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时代中丰富清明文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郑 娜   2021年04月05日07:28
关键词: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至。今年是清明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15年,也是其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第13年。十余年,经过政府和民间的合力推动,清明节出现了文化复归的趋势,传统习俗与时代内涵兼具的清明新文化已然形成。

清明节来源于节气,后来由于寒食节的融入,出现了“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并延续至今,这是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最大的变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的体现。从古至今,追悼与祭祀始终是中国人过清明最重要的内容。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清明祭祖扫墓”习俗不论在内涵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新变化。

现代清明祭祀分为三个层次:祭先人、祭先烈和祭先贤。家族祖先需要祭奠,这是孝道。先烈为民族解放与和平正义抛头颅、洒热血,值得后人缅怀敬仰。从黄帝、炎帝到舜帝、大禹、伏羲、女娲、孔子、关公……公祭先贤可以更好地保留和延续我们的文化传统,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情感。现代清明祭祀发展到今天,更好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普通生命的尊崇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不只是祭祀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清明节的祭祀方式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旧时,人们的祭祀方式一般是烧纸钱、焚香秉烛、供祭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现在出现了鲜花祭祀、音乐祭祀、居家祭祀、网上祭祀、植树祭祀、社区公祭等祭祀方式。环保文明的祭扫方式更加多元。慎终追远、文明祭祀等理念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传统的清明节除了祭祖外,还有许多风俗,如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等。十几年来,经过悉心浇灌和涵养,这些原本日渐枯萎的文化活动又勃兴起来,呈现出新的形式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比如“踏春”变成了春游,“插柳”转化为植树造林。被立为国家法定假日后,清明节还承载了人们购物、休闲、旅游等多种需求。小长假催生出更多消费需求和商机,为多个行业带来经济增长。这种“假日现象”是清明节在当代最大的变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个节日的形成是时间和人们双向互动的结果。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蕴含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在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发展,现代生活与传统节日不断碰撞与冲突的当下,清明节的文化复归告诉我们,唯有不断丰富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传统节日、守护民族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