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访】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一辈子做读书人是件幸福的事

来源:大益文学院 |   2021年03月31日08:20

陈涛,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评论与散文写作。作品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著有非虚构作品《山中岁月》,主编有《中国青春文学典藏书系》。

 

大益文学院:首先祝贺您今年初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山中岁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这段经历,有没有特别想和读者分享的?

答:谢谢你。我觉得能够以微薄之力投身时代的发展,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对个体生命而言颇有意义。工作总是需要有人去做,只是我们碰巧就是那一批人。我甚至觉得,荣誉与挫折,虽然形式不同,但带给个体的意义与价值都是同等的,在它们面前,我们都应该认清自身,认准定位,认识差距,认真工作、生活。关于这段经历,感触很多,大部分我都写入了《山中岁月》一书,大家有兴趣可以翻一下。

大益文学院:两年在最艰苦的环境的挂职和锻炼,对写作而言,您觉得有何意义?

答:当我任职八个月后,诸种生活与工作的况味时常袭来,可谓悲欣交集。文学,在我的心中也拥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于是,当我有天又在院内核桃树下闲坐的时刻,我突然起身回到楼上的小房间,打开电脑,写下了我关于任职时光的第一篇文章《另一种生活》。从我写下第一个字时,我就知道这并不仅仅是关于环境与工作的记录,我试图去穿透生活的表面,在展示不同群体的形象以及努力中思考复杂的人性,以及揭示永恒的困境。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我觉得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创作,而之前的那些大量的文字似乎都变得轻了许多。

大益文学院:远离家人,想必经历了许多孤独的时刻,有人说“孤独是每个作家恒定的宿命”,您怎么看?

答:孤独是什么?孤独是一种每个人嘴上说要,内心实则抗拒的一种东西。面对孤独,有人无法忍受,有人以不同的方式选择对抗,也有人沉浸其中,享受孤独,并从中找寻诗意。在那个小山村里,在那个遥远的小镇上,我时常是一个人,孤独是从始至终伴随着我,让我不得不去与它相对相处。起初,我也尝试过用不同的办法去与它对抗,后来觉得这都不是办法,于是我试着与它相处,写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我在写作中获得了安宁。与孤独的相处,实则是内心逐渐沉静下来的过程。至于“孤独是每个作家恒定的宿命”我赞成,因为我认为“孤独是每个个体恒定的宿命”,并不仅仅是写作者。

大益文学院:您觉得作家是否需要一种使命感?好作家是否应该关注现实?在当下这样的时代好作家的标志又是什么?

答:作家的使命感就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是每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使命。对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而言,现实永远是第一位的,他必将也必须从现实中汲取创作的养分。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时代,衡量一个好作家最重要的标志是他是否真诚,是否真诚地对待世界、社会与他人。

大益文学院:您认为对作家来说,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是必要的吗?

答:这个是自然。文学是一门学问,它面向所有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对作家而言,不仅仅需要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同时他还应该了解许多别的门类的知识。我曾在鲁迅文学院工作九年,那里的课程并非只有文学课,文学课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而剩余的课程还有时政类与大文化类,在那里,作家学员可以听到关于政治、历史、宗教、哲学、社会学、艺术等等方面的课程。这些方面的课程所带给作家学员的影响与触动不亚于文学课。

大益文学院:您先后执笔《80后文学创作群体创作与生存状况调研》《1-4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等研究课题,主编了《中国青春文学典藏书系》,为何一直关注中国青年作家群体?

答:当我做这些研究的时候,我也是一个青年。现在的我,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自称为青年了。我只能用现在的眼光与立场来看待他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但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都是代表着未来,在他们的身上拥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与可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文学的中艰力量,关注并研究他们,永远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大益文学院:对于青年作家而言,您认为天赋和勤奋哪个更重要?

答:我们常讲“老天赏饭吃”,指的是天赋。每每遇到这样的写作者,都会让人眼前一亮,倍感振奋。2007年,我组织过一次“80”后青年作家座谈会,在那里面有很多有天赋的写作者,但十多年后过去了,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消失不见了踪影。天赋只会管一阵子,管不了一辈子。对青年作家来讲,或许勤奋更重要一些,勤奋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不断提升的可能。

大益文学院:您认为当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相比,究竟如何?您认为中国当下文坛最缺的是什么,过剩的又是什么?

答: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要比较,那我们要比什么,我们要怎么比?从影响力来讲,外国文学在我国当代文学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我们对国外的很多当代作家、作品耳熟能详,但反观华语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度不高。在世界文学当中,英语文学可占百分之九十五,其他语种的文学占百分之五,而华语文学是百分之五中的百分之五。所以,扩大优秀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度,是当下极其重要的事情。对当下的文学,我认为缺少真诚、勇气与能力,最不缺少的是一己之悲欢式的小情小调。

大益文学院:您最欣赏的文学家有哪些?为什么?他们给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与其说我欣赏的文学家是哪些,不如说我欣赏的文学作品有哪些。这样的作品也有很多,譬如《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这样的作品是需要反复阅读的,并且每一次都会受到许多的启发,不仅对写作而言,同时对生活的思考也大有裨益。还有赫拉巴尔的系列作品中滔滔不绝的讲述,帕慕克作品中绵密的叙述也都给我深刻的印象。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当中,我首选《白鹿原》,其次是《云中记》。

大益文学院:您觉得文学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吗?文学对我们当下社会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答:我不敢讲文学一定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拥有文学的世界终究是温暖、明亮的,毕竟文学可以让人充满柔情,变得良善。文学对当下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或许可以从国家对全民阅读的大力提倡方面得到答案。

大益文学院:对您来说,写作意味着什么?

答: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人到中年,愈发体会到写作的意义。若在家,一天中的很多时间都是在书房度过,读书、写作,思考问题。书房是世外桃源,进到书房,关了门,坐在桌前,围在书堆里,心会沉静、踏实,同时,写作也提升了我体恤他人、感悟自身与生活的能力,能够一辈子做个读书的人是件幸福的事情。

大益文学院:大益文学院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投资的文学机构,您怎么看民营企业投资文学事业?

答: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大益文学院五年来的工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期待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文学事业当中来,这对文学的发展百益而无一害。

大益文学院:“大益文学”坚守先锋精神,您怎么理解“先锋”?

答:如你问题中提到的,“先锋”是一种精神。首先,我不认为“先锋”与传统是割裂的,甚至是对立的,其次,“先锋”需要创新,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是它也是有传承的,不是突兀的,更不要只关注怎么写,而忽略掉写什么。最后,我希望“先锋”可以在人性与个体的内心世界、命运探索当中走得更远。

大益文学院:您对大益文学院的发展和“大益文学”书系有什么建议和期待?

答:我对大益文学院是熟悉的,熟悉陈鹏院长,熟悉这个团队。大益文学院有一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队伍,这五年多来,举办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活动,出版了十六辑“大益文学”书系,渐渐赢得了作家同行们的认可与尊重。这些年来,大益文学院始终坚持两点,首先是“先锋性”,本着“文学为大”的理念一路突进,其次是“国际性”,注重国际间的文学交流,这两点,对当下文学的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在文学的道路上,很少有鲜花与掌声,更多是荆棘与坎坷,希望大益文学院能继续坚持下去,继续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定地走下去,我会永远祝福大益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