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下的是我自身命运的一部分”——李修文《诗来见我》发布会在京举行
活动现场
4月11日,散文家李修文的新作《诗来见我》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以演讲和对谈的方式展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新世相live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导演宁浩与散文家李修文三位经历丰富的嘉宾不仅分享了他们各自的青春记忆和人生际遇,更围绕着《诗来见我》与现场读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宋强,本书责编、《当代》杂志主编孔令燕,当当网出版物事业部总经理张玲参加活动。
《诗来见我》所收录作品,大部分完成于2020年春天,最早以“诗来见我”专栏的形式刊登在《当代》杂志上,后陆续在国内各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通过古典诗词叙写人生际遇,通过古今对话见证自我完成。作家以独有的风格与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既保留了《山河袈裟》里对身边人与事的关切与悲悯,又对古人命运生出入心彻骨的体悟与理解,使文章兼具坚硬和饱满、悠远和贴己、苍凉和热烈的情感力度。
谈及近年来在媒体上大热的古诗词,李敬泽认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懂诗,并非看他背过多少首诗歌,也不取决于他是否上过中文系,“而是要看有没有好好地活过,有没有在天地间和人好好地相处过。”他说,诗词之所以至今还活在我们的心里,流传于人们的口中,不是因为它是学问,“而是因为它是人心,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那个人心”。他认为,《诗来见我》写出了“英雄气”,何谓英雄?成功、当官、发财并不能作为评判标准,“英雄是人到了绝境,身上或许会迸发出的光芒。而我们能看到,能够辨认出他身上和心里的这种光芒。”李敬泽谈到,中国古时候有一句最简单也最本源的话叫“诗言志”。“志者持也”,意思是说当生活把你追到角落里,当不得不丢弃很多东西的时候,有的人心里还“有所持”,最后“有所持”的那个东西,古人认为就是诗。所谓的英雄惜英雄,便是这种“持与持的相遇,心与心的相照”,最能表达这一份相遇的,便是诗。
李修文表示,人在年轻的时候,天然地相信好日子会不断继续,明天将无休无止,但真相是总有一个漫长的终点在前方等着我们,人们必须要经历撕缠、折磨等才能长大,而中国诗歌传统强调的就是肯定日常人的生活,肯定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麻烦、苦难,以及对这些麻烦和苦难的承受,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中国古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一个基本的尺度。“那些诗词再也不是一句两句的所谓的好词好句,它变成像身份证一样的东西,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那么一两句话等待着来指引、印证你”。正如李敬泽对《诗来见我》的评价“他把命放进诗里”,李修文在茫茫诗海中信手拈来,全是对生命每时每刻的感悟,“我有一种想要去诗里找见自己的想法,诗来见我可以等同于实现的’现’,即’诗来现我’。我所写下的不仅是我的审美对象,更是我自身命运的一部分”,他表示,这些椎心泣血的文字,足以“纪念我们性命里做不了主的一切”。
而宁浩也认为,“李修文的这个方式是把自己的人生搁进去看待诗,是重新整合一个新的作品出来,以印证自己的人生,让其变成一个新的东西,一定意义上,这才值得说是诗。” 他认为最深切的部分是作者将自己的人生和诗文之间互文的部分,那才是诗最有价值的部分。(中国作家网记者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