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忠双:将军马刀重出鞘
分享到:
来源:光明日报 |   2021年04月30日14:28

将军马刀重出鞘

讲述人: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忠双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长1米有余、宽10厘米、重约1公斤,整个刀身布满锈迹。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这把马刀,似乎并不起眼。但它的主人可不简单。看着眼前的这把刀,我的思绪不由得被拉回到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脑海中不断闪回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骑着战马、挎着马刀,率领抗联战士顽强抗敌的雄壮画面。

彼时,地处辽宁本溪、桓仁、新宾三县交界的“外三保”是抗联一军在辽东活动最频繁的地区。1936年,杨靖宇率领部队来到这里的西河掌村,有着强烈抗日愿望的蒋家户主蒋国恩很爽快地答应部队借住在他家。自那之后,蒋杨二人以兄弟相称,蒋家俨然成了“杨靖宇司令部”。在一次为杨靖宇部队运送粮食途中,蒋国恩不幸被日伪军发现,纵使遭受严刑拷打,他也没有吐露关于抗联行踪的半个字。1938年初,在率部转战吉林前夕,杨靖宇特意将自己的马刀送给蒋国恩,对蒋家抗日义举的谢意都浓缩在这把马刀中。

听讲解员说,2006年3月初,陈列馆征集人员来到新宾县,寻找这把马刀的下落。征集人员拜访了著名抗联史专家、新宾县党史办主任曹文奇,并在他的协助下,联系上了收藏马刀的姜先生。姜先生欣然决定将这把马刀赠送给抗联陈列馆,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杨靖宇誓死打鬼子、蒋国恩一家全心支持抗战的感人故事。

蒋云才是蒋国恩的儿子,据他回忆,父亲曾向他讲述亲见杨司令在自家院里讲话的场景,“他披一件大衣,讲起话来声音洪亮,头上直冒热气”。父亲还多次提起,杨将军出行骑马时,总挎着一把马刀。

英雄长眠地下,马刀见证历史。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将军马刀,承载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照见当地民众对抗日志士的真挚感情。这把马刀时至今日仍提醒我们:唯有军民同心,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本报记者刘勇采访整理)

访谈更多

张楚:探索微妙情感和时代横切面的复杂性

从清水,到桃源,再到云落,张楚不弃县城之微小,一路构建起了自己的文学故乡……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银钟暗哑

本文是一篇以自然感悟为主题的散文,通过一次山间漫步的细腻记录,展现了银钟花的静美与山野的永恒韵律。

诗歌 | 后来(外四首)

不知道月光和泪光 哪盏先亮

诗歌 | 高梁铺行(外一首)

人站堤岸 仰首看不到这座楼阁,唯有 置身最高层,和它一起放目 才是看见了清晖阁

散文 | 河流一样的故乡

《长江本纪》

散文 | 夏意脩然

这是一组描写乡村夏天的散文诗,也是一组寄居乡村的心灵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