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真实影像 ——评纪实影片《进城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纪实影片《进城记》以覃猛、杨多晏等为代表的新蒲新区幸福社区搬迁户为视点,真实地再现各级政府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历史进程。
影片以网状叙事的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原生态地再现搬迁农民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状况,深刻挖掘他们面对新生活、新环境、新问题的奋斗心态和复杂心理;真实再现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关爱,再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领导、主导、保障地位和主心骨作用。
一
“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就是要给搬迁群众搭建新的平台,树立他们适应与挑战新环境的勇气和志气,激发他们“智”的潜能,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动力,从而达到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影片中的主人公之一覃猛是“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典型。如果没有从僻远山乡搬迁,覃猛或许还在守着贫瘠的土地,重复着老一辈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使努力奋斗,但由于没有宽广的平台,他的人生也很难有较大的改观。搬迁到城市,拓展了覃猛生活的领域,给了他一个展示自我的人生大舞台。在遵义市电视台直播大厅“我是一代幸福的农民”演讲比赛中,他坦言出身不可以改变,但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过去的他就象石缝里的种子,很难成长。易地扶贫搬迁后党和政府提供的新环境,就像沃土和阳光,是他新的人生大舞台,可以让他去实现“由低到高”的改变。
演讲比赛使覃猛反省自我,思考人生,激发了他改变现状的志向。覃猛是敢于拼搏的青年“移民”的代表,他很快地融入城市生活,积极地探寻生存与发展之路。覃猛与妻子开起了小饭馆,但是餐馆的小本生意只能维持生计。他又组织起承办红白喜事的鼓乐队,但鼓乐队响动大,演出及排练时扰民,加之提倡新风尚,酒席少,生意少。影片结束时,他加入了一个影视团队,成为一名摄影师。根据覃猛的性格,可能摄影师也不是他的最后归宿,或许还会在政府搭建的广阔平台上,去挑战生活,挑战自我,选择更好的、更具挑战性的职业。
城市拓展了覃猛生活的空间,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遵义市电视台的演播大厅,他坦率陈词,侃侃而谈;在人潮涌动的张学友演唱会现场,他挥舞荧光棒,尽情高歌;在“新蒲新区首届农民丰收节”的活动现场,他喜笑颜开,积极参与;在“弘扬新家风、放歌新时代”文艺演出的舞台上,他激情澎湃,高歌一曲;在清澈的泳池中,他带着女儿覃诗洁尽情嬉戏;他骑着摩托车飞奔在城市宽敞的大道上,放飞自我……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覃猛如鱼得水,优游自如。
二
相对覃猛来说,杨多晏的情况复杂得多,其生存的选择艰难得多。覃猛“志”“智”皆被激发,有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杨多晏重点是立志,确立生存、生活的志向。杨多晏的难处是因病而产生的生存困境,同时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中的新问题和难题。
杨多晏上有年老多病的父亲,下有正在念小学的儿子,与妻子离异已经多年。因患难以治愈的眼疾——视网膜色素病变,杨多晏失去了社区安排的工作,生活难以为继。由于眼疾,不适宜在城市工作,但他又是家庭的顶梁柱,一家人面临生存的困境。返乡还是留在城里,杨多晏进行着艰难的思想斗争,最后向社区熊书记提出回乡养羊的申请。
让搬迁进城的农民重返故里,这是一个大难题。经过调研,熊书记考虑到杨多晏的具体情况,决定帮助杨多晏解决这一难题。他帮助杨多晏申请到了5万元的“特惠贷”,作为回乡养羊的启动资金。这样,以“特惠贷”的方式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鼓励杨多晏开辟新的生活道路,让杨多晏有了切实的奋斗方向。杨多晏通过养殖的方式,找到了适合于他的生存方式,有了生活的新起点。因此,进城后又返乡,杨多晏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经历城市生活的熏陶后,在新的平台上开始新的生活。社区领导正视搬迁工作中的新问题,因地制宜地化解这些难题,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杨多晏并没有与城市断绝联系,父亲与儿子是他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父亲年老多病,但尚能自理并照看孙子。儿子杨子涵是杨多晏的希望,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一片成长的广阔天地。政府解决了儿子读书的费用问题,城市的良好教育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意识到自己将要回乡养羊,杨多晏加强了对儿子的教育。杨子涵学习困难,还将59.5分的成绩改为95.5分。杨多晏恨铁不成钢,用传统的打骂方式进行教育。同时,他教孩子踢足球,用“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激励孩子,希望孩子勇于拚搏、积极上进、自强自立。
“恋乡”是人们永恒的情结。杨多晏担心儿子忘记家乡,忘记生他养他的那一片土地,他要坚固儿子与家乡的血脉联系。他带着儿子走在白雪皑皑的山林,要儿子永远记住生他养他的老屋基,记住奶奶住的屋子和安葬的地方,记住自己住的屋子,记住养羊的地方,养鸡的地方……他带着儿子跪在雪地里母亲的坟前,告诉母亲:我们一家现在搬到新蒲新区新中办松坡组6号还房小区,生活很好……
三
由于是整体搬迁,农民举家同时搬出山乡的家园。因此,不管年龄与辈分,都可以看作是“迁一代”。若要细分,也可以按年龄、辈分分为“迁一代”(祖辈),“迁二代”(儿子辈),“迁三代”(孙辈)。覃猛、杨多晏是“迁二代”的代表,他们通过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掌握生产技能,通过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寻找工作,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孩子是“迁三代”,如覃诗洁、杨子涵,他们在学校快乐地成长,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新的生活。
问题较大的是五六十岁及以上年龄的“迁一代”,如覃猛的父母,杨多晏的父亲。他们与家乡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他们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接受新的事物慢,适应能力差。也由于年龄问题,社保难度大,找正式工作困难。社区干部为了让他们融入新环境,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找到“家”的感觉,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为了让他们老有所为,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社区熊书记四处奔走,多方调研,请专家论证,开“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集体经济发展讨论会”,确定将十亩土地打造为蔬菜基地,同时开办惠民超市,以部分解决“迁一代”这一群体的工作问题、收入问题。
易地搬迁,柴米油盐酱醋茶,千头万绪,繁琐复杂;群众生活无小事,事无巨细,事事具体,事事要紧。社区干部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后续扶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心全意地为搬迁群众营建美好的新家园,让搬迁群众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四
《进城记》没有演员表,演员即生活中的本我,原型与剧中人合二为一。因此,影片没有“演”的成分,完全是散点式的生活实景,本真的生活实录,以真实生活细节的演绎,再现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真实。影片同时运用网状叙事的手法,穿插于城乡之间,描叙个人、家庭、社区、乡村的生活画面,点缀演唱会、演讲比赛、丰收节、羊肉粉节、过年景象等城市生活场景,加大影片的生活容量,拓展影片的表现空间,全方位地展示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工作。
由于没有专业演员,没有精心结构的故事情节,没有刻意的渲染烘托,没有标准的、甚至是蹩脚的普通话,因此,影片在细节上下功夫,捕捉富有表现力的日常生活细节,构成易地扶贫搬迁的生活影像,让我们触摸到生活的温度,领悟到精神的力度,从而在散点叙事中表现立体的人物形象。如覃猛,有演讲比赛上的自信,文娱晚会上的潇洒,骑车奔跑时的豪放,与女儿在泳池嬉戏的柔情,也有创业时的迷茫,生活困境时的低落,对父母重男轻女的借酒浇愁。影片中有许多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因与覃猛吵架,覃猛的妻子直言不想生第二胎;杨多晏跪在母亲坟前报搬迁后的地名;杨子涵私下改分数,杨多晏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杨多晏找到熊书记,要交户口本,还钥匙,回去养羊,坦言“住不起了”;从来没有交过水费的群众为水费聚集议论;闲不住的搬迁农民利用边坡防护带种菜;搬迁居民为父亲生病办酒席被制止……这些“演”不出来的生活细节,令人思索,直叩心扉。影片坦诚地直面生活,没有掩饰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没有回避搬迁户的恋乡情结,表现出影片编导深入生活、体察民情、全方位再现历史真实的宏大视角。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工程,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在遵义,有225个扶贫搬迁点,入住45999户197904人,实现就业44417户90713人。如此浩大的搬迁工程,如此规模的人员流动,如此强有力的后续帮扶,在遵义历史上绝无仅有。
搬迁不易,安居更难。遵义的各级政府直面困难,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显现出“政治效果巨大、经济效果显著、社会效果良好、生态效果突出”的巨大效应。通过《进城记》,通过覃猛、杨多晏及幸福社区搬迁户的工作与生活,通过幸福社区干部为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所作的努力,我们看到遵义近20万及全国近千万搬迁农民生活、工作、学习的缩影,看到各级干部在世纪脱贫攻坚战中的伟大建树。
编辑为1.25小时的纪实影片《进城记》,以及两年来拍摄的海量素材,将成为记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珍贵影像资料,成为讲述世纪脱贫攻坚战重要工程故事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