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词及精选段落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1年04月12日08:30

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典礼现场

“乡土视野下的散文创作”文学对话活动现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向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获得者梁衡颁奖。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左一)、中共桐乡市委书记齐力(右一)向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获得者刘亮程(左二)、刘醒龙(右二)颁奖。

一、特别奖

获奖作品:梁 衡《常州城里觅渡缘》

颁奖词:常州觅渡,觅渡常州。《常州城里觅渡缘》捕捉自我生命的一段记忆,以徐徐之笔细述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在这座城里,梁衡偶遇觅渡桥,情牵觅渡精神,一再结下文缘。娓娓道来的个人经历包含深情,真诚之心、拳拳敬意,尽在其中。

摘录:岁月流逝,山河易位。清嘉庆年间常州城内有一条城子河,河上有座觅渡桥。年荒日久,河桥早废,几无人知。幸好桥边有一所觅渡桥小学,为老常州保存了一个旧地名。小学曾是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母校,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他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觅渡桥见证了中国和常州的一段近现代史。为留住历史记忆,常州《中国剪报》社与觅渡桥小学发起重修觅渡桥。但原桥早已被穿城大街切去一半,车水马龙,旧景难再。于是别生创意,仍在北岸原址建桥,腾空向南戛然而止,是为半桥。时空穿越二百年,瞬间定格在一时。时人轻抚桥栏,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行百里者半九十,后来者当更起宏图,长虹万里架到天外去!

二、散文奖

获奖作品:刘亮程《大地上的家乡》

颁奖词:《大地上的家乡》从个体对故乡的认领中,在世人的故事里,循着故乡的气息前进,最终归于本真,贴近万千浮萍生命。刘亮程热切地关怀着生命尽头的归处,一束束捡起土地上散落的麦穗,在生与死的绵延中不断建构文化的故乡,从时间之所中筑造永恒的故乡,也为无根时代的世人寻一处故乡。

摘录:我奔波在这座陌生城市的街道上,一扭头,看见了落向天边的夕阳,那个硕大的、跃过城市落到地平线上的夕阳,它正落向我的家乡。因为我的家乡沙湾县在乌鲁木齐西边。那缓缓西沉的太阳,像一张走远的脸,蓦然回转,我被它看见,看得泪流满面。那一刻,我知道每个黄昏的太阳,其实都落在我的家乡。我家乡的弯曲道路,土墙房屋,以及鸡鸣狗吠的声音,孩子哭喊的声音,牛哞马嘶的声音,都被落日照亮,一片辉煌。那个被我扔在远处的家乡,让我从小长到青年的遥远村庄,在一个午后的夕照中,被我完全看见,我开始写它。

获奖作品:彭程《隐去的背影》

颁奖词:经过时间的淘洗、显现、沉淀,彭程以平实而真切的语言再现了父亲最后的时光,写下动人的亲情故事。没有悲情的渲染,在作品克制而细腻的描绘下,点点滴滴的细节涨破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一个平凡而真实的背影从时间的光照中显现,闪现着人性之光。

摘录:回想起那一天,一些场景和音容依然鲜明清晰,如在眼前,但已经超过二十年了。这个当年觉得遥不可及的距离,原来这么容易地被越过了。这样的时刻,对时光何其迅疾的感慨,便不再空洞浮泛,而骤然间具有了一种坚实尖锐的质感,仿佛手指头被针尖刺破。 二十年,让我得以贴近地观看和体验了一个生命走向衰亡的过程,老年的不同形态和表现。从最初言语动作的迟滞缓慢,到后来巨大深沉的疲惫,再到辞别的最后时刻,那一阵颤抖痉挛。从此时间通道关闭。他的生命在亲人的记忆中,存留和延续。

获奖作品:刘醒龙《文学的真相》

颁奖词:“文学的真相,不全是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不一定能成为文学的真相。”在这质朴的辩证中,刘醒龙以小说笔法,凝聚生命褶皱中的故事,穿梭于记忆与当下,寥寥数语,微言大义,对生活、对真相满含同情的理解,隐含其后的正是一颗“贤良方正”的心。

摘录:文学是人学,人有多么复杂,文学就有多么复杂。有时候,文学比人更复杂,更难理解,因为人是真实的,活着的就没有死,死了的就不可能复生。爱一个人就会情人眼里出西施,不爱一个人时,见到对方笑也会起鸡皮疙瘩。文学可以将生死打通,因为文学有可能是虚构的,只要有助于揭示真相,可以让死了一千年的人重新活过来。然而,无论如何变化,文学必须从人的基础出发,哪怕走得再远,最终仍将回到人的基础之上。

获奖作品:冯秋子《寂静之声》

颁奖词:冯秋子以沉静的反思穿越人性野蛮荒地,在政治迫害的蛮力杀戮中,以理性直面人类罪恶,细数耻辱柱上的权力残酷与政治暴行。其深刻与宽广的文化视野,在人文之思的泣血之问中逐渐变得丰富与清明,显示出一个作家守卫灵魂的正义。

摘录:以神圣的名义向人类自己和文明硕果举刀断劈,将会浸淫出什么样的丛林法则,又会滴流出什么样的示众教义?毁坏了的,永不单止是毁坏本身那样简单和易逝,它总是以多出十倍、百倍、千倍甚或万倍的蛮横与邪力,向人类讨偿责罚曾经的孽缘和过失,被施暴者书写在历史的底板上。血债血还,是千万年间自然形成的残酷铁律。而它又何其地背逆与局限,因为,完结不了血债的冤魂又哪里能够还偿他们对于自身生命的支配权利,血还的虚妄显而易见。以我们有限的生活经验看,哪里的水,能够洗涤、清洁邪恶的灵魂?哪里的雪,能够永久覆盖住累累的白骨?而那些被动流淌的血,又如何能够化解、能够自行消泯?

获奖作品:王剑冰《大河至上》

颁奖词:王剑冰以细腻的笔调讲述了去往约古宗列途中的故事,跟随作者的视野,我们邂逅了鄂扎两湖、感受哥拉杂加神山的圣洁威严,最终在玛曲曲果的神圣壮观中亲近这伟大的诞生。文中蕴藉着对自然深厚的敬畏,逐次呈现的深度经历,是时间与历史的交融,是回溯源头与注目当下,是小我与大自然的亲近,也是朝圣的再度出发与到达。

摘录:到黄河源约古宗列曲的道路,十分遥远而漫长,觉得它就像是在天边的某个地方,必须要经过无数的曲折,无数的苦难才能到达。或者说你经历了无数曲折无数苦难,也难以到达。 我必须要抗过去,我只能抗过去,我试着深呼吸,但感觉肺部不畅,并且疼痛。我开始查数,让夜晚一分一秒地走过。在巨大的黑暗中,我能听清任何细微的声响,最清晰的,是帐篷边上水流的声音。听到这声音,我沉静下来,心的跳动与水流汇在一起,渐渐地,一切都不存在了。

三、评委奖

获奖作品:耿立《见龙在田》

颁奖词:繁复绵密的场景描写,儿童视角的经验叙事,交织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舞龙场面,以浓烈不羁的酒神精神穿透历史的阴霾、拥抱尘世的荒寒,为千百年来的平原乡土生活写下了一个永在当下的注脚。在对舞龙这日常“神迹”的凝视中,耿立完成了精神重建。

摘录:不管雪天雪地的正月十五也好,月明星稀的正月十五也好,那龙和舞者,年年都是该有的模样,五百年如是。在饥荒的年代,战乱的年代,祈雨的季节,这龙,是一方百姓的精神的所在,我出生在此,自小就感受到那父老心中口中骨中血中的一种叫钙也好铁也好,柔韧也好,盘旋周折也好。不得势的时候,他们蛰伏盘着,在苦行,在煎熬,在隐忍,在等待。如果那大地有了微微的暖气,地气开始涌动,那天上有了湿润,季节有了召唤,它们就会抖擞起来,像暗暗地在地下握着拳头,备了姿态,耸起了脊椎,那龙也像蓄满春天的雨水一样,那是等待的热泪。

获奖作品:高洪雷《逆风招展的旗帜》

颁奖词:从明清到文艺复兴,从有形的庙宇坟茔到无形的精神风骨,明初第一文人方孝孺杀身殉道的人生经历,在全文开阔的视域、健劲的笔锋和炽热的情怀下铺叙开来,种种临场感十足的细节更是勾勒出一段家国惊变的历史,呈现出高度的人格力量。

摘录:有一种人,通过读书来求知,又通过求知形成了理论自信,铸就了抵御世俗的铠甲,举起了逆风招展的旗帜,形成了誓死不移的忠孝观念和爱国情怀。方孝孺就是这样的文人,一个不畏强权的文人,一个具有凛凛风骨的文人,一个大写的文人。为了践行自己的信仰,为了维护成宪、维系正统,为了防备篡位导致的生灵涂炭在历史上重演,也为了捍卫“仁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在面对牢狱与铡刀时,早已决定舍身取义,并像张廷玉所说的那样“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悲惨的结局。对于殉道者,死亡是他最大的也是最后的荣光。

获奖作品:范晓波《成千上万种春天》

颁奖词:范晓波贡献出三种惊艳维度:无论唐诗宋词还是经典影像《小城之春》中的“春天”,都是古今想象的共同体;而文中“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并立呈现,恰似《星际穿越》般构成了时间之上的四维空间;而这几十个春天又与2020年的春天完成了一场个体经验与群体命运间的特殊对话。

摘录:我曾经坚定地认为,春天的繁荣程度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成反比,离当代越远的年代,春天就越纯正美好。但杭州的老照片里,很多现在植被特别茂密的野地,在许多年代居然是荒芜的,一棵树都看不见,更遑论花草。其他许多地方的老照片里也有许多类似的意外。 这些意外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春天和春天不仅彼此互相不相同,而且它们的演变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律。虽然总体而言,农耕时代的春天应当比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更诗意更接近春天的本意,但很多因素都会让某个大趋势出现复杂的走向。

获奖作品:李青松《八月炸》

颁奖词:这篇看似精短的咏物小品,却包裹着满满的生趣、野趣、理趣、意趣。“八月炸”这一奇崛的意象,与蚂蚁、蜜蜂、苍蝇、鸟儿等最平凡的物事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自洽的又充满混响和张力的生态系统。文末的抒怀以一种淡淡的怅然若失引发无尽遐思。

摘录:“八月瓜九月炸,九月不炸烂泥巴”。——又到了八月炸炸裂的季节,秦岭山区的朋友来电话说,要快递几颗果子过来,让我尝尝鲜,我却拒绝了。因为,我知道,食用八月炸需要一种机缘和运气,需要一种野性的激情和现场气氛。 那种惊心动魄的甜还是深藏在记忆中吧。 有些事物,空间和时间一变,味道就寡淡了。 味道寡淡了,心境也就不是当初的心境了。

获奖作品:李晓君《只手之声》

颁奖词:披着散文外衣的自传体小说,抑或艺术朝圣者的心经?从“两手相拍有凡声”到“只手之声以心闻”,《只手之声》是一次危机四伏的自我探询,更是一场弥合分裂的圆融之旅。自省将有限性不断更新与照亮——这大概也是我们对散文乃至文学的期许之一。

摘录:塞尚来到圣维克多山,希望看到是世界本身,而不是那飘忽不定的外表,他要在这里洞悉世界永恒的真实。有如禅宗,明心见性,直抵本质。塞尚作画每一笔从内心出发,每一个笔触都是内化了的事物的投射,描绘的世界不再是与自我分离的对象,而是完全融为一体,事物即为心物,变手绘为心画。这个道理中国古人似乎早就明白,而欧洲要迟至数百年以后才在塞尚等标志性人物身上出现。

获奖作品:周蓬桦《竹:完整或残缺的器皿》

颁奖词:自笋生发伊始,终至火塘燃尽,无论是时间深处的历史还是人间近处的况味,皆在这或完整或残缺的竹上镌刻有痕、熠熠生辉。周蓬桦的文字儒雅却又不故作清高,自然疏淡尤带人间烟火气息,满溢的正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尊敬与悲悯。

摘录:在干净的燃烧里,它张开柔韧的双臂,奔向两片火焰的嘴唇……我目睹到世上最惊心动魄的景象:在最美的瞬间,竹节在火焰中舞蹈,无声地歌唱,成为火焰本身,然后化为灰烬……对于死亡,一枝竹其实早已拥有本质的参悟——作为一种具有思维能力的灵性植物,它曾经在世间开花,根须扎向大地深处,并且繁衍后代,因此已经没有遗憾。 不管怎样,面对一堆死亡的灰烬,我难免在心中掠过一丝伤感。灰烬,总让人联想起翩翩飞舞的蝴蝶,而竹子的灰烬,是一块完整的铁。

获奖作品:胡竹峰《惜字亭下》

颁奖词:汇聚旧时风俗,凝成一座惜字亭,错落的乡野风貌蜿蜒出古风人情。胡竹峰善于在淡然的文字中,细密用墨,晕染春秋,既得田园画之淳朴自然,怀抱山水诗的清雅高洁,言似有尽,韵意无穷,不露斧凿之痕,浑然绚烂之姿。

摘录:老屋旁总有水塘,虽没有烟波浩淼的万千气象。每每在午后,或垂钓于树阴,或酣眠于草丛中,清风醉人,几忘俗事烦心。屋旁也有老井,甘甜悠长,可饮可涤。屋顶房主用红墙圈土,种些丝瓜、青椒,蔬菜,晚上于瓜架豆棚下乘凉,星光灿烂,夜色如水。少时风止月瞑,菜叶上露珠粼粼。于是返斋夜读,常有青萤从窗口飞入,屋内荧光闪烁,更有月色照得纱窗一片皎然,几缕寒光泻进室内,映着那半床诗书。

获奖作品:向迅《时间城堡》

颁奖词:记忆中遥远的乡村童年时光,褪去苦难尘埃,只留梦幻纯真。向迅的文字奇异、明亮,仿若他文中苹果树上“透明轻盈的苹果”,带领读者一道品尝那脆爽的芬芳,又在舌尖看似不经意地留存下那熟悉但不突兀的淡淡苦味。

摘录:苹果诱人的芬芳,被储存到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当它们在那一格抽屉里来回滚动的时候,那股诱人的芬芳,也跟着来回滚动。苹果的芬芳,是圆形的。 烈日还没有把苹果的甜碾压出来。咔嚓一声咬下去,绿中带黄的汁液从它脆弱的皮肤下溢出。一排齿痕醒目地留在果肉上。牙齿开始发酸。酸得立即就要掉落。苹果籽还是米白色的,甚至是透明的。如果不小心将它们咬碎,就会有熟悉的苦味被舌尖回忆起——母亲不想再让我吃奶,偷偷往她的乳房上涂满亮黄色的胆汁。如果不小心吞下去,总担心有一棵苹果树会从嘴唇里或耳朵里钻出来。

获奖作品:谈雅丽《红水河之声》

颁奖词:纯粹与美好,是那无邪柔美的红水河,更是无私大美的人间情。谈雅丽用质朴的笔触,书写真诚的善意。生命中那些不求回报与结果的付出,生活中那些做一个更纯粹美好的人的愿望,正与这些温暖的文字一道,感动着你我又激励着彼此。

摘录:这座巍峨的青山是一块无邪的青玉,红水河则是无比柔美的丝绸,在加冕的蓝天白云之下,红水河流淌的仿佛都是音乐之声。这是一条由无数条支流汇集而成的洪流,它汩汩流淌,从宏伟荒凉的大山脚下、从朴实自然的村庄中穿过,我听见落进我梦里的水声在回响。红水河好像带来了我生活中最美丽的遐想和盼望,它源远流长、意蕴深长,一如雅姆诗《祈祷》中所言:“你知道的,在闪光的林木和河流之间/麦子呀,玉米呀,还有卷曲的/葡萄藤,蔓延到蔚蓝的天边,/这一片形成一片善良的海洋,在其上普照宁静的光芒……”

获奖作品:汗漫《槜李记》

颁奖词:汗漫用平实素雅的语言,勾勒了槜李的前世今生,既见其历史人文功力与修养,也得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描画。那些属于槜李的过往,那些与槜李息息相关的尘世万物,皆化成一枚枚槜李,深深刻印在每个读者的眼前与心尖。

摘录:一个中国诗人,如果没有写过关于桃李的句子,在暮春初夏会惭愧不已。面对校园里的孩子这些秘密桃李,更惭愧不已。他的人生和写作,没有未来。桃园头的槜李,对于我和我的写作,是重要的契机和召唤。 的确有一道清溪,曲曲折折穿过桃园头。槜李基本摘完。果园覆盖一层纱网,防备鸟来啄食,像美人头顶覆盖一层面纱,防备浪子情种来袭。有鸟儿钻进来,过罢嘴瘾,出不去,撞击纱网,卡死、干枯在网眼里,像在隐喻人间的种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