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科幻破壁出圈 中国科幻人在思考什么……
来源:新华社 | 温竞华  2021年05月17日16:28
关键词:科幻破圈

尽管近几年中国科幻产业借助热门IP迎来了一波爆发式的增长,“科幻”一词走入大众视野,但在非科幻迷的认知里,叫得出名字的国产科幻作品也许依旧只有电影《流浪地球》、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在第十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大聚会上,“破圈”成了科幻从业者口中的高频词。

2月24日,观众在上海中心展览馆参观“三体·时空沉浸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科幻题材本身与现实的距离也造成了科幻与大众的距离。他提起自己的小说《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此前在网上产生一波新热度,因为小说中的代孕话题恰好契合了当下的社会热点,但很多科幻作品写的是比较远的事情,不太容易和人们当下的生活产生共鸣。

“中国人比较缺少精神的飞地,现实环境没有太多的弹性,让你去做一些这种比较去功利化的思考。”陈楸帆说。

如何破圈?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著名科幻活动家董仁威的眼前已经有了一条清晰的路:中国科幻新的10年,要让科幻为大众所接受和关注,必须让科幻无处不在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厚植想象力的土壤,培养下一代的科幻爱好者、参与者。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44%。

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意味着尚有无限可能。“科幻产业的盘子还不大,但增长速度很快。”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认为,即使到今天,中国的科幻产业仍然是一片蓝海,当下的任务是一起把生态做好,把蛋糕做大。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兼CEO姬少亭也有相同的看法。未来事务管理局一直致力于科幻文化传播与科幻生态搭建,在理论建设、产业建设和模式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覆盖内容从科幻创作到产品开发、媒体传播、资本运营全链条。

“前些年大家一直在谈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科幻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过去5年中,各个链条都在跟科幻发生连接,而且迅速搭建了关系。今天,科幻的资本产业和市场都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条。”姬少亭说。

2月24日,观众在上海中心展览馆参观“三体·时空沉浸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吴岩提出,在继续拓展科幻阅读、影视、游戏和相关创意产品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若要将科幻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形式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现有科幻业态还不够充足,开拓新的科幻产业形式刻不容缓。例如,应该尽快发展起科幻美术、科幻设计、科幻旅游等新业态。结合当前的中小城市和村镇建设,要把科幻产业考虑进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之中。

创办于2015年的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是中国首个支持科幻产业发展的公益基金,以搭建贯穿产业链的交流渠道和沟通平台为目标,挖掘科幻创作人才、孵化科幻产业相关公司、举办各类科幻活动,其打造的晨星杯中国原创科幻大赛是科幻圈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之一。

基金会发起人马国宾认为,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科幻行业单一力量能够实现的,需要整合科幻、科技、文化、教育、科普等多方资源,打破现有行业壁垒,跨界合作产生合力。

孩子是最具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群体,所以最容易接受科幻、爱上科幻,各种类型的儿童科幻拥有广阔的市场。近年来,科幻圈的重心正向下一代倾斜。

今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将少儿奖独立出来,进行了首届少儿科幻星云奖评奖活动。在董仁威的带领下,作为星云奖载体的成都时光幻象公司还将和四川省慈善总会合作开发一个新项目,让城市和乡村的孩子一起开展科学考察,在这个过程中催生科学梦想和科幻想象。

博峰文化是一家专注科幻的出版公司,董事长赵锋希望能有更多作家参与少儿科幻的写作,培育壮大少儿科幻市场。“我们缺少好的科幻作品,孩子们缺少培养想象力的优秀读物。我们做科幻出版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可以看到更多高品质的中国科幻作品。”

越来越多的成人科幻作家也开始探索少儿科幻,陈楸帆就是其中之一,他希望通过科幻为孩子们补上课堂上缺失的想象力。

陈楸帆说:“我们的应试教育太早地强调标准答案,如果从小就被灌输世界就是这样的,孩子就不可能有独立思考和想象力,也不可能去提问。而问题恰恰是科幻的核心,少儿科幻鼓励他们对世界充满疑问和想象。很多未解之谜,你想知道答案,但你可能最终也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这就很好,因为你能够一直思考,一直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