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家“小”书 让报告文学走进青少年视野 “中国力量”丛书聚焦当代中国前沿科技发展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张聪聪  2021年04月19日08:53

■受访人: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中国力量”丛书主编) □采访人:张聪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是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强国”的号召下,为青少年读者精心打造的,旨在全面展示中国近年来重大科技成就,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报告文学丛书。该丛书已于2020年12月出版,并获得2020年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丛书包含三大亮点:一是“大”家“小”书:集结何建明、王宏甲、胡平等知名报告文学作家的黄金团队,首次为青少年联合打造一套报告文学书系。二是国情教育:丛书紧紧围绕我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主题涉及港珠澳大桥、天眼射电望远镜、北斗全球导航系统、蛟龙号深潜工程、嫦娥登月,让青少年在接受科普教育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三是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的亲密接触:一直以来,报告文学以厚重的作品居多;而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倾向于趣味和轻松。但是该丛书打破两者的边界,让报告文学走进了青少年读者的视野,更加丰富了他们的阅读选择。

记者:“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丛书策划有哪些初衷?

李朝全:策划该套丛书的初衷,是想通过讲述中国科技最前沿的发展的故事,将中国近些年来最新的科技进展、科技创新的生动的事迹,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们听。这些科技故事、科技成就能够代表我们国家比较前沿的科技发展态势及成就,足以彰显中国的科技实力,彰显中国力量。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给孩子们讲这些故事,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培养他们热爱我们的国家,为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另一方面,这些科技传奇大多是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充分体现了严谨、求实、创新、勤奋、敬业、奉献的科学家精神,这种科学家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也是特别需要向孩子们传导的一种积极的精神和理想追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套丛书,能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起孩子们热爱科学、拥抱科学,能够将科学家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理想这样的一种意愿和信念。我们这个国家科学家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多。特别是那些能够潜心钻研、执着追求、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优秀的科学家,更是我们今天孩子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与楷模。他们的专业、执着、奉献,热爱科学的精神都值得孩子们学习。

记者:该丛书选定打破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边界的形式。为何选择这种形式,能否例举报告文学与儿童文学亲密接触碰撞火花的细节之处?

李朝全: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中国当代的科技传奇,是该套丛书的一大特色。这使丛书具备科学普及、传递丰富知识的价值。具有知识性的同时,更使这套丛书具备了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可读性,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作品注重通过选取讲述那些具有感染力的生动的科学家的故事,来讲述中国的科技传奇,旨在让孩子们在生动形象的故事的讲述中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接受思想和精神的熏陶。

打破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边界,作者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将科学内容及知识蕴含于其中,寓教于乐,寓教于生动形象的故事,因此这种科普读物可能具有更强的带入感、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把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带入到一个瑰奇多彩的科技世界。同时,作家注重站在儿童的视角,从儿童角度切入来讲述科技传奇故事,譬如《你的眼睛能看多远》,就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一个孩子的视角开始射电望远镜的传奇故事——你的眼睛能看多远?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却认为,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极其遥远的太阳和星星,因此眼睛的潜力是无与伦比的。同样的,中国天眼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眼睛,这种先进的科学装置和仪器实际上是我们人类的延伸,能让我们人类看得更遥远,看得更清晰。作者采用这样的角度,孩子就更容易接受。

记者:知名报告文学作家首次联合为青少年创作,也是该丛书的一大亮点。编写团队在创作中有一些创作准则?在丛书把控把关、协调创作、与编辑团队沟通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节点?

李朝全:对于报告文学作家而言,多数作家可能是第一次为青少年儿童写作。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肯定存在一些创作难度。在作者们创作伊始,我们就为丛书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一定要贴着儿童写,要为儿童而写,写给儿童看。也就是,力求要让作品具有童趣、童心和童味,让孩子们更容易被吸引住,更容易接受。这就对作家的语言表达、故事的讲述、知识和思想的内在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强挑战。当然,在编写过程中,关于内容的打磨和碰撞是难免的,毕竟作家原先大多是为成人写报告文学的,他们为儿童写作的经验相对匮乏。因此有一些措辞和表达,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就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文字表达、叙述的语气和口吻等方面,我们都对作者提出了要求,努力地贴近儿童。

同时,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丛书编撰的体例和基本思路,就是用讲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语言,用好玩又有教益的叙事方式为孩子们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中国科技发展前沿的故事。首先,在丛书选题方面,我们编撰人员同编辑经过多次的反复的协商,遴选了近十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国科技的重大突破,我国在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方面重要的标志性的成就、工程、项目等等,希望从中精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的选题。其次是同作者深入沟通,希望他们能够写好,写出特色,同时写出趣味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记者:为青少年讲科技知识,硬核与趣味二者缺一不可。该套丛书在确保知识权威准确、以及内容趣味性、提高对孩子的吸引力等方面,是否有重点关注或设计?

李朝全:该丛书的知识权威性来自于这些作者都对科学家和这些重大的科技成就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深入、细致、扎实的采访,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书稿创作和审阅过程中,他们又与科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征求其意见。同时,作品完成以后,也经过了有关部门,特别是科学家们的认真审定。这些措施从根本上确保书中所写内容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此外,丛书作者都是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的作家,他们知道如何吸引读者,如何把故事讲述得更加有趣。因此,相信该套丛书会受到读者们的欢迎和喜爱。

专家推荐

这套图书开创了为青少年专门打造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丛书的先河。近年来针对成年人读者的报告文学作品发展喜人,但是为青少年儿童打造的报告文学作品却一书难求。丛书作者成功切换了自己成人报告文学作家的身份,他们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和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向青少年读者呈现了一个科技繁荣的新时代。

这套图书注重塑造和引导孩子们的阅读品位。在娱乐至上的今天,很多出版物一味的迎合少年读者对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追求。但是,“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丛书从策划开始就不是要迎合少年儿童的这种轻阅读、浅阅读的口味,而是致力于打造一套兼具知识浓度、人文厚度和艺术高度的少儿文学精品。这5部作品在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贯穿着对青少年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黄传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科技兴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应该从教育抓起,从青少年儿童抓起。“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丛书聚焦我国当下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科技工程,是一套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尖端科技的优秀的知识普及读本。丛书作者为了完成这套报告文学作品,走访了无数的现场和机构,采访了诸多身处科技一线的工作者和建设者,用最真实的素材,最鲜活的事例为青少年解密这些重大工程和科技背后的故事,帮助青少年读者开拓眼界、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

该丛书选题的立意很高,但是作者的创作也是扎实、厚重、接地气的。作品坚守报告文学应有的艺术立场,将我国科技工作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也将这些科技英雄对家人的愧疚,对个人生活的挣扎表现得十分透彻。具有浓厚的科技色彩,却饱含着人性之光,是对作家潜心深入生活和人物的一次创作考验,这样的创作是鲜活的,也是严肃的。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作家手记

港珠澳大桥以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享誉世界。弄懂这其中的复杂工程技术过程和万千专业名词,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帮助他们了解大国重器的建设始末,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写作体验。

我只能去学习,去工程技术人员那里讨教,到工程现场去观察与感悟,靠眼睛和嗅觉以及心灵去体味那里的天与地、海与空、水面与海底、工程与工程师、指挥者与作业者等相互间的关系和影响。为此,我三上施工现场,一遍又一遍地去纠正和调整,从无知到有知,再到认知,最后到可以挥笔写就……

在最终成书的《伶仃洋上大写的“人”字》中,我融入了在大桥现场的实观感、与主人公心灵相融相知的情感度,以及对时代与世界大局的洞察,不仅再现了建桥过程中的诸多艰难曲折、惊涛骇浪,更对以林鸣总工为代表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中国工程专家群体与中国现代工人群体精神的、心理的思维过程,进行了深度发掘与深刻记述。书中自始至终激荡着一种精神,如同伶仃洋中汹涌翻卷的波浪,那是是一曲信念、意志和拼搏的颂歌。

从这本书中,你不仅可以看到一代旷世工程波澜壮阔的建设过程及其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更可以看到建桥工程师真实的风采,时代的精气神,中国人的力量。通过这本书,你能读懂这座伟大桥梁的生命与灵魂所在,读懂这座世界上最难建的桥梁能够耸立于中国深海之上的原因所在。

——何建明(《伶仃洋上大写的“人”字》作者)

这部作品诞生后,很多人被它深深吸引和感动。透过这部文学作品的“天眼”,你会看到一个如星空般浩瀚的世界,你会了解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轨迹,并与那些闪耀在历史星空的伟大灵魂相遇。

亲爱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童年一定是伴随着童话的。但我想告诉你们,不是童话世界才有阳光与美好,现实世界的故事,甚至比童话更加丰富精彩。人生的成长,有无限丰富的天空和大地,这还需要走出童话,去认识眼前这个真实的世界。

没错,这本书将会向你讲述“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的故事。但是,我们并不只是为了告诉你南仁东有多了不起,也不是为了普及与天眼有关的科学知识。我们希望,它是一部打开你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天性的书,一部着眼于你们的灵魂建设与精神成长的书。你们不仅可以通过了解人类天文学的发展,去翱翔更广阔的知识宇宙,更会在书中收获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崇高。这里有人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我盼望着你们能早些读到它,那将会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王宏甲、萧雨林(《你的眼睛能看多远》作者)

约1500年前,唐人张若虚在扬子江边望月,在一幅邈远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中,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吟唱。此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先生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在南中国的一个偏远的小县,县城里唯一一个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公园里,倘若天空纯净,月华如水,常常可见一个十岁左右、做完了功课的男孩,孤独地坐在草地上,久久地仰望高远、深邃的夜空。

这男孩总想知道月亮上究竟是什么样子,总想砍了又合、合了又遭砍的桂花树,被使了什么魔法。吴刚,则让他想起希腊神话里的大力神西西佛斯,后者被罚推着石头上山,到了山顶,石头又自动滚下山来,如此往复,没有穷尽……

这是过去无数中国孩子们童年时代永不会厌倦的保留节目;

这个男孩不同的是,他将这个节目演进了自己一生。

于是,才有了这本《续写奔月的神话》。

——胡 平(《续写奔月的神话》作者)

我为什么热衷于采写国家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这个问题我心中是有答案的。这跟我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有关系。

我热爱书写我国飞速发展的壮美华章,讴歌那些不计个人得失牺牲小我利益,成就伟大祖国大略宏图的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坚守,他们的付出,是给国家和人民真正造福。因为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才会富裕和幸福。

对于“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升空,国人早已耳熟能详,但关于“蛟龙”号如何探海,恐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个谜。于是自2009年起,我开始关注“蛟龙”号深潜器海试的进程,并持续多年跟踪采访,深挖到了这项伟大工程从无到有,从0米始潜到创造7062米同类型深潜器世界纪录的技术攻关和海洋试验过程的很多故事和细节。

我在写国家重大科技题材报告文学的时候,总是殚精竭虑地讲究结构、技巧、手法,以及文本的可读性与文学含量,将时代报告与文学讲述,将枯燥数据与鲜活细节紧密结合。

《向着大海最深处》的写作也是一样。它虽是主旋律作品,却既没有标语口语,也没有资料堆砌。作品融海洋传说与前沿科技于一体,系统揭秘深海之谜。我在写作之时努力用散文之细腻和小说的跌宕,非虚构地再现“蛟龙”探海的曲折逶迤奇幻瑰绝,努力使作品细节清丽婉转又情致敦厚,抱朴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华润……

——陈 新(《向着大海最深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