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青年·新势力 | 艾诺依:生活递给你一把刀,是因为它在背后藏了一个蛋糕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2021年03月30日15:40

编者按:

3月30日至4月1日,大益文学院与中国作家网联合主办“新青年•新势力”中国青年作家峰会,13位青年作家与8位文学导师,聚焦我们这个时代青年写作的归途与来路,航标与远方。

中国作家网特邀13位青年作家独家专访,探索属于他们的青年成长,倾听他们的文学故事。

 

艾诺依 1990年生于黄河畔,长于长江边,现居什刹海。曾获冰心散文奖、 《读者》新媒体最受欢迎作者奖、编剧作品获全国政法题材优秀原创 剧本奖等。即将出版《追光者》《山河万朵》《且来花里听笙歌》等。

 

艾诺依:生活递给你一把刀,是因为它在背后藏了一个蛋糕

“我曾参加一个活动,其中一个人说,有几个潜质不错的,可惜结婚生子了,应该没有创作空间了。我当时就笑喷了,当然这个不仅指我这样的女性,还有男性,我觉得这样的思考很狭隘。有一回张悦然提到,她的一些读者群体结婚生子了,就脱离对她的支持,理由是张悦然的写作不切实际,与读者们的生活轨迹脱钩。其实每个人有自己的写作土壤,也有你触摸不到的星空,我们不能说作者在这个年龄应该做什么,也不能说作者在这个年龄做什么样选择会对写作有影响,活着本身就是以发散的姿态去历练,人生就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我会长大,我的爱也会。”

中国作家网记者:简单讲讲你的成长经历吧。我看你在简介里写生于黄河畔,长于长江边。

艾诺依:我从小受到独立成长的环境影响比较深刻,14岁之前在北方,14岁之后在南方,一个人在外求学生活,当时各方面习惯都不同。其中有个事给我感触很深,就是大家都年龄小嘛,也会好奇南北的地域差异,当时就会有同学问我,北方人是不是都爱吃大蒜,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可是我印象中会觉得要融入这个地方,要把那些固有的方式改掉,虽然我本身就不爱吃大蒜,但是从那以后我真得是直到这两年才开始慢慢吃这些。当时我要潜意识里划线,才能让自己在心态上去适应周围。我一直就是觉得自己要不断变化,不断挑战,要敢于打破固有的形式。

这样的成长不仅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南北方的生活与人群、性格与特色,并且塑造了我敏锐的观察力,拿捏人物的情绪,共情力比较强。同时,我也不喜欢把自己的视野圈定在一个生活范围内,喜欢和不同层次、圈子的人群接触,他们的遭遇也是有趣的故事,另外,也更关注那些在困境中向阳而生、独立坚强、绝地反击的人和事。

中国作家网记者:你的这种生活经验,或者说个人特质,对写作有什么影响吗?

艾诺依:我觉得每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柔与刚的两面性,我们在思考世界的时候,其实是与自己对话,挖掘自己潜在的意识。我们在谈女性写作的时候,会希望有女性现实意识的作品,希望各行各业的女性有更多的发声,但是我们是不是一开始就设想女性是倾诉者,会对把女性作为弱者的出发点习以为常,我希望自己作品里的女性既可以是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也可以是弱者,但并非任人宰割的弱者,而是被生活打倒了就站起来,她们是智慧与勇敢的女性。

比如在我的悬疑小说里《从一个秘密开始》,是关于四个女性的故事,故事里的男性只有一个,还已经去世,成为了故事埋下的线索,从情感和事业上,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秘密,她们各自掩藏,探索复杂的人性,也有的会成为导火线,导向更大的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也在呈现女性群像,然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争名逐利、谈情说爱、原生家庭等物质化的冲突,希望我们的作品不仅涵盖当下时期女性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可以试图破译女性心灵的多变性、矛盾性与真实性。毕竟一方面女性寻求的安慰与臂膀往往还是女性同胞,她们就是一个闭合的圆;这也恰好说明另外一方面,当代女性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以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现在有很多路可以走。

中国作家网记者:你如何定义青年文学?你认为新媒体写作算是当下青年文学的一种新形式吗?

艾诺依:我认为青年文学不等同于青春文学,青年文学不拘泥于校园、青春、时尚和自我等边框,虽然有生活经验的缺乏,也有现实的焦虑,再加上数字化影像化舞台化戏剧化等多种呈现形态,对阅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但些这也对创作者发出求新求变的信号,而作者就会更趋向于创造一个自己的“星球”或“岛屿”。简单来说,有的发生于过去,就形成网络小说里的玄幻;有的发生于未来,就形成科幻;有的发生于儿童题材,就形成魔幻,这些奇幻之旅的依据是源自作者的想象力和整体故事架构,这些也吸引了一批庞大的读者群体。

另外一种新媒体写作,则是源自于心灵慰藉和励志文学,我们看到在机场、车站等书店,很多工具书的书名就怕你不知道它是鸡汤文,而打开新媒体平台也有很多标题党,一篇篇阅读量都上万,其实文章里面提到的很多故事真实性也模糊不清,很多人也希望打造“个人IP”,推出新媒体运营和MCN矩阵,但是真正的营销与承载的内容并不一定成正比。互联网平台受众会多元化,信息会碎片化,甚至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推送的是你想看和想要你看到的内容。我不希望自己作为青年作者,写作趋向于表面化、经验化、群体化。一部作品的“厚重”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反思的深度。写作的价值就是我过了十年再去看我的文字,依然传递了我可以点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诗歌,也是一种思辨的训练,尤其会影响小说语言,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网络,也更倾心于直击心灵的短句子,诗歌正是有这样的特别之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的是一个积极的号召,特别是非虚构创作,有时候弥补了小说写作的缺口,积极思考社会议题、关注社会与自我的关系,拓展文学的边界。

中国作家网记者:你说文化不仅停留在写作上,它影响着我们几代人的生活。对当下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你持什么看法?

艾诺依:文化的传播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选择,汲取的养分流淌在血液里,通向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轨迹,影响我们的思维,其中文学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建构自我,以抵御和疗愈人生的不安。当下的大众文化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一起主导着当下中国文化的发展。作为新力量,这种文化形态表明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以及它处于上升期的内在动力和相应的批判意识。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和娱乐性可以满足和发掘人们的感受,比如年轻人喜欢二次元文化,正确引导二次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顺势而为、双向破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代际隔阂、价值判断导致传统文学无法破圈,相对来说网络文学可以改编影视,也可以改编成动漫、文创周边,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更广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正视挑战,多元发展,持有坚守、传承、尊重与创新的态度。

中国作家网记者:如果用三个词形容你的作品特质,你会选哪三个?

艾诺依:未知,解答,力量。再多一个词就是温度。如果要解释一下,“未知”就是多元化的存在,也是创造一些新鲜感;“解答”就是我的作品会给生活一个支点,每个故事都是谜面和谜底的组合,有的是多个谜面环环相扣,读者在求解的过程中,发现故事的答案,也会获得自己的答案;“力量”就是可以有舌头有牙齿,刚柔并济,相得益彰,我喜欢这种反差美。“温度”是必要条件。

中国作家网记者:一路走来,青年面临着不断成长与抉择,与之前的作品相比,你觉得现在的作品有什么变化?你在尝试往哪方面突破?

艾诺依: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我也把长篇小说写在本子上,或者发在网络,这是一个窗口吧,是递给广大创作者发声的“话筒”,但是我个人感觉网络小说有些模式是千篇一律,会形成固化重复,像一些观众追剧,就喜欢看同一个类型,那些起承转合的套路就是高光点,与文学性、精品化有距离。这也是我之前提到的跳出舒适圈,摒弃惯性思维,可能我还没达到超越与突破的水平,很快这样的写作就暂停了。

参加工作以后,我用业余时间写诗歌和散文,也不断探寻周围发生的一切,多参加一些活动,不把自己框限于闷头在家里写作,这个社会发展迅速,首先思想意识要与时代接轨,了解一件事情也不只是通过书本,可以去看纪录片,舞台剧,话剧,相声,影视剧等等,文艺活动和作品表达的观点和内容都是触类旁通,而且青年作者要先打开自己的视野,才能与世界对话。我最终转向小说创作,是到了一定年纪和阅历才想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大众。

中国作家网记者:收到“新青年 新势力”峰会邀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艾诺依:我有时间吗?因为“时间”对许多上班族来说真的需要切割甚至掰开揉碎了用。

中国作家网记者:青年历经岁月,才会走向成熟,你觉得这是必然吗?

艾诺依:不必然。有的人不是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吗?哈哈。有的人二十岁可能经历比四十岁的人还要丰富,岁月只会改变容颜,不会改变本质,只有生活发生了“拐点”,或喜或悲,成长就是一瞬间,而不是岁月带来的痕迹。这个“成长”不是只有青年人,也有可能是中年人,或者到了晚年的顿悟,想要真正的成熟对大多数人太难了,每个人都可以有个性化的选择,但即使是个体总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中国作家网记者:现在的生活状态自己是否满意?

艾诺依:生活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吧,在不变中隐藏着微变,而微变又积蓄成质变。比如一个人经常处于劳累状态,突然某一天猝死,那这个人如果是你的合作伙伴,对项目可能有影响;如果是你的上司,对工作调整有影响;如果是你的亲人好友呢?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接受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心态端正,积极过好当下。我的前瞻意识比较强,会有较强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注重长远。

中国作家网记者:平时怎样利用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你的职业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大吗?

艾诺依:我一直说自己是个斜杠青年,哈哈。只能利用休息的时间,或者创作周期长一些,所有的坚持都源于热爱。写诗歌的时候,身边认识的“地铁诗人”,就是在早晚上下班乘坐地铁的时候写诗。创作小说又不同,确实需要环境与心境,但是可以分段,一个情绪点一个故事情节的剥离,也有朋友每天日更三千字逼着自己完成立下的任务。我觉得写得慢不是坏事,手里有一部长篇,有过三次构思阶段——大学时期构思,踏入社会初期构思,鲁院毕业后构思,就因为速食时代不想着急去表达,也不赞同后期再不断修改,每个阶段先沉淀一下,等到它可以自成一体、自由呼吸的时候,不管多少人认可,至少过了自己心里的坎儿,直到最近才开始动笔。我的职业对文学影响有一些,但是总体不大。

中国作家网记者:除了写作,你有什么其他的爱好?

艾诺依:绘画,旅行,爬山,游泳,舞蹈,运动,参观艺术展,做手工等,抓娃娃算吗?比较解压哈哈。我会选择去多做尝试,比如我的女儿在疫情期间看到医生逆行的身影,她会立志长大成为一名医生,在她这个年龄,我就会讲解还有各种职业和正在发生的事,北斗卫星工程师,故宫文物修复师,三星堆考古专家等等,也可以一起制作组装相关的模型,希望她知道这个世界是丰富多样的,让她在了解更多的情况下做自己的选择。再比如她看了动画片里的篮球运动会,有一段时间里希望自己成为篮球运动员,我就会带她去正规的体育馆或者培训机构,尝试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各种适合孩子的球类运动,让她对比自己喜欢与擅长的一项。在与她沟通的过程中,我也会发现更多看待生活的角度。

中国作家网记者:如果回到18岁,你最想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

艾诺依:生活递给你一把刀,是因为它在背后藏了一个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