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 |   2021年03月18日22:53

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既包含对思潮源流的考镜,也有版本流变的鉴别明晰;既包含特殊时段文学史现象的再发现和整理,也有对文学媒介、作家写作史的重新梳理。霍俊明的《〈诗探索〉与朦胧诗》以一份刊物与当代诗歌创作史上的重要思潮——“朦胧诗”创作思潮为中心,着重呈现了“朦胧诗”前史的发现、诗人认定、史料甄别以及诗歌史位置,文章材料翔实,史料运用细致得当,是媒介研究方面完成度较高的一个案例。

“通俗文学研究”专辑中,汤哲声的《中国台、港、澳地区通俗小说的创作语境和价值评估》一文对两岸三地(主要是“三地”)的通俗小说进行了视野宏阔的整体把握与综述性研究;张学谦对网络小说的“逆旅”现象的发现则通过对当下媒体语境中的网络通俗小说创作、传播、影响中存在的“逆旅”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许子东的《重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以随感式的文字论及《活着》的创作独特性,同时分析了这部小说畅销不衰的原因。既入乎文内,又处处环顾文学创作的整体语境、时代变迁,颇有见地。唐小林的文章以批判的视角来谈及余华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态度,属于个人观点的表达,不代表编辑部观点。本刊一向支持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这类文章观点虽有偏颇且易引发论争,却也是批评声音之一种。

“最新文本”“作家作品研究”等栏目中,王春林跟踪评论赵本夫的最新长篇《荒漠里有一条鱼》;刘艳从成长叙事和湘地书写的角度论述刘鸿伏的小说《南荒记》;李德南以“共同体”书写的理论分析迟子建《候鸟的勇敢》中存在的社会批判问题。这些批评文章都以敏锐的感知形成了对作品的深度阐述。赵天成的《论高晓声小说的乡绅视角》从“视角”层面重新进入高晓声的文学创作,在已有材料中进行新的发现,在对高晓声的研究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探讨路径。

本期的“丁捷研究专辑”中,汪政、罗振亚、张学昕、王晖等人分别就丁捷创作的整体情况、诗歌创作、小说创作、非虚构文学创作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形成了对丁捷创作的全方位整理与研究。

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而广东的小康叙事,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宏大国家叙事中的一个典范样本。本期推出的“《奋斗与辉煌》研究专辑”,以三篇评论跟踪《奋斗与辉煌》这一讲述广东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报告文学作品。丁晓原的评论从史诗性、文学性层面对其进行了精准、深入的解读。

本期於可训、吕彦霖的两篇文章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21届学术年会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於可训的《当代文学创作经验亟待进行系统整理》认为,近40多年的当代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些经验亟待整理,并且这项工作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有着重要作用。