市工业总产值上升到了15亿元。随着国际社会冷战思维缓和,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三线”企业撤并回迁,加上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企业淘汰关停,贵州近代工业发展再遇重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至2005年,贵阳市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贵阳的工业发展,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期。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2020年贵阳娃哈哈基地生产总值10.75亿元,几乎是贵阳解放时的80倍,超过全市1978年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

后来,我问过白云区工信局刘朝晖局长,她说,贵阳娃哈哈公司是东西部协作项目,到目前为止,除贵阳老干妈外,贵阳娃哈哈公司是全省民营标杆企业,是白云区引进最成功的企业之一。钟红梅接话说,这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很大关系,比如去年疫情期间所有道路封闭,原材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都是区政府积极协调,才让他们免遭损失。

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它是政企合作的样板。而且,既是中西部协作项目,这个公司对贵州的脱贫攻坚也是有贡献的。

我问,贵阳娃哈哈生产基地是贵州省百强企业吗?

钟主任说,以前是,但后来加进了诸如中石油、中石化之类的大型国有企业,我们就算不上了。但在民营企业和食品制造业中,我是前一百强,而且排名靠前。我们的产品除周边省份没有的由贵阳提供外,产品主要销售都在省内。

10.75亿的生产总值,绝大部分销售省内,这个消费数值也很惊人。看来,我是小觑了省内市场。

钟主任带我们参观娃哈哈八宝粥车间,从办公室出来,左拐,路经进来时的门卫,继续直行就是八宝粥车间。这个门卫兼顾了两边的警卫,加上中间的隔离带,我一直以为那是另一家工厂,现在才知道,它只是贵阳娃哈哈生产基地的一个车间。

穿过门卫室,有个空旷的发货平台。钟主任说,平时最热闹的就是这个发货平台,今天要不是“五一”节,这里会停满装、卸货的大卡车。

此时,空中的云层已经散尽,唯几条残留的丝状白云还淡淡地挂在天上,天很蓝。左边是发货平台,左边是生产车间,从中间平坦开阔地带,可以看到不远处正在建设的林立高楼。蓝天、工厂、楼宇,在我眼里构成一个自然画面。天空是蓝的、工厂灰白、高楼金黄,这个画面呈现的色彩是暖的。天空高,楼宇也高,厂房却低低矮矮的,就像一个盘子端着的事物。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但我真不知道工人们是否富有?

已经能听到隐隐的机器声了。车间入口的走廊上,站着两个穿蓝色工装、带帽子的男子,他们正在比划着说什么。两个男子一个稍胖,一个偏瘦。走近了,钟主任介绍,偏瘦的男子叫马磊,是贵阳娃哈哈公司电器工程师;稍胖的一个叫李金生,是贵阳娃哈哈公司八宝粥生产车间主任。钟主任还乐呵呵补充说,这是我们公司的两个劳模。马磊是省级劳动模范,李金生获得的是全省五一劳动奖章。两个劳动行家凑在一处,我不知道他们讨论什么。显然,我们的到来打扰了他俩。

钟主任请他俩给我介绍生产情况,两人都很热情。他俩一左一右,带着我往车间里走。

车间里,空间高大宽敞,机器轰鸣声不算太大,但却持续不断。见面时,我发现李金生的脖子上挂着两个黄色的小东西,不知道是什么。进了车间,他把那两个小玩意塞到耳朵里,我这才明白他脖子上挂的是耳塞。作为车间主任,李金生每天要在车间里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这个小东西可想而知。

八宝粥生产车间弯弯拐拐,流水线很长,但情况一目了然,和我心里想象的车间景象相去甚远。生产线上,每个环节除一人留守,几乎看不到工人,偌大一条生产线也就四五个人。我问,车间里平时就这几个人吗?李金生回我说,是呀,就这几个人。工人只需守着流水线,有问题关掉机器,通知技术人员就可以了。

参观顺序是倒着走的,最先看到的是成堆的包装好的成品。然后,是一台包装机器人。机器人先把叠好的外包装纸箱撑开,再一次性抓住罐装瓶放入纸箱,最后压实,贴上封口胶。马磊眼睛一亮说,你看,这是我们公司自己研发的机器人,比人工包装精确。人工包装用力过大、码放不齐都会挤破纸箱,机器人就不会。一次装十瓶、二十瓶,只需按纸箱规格设置好瓶数,其他的都由机器人自动完成。

娃哈哈还自己研发机器设备,这个我没想到。马磊说,我们公司的生产设备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有少量的一部分由德国进口。

我们东拉西扯,边走边聊,来到了流水线源头,这里堆了一大摞下好料并经印刷的易拉罐塑料片。马磊兴奋地说,你看,这是生产线的第一道工序,唯一需要用到人工的地,就是把这摞材料抬上平台,其他的由流水线自动完成。李金生抢过话头说,材料送上去,切割、易拉罐成型,然后装入八宝粥配料,注入糖水,密封,最后加热成熟,那一头的机器人只管包装。材料从这边进去,那边出来的就是成品。我说,我一直以为,八宝粥的生产是人工在大锅里熬好,一勺一勺舀到易拉罐里,再由机器封装。李金生一听乐了,他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和你想法一样。

参观结束,我和两个劳模站在来时他们聊天的走廊上。我问李金生有几个孩子,他说两个,马磊也是二胎家庭。

李金生是“七零后”,曾就读于贵阳红星拖拉机厂职工技校,在七冶三公司当过机修工;马磊是“八零后”,曾就读于贵州大学自动化专业,在中国铝业遵义分公司干过三年,参与过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设备的安装调试。两人都曾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员工,这让我很惊讶。他们身上都工人底色,这种底色当然指的是善于劳动。

李金生每天至少12个小时要呆在车间里,管理设备、节能降耗、技术革新,这些零零碎碎的工作最能体现一个劳动者本色。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原材料节约,甚至班组团结都少不了他。除了贵阳生产基地,马磊还兼任了娃哈哈西南、华南片区的电器工程师,完成过全国各分公司23条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德国人安装一条生产线需要6个月,他带领的团队只需1个月。他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北方安装设备,冻伤过手指,也常在四十度高温下工作。

李金生、马磊都在国有企业干过,但他们身上却有一种与国有企业员工明显不一样的东西,包括钟红梅身上的不卑不亢。开始,我说不清这种不同的东西是什么。后来,我想了想,国有大中型企业员工身上,似乎都有一种洗净铅华的沉稳,也有宠辱不惊的淡定。他俩包括钟红梅身上不同的东西,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朝气。这又是为什么?我也想不明白。

后来参观贵州铝厂,我把这个感觉告诉一个贵铝员工。他立即点头说:我也有这种感觉。直到钟红梅说起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她说他谦和、朴素,没有架子,行事不铺张排场、遇事不来回折腾。我似乎明白了,企业是需要一种精神去带动的,企业的好坏与此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我想,新型工业除了低耗能高产出,低碳环保外,更多的应该是劳动者全新的精神面貌。

我相信,成功的企应该和他们身上这些东西密不可分。企业创造产品财富,但企业真正的财富是劳动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