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采风作品—— 蒲勇:天际线上油飘香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蒲勇  2021年05月08日15:50

作家蒲勇在青海油田采访

对于中国石油青海油田的一线职工来说,每一个节日都与平常没有什么区别,照常上井,照常值班,甚至于比平常还要忙碌和严格。这种紧张与忙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已经深入每一位员工的骨髓。作为能源生产企业,一年365天都在正常运转,这是为国家负责,也是为职工负责。

在五一节这天,我跟随青海油田前线指挥部的职工李金华去干柴沟查看一口重点井的施工情况。李金华皮肤黝黑,身材高大,2008年大学毕业后从山东来到柴达木盆地,从气田技术员到主管油气田开发的主要技术力量,再到生产运行的部门主管工作人员,他属于技术管理上的“一条龙”技术干部。我从柴达木盆地二十年工龄的老同志的经验来看,他已经将这里当作了他的第二个故乡,无论这里有多荒芜贫瘠、偏远孤寂、高寒缺氧,他依然安之若素。比起最初进入柴达木盆地的那些先辈们,他们的确幸福太多了。

今天的企业,安全与环保重如泰山。在节假日期间,李金华他们前线指挥部的人员,要按照升级管理要求跑遍每一处重要施工、风险作业的场所,查看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督单位是否严格落实升级管理要求,如果没有,必须当即叫停,还要对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追责。对于安全和环保,没有人敢掉以轻心,心存侥幸。干柴沟,是青海油田近年来的重点勘探区域,2020年已经出现了比较好的勘探增储苗头,但这里的探井,容易出现井漏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井喷事故,所以,更是李金华们重点监控的对象。平常,他们一般两三天就要到钻井现场进行一次检查;节假日期间,他们每天就得去一趟。

我们向着阿尔金山脚下行进。阿尔金山顶上白雪皑皑,像一束白色花环戴在绵亘的山脉上。前段时间,花土沟地区连续下过几场雨雪,也刮过几场沙尘暴,到晚上,温度还在零下十度左右。柴达木盆地三面环山,南面昆仑山,东北面祁连山,西北面阿尔金山,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面积是荒原戈壁盐碱滩沙漠,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青海油田自1955年成立以来,几代石油人都在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环境中扎根高原,为国家能源安全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被誉为“天际线上的石油人”。

青海油田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要勘探生产战场就是柴达木盆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孙健初(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早期石油探勘工作工作领导人和玉门油矿的开拓者之一)和周宗浚等曾到青海湖等多地考察,最远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的茶卡、都兰等地。1947年,周宗浚带领地质队员在柴达木盆地西部考察时听当地牧民说有一种一点即燃的石头,他们顺着指引,在昆仑山北麓、尕斯库勒湖北岸的山丛边找到了那种石头。他们从石头上敲下来一块,只见断面呈现黑色,一闻有浓郁的原油味。他们将几块石头垒起来,火苗一接近,瞬间即燃,如同篝火一般。周宗浚在实测图上把此地定名为“油砂山”。从此“油砂山”这一地名就标在了中国地图柴达木盆地的西部,也由此证明了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石油矿藏。孙健初、周宗浚等志士仁人对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愿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如愿。在1954年3月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召开的全国第5次石油勘探会议上,决定派遣“柴达木地质大队”进盆地展开地质普查。1955年,石油管理总局在西宁成立青海石油探勘局,柴达木盆地石油开发正式拉开帷幕。1958年,地中四井井喷出油标志着冷湖油田诞生,青海油田一跃成为全国四大油田之一,为祖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青海石油人始终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主旋律,孕育了“爱国、创业、奉献、实干”的柴达木石油精神,凝练了“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新时代内涵。

沧海桑田,人事更迭。几代青海石油人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艰难岁月,靠着一双坚韧的脚板走遍柴达木盆地,每一寸坚硬的盐碱壳、沙漠沼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即便在今天,新一代柴达木石油人还依旧辗转于他们走过的地貌、构造。经过66年的勘探开发,柴达木盆地已经发现了近200个构造,累计生产原油6414万吨,天然气939亿方,连续25年保持青海省第一利税大户和财政支柱企业地位,被誉为青海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青海油田先后有冷湖油田、尕斯库勒油田、涩北气田、乌南油田等主力油田,支撑起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铸就了辉煌的创业历史。近些年,青海油田又先后在柴达木盆地发现了昆北油田、东坪气田、尖北气田及英东油田。尤其在英雄岭地区的发现,为青海油田建设高原千万吨油气田增加了极大信心。

英雄岭地貌

英雄岭,一个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南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个曾经飞鸟不落、人迹罕至几乎绝对的生命禁区。它源起于老茫崖,向阿尔金山脉匍匐隆起,两翼向南翼山、尕斯湖延展,绵延110公里,仿佛巨龙卧地,沉睡千年。这里最高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超过20%,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危峦叠嶂,山峰犬牙交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茫茫山峦比月球地表更加荒凉。

英雄岭地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虽然这里一道道危崖如刀削斧劈,一条条沟壑阴暗复杂,但,其实,英雄岭地区是很多勘探科研人员眼中最具勘探前景的领域之一,因为,这里在第三纪早期处于凹陷区,受晚喜山运动剧烈的升降运动和断裂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较好的断裂构造发育区,这是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所以,几代科研人员认为,这里处于柴西生油凹陷之中,是最好的勘探前景区。

英雄岭上的钻井队

但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青海油田先后在油泉子、狮子沟、油砂山等地区围绕地面构造进行钻探,仅发现了部分小型油藏。八十年代针对深层钻了部分探井,但是由于储层致密,均未获得突破。英雄岭像一个守卫着石油宝藏的勇士,让人寸步难进。青海石油人曾感慨:没有真本事,难降英雄岭。

历史见证青海石油人一直都在寻求打开英雄岭地下宝藏的密码。他们不断改变和完善自我,转变勘探思路、重新确定地层、辗转地表区域,甚至重新界定创造地质理论,因为他们始终坚信,英雄岭绝对有丰富的石油矿藏。然而,多次尝试都没有获得令人惊喜的突破,所有成果似乎都是不痛不痒、不好不坏。但是,再大的困难都没有阻止过青海石油人攀登英雄岭的脚步。他们在英雄岭先后经历了地面构造勘探、狮子沟深层碳酸盐岩缝洞油气藏勘探、复杂山地地震攻关三个阶段。其中,1956年至1979年,仅发现了油砂山、狮子沟、花土沟三个浅油藏。1984年8月23日在狮子沟钻探的狮20井,钻至井深4000多米,日产油1138方、气23万方。

作为青海油田上世纪80年代在狮子沟钻探的第一口生产井,狮20井的成功钻探开辟了柴达木盆地在地下潜伏构造找油气的新领域,而它所凝聚的力量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海石油人无悔地扎根戈壁高原。2004年,狮20井被集团公司命名为石油精神教育基地,被青海省确定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和柴达木石油精神训练营。

时过境迁,从2015年开始,狮子沟深层勘探不断获得重大突破,这个沉寂了30年的“老狮子”再次发威,相继成功钻探了狮38、狮205、狮201、狮210、狮52-3井等千吨高产井,开创了英雄岭构造辉煌历史的先河。

我曾经历过狮子沟最为辉煌的勘探时期。2015-2017年,英雄岭上,井架林立,机器轰鸣,车来车往,员工们顶风冒雪风餐露宿,不分昼夜,不分寒暑。那几年,从仅有的几口高产井上,青海油田看到了挺进千万吨大油田的辉煌前景,油田梦唾手可得。然而,地下深埋的油藏并不如我们在地表上研究的那样单纯而简单。几口高产井之后,面临了长达几年的沉寂,也给青海石油人燃烧的激情上浇了一盆凉水,寄予希望的高产油藏如同戳破了的气球一样令人心生暗淡之感——他们必须再次梳理自己的勘探思路。

然而,能源发展的步伐容不得青海油田停下来痛定思痛,必须在艰难前行的道路上再寻求新的道路。干柴沟比狮子沟更靠英雄岭的西边,可以说是英雄岭的头部,毗邻阿尔金山南麓。里面沟壑纵生,沟深山陡,峡谷悠长,是柴西英雄岭地区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地区之一,地表以复杂山地为主,西南和西北端分布大量山前戈壁,拥挤沟壑,上山下山都异常艰难。

“如果不是为了找油,5000年来这里都不曾有人来过,直到红工衣的出现。”红工衣是青海石油人的标志,也是中国石油职工的标志。去年5月,我曾来到干柴沟地区,当时,站在平均海拔4000米、沟深600米的干柴沟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现场,一位物探队员曾这样感慨地说道。作为青海油田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勘探合作方派出了最为“硬核”的团队进行攻坚。比起高海拔作业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物探队员们首先要克服的是这里的风沙。每天7级以上的风沙给施工作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可以想象,在海拔平均4000米的大山之中攀援,物探队员们的双腿如同灌铅一样沉重,每迈出一步都要耗费不少的体力,更何况要负重攀爬山梁峭壁。而对我来讲,每一次到花土沟,都要经历痛苦的高反,干咳头晕,干燥缺氧,夜间难以入眠,入眠之后很快就醒来,有时甚至伴随着流鼻血。只有适应上一两个星期,才逐渐恢复正常。青海石油人多数已经适应了这种高原工作和生活状态。

干柴沟里的试采站

干柴沟里的钻井工人

2020年,青海油田在干柴沟钻探了柴9井、柴901井等多口井,产量始终保持稳定,这给勘探形势停滞不前的青海油田如同打了一剂强心针。今天,我们要去的柴902井、柴1-2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部署的勘探井。

越野车穿行在山谷里,只有偶尔出现的骆驼草散布在沙地上,因雪融化留下的湿痕给灰色的单一色调增添唯一不同的颜色。我听说前段时间在东部气田(实际是柴达木盆地中部,青海油田称之为东部,与生产原油的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地区相区分,以产天然气为主)因昆仑山冰雪融化发生雪融性洪水,给涩北气田造成了威胁。那棱格勒河的洪水由南向北倾泻而下,台南气田防洪坝被开断了好几个缺口,气田和管道的职工正在抢险,好在洪水没有继续加大的趋势。去年6月,我去东部气田的时候,正好遇见大洪水,防洪坝决堤,洪水沿着台南气田广袤的盐碱滩向涩北一二号气田方向漫过来,好几段公路都塌陷了,救援的车辆物资都进入不了台南气田,职工们开始的时候也不能出来,生活物资紧张,而且电力系统也面临中断的危险。青海油田在漫漫的荒滩里紧急开辟一条新路,勉强能进入大型卡车,同时出动皮筏艇,保证职工能够进出台南生产区域,生活有保障。

钻井工人正在起下钻

我看着山谷两边耸立的光秃秃的大山,它们饥渴难耐,但土质却又丝毫不能留存水分,即便下雨,雨水也会瞬间流走,所以,只要下雨,就很容易造成洪水。英雄岭的道路多数在山谷里穿行,只要有洪水,那必定是无法进出的。所以,他们非常渴望下一场雨来滋润空气,滋润大地,滋润自己,但又害怕下雨,甚至害怕下雪,不然生产就会面临很大困难。尤其是在山上的油井,离最近的集输站很远,产出来的原油要靠油罐车拉运下山,下雨下雪后山高路滑,车辆根本就不能上山,单井罐满了,就只能停产。天气好转路面干爽后,油罐车才上来腾空单井罐,油井也才能继续生产。在英雄岭偏远的深山里建原油管线成本非常高,翻山越岭爬沟过坎,开挖管沟、敷设管道,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耗资甚巨。如果没有足够的产能,就会出现产出与投入不相匹配的情况,没有效益的原油,青海油田也是不会采的。

我们在从狮子沟穿行了大约近1个小时,又进入到干柴沟。一路没有开阔的地方,从一个山谷到另外一个山谷。太阳要到接近中午的时候才会照进来,五月的天气,早晚温度依然很低。李金华还穿着棉衣。也许在敦煌,已经开始短袖热裤的季节了,在内地,气温更加适合踏春出游。我知道,在花土沟,在柴达木盆地的西部,不能与内地相提并论。春天,总是在油田人希冀的眼神里姗姗来迟。

前山挡住了所有视线。我不能猜测我们要去的井在哪里,那里又在干什么。一个山口转出去又一座山挡在前面,我们在山谷里不停地转弯,山梁一个一个向身后滑过。我们到达柴902井场时,已经快到中午12点了。 柴902井正在试油阶段,生产情况不如理想中那样良好。这种良好,是与去年底投产的柴9、柴901井相比,它的产量不如先前两口井。李金华老马识途,他找到钻井队技术人员,了解钻井工序,询问每个工序进展时的管控措施;下一步要进行钻进还是固井、录井、电测等等,叮嘱现场负责人员必须落实井控管控措施,落实“双盯双坐岗”制度。这些重点井钻进时,勘探管理部门、施工部门、工程技术部门等单位都要派主要负责人到现场住井管控关键工序和技术参数,叫“双盯双坐岗”。所有这些,都只为了将这口井顺利打到目的层,不出现任何意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青海油田立志:不采一滴带血的原油。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对安全环保异常敏感,尤其在节假日、特殊重要时期,更加精神紧绷。

李金华又去试油队的值班板房看当天的油样。我跟着他去了值班室,看见用矿泉水瓶装着的两个油样,依稀可以看出,仅仅是上面漂浮着一层深褐色的石油。李金华给我说,这口井目前采用的是直径2mm的油嘴控制放喷,井口油压有27.00MPa,套压20.00MPa;目前,还在返排压裂液——基本上新投的井都要进行压裂之后才进行投产,压裂时向地层注入了几百上千方的压裂液,一般情况下,压裂液返出底层后,原油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昨天,这口井出液43.26方,其中就含压裂残液36.89方左右,出油仅有6.37方。

这真是一组精确的数据。

野外钻井队的生活驻地

我问起正在正常生产的柴9井、柴901井的情况。李金华说,柴9井从去年12月到现在已经累计产油8025吨,累计产气340万方;柴901井累计产油4566.3吨,累计产气159万方了;两口井平均每天生产原油60吨左右,日产气达到2万方。这两口井就像干柴沟地区的定海神针一样,只要它们正常生产,一切都表明,希望仍在。

我看向对面的光秃秃的灰色的山体,山腰一口井架耸立,山顶上还矗立着一个井架。似乎在柴达木盆地,有了井架,山都瞬间矮了一截。

我不仅喃喃自语:不知道那几口井到时会怎么样?

李金华说,我希望它们比柴9 、柴901都要好,也坚信油香一定会在英雄岭高高飘荡的。

(作者简介:蒲勇,笔名田冶,籍贯重庆,现居敦煌,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油田作协常务副主席。主要从事散文、小说创作100多万字,作品见于《格尔木》《莽昆仑》《瀚海潮》《青海湖》《石油文学》等多种刊物,出版小说集《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