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岁月的颗粒》

来源:十月文艺(微信公号) |   2021年04月19日18:31

《岁月的颗粒》

作者:梁鸿鹰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ISBN:9787530221051

定价:59.00元

内容简介

《岁月的颗粒》是作家梁鸿鹰第一部散文集。作者落笔记忆的深处,俯拾幼时的经历,重返过往岁月中那些深幽清澈的秘境。从《最初的年头》《我与母亲的十二年》《夏季的爱与欲》,到《哦,那一年的高考与假日》《执子之手》《盈盈尺素》……可感知作者溯生命生活之河而上,寻心灵情感的写作之径。家庭往事、青春记忆、小镇生活、塞外风景,在时间的尘埃里,一切栩栩如生……

作者简介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协创研部工作。有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向道与叩问》《写作的理由》。在《十月》《上海文学》《当代》《北京文学》《钟山》等发表一批散文、小说。有《阿西莫夫诠释人类万年》等译作若干。

 

一部把心交给读者的岁月笔记

梁鸿鹰

2016年春天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那间堆满书刊纸张的办公室里,我得到韩敬群的鼓动,便断断续续在《十月》《上海文学》《北京文学》《钟山》《当代》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字,主要内容是对过往岁月的回望。

感谢童年,感怀成长,我被自己的回忆牵引着,重返远方,过去的那些人与事,拖着长长的倒影,在我落笔的时候,瞪大眼睛看护着我。

过往的价值与书写的价值,还不是一回事,能否使文字更令人回味,殊非易事,越是苦心孤诣,越能让岁月找到满意的归宿。文字不像自来水那样,拧开水龙头就能流出来,水源、蓄水池、管道、水塔,过滤和运送方式,所有的条件满足之后,才能见到自认为合格的水。

“合格的水”流到2019年11月的时候,我的写作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维定式、写作套路,正在一天天地阻碍着我,我经常问自己,还能写下去吗?这是“瓶颈”,是惰性,是不自信,还是想给自己不愿克服困难开脱?

足够幸运的是,2020年1月10日上午,王蒙先生新版文集发布会结束后,我在老国展二层与赵丽宏老师迎面相遇,丽宏以他一贯的真诚,鼓励我踏踏实实写下去,从他的认真里,我读到一位作家、编辑家灵魂里的无私之美。

人一辈子被各种偶然安排,在时间里遇到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偶然中的必然呢?感谢敬群、丽宏,感谢承载我这些文字的刊物、出版社,感谢向我约稿的所有编辑朋友,我将继续努力。

2020年3月8日 北京西坝河

 

《岁月的颗粒》自序

梁鸿鹰

时间像个奔跑不停的运动员,前面没有终点,时间度量、锻造与成就一切,我们成为一切时间的创造者。

人永远享受时间,所有活动都在时间中进行,每个人都化为时间的结果,被时间框限、规定,无论你满足与否。时间来了,又匆匆离去,我们在时间里生老病死,呼吸、创造、遗失、等待、撒谎、犹疑、痛苦、欢乐,有所期待,有所成就,更有所失落。“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人知道自己终究会结束自己的时间,或是说在时间里结束,不会不产生深深的忧虑乃至恐惧。因此,为抚慰,为释放,为炫耀,便想给自己留下一些痕迹。写作,不少时候可以分散对这份忧虑或恐惧的注意力,在想象世界。在文字构筑的空间里,我们暂且放心,能更轻松地面对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回溯过往会越来越成为我们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在踏入不惑之年之后,或更晚一些时间后,我开始经常回望童年、少年时期,无意识地在日记里记下一些人生枝节,试图捕捉记忆深处的吉光片羽。2016年初春与韩敬群的一席交谈,促使我拿起笔来,写下一些多年以来想写的文字。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假如不将之变为精神的依傍之所,这便是一句废话。故乡是创作的一个可靠源泉,离开得越久,你对故乡的审视回味越多,类似“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情愫会越浓重,如同写作的“酵母”,点燃作家的文学想象。我的写作同样拜自己故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所赐。青少年时期接受过的各种教育,生活本身的影响,喜好幻想的性格,使得我的故乡,这个集子里反复出现的边远小城,成为我心目中的一方“邮票”。

德国作家黑塞曾说,现实从来是不充足的。过往——自己过去经历的事情,注定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因。我写作过程中,那些岁月沉淀下来的零散印象,那些反反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被时间放逐的草蛇灰线,是令人怀想的亲人、故人,是遥远的、逝去的一切。她们共同纠缠着我,召唤着我,哪怕是一星半点的残影,都会触动我偷袭我,令我寝食不安,促使我追根溯源,最终落在纸上。

我有幸见证我们国家在航行时间里的一段不平凡,从出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再到现在,自己始终与整个国家的巨大变动相伴随,同时代共同跨过的所有艰难曲折及风云激荡的一切息息相关,我熟识的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亲人,一个个身边人所经历的沟沟坎坎,体验过的酸甜苦辣,都在洗礼着我,对此,我尽可能地加以记录,留给自己和后来者。

不过,最重要的是如何呈现。所有作家似乎都在修筑一条路,以便由自己的生活通往神奇的文学世界。细节像一块块砖石,铺就一条条错落有致的小径,让笔下的文字结实、丰盈、可靠,多一点细节,再多一点细节,更多一点细节,我一再如此要求自己。

我不想平铺直叙,而是想让形式感更强一些。那些通往文学世界的种种策略和路径始终诱惑着我,不顾是否弄巧成拙。比方人称,你、我、他三个人称,单独使用,还是混合使用;比方视角,受局限的,全知全能的,以及混合使用;比方时间,不管是纵向线性的,还是横向纵向结合,如何处理?我做了些尝试,留待大家批评。

还有,文学到底都有哪些“材质”可以使用?比如,日记、书信、采访、口述、演讲,它们在文学世界里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作用?我都想探索,我的尝试近乎固执,呈现在这里,同样想听大家品评。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傅雷的这句话道出了语言能力获得之困难,怎么才能让笔下的语言既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声调,又展示出语言的可能性,需要毕生持续学习,我深知,自己前面的路还很长。

感谢过去,感谢故乡,作为一切时间的创造者,无论现在还是过往,我们都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