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青年·新势力 | 余静如:挖掘日常生活的戏剧性与复杂性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1年03月30日15:12

 

编者按:

3月30日至4月1日,大益文学院与中国作家网联合主办“新青年·新势力”中国青年作家峰会,13位青年作家与8位文学导师,聚焦我们这个时代青年写作的归途与来路,航标与远方。

中国作家网特邀13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探索属于他们的青年成长,倾听他们的文学故事。

 

余静如

余静如,1989年出生于江西,现居上海,大益文学院签约作家,2012年进入复旦大学写作班后开始写作。毕业之后开始发表小说。小说散见于《钟山》《西湖》《小说月报》等杂志。2018年中短篇小说集《安娜表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余静如:挖掘日常生活的戏剧性与复杂性

 

“她是一个极富上进心、不断自我加压的人。”这是余静如在复旦写作班的毕业作品导师王宏图对她的评价。余静如对待自己的毕业作品极其严格,且不断挑战自己,期间经历多次打磨、推敲,甚至几次推倒重来,重新拟定大纲和故事结构,连导师也称那段时间没完没了的修改“几乎要被她搞疯了”。最后的结果是极好的,她的毕业作品——《不归人》《游戏》的发表及所受的关注,让她对写作有了一些信心。

事实上,《不归人》和《游戏》拉开了一个序幕,背后的舞台大概是一片“省域交界的三不管地带”的荒草地,一些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少男少女点火、燃烧,追逐命运或被命运追逐。王宏图做了很好的总结:余静如展现的是一幅阴惨、充溢着弱肉强食蛮野之气的青春写生。在她的笔下,青春总是缺失了亲情与家庭的完整,少女与祖父相依在祠堂,又或是纠集了少年一同将继父赶走,男孩无法摆脱命运的循环,他们拒绝与父亲道别却总是走上相似的道路。“亲情的缺失,使他们在人生的起点上走得格外艰难……他们能依恃的只是一己的蛮力与周围的世界格斗。”这位余静如写作上的导师敏锐地察觉出在这些文明边缘的荒草地上,野蛮恣意的少年的成长与人类进化历程的内在相似,那些躁动原始的血性和野性埋藏在基因深处,随时等待文明缚力的薄弱时刻。

被这些原始蛮力所保护的,也正如原始森林一般脆弱,他们除了用一种单纯的力量来保护自己之外,几乎别无选择。正如评论家吴洪森所说,余静如像一个拾荒者,她在中短篇小说集《安娜表哥》中,将社会边缘的修车人、少年犯、精神病患者、被拐卖的妇女等被世俗的眼光所摈弃的卑微之人安置于一方天地里。《安娜表哥》是余静如写作的第一个阶段的总结,其中许多经验来源于她童年时的“奇怪朋友”,在这个阶段,她尽力描述在日常惯性思维之下一些“说不清楚”的事情,运用有限的材料和想象力进行虚构和传达自己对人性的解读。

余静如重视来自现实和日常的写作资源,对她来说,日常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只要写作者愿意,她可以在里面发现许许多多的戏剧性和珍贵的细节”。“戏剧性”是她在创作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在小说的“意义”之前,余静如希望能够在小说中得到创作和阅读的乐趣。同时,在编辑工作中她发现了当下写作的一个问题——正是将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写成了套路,生成了一种写作的麻木和自我欺骗。这些套路化的写作方式让现实主义题材甚至现实主义的概念遭遇误解与偏见。余静如是喜爱现实主义的,在余静如看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其实可以很丰富。

 

短篇就像一个精巧的玩具

中国作家网: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会很忙吗?大概有多少时间可以写作?会养宠物吗(猫?小狗?植物?)平时下班了或者周末喜欢做点什么呢?

余静如:现阶段并不忙,但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写作,想要写的时候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的时间都会立刻去写,不想写的时候可能放我一个月的假(当然不可能)也不会去写。

我养了一只猫,现在六个月大,是从路边捡来的,当时它还没睁眼。平时下班会看看书,周末和朋友约会一起去公园,或者看展览,看电影。也会玩桌游、游戏之类。

中国作家网:你喜欢音乐么?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电影?游戏?电视剧?它们会影响你的写作方式/风格/状态么?或者以某种方式进入你的创作?

余静如:我喜欢音乐,但没有特别喜欢的类别,也没有研究过。有时写作的时候会放背景音乐,偶尔某些段落会受到音乐的影响,但是写的时间长了会忘记在听音乐。我有很多喜欢的电影,有些注重叙事和人物的电影与小说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游戏也有,有一个游戏叫《伊迪芬奇的记忆》,它很小说。

我没有感觉到它们影响我的写作,但喜欢某些东西多少是因为和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创作观有共鸣吧。

中国作家网: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想要写作的?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开始写作?

余静如:小时候觉得写作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会想要自己创造一些故事,但明确写作概念是我在复旦念书时候才有的,此前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件事,更接近于认为写作是一种游戏或者一种抒发的途径。王安忆老师的写作观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开始认为写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中国作家网:家乡/上海有没有给你带来特别的写作风格或印记?

余静如:我的小说里有很多取材于童年记忆,所以家乡对我的影响是理所当然的。上海也同样给我很多印记,当我试图写成年人的时候,上海生活给我的印记就会出现。

中国作家网: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阅读经验和心得吗?最近有没有在看的书或者想向大家推荐的书呢?

余静如:阅读对我来说是一个习惯,没有想过心得之类的,就好像吃饭也不需要心得,只要吃就行了。喜欢看书的人自然会找到自己想看的书,不喜欢阅读的人也没必要勉强自己。生活本身也是一本书吧。思考才是最可贵的。最近我看了远藤周作的几本书,其中《武士》这一本我很喜欢。另外还看了《罐头厂街》和约翰·契弗的几本书,都挺好的,译林出了一本《梵高传》,我觉得不错。

中国作家网:你如何训练自己写短篇的技巧,喜欢什么样的写作方式?过程中会反复修改吗?

余静如:我确实会训练自己写短篇的技巧,我觉得短篇是最考验技术的,不像中篇长篇追求太多意义,短篇有时候就是一个很精巧的玩具,对我来讲写短篇是比较接近童年对于小说的感觉,能够从中得到快乐。有时候写一个短篇是一气呵成,中篇长篇是反复修改的。改的时候会很累但是很值得。当写中篇长篇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可能就会写一段时间的短篇。

中国作家网:你的写作来源是什么?在很多创作谈中你都谈到了自己小时候或青春期自己或身边朋友的故事,你为什么会选择不断地书写这些时期?

余静如:写作来源是经验和想象力。童年和青春期是我认识世界和人的时期,其实我觉得人是可以不断成长的,现阶段的我回头看那段时期可能会比较清楚,而将来十年二十年后,我再看这段时期可能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人类的童年本身就是迷一样的时期,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有多种可能和解释。这些是探索不完的。我目前已经开始转向别的题材,但我可能以后还会再书写童年和青春期,在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

中国作家网:你目前有没有正在写的作品?未来的创作会关注哪些方向?

余静如:我目前在写的有几个短篇和一个长篇,其实就是因为长篇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所以写短篇调节一下。未来三五年的创作应该会比较关注当代社会中年轻人的状态。现在已经写了几篇了,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

中国作家网:你认为应该如何挖掘日常生活?如何避免写作中日常生活戏剧性的套路化?

余静如:日常生活看起来简单,其实再简单无趣的生活背后也有很复杂的原因,而作家做的不应该是把这种简单无趣反复表现,而是努力去寻找背后的原因,将它们揭示出来。现在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套路化,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写一些表面的东西。把简单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还是简单,缺乏思考和深度。

 

作家的生命力应像蟑螂一般

中国作家网:你期待一种什么样的青年写作生态?或者说你认为当下的青年作家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写作环境?

余静如:很难说青年写作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因为作家的生命力应该……像蟑螂一样在什么环境里都能存活,每个时代都有作家,恶劣的环境里也会产生伟大的作品。作家不止是作家,他同时也有着其他的社会身份,我对写作环境没有什么奢求。

中国作家网:你觉得80后、90后青年作家的写作状态和父辈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

余静如:我觉得这一代青年作家的写作状态和父辈相比……可能父辈更自信一点,他们真正处在一个热爱文学的时代,到我们这一代有点“灰溜溜”的感觉。他们那个年代读文学院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我们读了中文系只会被亲戚们担心找不到工作。这个氛围我觉得对创作也是有影响的,首先写作的年轻人少了,作品少了,好作品也就少了。

中国作家网:你觉得自己的写作与和其他的青年作家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

余静如:现在青年作家的特点很难概括。大家也没有什么统一的风格。我也概括不了自己的特点,也许我再多写十几篇才会显现出来吧。

中国作家网:你对我们这次的活动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余静如:期待大家聚一聚,互相鼓励。希望看见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采访:中国作家网 邓洁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