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扶贫的昭通精神 沈洋长篇报告文学《昭通:磅礴之路》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21年04月09日15:58

4月7日,沈洋长篇报告文学《昭通:磅礴之路》在京举行。

会议现场

4月7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云南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沈洋长篇报告文学《昭通:磅礴之路》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小说选刊》主编徐坤,《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中国作家》副主编高伟,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胡性能,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边疆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潘灵,昭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朱大庆,昭通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吕亚平,以及李炳银、黄传会、胡平、张陵、王山、刘琼、邓凯、傅逸尘、佟鑫等评论家、编辑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主持。

《昭通•磅礴之路》封面

《昭通•磅礴之路》由《中国作家•纪实版》2021年第2期头条全文推出,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下两个篇章,共20万字。上篇着力聚焦于就地解决贫困问题的种种举措和艰难付出。下篇重点呈现易地扶贫搬迁的千古壮举,以及脱胎换骨的新生活样貌。作品彰显了昭通市在脱贫攻坚中淬炼形成的“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昭通精神”。作者沈洋是云南昭通人,已出版文学作品12部。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中篇小说《易地记》被改编为电影《安家》,曾荣获第十一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文艺基金一等奖、云南省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何建明表示,昭通是中国扶贫重要的板块,它的面积很大,地处边远地区,原来较为贫困,但昭通人通过自立更生,努力脱贫。沈洋写出了昭通脱贫攻坚战的精气神,全书恢弘洒脱,结构完整,布局波澜壮阔,兼具文学的美感,叙述方式也有大的提升,将昭通脱贫攻坚的精神、状态、意义、艰难等,全方位进行了展现,是沈洋报告文学创作中的飞跃之作,书名《昭通:磅礴之路》也体现了全书的灵魂。。

梁鸿鹰认为,《昭通:磅礴之路》上篇是凤凰涅槃,全景式的反映昭通从决策到各个产业的发展,把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都讲到了;下篇是浴火重生,主要讲述脱贫人口的安置,搬迁、重新安置,首尾兼顾。作品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脱贫攻坚的事业当中,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力量。书中所写6万多人参与到脱贫攻坚事业中,他们把满腔热血都洒在了这片土地,所改变的不仅是山乡的落后面貌,也带动了人们观念的改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对于党的事业的忠诚。

施战军认为,“从大的方面看,书中包含着昭通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等等各方面,当然人是主体,它是一部‘昭通传’;从具体的主题上看,该书书写了昭通通过精准扶贫而天翻地覆变化的历史,它又一是部‘昭通史’。在书写的过程中能看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情绪的起伏”。

胡性能谈到,沈洋始终关注中国当下最重大的时代主题,几乎是第一时间深入到脱贫攻坚一线了解和采访,他的长篇小说《万物生》以及获得小说选刊的《易地记》都是他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的成果。《昭通:磅礴之路》是他对昭通脱贫攻坚的深度书写,这部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既揭示了昭通脱贫的原因,又瞄准了脱贫之后昭通的变化,浓墨重彩书写了各级领导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在昭通脱贫攻坚中的担当与奉献,将昭通人民坚韧、不屈与奋斗淋漓尽致体现出来,经过作家的提炼,成为了彰显昭通成就和可供借鉴的昭通经验和昭通精神。

与会的评论家一致认为,这部沈洋的长篇报告文学《昭通:磅礴之路》既是一部纪实性的作品,又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每一个角度、每一种人物,每一片地区,其实都可以写出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许多纪实作品偏向于材料的堆砌,但沈洋的写作是从生活里边生长起来的,他所传递出昭通的社会生活、人文信息密度很大,视野宏阔。作这部作品能成为理解中国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一个微型样本。

作者:沈洋

沈洋在创作分享中表示,昭通是全国贫困县最多的地级市,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人们常说“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可见脱贫任务异常艰巨,但昭通成功了,所有的干部群众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甚至有二十余名扶贫干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昭通实现了所有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县如期脱贫出列摘帽,全力闯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倒逼产业形态、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具有昭通特色的脱贫路径。

“因此,我试图通过自己的笔,去真实记录昭通人民在乌蒙山中这块‘磅礴大地’上闯出的‘磅礴之路’,我把我的笔触重点聚焦在‘就地扶贫脱贫’和‘易地扶贫搬迁’这两类人群身上,通过小开口、大视角,小人物、大格局去书写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所创造的伟大奇迹。”昭通的扶贫路径和做法,在中国减贫史上,无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鲜活的“昭通样本”,值得大书特书,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意义。在作品中,“我试图以访谈为主,兼顾叙述与铺陈,既有数据的有力支撑,又不失丰富与生动,力求精准呈现一个具有鲜明样本意义的‘昭通扶贫故事’,从而丰富中国扶贫故事的经脉和细节。”(图、文:尹超)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